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大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封疆大吏-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谢谢阿姨!”的声音络绎不绝。

    晚饭很丰盛,林林总总十多个菜,尽管桌子上就一盆兔肉算是荤菜。

    这些没施用过化肥的农家天然菜,自带一股芬芳,和现在城市里售卖的蔬菜味道有着天壤之别,尽管没有诸多调味品相济,味道却也是极好的,吃得一众小年轻赞不绝口。

    老人呵呵笑着,举起大海碗和杨柯等人碰了碰,小抿一口,“吃菜吃菜,这些菜虽然常见,但没用过化肥,城里现在却是吃不到了。”

    叶祥华嘴角动了动,然后又忍住了。

    杨柯将这细微的动作看在眼里,知道他是想问为什么不用化肥提高产量之类的。心中却是感叹,人和人的差距还真不小,同样刚毕业不久的小吴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一天下来,杨柯对随行的几人都有了评价,最对他胃口的反倒是县团委的小吴。这家伙平时总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关键的时候却不含糊,脑子挺好使的。这样一个年轻人,窝在老头扎堆的县团委里面跑腿,却是有些可惜了。

    小英嫂忙着给众人倒酒,也没忘记照顾好自家孩子,挑了两块兔肉夹到孩子碗里,“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这时候的西川省,绝大部分的农村倒是早就废除了女人孩子不能上桌的习俗。相反的,90年代初期,其他省份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这种习惯,有客人来了,不管多少,开两桌,大老爷们喝酒吹牛,女人孩子到另一边小饭桌上蹲着去。

    晚饭快吃完的时候,借着酒性,几个年轻人就嚷嚷着要去小溪里游泳,小吴和梁海军开始一唱一和的逗弄起李小丽来。

    “那河水是山上流下来的,在里面洗澡,保准凉快。”

    梁海军貌似犹豫的说道:“可惜没带泳裤啊,咋洗?”说完,对脸色有些发红的李小丽眨眨眼睛,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都大老爷们,怕啥,脱光了往下跳就行,人家小丽又不去的。”小吴嘿嘿坏笑。

    叶祥华在旁边担忧道:“不保险,小丽啊,你不会过来偷看吧?”随即点点头有些自言自语的继续说道:“以小丽的人品,大概不至于如此下作,嘿嘿。”

    张老头和张军还有儿媳妇小英都在旁边笑了起来,相比之下,未经人事的李小丽就比较害羞了,俏脸红的跟猴子屁股似的,翻着白眼恨恨的瞪了叶祥华一眼。

    “张队长,小溪里没水蛇啥的吧,万一被咬中了可咋办?”梁海军继续在旁边貌似担忧的说道。至于咬中什么,大家都懂的。

    小英嫂捂着嘴在旁边轻笑。

    李小丽羞得不行,“啪”的把筷子往桌上一搁,提起装糖果的包包就往外跑去。张军的儿子眼睛骨碌碌一转,随即扔下碗筷,跟着李小丽就往外跑,一边跑一边喊:“小丽姐姐,我给你带路。”显然,这小家伙还眼馋李小丽包包里的糖果呢。

    吃完饭,张军进屋将衣服脱掉,穿了条齐膝的大裤衩出得门来,手中拎了一只竹篓,背篓里装了一只水桶,带着杨柯几人,往河边上慢慢踱步而去。

    “我小时候啊,天天在这河里洗澡,后来,年龄大了,去的时间就少了。不过,偶尔的,我们这些差不多一起长大的大老爷们还是会约着去玩玩,那河水很凉,大夏天里去洗洗,很舒服,在里面扑腾几下,晚上睡觉都香。”

    “队长,河里鱼多不?”小吴问道。

    “我们小时候还是蛮多的,现在少些了,比较多的就是鲫鱼,都不大,大的全被咱们村的人捞光了,一竹篓放水流最活的地方,半个小时取一次,里面少说也会有十多条鱼或者是泥鳅黄鳝什么的。大的就收回家吃,小的就放了。这条河里的鱼味道不错的,因为水活,比养出来鱼味道好多了。这些年,因为穷,家畜啥的都舍不得杀,想吃肉的时候,大家伙儿就来这河里抓鱼回去炖了解馋,所以啊,现在河里大鱼很少了,尤其是三伏天里,天天有人来这里游泳抓鱼。”张军顿了顿,“要是能抓到一条化骨鳝就好了,听说那玩意可值钱了。”

    “化骨鳝?”杨柯也听说过化骨鳝,只是压根就不相信这东西真的存在。

    在西川,广泛的流传着化骨鳝的传说,据说这是一种特殊的黄鳝,体型比一般的黄鳝要大些,长着三只眼睛。人要是不小心吃了化骨鳝,就会产生变异,除了头不变之外,身体就会变成黄鳝的身子。这个传说很多人都知道,老一辈的人挺相信的,更有不少人信誓旦旦的说见到过化骨鳝,也见到过有人吃了之后变成人头鳝身的。

