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点点头,对张工的想法表示理解,“这样也好,你在健生食品厂兼职,也一样对我们的企业做出你的贡献。”
“周厂长,我知道你想招揽人才,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也确实离不开人才,但我建议你把目光放在年青一代身上,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老了,在观念方面就跟不上你的步伐,你的企业真要招来一帮老头,说不定会拖你在管理和决策方面的后腿。”张工实言相告。
赵馨梅也认为张工言之有理,她也不是说上一代人观念陈旧,不易转变,主要她觉得要让一个五十多岁接近退休的人离开单位,从感情上就说不过去,单位再不好,毕竟那里有他们熟悉的环境和同事,甚至在体制内早就养成的工作习惯,在新单位都会有很多不适应。
虽然周建平渴求人才,但目前看来还得从长计议。
饭后,周建平要打车送赵馨梅回她父母家,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赵馨梅的父母就住在华兴市里,她说坐公交车就很方便。
。。。。。。
健生食品厂早就有一部拨号电话机,有段时间因为欠缴电话费而被停机,周建平承包后,为了方便与外界的联系,通过马兴伟的关系,找到电话局的熟人,又恢复了通话功能。
到了跟元坝村村长周建良约定的日子,上午十点前,周建平坐在电话机旁,他先要通了西山乡的总机,请接线员转接元坝村村委会。电话好不容易接通了,村委会接电话的却不是周建良,“请问村主任周建良在吗?”
“对不起,周建良主任不在。”
“呃,我早跟他约好了通电话的,怎么不在呢?”
“不知道,反正他不在。”
周建平挂断了电话,他认为农村人时间观念不强,定好的时间也不一定记得住,即使记住了,也不拿早点晚点当回事儿。
等了二十分钟,再通过长途电话局要通了西山乡,“接线员,请给我转接元坝村村委会。”
“二十多分钟前有个往元坝村打电话的,就是你吧?”接线员冷冷地问。
“是我,不过没找到接电话的人。”
“没有人接电话,你再打也没有用呀!等着吧,我这里忙着呢。”接线员不由分说,咔嚓一声挂断了电话。
尽管对方态度粗暴,周建平却不能生气,他知道跟这种岗位的人打交道,就得忍气吞声,否则对方一直找你麻烦,这电话就别想打了。过了十来分钟,周建平再次把电话打到西山乡,“接线员,请你帮我接元坝村,我有重要事情,谢谢了。”
也许是“谢谢”两个字起了作用,尽管接线员待答不理,电话总算接通了,“喂,请问村主任周建良在吗?”
“你刚挂断电话他就到了,还在这里等了一会儿,现在有事又出去了。”
“我找他有重要事情,请你帮我找一下,多谢了。”做了几年销售工作,客气话在周建平嘴里张口就来。
几分钟后,周建良终于接起电话,“建平,刚才在半路上遇到个朋友,耽误了一会儿。”
“嗨,不说那个了,说说你招的人,情况怎么样?”周建平对不守时的办事习惯很反感,但他不想跟周建良计较。
“人都招齐了,就等你的电话呢。”
“好,给这些人两天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自带被褥和日常生活用品,从今天算起,第四天上午,我让人到华兴市长途汽车站等着,你带新招这些人进城。”周建平吩咐道。
“怎么还要我带去?”周建良不明其意。
“二哥,一百多人外出,没有个带队的能行吗?估计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华兴市,路途中如果有什么事情,得有个站出来说话的。”尽管年龄差不多,周建平的社会经验与这个叔伯二哥有天壤之别。
“途中还能有什么意外吗?”
“这个谁也说不准,以防万一嘛,总之一百多人外出,有个带队的绝对没有坏处。你带他们过来吧,到时候我在城里招待你。”
一听这个,周建良动心了,“好吧,我带他们过去,不过这几天村里正好有事,我不能在城里待的时间太长。”
“二哥放心吧,即使你想多待几天,我也没有时间陪你,厂里的事情就把我忙得不可开交,我是一点空闲也没有啊!”周建平心想,二哥你尽想好事,还要在城里多待几天,花钱无所谓,关键是没有时间陪你。
“好,一言为定,咱们两天以后见,我这就去通知新招这些人。”
两天后的一大早,新招的一百多人就带着各自的行李用品,陆续来到村主任周建良家结合,村长家的院子当然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来得晚的只能站在院子外面的道路上。
七点左右,见人已到齐,周建良带着这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往西山乡政府进发,他们要到乡里的长途汽车站坐车去华兴市。
周建良是村主任,往乡政府跑的比较多,时间一长在西山乡政府也认识一些人。就在他们东张西望,四处寻找乘车站点的时候,一位乡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迎面走来,跟周建良正好照面,“哟,老周,你带着这么多人是要干啥去?”
