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成想到他竟然会跑马跌下山崖,生命垂危。
虽然御医们都说让他不必担心,只管好生将养着,总会康复如初的,可是自己的身体自己明白,以他现在五脏俱损的情况,若是能撑个一年半载的,已经算是老天格外开恩了。
这几天一想到自己生命垂危,而宫中除了几个体弱的公主,便再也没有别的孩子可以继承江山宝座,他就忍不住忧心得睡不着觉。
他瞧得明白,如今朝中人心不一,大家各怀心思,他若是真的突然驾崩了,只怕朝野将会乱成一团。
眼下这种情况,若是端妃真的给他留了个皇儿,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正好让那些想要趁他病重作乱的人趁早歇了这心思。
“爱妃莫要激动,事情如何,朕还未曾察问清楚呢。”元嘉帝扶起激动万分的赵贵妃,拍拍床沿示意她坐下,这才毫不避讳地问单膝跪地的韩彦,“韩卿所说可全部属实?”
压根就没有惩罚赵贵妃公然窃听他和重臣议事的意思。
“半点不敢欺瞒圣上。”韩彦忍着心底的翻涌,恭敬答道,“圣上若是不信,只管将人召来一见。微臣若有半句谎言,甘愿受罚。”
元嘉帝见韩彦不似说谎,顿时激动起来,只觉得近日来的病痛似乎也轻了一分,立刻招来心腹亲卫统领蒋义,命令道:“你即刻带人同韩夫子,不,是韩卿一起归家,路上万事皆听从韩卿吩咐。”
那孩子的身份真假还未确定,元嘉帝只能暂且保密。
而且,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担心赵贵妃会震惊愤怒之下出手。
不管韩彦所说是真是假,如今处境,再也不容许他纵着赵贵妃任性胡来了。
“是!”蒋义抱拳领命。
作为心腹亲卫,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决执行命令,完成任务,别的一概都不多问。
韩彦亦起身施礼告退:“圣上且稍待,微臣先行告退。”
“快去快去!”元嘉帝激动地摆手催促道。
韩彦和蒋义躬身退去。
途经镇国公身边时,韩彦飞快地给了他一个眼神,镇国公微微颔首。
待韩彦和蒋义离去,元嘉帝激动之心犹且难以平复,内心期待又忐忑,便抓着镇国公来询问:“爱卿早知那,那孩子的存在?”
镇国公拱手应道:“回圣上,臣也是近日才得知的。”
他和韩彦一早就商量好了,“私下结党”这种罪名是万万不敢承担的。
“那韩卿说说是真是假?”元嘉帝又追问道。
镇国公自然不敢论断真假,谨慎应道:“这个臣尚且不知。不过,朕看过那孩子,确实与圣上有着五六分相似。”
元嘉帝一听,顿时高兴起来,双手合十祷告上天:“列祖列宗庇佑,那孩子一定要是朕的皇儿!一定要是!”
一旁的赵贵妃柔声劝道:“圣上放心,您福泽深厚,那孩子定然是天子血脉,是上天派来帮助圣上度过眼下的难关的!”。。
很多事情,元嘉帝并不避讳赵贵妃,所以赵贵妃也知道如今有不少人就等着元嘉帝一命呜呼,好趁机作乱争权夺利呢。
“对对对!这孩子是天赐之子,天赐之子啊!”元嘉帝激动地扶着抓着赵贵妃的手喃喃道。
“是是是!”赵贵妃笑得温柔,一叠声地应道。
镇国公见状,眉间微蹙。
端妃是赵贵妃逼死的,而且赵贵妃还曾派人追杀过小望之,只是后来因为朝臣的弹劾她不得不暂时收手,韩彦这才能带着小望之顺顺利利、安安稳稳地在獾子寨活到了现在。
可是听赵贵妃这话里话外的意思,竟然是在帮着小望之说话!
为什么?
赵贵妃难道就不怕小望之认祖归宗、入主东宫之后,跟她清算往日的旧账吗?
镇国公白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暂且抛开此事,根据事先和韩彦的商定的计划,严防赵贵妃从中作梗——虽然眼下看来完全就没有这个必要。
赵贵妃打小在宫廷长大,对于人心谋算自是十分娴熟,见镇国公留下来和元嘉帝君臣应答无间,就猜到镇国公是特地留下来“看着”她的。
赵贵妃不禁暗自苦笑,若是元嘉帝现在依旧龙精虎猛的,她自然不会容许端妃姐弟如此算计自己,也绝不容许那个孽子存活下来他日对付自己。
但是,谁让元嘉帝为了护着她,在跌落山谷的过程中伤及脏腑、生命垂危了呢?
