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傲梅已经备好了麻衣——元春作为已嫁女,要为伯父贾敬服大功。
不一会儿,赵晗抱着裹得像个小肉球的健儿匆匆到来——兄弟俩同在外书房读书,赵晗午后练习骑射的时候,也会带上天性活泼的弟弟。
健儿听抱琴说是母亲娘家一个他不认得的长辈去世,他乖巧地扶着元春的腿,“娘不要难过。”
赵晗亦道:“侧妃节哀。”眼见元春也不怎么悲痛,以己度人之下,他觉得这位庶母只是在思量亲人去世后对娘家的影响,“许是……少了些麻烦呢。”
他已经知道宁府为了监视,也为了替太子挡“灾”,把那位遗族之女收下,做了儿媳妇。
元春揉揉健儿的脑袋,幽幽叹道,“借你吉言吧。”
太阳西沉,府中四处掌灯之际,赵之桢回府见到元春不免眼前一亮:俗话说得好,要想俏一身孝……
他轻咳一声,“我听说了。”
“劳王爷惦记,”元春应了一声,又慢悠悠道,“大爷大姑娘他们已经先后来过,给我道了恼。王妃没来,”她眨了眨眼,“王爷是从王妃那儿过来的?她身子怎么样?”
赵之桢心道:她看着比你还精神。
先王妃刘娡性子要激烈一些,而如今的王妃韩绪却是个不温不火的脾气,不过无论哪一个赵之桢都觉得他们不是一路人。差别在于,一个最后撕破了脸,另一个还能维持着几分体面。
刘娡与韩绪都是圣上指婚而来,自然极有底气:这二人自知不管王爷是否喜欢,正妃之位都是稳若磐石。若非刘娡娘家与谋反的宗室有牵连,她和赵之桢能做整整一辈子的怨偶。
至于韩绪,则是一副有子万事足的模样。他刚进王府大门,大总管便来禀告:王妃无碍,却推说身子不自在而歇下了……
旋即,赵之桢便听说宁府贾敬死了,他也就想明白韩绪为何如此。此时,赵之桢更是坦然道:“她挺好。你娘家出了白事,她八成是担心冲撞,才装病不起。”
元春点了点头,“人之常情,换做我也会着紧肚里的孩子。能相安无事就很好,再礼贤下士似的亲自过来安抚,还有人说她假惺惺,又是何苦呢?哪家王府的王妃还要奉承侧妃不成?”
赵之桢没说话,心里却道:这口气可不大对头啊。
元春继续道:“读书明理之余……我也晓得若是不自量力地染指正妃之位,不用贵妃出手,只怕淑妃娘娘一句话就能料理了我。王妃有圣旨傍身,根本无需在意我。”
就算是王爷您,再不喜欢王妃,还不是得和人家接着过日子?
当然这话太伤赵之桢自尊,元春当然并没说出口。退一步说,纵然是皇帝想废后,只要不是昏君,又稍微在乎些声誉,哪里能说废就废的?
在赵之桢看来,元春平素说话也称不上委婉,但今天这般掏心掏肺,甚至有些话细究起来犯了忌讳都在所不惜……究竟为了什么?
元春怀健儿的时候,身子再不舒坦也没这样发过脾气;为了伯父贾敬之死而哀痛过甚……更是无稽之谈。只怕元春如今连她这个伯父的容貌都有些模糊了。
怎知他还没问出口,元春便已然自问自答了,“我忍不了了!”她一掌拍在坐在她身畔的赵之桢腿上,“我不想让蓉哥儿回京,王爷有办法是吧?”
赵之桢毫不犹豫,“当然。”
“后发制人听着稳妥,却总是失了先机。我那侄儿媳妇总不能一直是个摆设,不管是平南王还是忠顺王府那边,谁想生事都要有人居中联络……”元春果断道,“留着家里这个隐患,吹不得打不得,总这么等着旁人出手,什么时候是个头?他们若是不肯出手,就下饵给他们,不愁他们不上钩。”
赵之桢深以为然。
贾珍什么底细品行,赵之桢比元春了解得更多。
贾珍为了这么个娇滴滴的美人跟儿子反目不算什么,赵之桢甚至以为贾珍还会让这个儿媳妇“招待”一下太子。
见赵之桢颔首认可,元春又道,“想做大事,手里没兵如何能成?”若是王爷有一丝不快,她就立即住口不说。
赵之桢也没生气,只轻声笑道,“你可真是敢说。”其实他也猜了个差不离,还是话锋一转,“愿闻其详。”
元春嘴角一挑,“还是要靠王爷,毕竟蓉哥儿在军中才好揪住他们的把柄。我猜,蓉哥儿位置越紧要,他们动手便越早。”
赵之桢答应得十分痛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起元春的事业线正式开启,反正绝不会安心待在后宅当个贤妻良母。她就是从太子被废这儿捞得了第一桶~政~治~资本。
我觉得古代女人大多数也挺现实的,她们为了获得地位和钱财奉承丈夫,跟咱们现代人为升职加薪哄好老板也差不离。只不过咱们现代人干得不开心,可以炒了老板,但古代女人很少能有这个机会啦。
第66章()
王爷应允得十分爽快,显然是……早有此打算,只等自己开口的模样。 乐文移动网
对于自己的侄媳妇秦可卿,元春也是心里有数:甭管是平南王还是忠顺王府都拿秦可卿当做一着闲棋,单独引动效用有限。
毕竟身边女人身份不妥,不过是小节有亏,太子固然好色却始终不曾用强,因此颜面有损,但认错就已足够。
只是到了“万事俱备”的时候,没准儿就是成为压垮太子的关键一招。
可宁府的珍大哥哥能跟太子相比?明知道家里放着个烫手的麻烦,却像是没事儿人一样,至少元春没见着他用出了什么对策。
不过她也懒得探究这个堂兄究竟作何打算,前世娘家都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仍然能得过且过,醉生梦死,她在宫中又不得宠,当年眼光亦十分有限,就算为娘家忧虑,还不是无可奈何?
