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还不走?”江俨问他。
皓儿笑笑:“这回娘罚他们抄三十遍,赶明儿他俩醒了又得去太学院,哪儿能写得完?”
“你娘那么聪明,你的字哪能糊弄过去?抄不完慢慢抄就是了。”江俨推着皓儿把他往门外推。皓儿无奈地喊了一声“爹”,见江俨固执,只好熄灯走了。
里屋躺在床上的子溪睁开眼,捂着嘴咕叽咕叽笑了,乌溜溜的大眼睛笑得像一道月牙,翻了个身陷入梦乡。
江俨匆匆扒了两口饭,回屋时开门的声音极轻,怕公主已经睡下了,转眼却见公主坐在书桌前拿着一本厚厚的书翻。这书已经很破旧了,即便是公主这么爱书的人,书的边角都泛了黄。
他上前一瞅,不用看书封,略略看了几个字,便知是本朝一位以孝治家的大贤所书。在那大贤膝下长大的三代子孙各个成器,仁义礼智信样样都有,除了为人古板一些,再挑不出别的毛病来。
公主把这本书看了好几年,光是注解和心得就写了一沓厚。平日里时常给几个孩子念叨,江俨都快要背下来了。
“公主?”
承熹淡淡嗯了一声。
公主一个眼神都不给他,江俨有点怵。他和公主很少有争执,每回都是因为孩子的事。
别人家大多是慈母严父,他们家掉了个个儿。每回孩子们犯了错事都是江俨最受罪,他跟着劝两句,公主就能好几天不搭理他,有时连床都不让他上,江俨只能苦逼呵呵地打地铺窝一宿。
简直是典型的夫纲不振。可他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挨打,即便是最懂事的皓儿偶尔挨训,他也会帮着劝两句。
他在书桌旁站了好一会儿,公主还是不理他,翻书的动作却停了好一会儿,摆明了也在走神。江俨小心翼翼把双手放她肩膀上给她揉肩,低声安抚:“别气了,孩子们知错了,道理他们都明白。”
“都吃饭去了?”承熹问他。
江俨叹口气,想着法让她心软,便说:“都哭得眼泪汪汪的,吃了两块点心就睡着了,没吃饭。”
承熹冷着脸哼了一声,吩咐丫鬟让厨房备好热汤面,呆会儿叫俩孩子起来吃饭。
还不是心软?江俨眼中闪过笑意,又说:“虽说子淮和子溪淘气一点,可再挑不出什么不好的。懂事,孝顺,脑子又活泛,太傅还老是夸他俩。他俩淘气归淘气,可从没做过什么坏事,是吧?”
“你还给他们说好话!”承熹拍了下桌子,把自己手拍疼了,不由轻嘶了一声,“他们居然敢自己出城,若不是你去得早,早就出了城门了。”
江俨把她手心摊开给她揉手,忍不住夸夸自己孩子:“有计划有胆子,又是跟着熟人上路,身上还带了银子,这不是挺机灵嘛?我小时候都没他俩聪明。”
承熹怒目而视,在他身上扭了两把,又冷声道:“骄纵放肆,越来越没规矩!”
“尤其是子溪,上回还把她的小同窗偷偷领回家来了,没跟咱们知会一声。人家家里人急得满京城找孩子,人牙子都抓了几十个,结果在咱们府找着了!”
“你说她请别家孩子上门作客,我哪回拘着她了?非得这么偷偷摸摸来!我还得拿着礼上门给人赔不是,脸都丢干净了!”
江俨忍不住笑出了声,被公主瞪了一眼忙憋了回去。那回子溪领着帝师明大人的嫡孙一齐逃课了,明家家教甚严,那孩子怕回去挨罚,就在府里留了一宿。
子溪和子淮还把他们几个大人瞒得死死的,让那孩子在小佛堂里睡了一宿。小佛堂里乌漆抹黑的,若不是那孩子呆着害怕自己跑了出来,他们还不知道府里头多了个人。
江俨给她揉心口顺气,叹口气说:“你也不能老凶她,你得跟她好好说,罚跪罚抄哪回真有用了?”
承熹瞪大眼:“我对她还不好?她跟你学功夫我允了;她把祖父最喜欢的那个花瓶弄碎了,我也没怎么训她,只让她跟祖父认了错。以前她做错了事我哪回不是好好说的?哪回有用了?”
她这个做娘亲的从来都是谨言慎行言传身教,偏偏教出个混世魔王,带着弟弟天天折腾。养了皓儿十几年操的心也不如给他俩一年操的心多。
察觉这个问题无解,江俨铺好床,抱着她上床躺好,温声道:“慢慢来,子淮和子溪还不到六岁,再过两年就会懂事了。”
承熹又有点委屈:“你们都宠着他俩,父皇母后也是宠着,就我一人唱白脸。”
“那下回我跟你一起唱白脸?”江俨笑着在她额头印了个炸酱面味儿的吻,又被承熹推起来刷牙。
夜色已深,两人爱躺在床上夜谈的习惯多年未改。严肃讨论过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江俨总算把人哄好。
院子里的虫鸣声从半敞着的小轩窗传来,更显夜晚静谧。江俨盯着床帐走神半晌,忽的笑说:“以前,公主像天上的仙子。”
承熹忍俊不禁,趴在他怀里垂眸看他:“那如今呢?”
