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许会长也是在一个偶然的交往中结识了当地文化站的徐超和魏强两位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辗转乘车,干辛万苦来到灵璧。
当时的灵璧整个县城只有县招待所还能接待到访的客人,县城内也没几个人玩灵璧石,由于当时的灵璧石价格太便宜,谁也没有意识到,就在距离县城二十几公里开外的渔沟镇附近,存在着一个尚未被人开发的天然宝藏。
徐超和魏强开车送许会长到渔沟镇,那里有几个搜集灵璧石的农民,他们继续颠簸深入,到了“小店“,在那里终于看到了裸露在小丘上的地表石头。
许会长一看,激动不已,这里怎么满山遍野都是灵璧石?
许会长赶紧请当地的几个农民挖石头,挖到体形较小的石头就带回渔沟,个头过大就只能放弃,那时的石头皮肤普遍都比较好,而挖石头一天的人工也不足几十元,石头根本不要钱。
许会长看到挖出来的灵璧石没有几方中意的,不免有些失望,他想了半天才想明白,不是没有好石头,而是这些农民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石头,怎能挖出好的来。
怎么办?
自己不可能干这种活,不是吃不了苦,而是还有其他生意,根本没有时间耗在这。
许会长灵机一动,到了晚上,他邀请当地几个对石头有兴趣的农民到“大桥饭店”小聚,对他们进行筛选石头的启蒙教育。
灵璧这地方与沪市不同,当地人几乎没有接触过传统供石玩赏经历,而许会长也只能看见什么石头,就指导他们叫什么类型的石头。
比如这次许会长教的最多的是传统立式赏石,那下一次来,农民为许会长准备得最多的就是这类赏石。
而当许会长偶然又发现了景观石,并指导一番后,那下次许会长就可能收获到这两种类型的石头。
就这样反复多次交流,许会长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带出了一批赏石爱好者。
这对没有更多信息来源的农村人来讲,所受到的启蒙教育那是可以直接与发家致富联系到一起的。
于是先受教育的赏石爱好者,又把许会长带去的零星知识再告诉给其他人,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对赏石发生了兴趣。
随着爱石懂石的人越来越多,许会长每一次看到好石头的概率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这种气氛中与当地石友建立起来的感情和得到的乐趣、收获,着实令人难以忘怀。
记得当时许会长每次下渔沟,都会请一批石友在饭店大摆宴席,将更多的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而他们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在这一批石友中,现在还在玩的大部分人都已成为当地的赏石名家、大家,有些甚至资产过亿,而这些人也都成为许会长的真诚朋友,直至今日他们还保持着良好的联系。
唯一不同的是,过去到灵璧都是许会长请客,而现在只要许会长说去灵璧,这些老朋友都会争先恐后地来邀请接待,这种温暖人心的感受,远远比得到一块石头更高兴。
对于早期玩石,还是有几件非常有传奇色彩的往事值得回忆。
。
第二百四十三集 底座妙处()
灵璧渔沟镇的第一部私人电话是许会长给装的,当时的渔沟镇条件非常艰苦,整个镇子只有镇政府与卫生院才有电话,为了加强与石友的交流,达到信息互通,许会长在渔沟“大桥饭店';装上了第一部私人手摇电话,使用这样的电话必须先摇到灵璧,然后由灵璧的接线员再转接到上海。
而正是这部古老的电话,使李吉祥、张家富、晏武、冠军、马祥、老万、富有等一大批石友得到了来自上海的讯息,赶上了赏石发展的好时机,同时也成就了之后一个又一个的石界神话。
记得有一次,许会长在灵璧渔沟张家夫家中看到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这块象凤凰一样的奇石,翅足俱全,羽翼丰满,居高临下,特立独行,傲立于岩石上,神态、动态都非常到位。
而当时在渔沟,任何一块灵璧石一般只要花个300…500元就能买到品相相当不错、规格在0…70公分的标准石。
而这块石头由于主人真的喜欢,原本也不想卖,故开价就要5000元,对于当时的行情来说可称得上天价,尤其是许会长见到这块石头的时候,为此次采购准备的…2万元钱已基本用完(90年代初万元钱就意味着是万元户),于是许会长再三斟酌,跟合作伙伴高新村在电话中仔细研究,最后决定,这么好的石头一定不能错过,一定要随车将石头带回上海。
