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的大太监也不拿架子,旁边凑热闹的百姓围了一大圈,有的百姓跪下了,有的百姓不知道接圣旨要跪下,只管挤在一起朝最里头看。这太监还有周围护旨的侍卫军也不为难他们,任由他们凑热闹。
这也是上面人事先交待好的——赶着大晌午街上人最多、最热闹的时候去,宣旨的场面越热闹越好,围观的百姓也越多越好。
赵姑姑和另一个老仆扶着徐肃,徐老夫人陪笑道:“公公你看这伤着了腿,不方便,公公可否通融一二?”
大太监笑了,“老夫人说得这是什么话,便是没了腿的将军也得趴在地上接旨,徐公子这旧伤复发,难不成还要拿乔?”
“旧伤复发”这四个字咬得清清楚楚的,摆明了说这是小伤。徐老夫人恨得咬牙,徐肃扔开双拐,被下人架着胳膊扳正腿跪下了。
这是徐肃生平第一次跪太监。中了武举探花的时候是报喜官来的,赐婚圣旨是礼部侍郎并两个全福老人来宣旨的。至于跪过的别人,也都是长辈或身份贵重的人。
很少有人知道,徐肃最瞧不起的就是窝囊的男人,不学无术的、坐吃山空的、靠家族荫庇得以平步青云的……都是他心中所恶。
而太监这样窝囊的男人尤甚。这是徐肃头一次,跪在一个太监的脚下,心中节节攀升的耻辱感简直要吞没了他。
见徐肃、徐老夫人并徐家家仆都端端正正跪好了,大太监恭敬地捧着圣旨,捏着个嗓子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帝女承熹,温懿恭淑,礼教维娴。文景廿一年帝女下嫁,敬上恭谨,驭下宽厚。然徐长子肃轻薄无行、品性不端、辜恩背义,不堪为父。今帝女休夫,驸马不再,剥除其爵位及封地。徐家无德,徐氏三代内直系子弟,永不得入朝为官。钦——此。”
念旨的大太监嗓门儿嘹亮,声音又尖细,把“轻薄无行、品性不端、辜恩背义、不堪为父”四个词咬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
围观的百姓哗然大惊,诧异的茫然的不知所谓的、嘲讽的嗤笑的幸灾乐祸的……什么表情都有。老夫人一个趔趄,被眼疾手快的赵姑姑一把扶稳,好歹听完了圣旨。
那大太监又扬声念道:“宣承熹公主休书函:帝女承熹,与徐长子肃成亲五年,二心不同,难归一意,结缘不合。立此休书,此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永无争执。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徐肃手指深深扣进泥地,额上的青筋突兀,狠狠咬着牙,才没有脱口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从牙缝中硬生生憋出了一句:“徐肃领旨谢恩。”
大太监面上含笑打量他一圈,领着人施施然走了。
——呵,曾经有多少磨不平的傲气,如今真是……低到了尘埃里。
——还不都是自己作的?
日光闪烁,周围百姓指指点点的声音让老夫人都不敢抬头,赵姑姑赶紧掏出帕子给她挡着众人嘲讽的视线,半搀半抬着老夫人回了府。
第20章 太学院()
这日卯时,御辇里坐着的承昭太子打了个小盹,清醒了以后发现今日这上朝的路走了好久,还是没走到太和殿。
他撩起车帘,眯着眼在昏暗的天色里瞅了瞅前路,又瞅瞅车侧面目不斜视的江俨,知道这人面上端着严肃,其实不过是在望着虚空出神。
喊了声“停”,容璟绍噙着笑神情玩味地开口:“江侍卫,今日又走错路了!本殿下是要去太和殿上朝,不是去长乐宫看皇姐。”
江俨一愣,飞快地翻身下马,想也不想跪地请罪,“卑职有罪。”
容璟绍搓搓下巴,怎么这人过了这么多年,还是这幅愣愣傻傻的模样?他笑眯眯道:“怎么江侍卫自打我皇姐回了宫,就老是做错事?这才第四日,连我上朝走错路都已经第三回了。”
皇姐回宫这才第四天,刨掉其中一天休沐,剩下的三天连着三天上朝都走错路,江俨连着请了三天罪。得亏他性子软和,要是遇上个心冷的主子,这种不尽心的侍卫肯定讨不了好呀!
容璟绍随口一诌:“这长乐宫一路的景儿倒是不错,莫不是江侍卫被这一路美景迷了眼?”
朝着前路看了看,天色乌漆抹黑的,别说是景儿了,除了回廊上挂着的灯笼随风摇摆,负责宫禁的宿卫军一队一队走过,还有守值的打更太监提着灯笼打呵欠,别的连个影儿都看不见。
虽说父皇怜惜臣子,把上朝的时辰从卯时推后了半个时辰,可这冬日夜长,这时候太阳连条缝都没露。
江俨头垂得更低,语气平平淡淡听不出一点波澜:“卑职不敢。”
太子容璟绍品了品这几个字,笑得像个狐狸,慢悠悠地问:“是不敢……并非不想?”江俨飞快地抬头看他一眼,垂了眼皮没说话。
太子心中惆怅,江侍卫低着头,又一向面无表情,他的心事根本别想从他脸上看出来。可江俨你好歹得遮掩一下呀,当着本殿的面三番五次心不在焉,本殿又不是瞎子怎么装看不见!
