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想得有些出神,自然眼神也略有变化。虽然始终是跟在赵之桢身后,但不防这位皇子一个骤停,元春果然就撞上了他的后背。

    元春瞬间就双目含泪,捂着鼻子,一脸无辜地望着赵之桢。

    赵之桢一下子就被镇住了,他赶忙伸手端着元春的小脸。周围人见状立即对元春在王爷心里的位子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会儿立即有人小跑着去请府里的大夫。

    元春泪盈盈地松开了手,还努力吸了吸气,“好像又出血了,王爷。”言毕,一缕鲜血顺着鼻孔流出,一直滑过人中和嘴角,最后还延伸到了下巴上……

    这是什么缘分?

    赵之桢想笑,也知道忒不厚道,便绷着脸拿了帕子,给元春把脸擦干净,还弄了个洁净的棉球堵住了出血的鼻孔。一切弄完,才肯松手。

    而赵之桢收回双手,元春便低下头,一阵摆弄:想把那棉球弄得舒坦一点。边上抱琴和傲梅都不知道该劝什么好了:姑娘,您在家时不这样啊!

    在赵之桢面前最好别装模作样,以前她贤惠安静,标准得就像庙里的泥胎,又何尝得了赵之桢的青眼?这辈子最起码她要活出个“真”字。

    元春的举动一切都落在赵之桢眼里,这回他终于忍俊不禁,“不必担心你父亲。”

    元春收回手,正色道,“妾身知道啊。若是大事,左都副御史也压不住吧,又何以小事化了呢。”

    赵之桢点了点头:这样最好。小事糊涂一点更觉有趣,但大事心里又全都有数。

    等赵之桢回了书房,特地嘱咐了家里的大总管,还有内宅总管凡事多照应元春几分。其实不必王爷吩咐,这些早已经成了精的人物便知道该如何对待如夫人。

    却说原先王爷身边也有两位伺候的宫女,先王妃也安排了个丫头,可这三人出身不成,也不得宠,又无所出,于是连个姨娘都没捞着,如今一个干脆去了,另两个还在王府里安生度日……

    不过府中上下都觉得这两人过得都比王妃舒坦:有大总管时刻留心,不会短了用度,而且王爷对这二位的态度也算和蔼,最起码比对王妃好了太多。

    王府里女人有数,王妃再想管得紧,也知道府里的女人若是都不在了,宫里必会出手安排。刘娡这会儿也正在思量,贾元春还没自己有姿色,怎么就入了王爷的眼?

    正好刘娡所生的女儿到来,她只得哄了会儿孩子——女儿年纪还小,但有个溺爱她母亲在,不难想象她将来的品行。

    可也正是因为年纪还小,赵之桢觉得不能急于把母女分离,一方面不好让孩子失于照料,二来最好名正言顺,省得将来孩子再生怨怼。

    这会儿赵之桢也正琢磨着,再看看元春的言行,若她真是个妥当人,便把儿子女儿一起交给她抚养。

    他自己便是由贵妃养大,心里不止一次想过,若是亲生母亲教导,他未必能有今时今日的本事和地位。

    刘娡还不知道丈夫的打算,可这不影响她接着想主意,好打压元春的“气焰”:元春毕竟是宫里出来的女史,估计过些日子贵妃会召她进宫说话,这个时候动手只怕纸包不住火。再说元春娘家虽然不如自家,但若是弄出人命,自家也不好收场……

    为今之计,只有分宠了!

    刘娡极不情愿地从陪嫁过来的丫头之中挑了个人出来,容貌不及自己,但也比不上元春——可惜自己出嫁,带来的人手没有颜色太出众的人物。

    真是人到用时方恨少!

    刘娡也算当机立断,选好了人,便让她到前面王爷的书房传话,结果这丫头刚出二门便被侍卫拦了下来。

    赵之桢知道后只是眉毛一挑,忙完公事干脆去和刘娡说话。

    他倒是开门见山,“我那里不短使唤的人。”

    刘娡道:“看不上?就再换一个。”

    赵之桢耐着性子道:“不用。”

    刘娡笑道:“不知好人心。”顿了顿,又道,“忠顺王长史这些日子给父亲递了好几次帖子。”

    赵之桢垂了眼,“这种事不必告诉我,岳父只有主张。”

    刘娡这回可是真的喜笑颜开,“他家倒是大方。父亲没准儿和那位王爷也说得来呢。”

第九回() 
忠顺王亦是宗室,他家封王的那位祖宗正是太~祖~爷的堂弟,哥俩的祖父可是一个人,不过传到今天,这一家子与皇帝的血缘已经离得相当远了。

    指望这么点子情分延续富贵,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忠顺王府因为连着两位中平之主,虽然爵位平平安安地传到了现任王爷身上,但实权就没剩下多少了,而在京城这样的地方,正应了这个词“不进则退”。

