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198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扬帆1980-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秀华本已站起身来,听说要商量事情,又坐回凳子上,“好,说吧,你要跟我们商量什么事?”

    “家里的兄弟姊妹年龄一年比一年大,我跟玉玲结婚都两三年了,还跟你们住在一起,我们觉得越来越不方便,再说,我们单独过日子也是早晚的事,所以,我想修房子。”周建平道。

    “修房子?是啊,建文跟你两个妹妹越来越大,你们早晚也得分开过,是该修房子。要不让你爸找找村里,先把宅基地要下来?”陈秀华道。

    “宅基地好办,关键是修房子要花钱!”周学成一语说到了事情的要害。

    “是啊,宅基地我找建良二哥,让他出面比较省事,关键是钱。”周建平小声道。

    “建平,你在外面连做生意带上班,前后也有五年多了,这些年你就没攒下钱吗?”陈秀华问。

    “我攒了些钱,但我攒的钱只够修三间房,据说村里修房子,一般没有修三间的。”

    “是啊,三间房,即使修起来也遭人笑话。”

    “爸妈,你们手里有没有钱?我不是跟你们要,而是借,估计不出两年就能还给你们。”

    周建平给他父母出了个大难题,周学成和陈秀华都低下了头。按常理,儿子结婚成家,做父母的该给准备房子,为此,陈秀华一直觉得对不起建平小两口,但周学成跟陈秀华一年四季不停地在那三四亩地里耕耘,除了一家人混口饭吃,一年下来并没有多少经济收入,这让陈秀华这个当母亲的心里很是愧疚。

    面对建平这毫不过分的要求,周学成无言以对,陈秀华沉默了一阵,“建平,家里的情况就摆在那里,出钱的地方你跟玉玲都看得清楚,我跟你爸这些年攒了点钱,但也不多呀!”

    当周建平知道父母手里有多少钱时,他既失望又理解,“这点钱还不够修一间房子的,算了吧,你们留着这些钱,我们另想办法。”

    玉玲清洗完了碗筷餐具,已经回到自己屋里。周建平把跟父母交谈的情况告诉玉玲,“他们那点钱还不够修一间房子,咱们别要了。”

    玉玲非常失望,“想不到他们这些年才攒下这么点钱,是不多,但总比没有强,他们答应了?”

    “答应什么?”周建平明知故问。

    “答应把这些钱用来帮咱们修房子呀!”

    “玉玲,他们那点钱还不够修一间房子,咱们反正要跟你娘家借钱,我看就别要他们的钱了。”

    “嘿!你这个聪明人怎么不会算账了?最终是要跟我娘家借钱,但有了你父母帮助的这一部分,咱们不就可以少借一些吗?今晚上又没喝酒,这么简单的账你还算不明白?”常玉玲哪知周建平的想法。

    “这个账我当然清楚,关键是我父母攒点钱太不容易了,下面还有三个兄弟姊妹,我实在不愿意用他们的钱。”

    “周建平,你是好样的!既然不愿牵涉你的父母,我也不愿回娘家借钱,这房子咱们不修了!”常玉玲显然很生气。

    “玉玲,咱们不是说好了嘛,怎么不修了?难道你愿意跟着一大家子继续参合?”

    “谁愿意继续跟他们参合?我说气话你听不出来吗?”

    周建平当然知道常玉玲生气了,但他装着没看出来,现在他求着玉玲回娘家借钱,这个时候说啥也得哄着她,“玉玲,为咱们修房子的事,你生什么气呀?房子修起来后,宽宽敞敞,住着既方便又舒服,多好啊!”

    “这用你说?我还不知道新房子住着舒服?我气你啥都不愿麻烦你父母,好像我回娘家求援倒成了理所当然,可是结果又是啥样的?你爸照样对你有一肚子意见!就是因为你,我在这个家除了干活,大气都不敢出。”玉玲的委屈,平时无处发泄。

    面对玉玲的抱怨,周建平低下了头,他特别理解玉玲的处境,要不她不会突然提出修房子的事。周建平心知肚明,固执的老父亲因为他不安心务农,对他成见很深,直到现在,周学成对儿子周建平所做的一切仍然不感兴趣,在他看来,农民就得在土里刨食才是正道。

    带着对儿子的偏见,周学成对儿媳妇也无好感,这在周建平的预料之中。他可以一走了之,不再面对父亲,但常玉玲却无处可去,偶尔回一次娘家,待的时间都不能太长,否则,回来后就要面对一顿责问。

    “玉玲,这几年让你受委屈了,所以咱们一定要尽快把房子修起来,以后就不用总跟他们参合了。”周建平宽慰道。

    “你真不愿意让他们帮助?”