——真是让他好生为难呀!容璟绍放下帘子,靠着软垫闭目养神,“起来吧。行得快些,可别误了上朝的时辰。”
江俨应喏上马,临行前又朝长乐宫的方向看了一眼。
还有半个来月就要过年了,各地的折子雪花一样上奏。一到年关时候,平日里就算再不知变通的臣子也得变着花样的憋几千字的吉利句子。一干子大臣舌灿莲花,都会在折子里写上大半篇吉祥话。
末了再用两段委婉地夸夸自己这一年的业绩,谈谈明年的目标。结尾祝圣上合家欢乐。
每天几十封折子都是一样的套路,可文宣帝看得一点都不腻烦,反而心中暗爽。他一年到头日理万机励精图治,平日里看多了各种旱灾水灾饥荒流民、还有弹劾上谏要钱等等折子,好些时候一看到那些一本正经的折子就觉得牙根儿痒痒。
每年只有到这过年的时候,朝中没什么大事,往日在街头闹腾的地痞流氓都安分了,靠劫人财物为生的山匪水匪也歇了趟,臣子们没什么值得上奏的事。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文宣帝才能舒舒坦坦地看一回折子,还能怀着鉴赏的态度看看哪个臣子文才文风更好。
文宣帝趁着最近清闲,顺便叫着太子也来。每看过一位臣子的折子,就跟承昭说说他印象中这个臣子的才识秉性,也算一举多得。
容璟绍自然听得仔仔细细的。他如今十七岁,对这京官可谓了如指掌;可对外放的地方官员却知之甚少。父皇挨个地仔细说,他就听出不少门道。
一位从四品的地方官叫应知秋,特意呈上了一张朱红纸,折了好几折厚厚一沓附在折子里。这纸有点脆,文宣帝小心翼翼地展开还扯了一道小口子。
容璟绍也凑上前来看,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蚊蝇小字。细细看去,竟是各种字体的“福”字。
严谨工整的楷书,古朴匀称的隶书,潇洒灵动的行书,飘逸洒脱的草书,中正厚重的碑体……无一不美。横竖粗略一算,竟是一副“万福图”。
容璟绍细细看了半晌,叹服道:“此人有心了。”
文宣帝却微笑着说:“父皇曾于七年前万寿诞辰的时候收到过一幅万寿图,当时这位应大人笔力尚浅,那万寿图是另外一位京官整整三日不眠不休写成的。宴上百官交口称赞,可当时,父皇却是不高兴的。”
容璟绍那时年纪小,宴上的事情记不太清了。听了这话很是不解,臣子一番心意,送的又是万寿图这样吉祥的东西,为何不高兴?
“因为当时那位官员用的是最上好的宣纸,上面嵌了碎金箔。写字的墨又是超顶漆烟墨,一块墨锭八十两纹银,徽州一年产量超不过二百块墨锭,光那一块墨就顶那官员好几个月的俸禄。又在墨里添了金粉,当真字字金光璀璨。”
文宣帝回忆道:“最重要的是,那幅字后面用了数层云锦做褙。上好的云锦富丽典雅触手柔滑,两名手艺娴熟的织女合作织一整日,也不过出两寸。你母后都没得几匹,她又舍不得用,全留给承熹做了及笄礼。”
最后一句,容璟绍听了没绷住,笑出了声。——原来贪污*都是小,最重要的还不是因为心疼母后了?母后都舍不得用的云锦这官员竟然用了数层做裱褙!所以不高兴了。父皇真是一如既往的小心眼啊……
文宣帝瞪他一眼,又低头去看桌上的万福图:“可这位应知秋应大人却大有不同,虽是一张万福图,可他用的是民间写对联时最普通的红纸,用的墨也不是什么好墨。”又指了图中几处给他看:“你看此处,此处,还有此处,墨迹深浅大有不同,这说明什么?”
容璟绍细细盯了半晌,不确定道:“似乎并不是一次写就的,中间停了几次笔,后面又接上的。”
文宣帝抚掌大笑:“对呀!这位应大人为人不拘小节,别人送朕的万寿图要三日不眠不休地写,他倒好,该吃吃该睡睡,吃好了睡醒了才接着写。没钱装裱,随便折了几折,塞进奏章一同呈了上来。”
容璟绍听得瞠目结舌,先前还觉得这位应大人有心,现在顿时推翻了之前的所有看法。这到底是给皇家送的年礼,还是成心来添堵的?
