在商场,周建平见多识广,对付不同对手该用何种手段,他早已驾轻就熟。本省省会比外省那个市更大,常住人口要多出一百多万,大型商场和超市达四十余家。周建平跟赵馨梅前后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将省城市场成功开发出来。
此时的健生食品公司,已是华兴市数得着的大型企业,员工数量近四千人,产值利润在本市所有行业的综合中排名能进前十,单就食品行业而言,健生食品公司无疑在华兴市是最大的,在全省食品行业中,已是数一数二的大型食品企业。
第132章 历来无私()
常玉玲得到的这个职位,元坝村的十几名农技员都惦记着,特别是周建平的妹妹周建秀,不仅她本人早就想去大哥的企业上班,他们的母亲陈秀华,更是对玉玲的工作羡慕不已:你看人家玉玲多好啊,不用去上班,就是去田间地头转转,就能像公司职工一样按时拿工资。
对于这件事,陈秀华对大儿子周建平是有意见的,她也埋怨自己的丈夫周学成,“都是你对建平一直有成见,使他反过来对咱们有意见,现在可好,有啥好事他都想不到咱们。要不是他对咱们有意见,玉玲这工作就应该是建秀的。”
周学成在一旁抽着闷烟,一句话也不说。
其实,母亲陈秀华真是曲解了周建平的办事原则,在周建平看来,即使不考虑常玉玲,这个职位也轮不到亲妹妹周建秀,因为建秀根本不具备这个能力。
在决定用谁不用谁之前,周建平做过一番对比,尽管常玉玲不是村里当时培养的农技员,但她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她的娘家又在双碑村,工作必定更容易开展。经过综合分析,周建平认为,包括周建秀在内的其他农技员,没有一个比得上常玉玲具备的优势条件。
为了协调企业与蔬菜种植基地的关系,随时掌控两处蔬菜基地的实际情况,健生食品公司特意设置了一个协调办公室,常玉玲是这个办公室的唯一员工,但她从来没有真正去公司为她设置的这间办公室上过一天班。
玉玲是个能干而做事踏实的女人,自从成了健生食品公司职工,她就处于全脱产状态,整天骑着那辆她跟周建平结婚时娘家作为嫁妆的永久牌自行车,从元坝村到双碑村,挨个自然村转悠,有需要技术指导的,她尽其所能提供帮助,除此之外,哪些家的紫甘蓝即将成熟需要收购,哪些家的莴苣因什么原因可能减产,等等等等,她都一一记录下来,一有机会就向公司汇报。
在用人问题上,周建平历来是无私的,他用常玉玲做这件事,完全用对人了。
有一次,正赶上常玉玲的一个闺蜜从外村回双碑村的娘家,看见玉玲整天在田间地头转悠,被晒黑了,便心疼地说:“玉玲,你也不缺钱,怎么不注意仪容,用点护肤品保养保养,你要是再这样继续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周建平给甩了。”
“多谢提醒,他要是想甩我,等不到今天。”
玉玲很自信,但自那以后,她的头发也有型了,眉毛也画了,不仅脸上每天都有淡妆,而且衣着也开始讲究起来。
一次闲聊,谈到蔬菜基地的日常管理,赵馨梅道:“你夫人很能干呀!”