    “玉玲,他们那点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得背负依靠父母的名分,咱们独自面对吧,现在我有这个能力。”

    “你的意思我明白,咱们独自承担,显得很硬气。我就是觉得你也是父母亲生的,为啥他们就不能为你尽一点做父母的责任?”玉玲为此耿耿于怀。

    “好啦,他们本身就没有多少能力,再说我已长大成人,也不该麻烦他们了。玉玲,咱们换个话题,明天我回单位,你抽个时间回趟家,跟咱们妈说说修房子的事,请她老人家帮帮忙。”

    “只要我张嘴,我妈肯定能答应,关键是我弟弟也老大不小了,父母也得为他结婚成家做准备呀!”

    “玉玲你放心,也让老人家放心,不出两年,估计一年左右,咱们就能还上借款,保证耽误不了他们使用。”

    “别把话说的那么绝对,就凭你那点工资,一年能攒多少钱?”

    “我还没跟你说呢,我现在除了基本工资,还有别的收入。”

第23章 有个机会() 
做销售跑业务,不必每天考勤点卯,上班时间相对宽松,周建平每个星期都可以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回一趟家,他让叔伯二哥周建良在村里帮他要来了宅基地,不出意外,玉玲从娘家借到了足够的钱,开春不久,家里修房造屋的工程就开始了。

    日常事务有玉玲管着,建筑施工全权委托给了匠人,修造房屋其间,周建平并没有耽误工作,他每星期回家一趟,也只是看看工程进展,家里的事情用不着他操心。

    断断续续两三个月时间,房子基本修好了,再有半个月,抹完墙,工程就结束了。这天下午,周建平回到家里,看见即将竣工的五间大房子,他很兴奋,“玉玲,咱们的房子就快修好了,这是属于咱们自己的房子,住在里面心里多敞亮啊!”

    “你见了那么多大世面,修个房子就把你高兴的,不至于吧?”

    “我当然不能跟你比,因为你爸在外面工作,你家七八年前就修了很好的房子,我们这个村你也看见了,别说我们家,就算放眼全村,又有几家像样的房子?而且,这五间房子是凭我周建平自己的力量修起来的,你说我能不兴奋吗?”

    “嘿嘿嘿!别忘了,你的钱只够修三间房,其余是从我妈那里借来的。”玉玲奚落道。

    “我没忘,借的钱早晚不得还嘛。”

    “房子快修好了,这环境当院啥的,该不该稍微美化一下?”玉玲道。

    “院子还能怎么美化?也就在边上栽点树,种些花,还能怎么做?”周建平不明其意。

    “你去过我家多少次了?记不记得我家当院跟你家院子有啥区别?”玉玲提醒道。

    “你家院子,我家当院,你家院子里树木花草比较多。”

    “我再问你,我家院子是水泥地面,你家呢?”

    “我家是,哦,你想把咱们院子也做成水泥地面呀?你直说不就得了嘛,差点把我绕迷糊了。”

    “你不是很聪明吗?这点事儿都想不到。”

    “可是,硬化地面需要水泥,这种建筑材料现在很紧张,不好买呀!呃,当初你家从哪儿买的水泥?”

    “我家?好像是我舅托他一个朋友在市建筑公司内部想的办法。”

    “能不能托你舅给咱们帮个忙?”周建平道。

    “都知道你在外面走南闯北,这点事儿怎么跟他说?”

    “那好,我来想办法。你问问修房子的匠人,要硬化这个院子,需要多少水泥。”

    买水泥这件事还真难不倒周建平,他觉得就凭马兴伟他父亲是华兴轻工机械厂厂长,请马兴伟出面,在哪儿还搞不到几吨水泥?

    回到单位,周建平用内部电话跟马兴伟联系,“你要水泥干什么?”马兴伟问。

    “老家修了新房子,屋内屋外的地面想用水泥硬化。”

    “哦,那倒应该,只是现在水泥很紧张呀!”

    “你们机械厂那边没有吗?要不请伯父给想想办法。”

    “建平,我爸那人你还不了解,像跟你安排个临时工那样的事,他二话不说就能给办,要是想在我们单位弄点水泥,我就是说出一万个理由,他不仅不给我办,八成还要训我一顿。”马兴伟道。

    “哦,我把这件事儿想简单了,不好办就算啦。”周建平有点泄气。

    “你别着急呀,在他那儿不好办,我可以想别的办法。”

    “兴伟,你别太为难,不好办就算了,千万别让伯父训你,为这点事儿不值得。”

    “放心吧,我不会找上门去让他训我,他不给我办,我找别人帮忙。”

    “都在一个单位,他早晚得知道,到时候你还得挨训,犯不上。”

    “建平,这件事我根本就不在单位想办法,跟单位没关系,我找外面的朋友帮忙,他就管不着了。”

    “那你?”