于是跟石主商量,石头这次一起发,款到上海付。
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壮举,许会长到今天也没问过张家夫兄弟他是怎么想的,然而当时一块石头卖了5000元的消息瞬间点亮了渔沟石农的激情,从此渔沟藏石的热情空前高涨,而许会长也重新认识了灵璧石的价格。
而此石的传奇到此还只是一个开头。
为使此石能立起来,许会长通过广东路上海文物商店经理,找到了赵行的红木工艺厂,由那里的师傅,根据许会长讲的要求,将底座配了出来。
于是许会长把配好座的石头竖在长乐路新对面的“陶庐“艺术品商店的大堂里。
“陶庐“艺术品商店当时主要是卖古玩,但也时常卖些古石给台湾人和日本人,所以在收藏界也有些名气,因此常有境外的客户光顾。。。
这时有一个收藏古石的同行朱先生,到店里来,看中这块石头,最后他出价80000元人民币将之收购,并转手卖给了美国的收藏者罗森?布鲁姆,事后许会长知道这一转手,人民币就成了美金价,可见这之间的利润有多大。
当然,许会长也记得,在93年建造福寿园时,又着实为渔沟的大灵璧石走出山沟写下了重彩的一笔。
当时许会长把渔沟镇上3米以上的大灵璧石一口气挑中了十几块,带上堆成山的石头,浩浩荡荡几十辆车,着实让渔沟火了一把。
所以说现在福寿园中所能看到的庭院石作品,都是灵璧地表石的典型代表,而树立在这座著名陵园的石头,现已成为该园林的标志性构件。
每次回忆起这些,许会长都非常怀念这样帮助到他的石友。
另外许会长还记得十分清楚的是偶得“天鸡“的奇遇。
95、9年期间,许会长几乎每季一次到灵璧下渔沟,而当时的灵璧县菜市场也偶有卖石头的农民在摆地摊。
有一次许会长下乡回到县城,吃完早点走到菜市场的路囗遇到一个上海知青在摆摊卖石,他发现我们是同乡,就非常热情地再三邀请许会长去他家里选石,虽然当时许会长在渔沟选的石头已经满足了此行的目的,但盛情难却,许会长特地抽空去了他家。
到了之后,看到满架满地都是象形石。
当地人实诚,认为象形石比较容易出手,但能入眼许会长的比较少,出于礼貌,许会长象征性的买了几块。
就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许会长突然发现窗台上有一块非常有意思的形似鸡的象形石。
这一块特征显著的地表石,石皮石肤特别出挑,完整醇厚的皮壳包浆只要轻轻一抚,就有天然油性出来,而且动感、韵味十足,唯一的问题是以许会长当时对配座技艺的了解,此石入榫非常困难。
受当时配座水平的限制,这个石头入榫后会有局部地方包裹不十分密合,甚至站不稳,但许会长还是深深地被它的神韵所吸引,特别是这种似起未起,蓄势待发,振翅欲飞的张力,可表现的艺术内涵非常丰富,于是许会长就毫不犹豫地以他的开价300元购入。
回到上海,要想把此石完美地立起来还是面临配座、定位的难题,按照市面上常规的做法,有人建议将奇石的底面进行修治、凿平,而许会长斟酌再三,实在不舍得动手,就怕破坏其天然形态,导致其成为一块切底的商品石。
于是许会长用一堆橡皮泥,反复压摸、塑性、尝试,突然之间灵感闪现,如果打破传统观念,将底座的沿口做成富有变化而上下波动的收口,虽然材料费贵一点,但上座后石头完全可以在不露根的条件下,将神韵风采全面地展露出来。于是许会长立刻着手,边设计边督促施工,精心琢磨、创作了题名为“天鸡“的作品,成为许会长早期藏品中的一个经典,屡获大奖。
回忆起这段奇遇,真可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本是卖个人情,却在不经意间捡了个大漏。
所以,现在一旦回忆起在灵璧的段时光,许会长总有非常多的感慨,怀念而享受那些过程。
尤其是看到现在渔沟的繁荣,想想共同走过的历程,心里总是充满了兴奋与激情。
对现在才开始收藏灵璧石的藏友来讲,这种捡的机会已非常罕见,尤其是四面可观的表层石。
对地表石许会长想多说两句:这种表层石在自然环境下几乎完全裸露于地表,与大地的接触最少,在大自然的风化作用下其表皮具有独特的变化,特别是在面面交接的过渡区域,特别滋润,过渡自然,把玩的手感特别好。
第二百四十四集 “大鱼”出现()
所以在《素园石谱》中对灵璧石就有“得四面者,多为石尖“的评价。
什么是最稀有、最难得的特征,从古人的赏石理念起到许会长的实践检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现代人在收藏灵璧石时,一定要重视石的温润性,灵璧石的石皮石肤非常丰富,地表石只需用刷子一刷就能体现出温润感,稍加抚摩,经人手的热量一接触,就会显现油性,这是最令人激动的,而现在市面上到处可见的从地下挖出的石头,这种特性已十分少见了,偶尔所得,必当十分珍惜。