万幸这一世有底气有本事运筹抗争,再看贾珍,元春自是越看越不满。
忍无可忍之下,终于让元春有了今日的“建言”:既然你扶不起来,我就一门心思帮衬蓉哥儿了!
王爷这回更是遂了她的心意,元春猛地拉住赵之桢的胳膊,面带喜色,“王爷也要仔细~调~教~蓉哥儿啦?我代蓉哥儿谢过王爷!”
像是为了回应元春今日的坦诚,赵之桢亦含笑道,“你这个姑妈若不答应,我如何好越俎代庖?”又特地补充道,“调~教~定要吃苦,只看你舍不舍得。”
想让那背后主谋把秦可卿这步最后才肯动用的闲棋,换成新近便不得不发的妙计,那这个诱饵必得“够大够香”才成。
“若是用上苦肉计,你可别怨我。”赵之桢也带上了几分认真。
元春如何听不出王爷的本意?哪是“若是”,显然就是“一定”啊。
她干脆应道:“没得付出,哪来回报?”
前世全家上下都觉得总有贵人“顾念旧日情谊”,必能保得全家三世富贵,却不知因伯祖父和祖父的功劳而攒下的情分早已用光,更是忘了甭管哪位贵人都最嫌弃贪得无厌。
于是她又欣慰道:“这感情好!”更是抚掌微笑,“王爷这样器重他,蓉哥儿的前程可就不愁了。”
赵之桢笑道:“你竟赖上我了。”
两次试探过后,韩家知趣暂且收敛起来,赵之桢面上瞧不出什么,但心中给韩大公子记了一笔;同时元春娘家里却有几个可造之材。
赵之桢自认在军中培养提携贾蓉,想来荣府贾珠定会闻弦歌而知雅意,有所回报了。
元春也在暗自嘀咕:王爷可真是看好她娘家。
前世赵之桢在朝中倚仗的是李家与韩家,可就元春现在所见所闻似乎并非如此……闲来无事,她也当着王爷提及李家,王爷的态度总是有些微妙,说不上亲近自然也提不到疏远;至于韩家,论往来频繁恐怕还不如大爷赵晗的亲舅舅呢。
话说,自从赵晗的亲外祖父故去之后,他外祖家最出挑的便是这个做到四品刺史的舅舅。元春不知道赵晗的这位亲舅舅还曾多次建议赵晗要敬重侧妃,不然对这甥舅俩还能更好一点儿……
反正个中差别元春也无心弄个水落石出,只知道这是自家的好机会便已足够:借着王爷班底不足的功夫早早投靠,先把地盘占上,将来自有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
当然,王爷登基之后,封赏功臣之后也自该有一番平衡,不过娘家也有个妙处,就是自家人口不多,并非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士族豪门,说起来宁府荣府加在一处,得用的不过三五人罢了。
因此到了王爷行“制衡”之道的那一天,哥哥他们也绝不会“首当其冲”就是。
元春想了想,又问,“王爷,出了正月让健儿跟我哥哥经常见一见吧。”
赵之桢闻言,戳了下元春的额头,“你还念念不忘让翰林给你教儿子呢。”
“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元春道,“哥哥留馆已是定局。等外放总要几年不见,趁着他再京城,亲戚间多走动走动才好。”
她这份为健儿考虑的“私心”,压根就是全无顾忌地摆在他眼前:她要给儿子准备势力和人手。
赵之桢向来厌恶他人私心太重,可面对元春……他反而觉得这才是亲娘该做的事儿:健儿也是他的儿子。
推己及人一下,若无妃母早早教导他用人之道,并亲自为他挑选人手,他也无今时今日“太子与大皇子争斗,他独善其身”的底气。
而且这一年里也打探了不少平南王那边的动静,赵之桢已经嗅出了几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虽然他是深受父皇器重的儿子,但他也有自知之明:自己远没能触及权利的核心。而想更进一步,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得有人“主动”空出位子才成。
赵之桢觉得明年……大约机会就来了,因此这个时候他很是需要贾珠……哪怕通风报信也好。
赵之桢思量片刻,便又听元春轻声催促道,“您倒是给个准话。”
他也好奇道:“平时怎么不见你这般急迫?”