“什么能干不能干的,蔬菜基地建起来了,平时到田间地头转转,搭只眼睛,有啥问题往公司及时反映上来,她的工作就相当于公司的监控器。”周建平轻描淡写道。
“你可别小看了眼睛的作用,那得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赵馨梅道。
“那倒是,当时决定用她做这件事,也是考虑到了他的这些特点。”
西山乡是个小乡镇,总人口才五万来人,周建平的健生食品公司在两个村建设蔬菜基地,惠及的村民近两万人,不仅如此,洁净蔬菜项目扩建以后,又增加了两千余名员工,不仅周建平老家元坝村适合去公司上班的村民都进了他的公司上班,还在双碑村和附近村子招了不少职工。这两项举措,为西山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乡长多次往上级行政机构汇报,又向多家当地媒体反映,请求他们宣传周建平的事迹。每当宣传机构的人和媒体约请或计划采访时,都被周建平以各种理由或原因拒绝了。
如今,周建平的企业确实做大了,也为社会做了一些事情,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低调,在周建平看来,他做企业并不是为了出名,帮助老家人摆脱困境,为社会做事,没有一样是为了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
闷声发大财吗?也未必。在跟各种生意伙伴的交往中,周建平根本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小人,恰恰相反,无论跟谁合作,周建平的原则是有钱大家挣,有财大家发,先做人,后做事。
本着这样的原则做生意,凡是周建平开发出来的市场,别人很难把他挤走,因为一般竞争对手没有他那样的心胸和气魄。
。。。。。。
扩建工程完工后,周建平跟赵馨梅合力攻下了本省省会的大型商场和超市。其间,赵馨梅一个在省商业厅当财务处副处长的同学帮了不少忙,那位同学出面,找到省城商业局的计划处处长,在这位处长的引荐下,周建平和赵馨梅才跟各大商场和超市的负责人接触上。
通过熟人引荐,只是接上了关系,跟每家商场和超市具体如何打交道,那就是周建平和赵馨梅的事了。
长期身处商场,周建平见多识广,对付不同对手该用何种手段,他早已驾轻就熟。本省省会比外省那个m市更大,常住人口要多出一百多万,大型商场和超市近五十家。周建平跟赵馨梅前后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将省城市场成功开发出来。
此时的健生食品公司,已是华兴市赫赫有名的大型企业,员工数量近四千人,产值利润在本市所有行业的综合排名中名列前几名,单就食品行业而言,健生食品公司在华兴市无疑是最大的,在全省食品行业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
周建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回终于可以闲下来消停一段时间了!
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上午,十点左右,健生食品公司大门口,驶来一辆黑色轿车,从副驾驶座位上下来一个人,跟门卫交流了几句,门卫让轿车开进了公司。
车子在停车区停稳后,坐在副驾驶那位老板模样的人从车上下来,径直走向总经理办公室。周建平一见来人,不认识,没等对方再往前走,他主动问道:“你找谁?”
“我是弘达公司的经理,我想找这里的总经理。”
“我是周建平,你找我有什么事?”
“哦,周总,我想跟你谈谈土地置换的事。”
“哟,土地置换,你请坐,你要谈土地置换什么事?”周建平似乎对话题有点兴趣了。
来人姓薛,是华兴市郊弘达地产公司的老板,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健生食品公司想搬迁,遂找上门来。
“周总,我们公司在市郊有土地,想用我们的土地跟你们交换,请问你们有没有兴趣把公司搬到我们那里去?”
“就是说,用你们的土地跟我们置换,让我们把公司搬到你们那里,我们厂区这片土地归你们,用来搞房地产,是这样吗?”周建平道。
“对,就是土地置换。”
“想法很好,既为你们公司在城里找到了一片位置不错的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又为你们乡镇引进了一家企业,真是一举双得。”周建平揶揄道。
“周总的公司早晚得从城里搬出去,我们那里位置也不错。”
“但是,我们不想置换,即使搬迁,我们也不缺土地。”周建平心里骂道,置换?你想得到美,城里的土地跟农村土地能一样的价格吗?你是真傻还是装傻?
“请问周总有什么打算?”
“我们的土地有国土局颁发的正规土地使用手续,这样的地不可能跟别人置换。”
“周总想怎么办呢?”
“如果哪天要搬迁,这片土地我们只能采取出售的方式处理,不会考虑任何其他方式。”
对面的弘达地产公司薛经理见没法商量,闲聊几句便告辞了。临走时,要去了周建平要的联系方式。
过了一个星期,周建平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你好!请问你是哪位?”
“呃,我是市府办的,我姓杨,你是周总吧?咱们见过。”
“市府办,姓杨?”周建平做了片刻的回忆,“哦,我想起来了,你是市府办的杨主任,咱们在西元公路的通车仪式上见过,是不是?”周建平道。
“对,咱们在那次仪式上见过。”
“杨主任,你好!请问你有什么吩咐?”
“听说你们的扩产项目已经完成了,怎么没上报申请政府专项补贴的报告?”杨副主任关切地问道。
“哎哟,我们以为项目都建设完成了,现在一切运作正常,还是为政府节省一笔资金吧。”
“嗨,政府每年都有这笔预算,你们的项目符合条件,该怎么申请还怎么申请,不用考虑那么多。”
“好吧,那我让赵总过几天把材料报上去。”
结束通话,周建平来到赵馨梅办公室,“刚才市府办的杨副主任打来电话,让咱们上报材料,申请政府补贴。”
“哟,这位杨副主任还真是热心肠,不过上次申请,那点补贴拖了很长时间才发到企业。”
“咱们的扩建项目早就完成了,本来也没想申请补贴,你看他还专门打来电话,咱们要是不报材料,好像不领情似的。”
“无所谓,那就给他报一份材料。”
三天后,赵馨梅来到市府办,把申请政府补贴的报告给了杨副主任。
老杨随便询问了一些企业运作和蔬菜基地建设的问题,然后转移话题道:“赵总,听说你们企业要想搬迁?”