    若再不拼上一回,忠顺王府也会像那些没落地世家一样,就此消无声息地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随着这些年太子行事越发偏颇起来,忠顺王年纪跟贾政差不多,人不老但已经成了精,他不看好太子,寻思一番便暗暗往大皇子身上投注,当然太子那边他也不可能站出来对着干。

    比起荣国府贾政只能上赶着表忠心,忠顺王才称得起“投资”二字,因为他家还有些真本钱。

    忠顺王的心思别说一向敏锐的七皇子,就连这些日子让人奉承得有些飘飘然的大皇子都看得十分明白:别看大皇子与七皇子好像不怎么亲厚,但这两人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大皇子身上下了注,其实就是连七皇子这儿也捎带着讨好了一下。

    这样琢磨“一本万利的大好事”的忠顺王,大皇子和七皇子要是还看不透,也太对不起“皇子”二字。而两个皇子都瞒不过,就更别提龙椅上安坐的那一位了。

    随便一个见风使舵的人过来示好,都要接纳都要善待,在圣上看来,未免也太不深沉了。

    赵之桢听见刘娡为忠顺王说好话,心里当然挺不舒坦:无论是因为忠顺王手太长,还是源于刘娡耳根子太软。只是他是贵妃亲自教导长大,甭管多厌恶,也不会对人恶语相向。

    不过他的不耐烦,只要稍微留下心,总看得出来。刘娡又不瞎,可依她的性子,要是看见张冷脸,就委屈自己顺着丈夫说话,那也不是她了。

    话说回来,刘娡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她有两条挺值得称道:一是孝顺父母,二是不重钱财。

    刘娡这次肯为忠顺王说好话,也是因为她母亲和性情温柔的忠顺王妃相处甚欢——刘娡她亲娘也明白女儿仅在一众皇子妃之中,人缘不佳,便有心让女儿多和中顺王妃亲近。

    母亲的安排刘娡满心喜欢,难得见到丈夫一回,尤其是对方还表示他无意再添什么姨娘,她心中欣喜却自顾自地夸起了忠顺王……

    又是一次鸡同鸭讲,赵之桢略坐了坐,灌了一耳朵闲话,大多都是充耳不闻,算算时间差不多,便起身去了外书房。

    虽然没留下来用饭,但也没去找小妖精啊……见刘娡脸色又冷了下来,身边的大丫头劝解道,“王妃还不知道王爷是什么脾气?王爷只把国事兵事放在心上,其他的都不怎么理会。”

    比起唯独看不上自己,当然这种“他其实看不上所有女人”的说法,更容易让刘娡接受。这会儿刘娡暂且还顾不上收拾元春,说实在话,她的高傲足够让她连赵之桢都没真正看在眼里,更别提丈夫的敬爱了,她争取丈夫一图体面,二图子嗣……

    这次她母亲打发人给她递消息,除了让她和忠顺王妃多来往,还有自家女儿明年入宫待选一事:刘家是个大家族,单说嫡系之中为官五品以上就有十余人,有功名的族人更是为数不少。

    刘家已经出了个皇子妃,虽是继室,但也是能来往宫中,更能在贵妃和淑妃说得上话,这次刘娡的母亲便请女儿为妹妹讨个好前程:倒是没指望再出个皇子正室,好歹能指个宗室,图的是一进门就有诰命。

    刘娡的娘亲说得好:女人不能光指望丈夫,也得有自己的小圈子,省得男人把院门一关,你就成了瞎子聋子,外面什么动静都看不到也听不到。

    因为要替妹妹求个恩典,不能太拂贵妃的面子,于是刘娡想着暂且忍一忍,又寻思着进宫跟淑妃说一声:大约淑妃平素太像软柿子,刘娡她爹又有恩于淑妃亲弟,她觉着这事儿肯定不难。

    但进宫之前,也得把妹妹叫来王府,提前嘱咐几句才好。

    元春在自家的小院子里也在为传递消息的事儿,仔细嘱咐自家带来的人手。

    元春作为皇子侧室出嫁,带了两个大丫头傲梅和抱琴,陪房则是李大一家,还有方大一家——这个方大,就是青竹的男人。

    话说青竹比傲梅还大上两岁,因此元春便替她做主,把她嫁给了荣府方管事的长子,这夫妻俩婚后便让元春带到王府。但凡有点上进心的人家,都很乐意跟过来,就算不为自己,也能给孩子们铺路。

    而元春怕的正是他们“不上进”!这院里的事情她可以自己做主——这是赵之桢亲口许诺过的,她只是担心家里人的信件会被王妃截住,因此让李大家的辛苦一些,出门打理她嫁妆之中的铺面和庄子时,抽空回荣府去看一看,顺便打听些消息。

    李大领命,第二天出门一趟还正巧就带回了两封书信:分别来自哥哥贾珠以及扬州的姑妈。

    哥哥的信内容就是家里都好,不用担心,之后便是关心妹妹的起居和喜怒哀乐——其实元春在七皇子面前得不得宠,家里人已经问过了李大,心中大定,只除了二老爷贾政又闹起了“别扭”。

    而姑妈贾敏就是报喜来的:她生了个儿子,母子均安,之后……关键来了,姑父明年任满,许是要回京的。

    贾敏特地提起,八成是作准的事儿。

    元春忆起前世……姑父姑妈可都是在扬州没的!这忽然的变动……元春前世在宫中度过了大半辈子,对朝堂之事可不仅仅是“耳濡目染”,单论~政~治~嗅觉和比她爹还强。

    姑父林海可是帝王心腹,明年进京……怕是有紧要的差事交给他。而元春思来想去,只记得这些年似乎会跟北狄人大战一场?!