“是刘秘书呀,我只顾找乘车站点,没注意到你。我带他们坐车,去华兴市里上班。”
“去华兴市里上班?了不得呀!”
“我们村里一个兄弟在华兴市开办了一家工厂,因为需要人手,就从村里招了些人。”
“哦,对你村里这是好事。乘车站点就在前面那颗大杨树跟前,看见那棵大树了吗?”刘秘书转过身,举起胳膊指着站点位置。
“看见了,谢谢刘秘书。”
“老周,这得有一百多人吧?这些人起码得分乘三趟车才能拉走。”
“为什么?”
“你想想看,即使路过的车里面不拥挤,每趟车最多也就拉四五十人,这一百多人,是不是至少要三趟才能拉走?”刘秘书提醒道。
“刘秘书,这可怎么办?”周建良以前没有乘坐过长途汽车,他对一辆客车装多少人根本没有概念,经刘秘书这一提醒,他瞬间不知所措。
幸亏周建平考虑事情仔细,让周建良带队,又正巧碰上了周建良在乡政府的熟人,否则,就这些很少走出村子的农民,如果一盘散沙,群龙无首,遇到这种情况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看见周建良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刘秘书道:“老周,你还村委主任呢,这点小事就把你难住了。不就是分乘三辆车嘛,分乘几辆车又有什么关系?一会儿车来了,你让这些人先走一部分,再来车再走一部分,你押后,跟着最后一批人上车,保证一个也落不下。”
“我跟着最后一批走?”周建良有点不明白,他不理解带队的还要走在最后。
“对呀,你让第一批到站后在出站口等着,你得安全地将所有人带到目的地。”
“华兴长途汽车站有人接站,都定好了。”
“那就更没问题了。你就在这儿等着吧,现在发车密度增加了,二十来分钟就有一趟车,估计一个多小时都能走了,要是前几年,一个小时才一趟车,这些人半天时间都不一定走得了。”
在华兴市长途汽车站,周建文跟宋成全在出站口等着,十一点过,从站口走出来几十个人,或背或扛着行李,两人迎上去,“在这儿呢。”宋成全招呼道。
“不是一百多人吗?怎么就你们这些?建良二哥呢?听说他带你们来嘛。”周建文冲一个认识的人问道。
“是一百多人,都在后面呢,一辆车装不下,建良让我们先走,他说这边有人接,他要跟最后一批人过来。”
果然,第二批人在二十分钟后到达,周建良跟着第三批,也在十二点刚过就到了。
再次结合,清点人数后,周建文跟宋成全各带一部分人,分乘两辆公交车,先后到达健生食品厂。
午饭时间刚过,周建平把二哥周建良迎进办公室,新员工们跟着周建文和宋成全去食堂吃午饭。
“二哥,你们早上从村里出来的可不早呀!”
“我们七点就出来了,到西山乡政府才八点过。”
“怎么现在才到?”