文宣帝着人把这字裱好,吩咐就挂在自己的御书房里。又笑道:“他这是跟朕哭穷呢!今年江淮大旱,后又接了暴雨,年成不足往年二三,怕是如今都没缓过劲来。户部虽是前后拨去了两拨银子解决了钱粮问题,可却不够江淮百姓过个好年。”
“江淮本就富民居多,习惯了吃用精细,今年大伤了元气,这个年怕是不好过。”容璟绍接道。
容璟绍跟着父皇在御书房一起批完了折子,看户部尚书来议事了,就退了出来。
回钟粹宫的路上,想起这几日还没见过他那小外甥,又绕了个远去了太学院。下了辇,让江俨解了剑,跟着他一道进去了。
前朝穷兵黩武,朝廷*,大兴朝是在马上夺的江山。所以太学院文武并重,经史子集、骑射兵谋都教,端看学生更擅长哪一类,随自己的心意去学。
无论任何人要进太学院的门,都不准佩金属兵器,学生们上骑射课,也是用无锋的木剑点到为止。
把历代大儒名将的石像挨个拜了一遍,这也是太学院的传统。先达大儒的石像在右边,历代名将的石像在左边,学生上课之前要一一拜过,才能进去听讲。
太子转眼一看,跟在他身后一步的江俨比他还认真,躬身下拜,眼神低垂,姿势极为恭敬。
想到幼时的糗事,容璟绍自嘲道:“本殿下小时候偶尔起得迟了,火急火燎地赶来,想着刘太傅快要开讲了,就想偷偷跑进去,谁知正好被太傅逮个正着,监督着我挨个拜了三遍,又仁义礼智信教育了好半晌,这才放我进去。”
做主子的自嘲,做奴才的应该真心劝慰两句。比如说:“太子殿下在学习上从来都兢兢业业,偶有一两次迟到算不得什么。”
而有些侍卫,向来是根直肠子。江俨沉默片刻,认真回道:“属下一向起得早,到了太学院往往院门还没开。”
他面上神情严肃正经,显然没有揶揄主子的成分,说得都是大实话。太子“呵呵”了一声,扭头往内殿行去了。
等不了多久,就见蒙学馆散了堂。蒙学即是启蒙,皇亲贵族的孩子三岁左右来这启蒙,学的是识字和千字文弟子规等等基础课。
一群三四岁的小豆子长衫束发,走得正正经经的,里头间或有三三两两走在一起的小女孩。大兴朝自□□时候兴起女学,到了如今发展已初见成效。
好几十个小豆子熬完了一上午的课,出门的时候眼睛都亮晶晶的,却还是在太傅的要求下快抬慢落地走四方步,见到太子的时候还恭恭敬敬行个揖礼,奶声奶气地说“学生见过太子。”容璟绍看得忍俊不禁。
皓儿一见他,双眼顿时亮晶晶的,远远地喊了一声“皇舅舅”。
行在最后头的太傅冷着脸提醒道:“太学院内不许喧哗。”看在太子的面上才没让他罚站。
皓儿赶紧捂了嘴,规规矩矩地走到了容璟绍面前,这才舒了一口气。容璟绍去牵他的手,却被人小孩儿甩开了。皓儿严肃地跟他说:“皇舅舅你自己走,娘亲说我长大了,不能再和别人牵着手走啦。”
“成,皓儿自己走。”容璟绍走在前面,特意放慢了脚步,扭头看小侄子迈着小短腿屁颠屁颠跟在后面,觉得更好玩了。
第21章 捉鱼()
积了一夜雪正是路滑的时候,出了蒙学馆太子便让皓儿走在自己前面,好歹能看顾着些。
蒙学馆前面有个池子,皓儿瞪大了眼惊讶道:“皇舅舅,你看结冰了!”
容璟绍先前还没注意,这时候看见了也是讶异。大兴朝的冬天算不得冷,整整一个冬天也不过下五六回雪,倒是很少有结冰的时候。虽然这冰只薄薄一层,可这结了冰,京城的河运怕是得停几日,船货少了,京城的物价可能要变了。这还有大半个月才过年,也不知民间百姓的年货备齐了没?
稍一走神,冷不防皓儿已经走近了池子边。太子心一跳,正要喊他回来,就看到池子边的那小人滑了一下。
太子赶紧急步往过跑,就怕他一个不慎掉进池子。耳边一阵风声呼啸而过,他只看到一道闪电般划过的深影,一眨眼的功夫再去看,江俨已经把皓儿拉稳放到了地上。
容璟绍一阵后怕,斥道:“怎的如此不小心?要是掉进池子,你娘亲非得罚你抄书!”
皓儿才不怕他,眼神亮晶晶地指着池子里:“皇舅舅你快看,那儿有鱼!好多鱼!”原来湖面先从边缘结冰,湖中心却没结实。池子里的锦鲤缺了氧气,都跑到湖中心没结冰的那一处喘气去了。在湖面上漂着,鱼嘴咕噜咕噜吐泡泡。
皓儿扯了他衣角,“皇舅舅,把他们捉上来吧。这么冷的天万一把小鱼冻坏了呢?”
容璟绍迟疑地想,冻应该是冻不坏的,这冰面下的水是暖的,大冷天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