“搬迁?是有这个打算,但那只是计划,具体什么时间搬,目前还没有提上日程呢。”赵馨梅不明白杨副主任的意思。
“据说你们的周总已经有计划了,回去跟周总说说,市郊的弘达公司那个土地置换方案值得考虑。”
“市郊的弘达公司?哦,好吧,回去我跟周总说。”带着满腹的疑问,赵馨梅起身告辞。
杨副主任把赵馨梅送到办公室门口,叮嘱道:“回去告诉周总,弘达公司薛总是我的朋友。”
ps:书友们,我是创里有作,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133章 绝不置换()
“这事儿啊,你要挑毛病的话,你得去问项目方,我们是具体干事的,完全遵照上面的意思办。”
来人觉得对方说的在理,跟这些干活的人在这儿啰嗦毫无意义,他要找项目方理论。
来人刚上车,国林把刚才的情况向建平汇报,建平说不用理他,他爱找谁找谁,这与施工单位没有关系。
第二天上午九点多,一辆黑色轿车在健生食品公司大门外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个中年人。他走进大厦正门,“请问你去那个部门?找谁?请登记。”门内的保安拦住了他。
来人按要求逐项登记后,保安并没有放行,“你有预约吗?”
“没有,我刚从外地来,请你帮我通报一下。”来人请求道。
保安往周建平办公室打电话,“周总,有个外地人想见你,是否让他上去?”
“让他来吧。”一听是个外地人,周建平以为是谈业务的,就爽快地答应了。
来到周建平的办公室门口,来人轻敲大门,“请进!”屋里传来周建平的声音。
“周总你好!我叫杨文健,木易杨,文化的文,健康的健。”推门进屋,来人自报家门。
“你好你好!杨先生,你请坐。”周建平站起身来,迎上前与杨文建握手,将他让到靠窗的沙发上坐下,并用茶几上的自动沏茶装置沏了一杯上等碧螺春,递到杨文建跟前。他拉把椅子坐在杨文建对面,“杨先生找我,请问有什么事儿?”周建平问。
“是这样,周总,你们公司的项目不是占了城郊的一片土地吗?”
“对,那片土地怎么了?其中有你们家的地?”
“不不不,我不关心那片土地。我们家原来在村里确实有土地,二十多年前跟随我大哥举家去了外省,从此就没有种地了,到了九十年代,村里调整土地时,就把所有承包地全部交出去了。”
“哦………,那你打听那片土地的意思………?”周建平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杨文健。
“那片地上有我家的祖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祖父母相继去世,就埋在刚刚承包的地里。”
“你们家的承包地就包括在那片地里?”
“对,到了九十年代,虽然把家里的承包地交出去了,但祖坟并没有迁走。”
“这个事儿呀,我们还真是很重视。集团公司和村里的土地租赁协议签署后,当时曾有接近半年的公告期,而且我们按照民政部门的政策规定,还给了每家几千元的迁坟补偿。到了最后,对于确实没人认领的坟头,公司也没有随便处置,而是在外面找了地方,将它们集中迁了出去。这件事,集团公司应该是做到了仁至义尽。”周建平向杨文健说明事情的经过。
“你们在本地媒体公告,我们在外地也不知道呀!”
“这。。。。。。,公司为了这件事也不可能在全国性媒体做公告啊!你家在村里没有人了吗?还有亲戚朋友呢?他们也没有通知你们一声?”
“我们就兄弟俩,大哥杨文强在外地站住脚以后,我就跟着过去了,过了五六年,把两个家庭和父母全都搬过去了。亲戚朋友可能也没有人关心这件事,我还是出差从东兴市路过,昨天回村里走了一趟,刚听别人说起才知道的。”
赵馨梅从市府办出来,在返回单位的路上,她一直很纳闷,杨副主任主动告诉健生食品公司申请政府补贴,这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