第338章 证明()
元嘉帝接过来一看,是一枚玉佩,质地细腻,上有龙纹,雕刻栩栩如生,乃帝王所独有。
“这是朕赐给端妃的玉佩!”元嘉帝一眼就看了出来,顿时激动地握紧玉佩,看向小望之,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赵贵妃咬牙暗恨,面上却笑得一派纯善,扶着元嘉帝,柔声劝慰道:“圣上,臣妾知道您思子心切,也恨不能这孩子就是端妃妹妹的遗留于世的孩子,但是天子血脉不可混淆,这块玉佩并不能完全证明这孩子的身份呀……”
韩彦皱眉,赵贵妃这显然是在胡搅蛮缠,故意混淆视听,哼,困兽之斗耳,不足为惧。
倒是镇国公见状暗暗惊讶,明明方才小望之没来时,赵贵妃不是这样说的。可见女人天生善变,恃宠而骄的赵贵妃更是个中翘楚。
可是赵贵妃说的也没错,天子血脉,未来大周的帝王,谨慎一些也是没错的。
只是韩彦这会儿除了这块玉佩,并没有别的能证明小望之身份的信物。
韩彦略一沉思,上前一步,打断赵贵妃的话,拱手道:“启禀圣上,当初带皇长子逃离出宫,端妃娘娘为了有一日能让您和皇长子父子相认,特地给了臣这块玉佩,说是您在她入宫不久,因她对答得体,于慈安宫中赏赐的。”
“不错。”说起当年,元嘉帝面露几分缅怀,“朕记得当时和母后说起《论语》中孔夫子困于陈蔡之间,颜渊食米的典故,感叹知人之难。
“端妃那时还是端嫔,侍立再旁,闻言便诵了诸葛孔明《出师表》中几句,曰,‘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母后便笑说端嫔虽是女子,却有魏征遗风。朕亦颇有感触,便将这块玉佩赏赐给了端嫔。”
赵贵妃听元嘉帝说起他和端妃的当初,恨不能将端妃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曝晒,然而面上还只能忍着,强笑赞道:“端妃妹妹才学出众、见识不俗,远非我等可比。”
她出身奴籍,能有幸得赵太后赏识,陪着认几个字就不错了,哪里懂什么《论语》《出师表》的?
她要是有韩琬的出身,定然比她做得还要出色!
元嘉帝一听赵贵妃这话,便立刻丢开心头的那点回忆和感慨,不避讳有外人在旁看着,就连忙安慰她道:“爱妃此言差矣。秀竹挺秀、牡丹富贵,各有各的好处,怎么如此妄自菲薄。”
然而赵贵妃却并没有被元嘉帝这话安慰道。
什么叫“秀竹挺秀、牡丹富贵,各有各的好处”,难道在他元嘉帝心里,自己和韩琬一般地位,不分高下吗?!
小望之眼见着元嘉帝对赵贵妃的宠爱和体贴,想到为了救自己出宫而被迫自焚的生母,眼神黯然地垂下头去。
韩彦不想再看元嘉帝和赵贵妃秀恩爱,更不愿意小望之因此而倍受打击,遂拱手道:“端妃娘娘若是知道圣上对当日之事记忆犹新,只怕也会含笑九泉吧。”
事实上,临死之前,对于纵容赵贵妃逼迫她们母子俩至死的元嘉帝,长姐是满怀怨恨的。
怕赵贵妃再从中作梗,韩彦遂坦诚道:“启禀圣上,当初端妃娘娘为保皇长子平安,特地将人寄养在太后宫中,由太后娘娘亲自照养。
“皇长子右边肩胛骨上有一块红色近圆的胎记,圣上只需派人回京向太后娘娘求证便是。”
只是,京城离着辽东千里之遥,谁知道等待的这段时间,赵贵妃会不会从中做妖。
要知道,如今禀明了小望之的身份,等待取证期间,小望之可就只能留在围场了,他们就想照拂也不能事事都照拂到。
谁知韩彦话才刚说完,就听有人在帐幔外跪请道:“奴婢可以替韩大人和皇长子证明。”
屋内的人闻言俱是一惊。
元嘉帝惊坐而起,宣召道:“快快进来!”
语罢,便见之前守门的内侍躬身进来,扑通一声跪伏在地,激动泣泪道:“奴婢证明,韩大人说不得不错,皇长子右边肩胛骨上有一块红色近圆的胎记!
“当初也是韩大人不畏生死,得端妃娘娘宣召入宫,救下皇长子,在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的相助之下,逃出宫中……”
韩彦闻言,示意小望之解下上衣,背对惊怒交加的元嘉帝,露出右边肩胛骨上的胎记。
那小内侍犹在激动啜泣禀奏:“奴婢和太后娘娘身边的李公公是同乡,有次替圣上送玉如意给太后娘娘,恰好听到小儿的哭声……”
赵太后为了保护好不容易得来的孙子,本来是要借故将他杀掉灭口的,是李公公替他求情作保,又说他是替元嘉帝去送摆件儿的,贸然杀了只怕会引人生疑,不如留他一命在元嘉帝身边留个眼线,赵太后这才留下他一条命的。
为了报答赵太后的大恩大德,韩彦带着小望之潜出宫禁时,是他提前得到消息,装作无意间透露消息,让元嘉帝亲自去逮已经逼得端妃纵火焚宫的赵贵妃,让对方急于应付元嘉帝,一时不能腾出手来追杀韩彦和小望之。
赵太后和王皇后这才能够顺利将韩彦和皇长子送出宫中,一路护送出了京城。
要知道,在后宫,出了赵太后和王皇后宫中,赵贵妃倚恃帝宠,只手遮天。
后来元嘉帝决定北上秋狩,赵太后提前得知韩彦的计划,便叮嘱他跟随北上,遇到事情照应着点,必要时挺身而出,替皇长子证明身份。
他一直等啊等啊,忐忑煎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心头的那块千金重石总算是搬开了!