    “队长,你见过化骨鳝?”杨柯问道。

    “我只是听老一辈的人说过,自己没见过,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那东西,不过,想来应该是假的。”张军愣了一下,随后笑着回答道。

    杨柯点点头,三只眼睛的生物,简直就颠覆了自然界动物的生长规律,起码杨柯就从来没见过任何生物能长出第三只眼睛的,这个传说有些逆天,不客观也不科学。不过在农村,这些压根不存在的稀奇古怪的传说,用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很管用。而这个化骨鳝的传说,多半就是老人编出来吓唬贪吃的小屁孩的,小孩叫嚷着要吃黄鳝泥鳅这些东西的时候,把传说级boss“化骨鳝”请出来,小孩子自然不敢再闹了。

    看着眼前三十多岁的张队长,杨柯暗笑,想来这位小时候必然是被张老头恐吓过的。

    小河不宽,尽管现在差不多进入了汛期,最宽的地方也就十多米的样子,只是河水流得比较湍急,若是在这里面洗澡,逆向必然是游不动的。找了一处水流相对比较平缓的地方,伸手试了试水温,几个年轻人就开始七手八脚的脱衣服。张军将水桶取出放在岸边上,嘀咕了一句“今天怎么没人?”,就举着竹篓,一个猛子就扎了下去。

    杨柯等人脱得只剩一条裤衩,一溜排站在小河边上,感受着河水的凉意,开始惬意的抽烟。在这份凉意中,暴晒了一下午而产生的浮躁心境很快就平静下来,很多烦心事好像就随着这河水一起流走了一般,让人感觉通体舒泰。

    “等下别忙着下水,咱们热了一下午,现在估计还没缓过来,下水前先浇点水将胸口和头部打湿,不然怕心脏受不了。”杨柯抽着烟,对其他几个同样光溜溜的家伙说道。

    几人点点头,都清楚这些东西,虽然年轻身体好,但被高温烘烤了一下午,骤然下水的话,一热一冷之间很可能会引发中暑。

    杨柯抽完烟,张军已经将竹篓安放完毕,正在河里畅游着。

    用水浇了浇胸口和头部,杨柯适应水温之后,轻轻的下了水。清澈的河水里,偶尔能见到一两只小鱼苗顺着水流往下游去。因为水活,淤泥很少,踩在河里,脚下是些细沙和鹅卵石,能感觉到清凉的河水缓缓流动,很舒服。

    河床的坡度很陡,往河中央走出两米左右,水就能漫过头顶。杨柯看了看这条并不算宽广的河流,若有所思。

    “有鱼!”小吴喊出声来,随后就弯腰往脚下抓去。一条红色的鲤鱼蹦了起来,速度很快,恍惚看上去个头不小,怕是得有两斤左右。“啪”的一声响,红鲤鱼蹦起来和小吴俯下的脸撞了个正着,随后就落入水中。教训完冒犯自己的小吴之后,红鲤鱼畅快的游走了。

    “哈哈。”看着小吴被鲤鱼“抽了一巴掌”,左脸上被弄得红红的一片,其他几人都幸灾乐祸的笑起来。

    半个小时之后,张队长取下竹篓,慢慢的游过来,杨柯等人围过去一看,收获不小,四五条鲫鱼,最大的有四指宽,还有些泥鳅和两条黄鳝。张队长往水桶里灌了一点水,就将竹篓往水桶里一倒,然后就再次扎了个猛子,继续安放竹篓接鱼去了。

    杨柯坐在岸边上,抽着烟怔怔的看着这条河,想着心事,梁海军等人虽然发现了杨柯的异状,但也很识趣的没过来打扰。

    张家村近乎与世隔绝,想在这里修建一所学校,不通公路的话,就只能修石头房子,石头可以从山上采,倒也没什么。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通公路,这些人就得继续穷下去。看来,得想办法刺激他们自发修路才行啊。

    要修这条路的话,只能靠张家村的人自己动手,靠乡政府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条路的价值只对张家村这二十多户人家有用,目前的乡政府不会做这样投入大产出小的动作。

    还有一个难点,张家村人口太少了,除掉老人和小孩,算上妇女,真正的劳力也只有几十人,几十人要修这条路,哪怕只是最低级的泥土马路,都是个浩大的工程。起码要忙活半年的时间才能修起来一条二十公里长两三米宽的泥土路,这还只是顺利的情况下,若是遇见较为陡峭的坡坎,时间将更长。而从张家村修到最近的村子曹家冲的话,就方便多了。五公里多的距离,就算是山路绕来绕去的,总共也不会超过十公里,三五个月就能完成。唯一比较麻烦的是,曹家冲和张家村不属于同一个乡镇,要修这条路,两边的政府都不会管。