    “还记得年前在我家一起喝酒那哥们吗?就是我的连襟徐继明。”

    “记得呀,他不是信用社的主任吗?”

    “对呀,我让他帮你弄水泥。”

    “他有办法?”

    “建平,你跟他隔了一层,你俩以前又不熟悉,我估计即使他答应帮忙,这水泥也得花钱买。”马兴伟说话一向很直率。

    “那是当然,就是在你们轻工机械厂能弄到,我也是要花钱买。”

    徐继明对周建平印象很好,马兴伟把情况一说,他不仅满口答应,而且还自己垫钱,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周建平从一家国营建材公司买到了四吨水泥,又找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按照周建平给的地址,给送到了周建平的家里。

    事后,周建平让马兴伟约请徐继明,一来给他购买水泥的钱款,另一方面,周建平认为徐继明给自己帮了大忙,应该请他吃顿饭,以表谢意。

    席间,徐继明向周建平打听起单位的销售情况,周建平告诉他,经过一年左右的磨合,附属公司的销售状况已经非常平稳,要不也抽不出时间回老家照应修房子的事。

    “销售形势稳定下来,你的工作就好干多了,今后可以抽些时间多跟社会接触。”徐继明道。

    “嗨,我这个人闲不住,现在这样四平八稳的日子,我反倒觉得没啥意思。”周建平道。

    “姐夫可能还不了解,建平这个人不喜欢四平八稳守摊子,想当年,香蕉生意已经趟出了门道,他又转向利润更有保证的二手服装,到了我们的附属公司,在生产一线本来是把好手,所有岗位都能胜任,公司经理知道他的经商经历后,非要把他调去搞销售,他勇于面对严峻的销售形势,大胆提出改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的理念,向公司提议建立激励机制,然后又亲自将这些举措付诸实施,他接手销售科不到半年,销售业绩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到年底,已经超出历史最高水平的两三成。你看,现在销售形势稳定了,他反而觉得没意思。”

    “如此说来,建平兄弟是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

    “姐夫过奖了,我不敢妄称自己勇于接受挑战,但兴伟说得对,我确实不愿做按部就班的工作。”

    “说白了,就是勇于开拓,适合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建平兄弟,现在形势这么好,政策也在鼓励,你这样的性格,为什么不自己做企业?”徐继明道。

    “自己做企业,我不是没想过,可我没有资金,一时也不知道干啥好。”

    “现在倒是有个机会,不知道你是否有兴趣?”徐继明带着一点神秘的样子。

    在徐继明那个城区办事处辖区内,有一家街道办的食品加工厂,属于地方集体企业,从七十年代建厂至今,发展的一直不算太好,尤其是近几年,别的企业都做的红红火火,这家街道企业却一天不如一天,现已到了举步维艰的程度。究其原因,外界一致认为这家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

    徐继明一直关注这家街道企业,因为他们在信用社有一百多万的贷款,如果这家企业倒下去,这一百多万贷款就将付之东流,对信用社来说,后果不敢想象。

    暗地里,徐继明咨询过多位熟悉情况的人,得到的一致结论是,只要管理经营好了,企业完全可以向前发展。

    年前在马兴伟家喝酒,徐继明就对周建平很感兴趣,但他以为周建平想找个大企业做靠山,也就没有多想。

    马兴伟刚才的一席话,让徐继明产生了想法,既然周建平在华兴轻工机械厂附属公司也是打工的,那个销售科科长还随时都有被赶下台的可能,附属公司对周建平也就算不上什么金字招牌。更为关键的是,周建平喜欢接受挑战,而对现在这种平稳的工作状态并不迷恋,徐继明觉得这是个机会。

    “什么机会?”周建平跟马兴伟不约而同地看着徐继明。

    “建平兄弟如果想做自己的企业,我可以帮忙引荐。”

    “你引荐也没有用啊,因为做企业需要投资,而我没有钱。”周建平对徐继明的话表面上并没有很大的兴趣。

    “看来你的见识还是仅限于工作单位那个小范围,事实上,你要做企业,有些情况下是不需要自己投资的。”徐继明道。

    “哟,还有这种好事儿,你咋不早说?”马兴伟显然是替周建平问这样的话。

    “都不了解具体情况,跟谁早说?那不等于无的放矢吗?”

    “行啦,既然你认为现在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那你说说你要引荐什么?”马兴伟道。

    “我们办事处辖区内有一家街道办的食品加工厂,经营不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