“建平,多亏你想得周到,我在长途汽车站又遇见个乡政府的熟人,在人家的指点下,这些人分乘三趟车才过来。”
“对呀,我把这件事忽略了,你们人多,一趟车肯定坐不下,分乘几趟车时间就拖得长了。二哥,我陪你中午在厂内食堂吃饭,晚上请几个朋友作陪,给你接风。”
第50章 这个老同学()
周建平随便一说,建良还当真了,“接什么风呀,就咱们兄弟俩坐下来,找个地方喝顿酒就得了。”
“找来陪你的都是我的朋友,你想不想认识他们?”周建平问道。
周建良还算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一个穷山村来的农民,虽然村主任也是一级行政机构的领导,但自己几斤几两他比谁都清楚,啥世面都没见过,土得掉渣,跟一帮城里人在一起吃饭喝酒反而不自在,“你的朋友都是城里人,有知识有文化,见过大世面,跟他们认不认识对我没啥关系,我怕给你掉价,还是咱们兄弟在一起说话方便。”
“好,先去吃午饭,下午我带你到车间和厂里四处转转。”
新招这一百多人的食宿,周建平早有安排,他雇人把以前靠南墙的一处废弃车间清理干净,重新修缮了房顶和墙壁,那里可住一百人还多点,剩下三十多人暂时挤在老职工宿舍,待后邻的新厂房建好后,计划再建两排平房,专门用做职工生活区。还为职工食堂新招了三名厨师,因为突然多出一百多人,厨房原来的人手显然不够用了。
既然周建良不习惯大场面,那就遵从他的意愿,当晚,周建平在离厂不远的一家小饭店招待了他的叔伯二哥。原想让车间主任胡国林和销售办公室的小梁,再加上周建文和宋成全作陪,转念一想,周建平打消了这个念头。
新职工培训的事,周建平让胡国林全权负责,但他对培训形式和内容作了具体要求。首先,将新员工编成六个班组,每两个班组为一批,分三批轮流进车间,先在生产线上观摩学习;第二,没有轮到进车间观摩学习的四个班组,人手两册“车间生产操作规程”和“食品生产安全卫生守则”,上班时间由每个班的临时班长带领学习这两份资料,定时考核;第三,率先通过考核的新员工,可以安排到生产岗位,进行实际操作锻炼。将来的班组长人选,就从率先通过考核的员工中选拔。
连同车间建设、设备安装和调试,总共用了三个半月时间,一切就绪后,在张工带领的几名技术人员指导下,依次在三个车间投料试车,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并在每个车间的员工都能独立熟练操作后,张工等人才算完成技术指导任务。
扩产完成后,产量、车间和员工人数,都增加了不止一倍,这种情况下,周建平认为原来的管理机构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他决定任命胡国林为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又新任命了四位车间主任,在胡国林的提议下,新增了多位班组长。
四位新任命的车间主任中,除了原来的两位老班长被提拔为三四车间的主任,负责新花色和新产品的生产,另外,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宋成全也被提拔为一车间的车间主任,因为正在用人之际,胡国林提议从新启用两年前被选下去的老车间主任陈立刚,让他当了二车间的主任,一二车间都生产老产品,一车间是旧车间,二车间属于为老产品扩产而新建的车间。
为了加强销售力量,周建平做出的另外一项决定,是将原来的销售办公室升格为销售科,小梁被提拔为销售科长。
。。。。。。
宋成全负责的一车间,只发生了人员变动,其他只需按部就班,车间就能正常运转。也许是周建平的疏忽,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或许宋成全本身就喜欢这一口,一个五十来人的车间,在他接手后不到半年,就被他搞得四分五裂,不仅两个班组相互斗气,就连员工之间也勾心斗角。
有人不止一次向胡国林反映,说宋成全下班后接受员工吃请,甚至收受员工物品。
胡国林起初不信,他决定暗中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异常现象。
过了几天,有几名一车间的员工找到胡国林,要求调到其他车间工作,问其原因,大多支支吾吾,不肯明说。事后,一名跟胡国林早就熟悉的健生食品厂老员工神秘地说,车间主任宋成全在部分员工中散布,说他是厂长周建平的老同学,并依仗这一身份在车间胡来,凡是给他送过礼物或请他吃喝过的员工,都能受到关照,比如随意请假,劳动纪律涣散也不按规定处罚,从不安排这些员工干车间的脏活累活。
一听宋成全跟周厂长是老同学,胡国林也不好马上表态,他决定不动声色,再观察一段时间,一探究竟。宋成全毕竟跟厂长有那层关系,单凭职工的反映就向厂长汇报,似乎有点轻率。
通过一段时间明察暗访,胡国林了解到的事实跟员工们反映的情况基本没有出入,要是换做别人,胡国林就直接找宋成全谈话,甚至撤掉他的车间主任职务。但宋成全跟周厂长是老同学,老家又在同一个村子,胡国林想的就比较多了,他要把这件事推出去,让周建平做决断。
听了胡国林的情况汇报,周建平并不觉得惊讶,以他对宋成全的了解,他认为宋成全完全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并且,不仅有员工们的反映,还有胡国林一段时间一来的观察暗访,一个人栽赃陷害也许有可能,从上到下这么多人众口一词,只能说明宋成全确实有问题。
“国林,既然事实清楚,你是管生产的副厂长,该怎么办,你按厂规处理就行了。”周建平道。
“厂长,还是你拿主意吧。”胡国林面有难色。
“为什么?”
“因为。。。。。。,”
“国林,你的性格挺豪爽呀,今天这是怎么啦?”周建平很不理解。
“厂长,毕竟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