另外,在赏玩灵璧石的过程中还需知道,石头不是越大越好,虽然大石头更能体现一种气势,但在反映石头的整体韵味方面,大石头未必好于标准石,许会长认为大石头登堂入室是在资源逐渐匮乏,尤其是在适合赏玩的标准石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出现的无奈之举。
这样的石头作为园林供石应该是有其价值,但比起标准石的表现韵味,还是略有不同。
其实真正有赏玩意义,能够全面完整表现灵璧石经典走势、皮质、变化过渡和陈列的,规格体量一般不宜超过120(参照盆景比赛的要求,最大型的比赛盆景也不超过120),这样规格的赏石既能最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和各种精华特征,又可以在眼角所能扫到的范围内,把所有美感集中体现在一块石头上。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须提出来,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灵璧石已超越了原先的区域,是放大的地域概念,但这也是资源稀缺的表现,一定要学会辨别,加以区别,这并不会撼动灵璧石的主流地位。
许会长有一个夙愿,希望圈内外人士能对灵璧石有一个充分了解,也期盼圈内有识之士能将所有好的灵璧石收集汇编一本《灵璧石大观》,这样对以后整体评价灵璧石也有重大的参考意义,许会长也愿意将最好的灵璧石放在这部大作中。
凭着对古玩杂项的理解和功底,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会长也开始为奇石设计、研究、安装底座。
经他设计的奇石底座,均能很好表现奇石的观赏效果,同时又能使底座独立的成为艺术品,一时被誉为“当代的底座官窑”,而广为传颂。
1990年,中国第一届赏石展在上海举办,结果许会长的藏品一举成名。
他送展的两块奇石,其中名为“中流砥柱”的奇石获得金奖,另一块则获得银奖。
1997年,许会长的展品再次崭露头角,在第四届亚太赏石展上,他的6块奇石全部获奖,其中两方灵壁石夺得金奖,两块获得银奖,两块获得铜奖;
其后的许多年里,许会长在参展过程中,几乎每次参展都能获得金、银奖,并在2004年第六届亚太赏石展上再获一金一银。
许会长一口气介绍完他的玩石历史,似乎意犹未尽。
九龙从许会长的描述中,听到了《素园石谱》四字,顿时来了精神,他问许会长,自己只知道有《云林石谱》,这《素园石谱》到底怎么回事?
“我这么给你说吧,《云林石谱》作于宋代,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惟录绾书';,其馀石谱';悉削而不载';,足见其权威。
“故剖析该书的赏石观,既益于承前,更泽于启后。
“《云林石谱》书成于南宋绍兴三年,作者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浙江山阴人,平生好石,乃时风所薰。
“宋代重文轻武,上至皇帝,下至臣民,迷石者众,同时赏石趋于细腻、含蓄、超脱。
“在此背景下的《云林石谱》,提炼总结,含蕴挥发,体现了宋代文人赏石观之精髓。
“《素园石谱》,因林有麟居所名';素园';而得名。
“本书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其中录入名石或名石品102种(件),大小石画计249幅,是当今石友了解古代(主要是明代)赏石概貌的重要历史参考文献。
“例如其中有关明代供石底座的描摹,绮石(雨花石)的纹理描绘,乃至';宣和六十五石';(宋徽宗';花石纲';遗石)的描写,等等,均为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虽如此,但有人发现其内容有颇多错讹,比如许多历史名石的形象都是作者所臆测的,多有与现存实物不符者。”
《素园石谱》图文并茂,已经很接近现代赏石理念了,九龙忙问许会长此书哪里能找到,这时电话铃声却不合时宜地在许会长身边响起,许会长在接电话过程中,不时露出焦急神色,在把电话放下的瞬间,许会长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九龙俩人,渔沟镇“大鱼”冒出来了,他必须马上赶过去,否则被人截胡,他会遗憾一辈子。
他似乎觉得就这样把客人赶走不妥,便问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