    她哪里知道她姑父要进京,正是拜她丈夫赵之桢所赐。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眼见着她得先过上一关:忠顺王妃来了。

    趁着赵之桢不在府中,刘娡把元春叫到房里,特地给忠顺王妃瞧上一瞧。

第十回() 
听到刘娡身边大丫头“亲自”到来“邀请”,元春多少有点意外:郡王的侧室可未必有资格拜见另一位郡王的正妃啊……

    这世上,能让一位郡王妃小心伺候讨好的侧室——也只能是圣上的女人。反正元春前世贵为贤德妃,有名无实,没受用到多少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她有些无奈,就知道王妃不会太好心,这后招可不就来了?

    只是忠顺王妃的确是来走一走“夫人门路”,但不代表她只会同仇敌忾,一味逢迎跟她自己地位相似的刘娡。忠顺王府的目标是赵之桢,又不是这个脾气不好的七皇子妃。

    尤其七皇子夫妇感情十分一般,又不是什么秘密,而向来清冷的七皇子显然对新纳的侧室更感兴趣……忠顺王妃哪能随便就让刘娡利用了?当然,拿捏一下分量却在所难免。

    于是元春来到王府正房待客的厅堂,规规矩矩地先后向两位王妃行礼,光彩照人的刘娡连个正眼都没给她,声音平平道,“给贾姨娘设坐。”

    忠顺王妃还对着元春笑了笑:不愧是国公府养出来的姑娘,这份不卑不亢,进退有度的模样可比刘娡讨人喜欢。当然这话忠顺王妃也就在心里说一说。

    刘娡道:“人也见着了,你觉得如何?”言毕粲然一笑,又和忠顺王妃聊起了闲话。

    两位王妃说起话来,就把元春搁在一边。正好元春自己也有心事需要仔细理一理:姑父姑母一家回京,舅舅这会儿还在南边,甭管多不情不愿,荣府这边都得从姑父这儿得来要紧的消息。

    大伯是闲职,爵位不低实权没有,而父亲这儿就跟甭提,反正他们都没上朝面君的资格,不指望姑父都不行。

    估计到时候,她得好好花些心思平复母亲的不甘了。元春一直坚信:形势比人强,母亲再和姑妈合不来,只是赌气任性说酸话又有什么意思?

    元春自己一点也不想入宫,更不想给人做小妾,就算是皇帝的小妾……那也是妾,可除了亲哥哥贾珠又有谁问过她乐不乐意?

    元春脑子没闲着,忠顺王妃也在悄悄观察她:没有不耐烦,脸色始终挂着笑……再有刘娡做衬托,七皇子肯定更喜欢听这位如夫人的话。

    能摸清七皇子这一妻一妾的“底细”,忠顺王妃自以为没有白来。

    不过忠顺王妃和刘娡都是正室,观点也挺相似:忠顺王府里何尝不是小妾……和小厮们更受宠,枕头风更威猛?王妃占得最多的是体面,而非宠爱。

    因此要是顺手顺嘴地打压几句,人家也未必会拒绝就是,反正都是刘娡起得头。

    要说刘娡还真不是热爱“体罚”的那种女主人,托她骄傲性子的福,她最爱说的话,是“赶出去”而非“打死”。

    而且今天她教导元春的理由,也相当正当。刘娡道:“听说你娘家人在外面放贷?荣国府已经这样窘迫,日子都难成这样了?”

    元春万没想到王妃提了这一条……小脸腾地红了。

    前世娘家人行事,大多都瞒着她,她那会儿也无心仔细照看娘家,等她临死时才知道娘家已经彻底掏空了,连她省亲时的园子都是挪用了林妹妹的嫁妆。

    母亲这事儿做得忒损阴德了:于是她最疼的儿子宝玉出家了,女儿身死,而母亲从没疼爱过的孙儿也与她有极深的隔阂,后半生怕是难逃一个孤苦无依的结局了。

    而这一世,她刚出门子,家里的事儿还没底气管教呢。

    见着这位侧室脸颊通红,刘娡难免生出些快意。

    忠顺王妃闻言亦道:“这是真的?”顿了顿又故意柔声道,“该劝就劝,这……传出去名声可不好听。”

    做官,只要不是什么冷衙门或是全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