江俨揽着她的腰肢翻身把人压在身下,亲得她面红耳赤乱了呼吸,这才闷笑:“如今……像我媳妇。”
第180章 大皇子番外()
京城南边的义县。此时初初入冬;义县还没下过一场雪;天却一日比一日冷了。
大兴以政法文礼治国,文人能走的门路要比武人多多了。尤其新帝登基以来,朝中新老更替;一口气拔擢了近半数的新臣,其中多半都是寒门士子;更叫天下无数学子心驰神往。
义县虽说三面环山,经济不畅,却文风盛行,蕴含丰富;大兴好几位状元郎都出在此处。
九月桂榜飘香;中了举的学子过了年便要上京赶考了,故而都趁着年底这两月临阵磨枪。
城西有一座百篇诗馆;这诗馆原本是百年前一位儒商为选婿所建的,取的是斗酒百篇的洒脱豪迈之意。百年来好些文人汇在此处作诗赏画;慢慢地成了个交朋会友的雅处。
百篇诗馆每五日就会有一场诗会,每回的诗会都十分热闹,义县的一半文人都要来;夺了魁的自然是无限风光。即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俗人也总爱来看个热闹。
可这几年来;来这百篇诗馆的不光是义县学子,周边各城也常有学子闻风而来,甚至南边有些先生也会不远千里地来到义县,拉下|身段跟一群学子斗诗辩文。也从没人会怪这些先达欺负后辈,反倒更觉得热闹。
这诗会越来越火热,并非是因为义县的学子声名远扬,而是因为一位先生。
百篇诗馆后边有一座鹤鸣楼,几年前刚刚落成,里头有一位先生远近闻名,每回诗会的前三名都可入内得他指点迷津。听人说,那先生不过而立之年,却经史子集、六艺术数、诗词歌赋、野史传奇样样通晓八|九。从治国理政到民间百态,通通都有独到见解。
刚传出讯的时候有不少文人嗤之以鼻,自古便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好些文人听得这传言,觉得说得太玄乎。以往的先生哪个不是有真墨水的?又有哪个敢说自己通晓百事?吹牛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上门砸场子的不在少数,本想让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先生丢个大丑,来了一试,却无一不自惭形秽。平生头一回知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什么感受。
慢慢地,敢质疑先生文才的越来越少。先生偶尔传出的几首诗文更是惹得无数学子争相传抄,整个义县纸缺而贵。
周边各城的学子闻风而来,豪掷千金的有,身无分文的也有,那位先生也浑不在意。久而久之得了个雅号,谓之鹤鸣居士,取自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当得上当世大才。
今日百篇诗会的头三甲在鹤鸣楼里呆了一个时辰,三位年轻学子跪坐在摆放规整的筵席上,个个腰板挺直。临别之际都两腿发麻,不由咧了咧嘴,又不想在先生面前丢了丑,只能撑着身子慢慢起身。
先生恍若不觉,也没有开口调侃,三人这才释怀了些。腿麻一时动弹不得,一位年纪最轻的学子心中忽然生出好奇,忍不住问:“学生唐突,敢问先生是哪一年的状元?”
闻得此话,坐在上首的先生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出身草野,连院试都未曾考过。”
院试是科举的入门资格,中者便是秀才,唯有考过了院试才能参加之后的乡试、会试。古往今来,不知多少秀才止步于举人,又有多少举人考了一辈子也没成贡士。而能亲眼见到皇帝的殿试,成了天下学子一辈子的念想。
才高八斗的先生竟然连秀才都不是!三人都是一惊,脱口问道:“先生没考过?”
先生反问了一句:“考那作甚?”