    要刺激张家村的人自发修路,必须让他们看到这条路的价值,现阶段,农民的目光都不会很长远,这就需要让他们看到自己能有东西往外运,能将东西换成现钱,他们才会修这条路。

    可目前的张家村,除了粮食和家畜,村民们手上没有任何能运出去换钱的东西,光是这点东西,对村民们的刺激远远不够。

第四十章 下乡(三)() 
在河里玩了大约一个小时,张队长总共取了三次竹篓,收获不小。竟然接到了一条两斤多的鲤鱼,还有一条两斤多的草鱼,算得上是意外之喜了。除了这些,还有十多条鲫鱼和一些泥鳅,黄鳝也接到了七八条。

    几个年轻人清洗了一下身子,将湿漉漉的内裤脱下来,直接套上长裤,挂着空档往回走。

    挂空档的感觉有些不自然。

    路上,杨柯向张军问道:“队长,这条河看着不宽,却挺深的啊,我刚试过,起码得有四米多深,冬天枯水季节应该也不会干涸吧”

    “不会,到冬天还有三米深呢,只是水流会缓一点,但同样有山水往下流,水还是活的。这都是附近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沿着这条河往上走,走出这片山,河的上游就是死水。”张军有些欣慰的回答道。

    看得出来,对这条河,张军是有感情的。

    杨柯点点头,不再说话,心中却是已经有了计较。

    回到家里,李小丽已经分完糖果回来了,随着她一起回来的,还有一群丫头小子,听说队长叔去接鱼了,等下小丽姐姐要给弄什么“烤鱼”,一个个都馋得流口水,蹲在这里就不走了。

    李小丽已经洗好澡,换了一件清爽的t恤和一条长裙,清清爽爽的挺漂亮。杨柯等人见到李小丽,脸色都有些赧然,毕竟,谁挂着空档在一个漂亮女孩面前晃悠,都会感觉有些不自在的。

    李小丽则转过身和一群小孩子玩闹,装作没看到杨柯等人。

    小英嫂已经烧好了一大锅热水,等着他们回来洗澡用。

    张队长将水桶放在院子里,让媳妇和李小丽一起去拾掇,他则领着杨柯等人,在厨房和卫生间转悠,简单的介绍下,就将地方让给他们先洗。

    “哇!”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等张队长一将水桶放下,立即就扑了过去,开始强势围观起来,眼见桶里鱼类不少,立即惊叹出声。当然,还有一句没说出来的话:看来今晚有口福了!

    杨柯取了换洗的衣物,第一个洗完澡,顺便将衣服洗了,走到院子里,只见李小丽手握一把剪刀,正利索的收拾着一条鲫鱼。旁边的水盆里,已经摆着好些收拾好的水产。看来这丫头还真没吹牛,干这些厨房的事情还真是把好手。

    杨柯坏笑着对李小丽说道:“没看出来啊小李,打字这么慢,做家务倒是挺利索的!”

    李小丽笑兮兮的对杨柯嗔道:“组长啊,你打字快,可你来摆弄下这些鱼试试。”

    杨柯立即闭嘴,不再说话,拉过一张竹制椅子,抽着烟和张老头闲聊起来。

    张老头躺在一张竹制的躺椅上,嘴里叼着烟斗,轻轻摇着手里的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应付着杨柯的问题,更多的注意力,还是投在几个小孩子身上。人年纪大了,总会特别喜欢小孩子。

    不大会,等其他几人陆续也洗好澡出来,李小丽已经将所有的水产收拾完毕,小英嫂从厨房里取出一篓子木炭,将东西全搬到角落里的一个露天石灶上,就开始生火烤起来。

    看样子,这个石灶是平时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请客,灶不够用的时候垒起来的。农家人经常都这样,尤其是请客办席,家里的灶就用来做小炒之类的,需要蒸的菜就放露天灶头,节约时间。至于木炭,现在的农村大多数都还是烧柴的,少部分人会弄点蜂窝煤灶,但如同张家村这样偏僻的地方,自然是没有蜂窝煤烧的,就算是想烧蜂窝煤,也买不起。退一步来讲,就算是买得起,也没法往里运啊,要是靠肩膀去背回来,那可有得累了,还不如烧柴来得省事。

    火刚生起来,几个小家伙就围在李小丽身边,不顾眼前的滚滚浓烟,流着哈喇子盯着一盆水产,眼神晶亮。

    杨柯几人看得好笑,这时候,张队长也洗好澡,就穿了条大裤衩,赤着上身,手拿一把蒲扇,坐在张老头旁边,陪几人聊起天来。偶尔在张老头手中蒲扇不动的时候,帮父亲扇两下。

    “对了,杨组长,你们说的建学校,是准备建个什么样的?”张队长向杨柯问道。

    “别的地方都计划是修砖房,你们这里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毕竟不通公路,运砖进来是个麻烦事。大概会修三到四间教室,暂时性的只派一名老师下来,一次性将这些孩子全教了,至于另外几个还吃奶的,是以后的事情了。大约会两三年收一次学生,以后最多两名老师,就能将你们全村的孩子都带到小学毕业。”

    “那初中呢?”

    “初中就得去镇上读了,我们这次会调查好,要确保每个镇上都能有一所初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