元春叹了一声,“我也瞒不住您。接送健儿往来王府和我娘家,正好方便传些消息,顺便派人盯着宁府珍大哥哥……万一出事也好赶紧应对。”想了想,她又补了一句,“开春后王爷还能总待在京城?关内的大军又该如何?这些繁杂琐事,也不好总是劳您费心。不如求您讨个主意,干脆给我几个人随意使唤,最是一劳永逸。”
赵之桢摇头笑道:“你打算赶我走不成?”其实心里深以为然,同时打算给长子再加些历练和功课。
这二人偏巧又同时想到了一个人身上……
元春又提醒道:“王爷,大爷和大姑娘的婚事您看……”
“怎么又想起他们了?”赵之桢沉默了数息,才冷声问道,“韩绪让你出面的?”
元春轻捶了下赵之桢的手臂,“王妃跟大爷大姑娘每回见面行礼后客气几句,也就各自散去,挑不出毛病不说,也全无跟大爷大姑娘亲厚的意思。再说,王妃这会儿又哪里有心思在大爷和大姑娘的婚事上做文章?”
眼见赵之桢神色稍微舒缓,她才又说道,“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也是省心。可您也甭把她往坏处想,容我多句嘴,王妃似乎跟她娘家也生了几回气呢。换做是我,娘家亲戚惹了我,我怎么也得晾一晾不是?肚里又添了个小的,哪有功夫管那么多?”
赵之桢这才扯了下嘴角,“姑且信你了。”
换个人这样说话,他必会翻脸,可元春如此劝说,他也觉得十分有理。
元春接着道:“我是琢磨着,平南王若是依旧要在京中埋下暗棋,大爷和大姑娘这边您还需留心。”
原因无他,王爷您掌兵。搅乱王府,尤其是狠狠算计大爷赵晗,您在外带兵时能无动于衷吗?谁不知大爷就是您的心尖儿。
元春岂是无凭无据就信口开河之人?赵之桢精神一震:终于找到我头上了!他盯着元春,“你都听说了什么?”
元春深吸了口气,“我入宫之前,和石美人,还有柳桓哥哥都结下了些交情。”
刻意提到柳桓,赵之桢福至心灵,“莫非又是我母妃那不省事的弟弟……静极思动了?”赵之桢这个便宜舅舅被关了大半年,到了年底终于因着淑妃传话出来,而得以出府放放风。
“石美人打发人来传话,”元春因为石姐姐进宫而特地改口,“说咱们家大姑娘跟她的族弟十分投缘,此人乃是石家旁支。”提醒至此,已然足够。圣上的孙女儿~私~会外男,纵然是元春,都不敢这般实话实说……
赵之桢闻言,果然瞬间就面无表情起来,他连声叫了心腹过来,吩咐他们立即着手详查。
话说,王府有些情报其实都是现成的。
主管往来消息的季先生对于不那么紧要,但必定惹怒王爷的事情,都爱讲究个“适逢其会”,不然迎接雷霆震怒的可就是他自己了。
此番有侧妃出头,他自然顺水推舟地把这些日子大姑娘出行往来仔细禀报了上去。
大姑娘赵暄不得父亲宠爱,可也没人敢薄待她,守孝期满她便和姐妹们时常出门散心:这位石家公子便是由赵暄的表妹,淑妃弟弟的女儿所“引荐”的。
这位石家公子是个秀才,学问倒也过得去,除此以外最能撩动赵暄的地方在于……据说,人长得很是俊俏。这些日子大姑娘在王府中便十分安生,也不轻易胡闹发脾气。
季先生说到此处,还微微侧过脸,求援的目光直往侧妃那边飘。
元春挽住赵之桢的胳膊,“哎呀。”她轻声道,“王爷不如派人仔细打听一下?”
赵暄前世的驸马并不姓石,元春也有点私心就是:她真心盼着大姑娘能过得顺畅些,这样大家也不用经常因她而烦恼。
赵之桢原本的恼怒此时也消散了个差不离——听说女儿“开窍”,他也有种心事了却大半的舒畅之感,可女儿属意的人选偏偏又跟便宜舅舅有牵扯……赵之桢不用费什么心思,便知道他那个舅舅想谋划的正是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