另一位学子也不由奇道:“先生既有如此大才,为何屈身在这小小县城中?没得埋没了自己。”
先生静静笑了,也不答他的话。转眼回眸间流光溢彩,直叫人看呆了去。
最先问话的那人还想再问,却被同窗扯了扯袖子,他那同窗脸上虽有不解,却还是毕恭毕敬地拱了拱手:“学生唐突了,我三人定会为先生守得秘密。”
先生唇畔笑容更深,挥挥手叫他们离开了。
帘后转出一位妇人打扮的女子,看他神情中似有疲惫,忍不住嗔道:“说好了每回一个时辰,你倒好,又给加了两刻钟。”话虽如此说,人却走到他身前给他揉眉心。
容璟邰闻声转过头来,眼前一片茫白,只能瞧得见一个虚虚的影子,不由伸手轻轻搭在她小臂上,这小小的碰触才能叫他心安。听了这话便答:“以往多年,我极少见到这般勤奋好学的,虽资质拙劣,倒也鲜活,忍不住多说了两句。”
义县与京城之间只隔着两座城,当初留在这儿是为了治眼。结果神医开的药还没喝完,成雅风就查出了身孕,故而两人一直没离开,生下了孩子更不好走,就在这个小县城生了根。
原先护送他们至此的十几名暗卫陆续在义县安顿了下来,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天大地大何处皆可为家。
容璟邰刚开始置办这鹤鸣楼的时候,不过是想着日日讲学赚个吃喝穿用,后来常有学子一掷千金,会试高中的学子归乡时也会备上厚礼,就再没缺过银子。
前两年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京城也有新臣微服来过义县。大概是想要吸纳民间饱学之士入朝为官的,悄无声息地来,容璟邰身边的暗卫刚察觉对方踪迹,前来探访的人又悄无声息地走了,此后再没来过。
经过几年调养,他的眼睛好了许多,原先一点光都瞧不见,如今能瞧得见虚影了。再加上向来心思细致,在这义县住了六年,知道他是个半瞎的却没几个。
想起最后那人的话,成雅风忍俊不禁:“敢情他们是怕你没考过科举的事被人知道了,会于你名声有损。”
“我明明是实话实说。”容璟邰轻哼一声:“没考过科举有什么可丢人的,当他们的先生绰绰有余了。”
听不到她说话,容璟邰蹙了眉尖,以为她真的希望自己考科举,为难说:“你想做什么我都能试试看,状元夫人是真的不成。”
成雅风笑意更明媚,“王妃我都舍了去,也不差这么个状元夫人。”
容璟邰这才笑开。
曾经美食华服也意难平,如今落到此般田地,他竟觉得安心。再不用装出一副淡泊名利的样子,再不必困守在母妃惨死的仇恨中不得安眠,再不必绞尽脑汁的算计,也不必再与他们一家有半点牵扯。
连姓氏都能改,改成什么都随自己喜欢,即便是无名无姓被别人喊一声“鹤鸣先生”,也比以前听着别人喊“王爷”要开怀。
做了二十年的噩梦,不知从何时开始再没做过。偶尔梦到母妃,她也是一脸温婉笑意,隔着如江南烟雨一般的濛濛水雾,笑盈盈看着他。
又有一个男娃掀了帘子,如一阵旋风一般呼啦啦跑出来,大声喊:“爹娘!该用午膳了,孩儿摆好碗筷啦!”
*
冷风吹得廊下灯笼呼呼地响,屋子里却暖得犹如春日。
红绡帐暖,他缓缓停下动作,盯着她细细打量半晌,齿间扣着她薄薄的耳垂轻噬,含糊不清地问:“你……是不是点了灯?”
成雅风正是浑浑噩噩,凝神细细想了两遍才听明白:“是啊,怎么了?”
朦朦胧胧之际,容璟邰忽的笑了,唇角上扬,瞧得她心神一荡。他以手指沿着她的眉眼描画,极细致的,沿着她汗津津的额头、漂亮的眉眼、微微皱着的鼻尖、咬出浅浅牙印的唇慢慢摩挲。
成雅风心里发酸,抓着他的小臂不让他再动作。自六年前他失明以后,常常做这个动作,时不时就要把她整张脸摸上一遍,像是怕印象不够深刻,怕忘了自己长什么样子。
就连睿儿每一回写的大字他都留着,留着将来能看见的时候细细看。
睿儿写字也是用了心的,写出来的大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小小年纪便腕力惊人,就为自己写出来的字能让父亲摸得到。
怔怔走神之际,他伸手摸上她软软的耳垂,似有些犹豫,低声说:“我似乎……能瞧得见光了。”
炭火炉子噼啪作响,成雅风微张着唇,似乎没有听清。
他慢腾腾地眨了眨眼睛,又慢慢重复了一遍:“我……好像能看得到你了。”
两人一宿没睡,点亮了几十根烛火,把屋子里所有家具摆设都看了好几遍。成雅风指着一样物件问他:“这是什么?”
“喜鹊登枝镇纸,栗色的,一手长,是睿儿去年岁考得了头名的奖励。”
“那这个呢?”她又问。
“苏绣四君子桌屏,你亲手绣的,歪歪扭扭,勉强能入眼。”见她兴致勃勃还要再指别的物件让他辨认,容璟邰忙拦住她,这回不用摸索,一下子便抓住了她的手,他定定看着她,“我真的能瞧见了,不是骗你的。”
窗外有窸窸窣窣的细微动静,大概是下起了雪,赤脚踩在地上有些冷,他打横抱起她,绕过地上家具抱她回床上。
手背忽然贴上了一片温热,容璟邰抬眼去看,眼前光亮一片,她脸上明媚的笑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