小内侍浑身轻松,赵贵妃却又气又恨,差点没能维持住面上的镇定和恭顺。
百密一疏啊,没想到她多少大风大浪都过了,最后竟然会栽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内侍手里!
什么叫“端妃娘娘被迫焚宫自尽”“韩大人携带皇长子在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的帮助下潜逃出宫”,这一句句、一桩桩,分明都是冲着她来的!
皇帝敬重的妃子、皇帝的亲生儿子,谁有能耐让他们在后宫活不下去?!
第339章 赐封()
亏她还打算放弃旧怨与之和解,甚至还在元嘉帝面前帮着端妃的孽子说好话呢,谁知他们竟然就这么报答她的!
既然如此,他们不仁,也不要怪她不义了!
赵贵妃心中暗恨,正待要说话,就听元嘉帝皱眉呵斥道:“逃出宫禁?你把朕的皇宫当什么了?龙潭虎穴吗?”
怒意冲冲,维护赵贵妃之意昭然若揭。
韩彦等人见状微微蹙眉,心中不满,却碍于元嘉帝帝王的威严和小望之认亲的顺利,没有吭声。
那小内侍却惊吓得连连磕头,一个劲儿地喊:“圣上饶命,圣上饶命……”
却不说自己方才说的不对,也不趁机历数赵贵妃的罪状。
作为御书房一个普通的小太监,此时又离着京城千里之远,不能求得赵太后庇护,元嘉帝和镇国公等人不论是哪一方,他都开罪不起,只能一个劲儿地求饶。
元嘉帝当然知晓赵贵妃在这件事情中充当的角色,毕竟当初要不是他及时赶去将对着烈火熊熊的延嘉殿得意狂笑的赵贵妃拖回合欢殿,只怕当时赵太后就借机抓住赵贵妃的痛脚,给她颜色看看了。
但是,知道归知道,眼下他这种情况,还不知道能庇护赵贵妃多久,只能先行将赵贵妃从这件事情当中给摘出来再说。
事已至此,元嘉帝毫不怀疑眼前这个孩子就是自己和端妃的亲子,大周的皇长子,也是唯一的皇子。
他不忍赵贵妃受到伤害,同样也不能第一次见面就伤了唯一的儿子的心,遂冲小望之和蔼温和地笑道:“即便是没有这块玉佩,没有小安子出面作证,朕也认得出自己的皇儿。这孩子,与朕年幼时颇为相似啊!爱卿,你说是与不是?”
元嘉帝转头问镇国公。。。
镇国公知晓元嘉帝是想息事宁人,故意转移话题,想要借机保下赵贵妃,心中很是不满。
以前是没有证据,可以由着元嘉帝颠倒黑白、偏袒庇护赵贵妃,但是眼下证据齐全,元嘉帝竟然还要将此事轻轻放过,实在是伤了他们这些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臣子的心。
要不是顾忌到此时暗潮汹涌、险象环生的朝局,镇国公恨不能立刻跟元嘉帝掰扯清楚个是非对错来。
深吸一口,摒除心中的不快和失望,镇国公拱手应道:“确实与圣上幼年颇为相像。如若不然,当初臣见到皇长子时,就不会心生端倪,向小韩大人求证了。”
韩彦一听镇国公这话,知道他这是打算顺从元嘉帝,将一切事情都暂时抛开,先替小望之正名再说,遂也只能按捺下心中对赵贵妃的痛恨、对元嘉帝的失望,专心应对眼下。
元嘉帝见镇国公和韩彦肯捧场,暂且放下心来,转头斥责小内侍道:“言语不慎,不敬君主,还不赶紧滚出去受罚去!”
那小内侍闻言如蒙大赦,赶紧叩首谢恩:“多谢圣上宽弘,奴婢铭感五内,铭感五内!”
将头磕得啪啪直响。
依照元嘉帝的脾气,如果没有当场宣布如何惩处,只是让人下去领罚的话,那就是罚过即止,不会再因为这件事情而严厉惩罚。
待那小内侍逃命似的快速躬身退了出去,元嘉帝看着心有不甘的镇国公等人,不自在地清咳两声,赶紧一意跟小望之联络起父子感情来。
“朕苦命的孩儿啊,这些年真是苦了你了。”元嘉帝怅然长叹一声,招手亲切笑道,“好孩子快快过来,给朕好好地瞧瞧!”
对于这个从天而降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