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元春晋升记-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之桢先是仔细打量了柳桓一番,才笑道,“恭喜。”这人一旦痊愈,甩脱了包袱,精气神立马就不一样。

    柳桓得意之间,便把自己如何得救完完整整地说了一遍。

    赵之桢道:“这便是苦尽甘来,你的时运到了。”想了想,又道,“这位孙先生是个人物。”

    你得承认,有人之人大多数都挺骄傲,未必是傲气,但却有傲骨。赵之桢一向欣赏这样的人,听了柳桓的介绍,这便动了爱才之心。

    不过孙先生一家到扬州去了,林海乃是父皇心腹重臣,他就不好再出手抢人了。

    柳桓难得兴奋一回,把孙先生夸了个天花乱坠不说,还顺带着赞美了贾珠与贾元春兄妹两个。

    这兄妹两个,赵之桢当然不熟,但荣府贾赦与贾政兄弟……他印象十分一般……

    贾源与贾代善父子似乎把整个贾家的才气用光了,到了贾赦贾政兄弟这里简直就是急转直下:德才二字,这哥俩连个边都沾不上。

    至少在赵之桢跟前,实在是难得有人夸奖贾家人。也正是因为这个“难得”,更因为开口夸奖贾家人的是柳桓,赵之桢忽然对这兄妹俩起了点兴趣。

    哪怕重活一回,元春也没想到她竟是因为柳桓,而给七皇子留下了印象。

    回到家中的元春,每日里除了晨昏定省,闲来便与妹妹们说话,更没忘了教导幼弟宝玉。

    宝玉生得玉雪可爱,又温柔贴心,谁见他都难生厌恶之心。

    可惜宝玉乃是含玉而生。偏偏这块玉上还刻着“通灵宝玉”四字,更有“仙寿恒昌”……这可是不能太深究的四个字。

    元春其实再明白不过,就凭这出生时的异相,幼弟宝玉绝对不可“上进”,这辈子注定只能做个风~流~才子了。不过他似乎也乐于当个富贵闲人,也不肯仔细钻研诗书学问。只希望他将来能像个真正的男人,有担当就好。

    而重振家业的事情,还是要落在哥哥贾珠身上。只是说起哥哥,元春真是又添愁事:贾珠这两天身子不大爽利。他倒是记得孙先生留下的方子,嘱咐嫂子给他煎了几贴,喝下去果然十分见效。

    哥哥怕也不能太操劳忙碌……元春思来想去,还是决心,不可让大伯家的琏二哥太清闲了。只是二嫂王熙凤……见识短了些,偏偏爱钱又爱弄权。

    她得记着时时提点一番自己这个嫂子,不过元春笃信:站得高了,经历多了,多少都会长点心机和眼光。只要她自己足够尊贵,倒也不怕没人奉承,到时候家里不知有多少人都愿意做她的耳目呢。

    随后的日子十分安宁……邢夫人再不平,赵姨娘再怨恨,既不敢更不能在这个时候闹得大姑娘没脸,而就在元春即将入宫待选的前两天,她从哥哥贾珠那儿得到了姑母写来的家信。

    这封信有一半篇幅都是在感谢他们兄妹。显而易见,孙先生的医术和为人同时折服了姑父和姑母,剩下那半截儿,就是贾敏在仔细嘱咐侄女儿入宫时需要小心的地方,并暗示……其实已经是明示了,不必担心她的前程。

    说实在话,元春把孙先生荐给姑父姑妈,的确也期待他们的回报,不过她可没想过这回报来得这样快,这样直接……也这样体贴。

    前世元春进宫后只是入选了女史,先是跟着贵妃娘娘学些规矩,又过了一个多月,才让太子妃讨进了东宫。

    这辈子元春压根没去贴太子妃的冷脸,至于家里人做出的努力……不是元春小瞧自己的父亲,贾政在圣上和太子跟前,体面实在是有限,再说元春自认有些姿色,却绝非什么国色天香。

    在太子看来,收下她安一安荣府之心倒也无妨,不收下太子也不会觉得是什么损失。

    没错,元春现在已经很平和且坦然地接受自家的地位:就是这么可有可无。

    而凭姑父的主意……其实姑母的眼界都比父亲贾珠要开阔得多,手段更比他老道得多,总之姑父姑母建议元春先跟着贵妃娘娘“混些日子”。

    李贵妃乃是帝师,前大学士李相的爱女——这个李家与嫂子李纨的娘家可不是一回事儿。

    话说当年圣上还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寻常皇子之际,李相不仅悉心教他学问,更教导了他为人为君之道,而且在圣上坐稳帝位之后,李相急流勇退,留给圣上的全是美好的记忆。

    圣上点了恩师的女儿入宫,多少存了报恩的心思。

    虽然李贵妃没有封后,但初封便是贵妃,也是名至实归的~后~宫第一人,与圣上更是恩爱有加。

    只可惜李贵妃运气不好,连生三女,没有儿子,不过这三个女儿全部存活,也很健康,更因为她没有儿子,却曾经抚养过除了大皇子与太子之外所有的皇子,因此她不缺尊荣,更不会有哪个皇子跟对她不敬,无论圣上在还是不在。

    而姑父林海与李贵妃的亲哥哥,如今的礼部尚书关系很好。

    元春和贾珠都从这封信上看出了姑父和姑母的安排:元春进宫后,跟在李贵妃身边,不管是陪李贵妃读书,还是陪李贵妃所出的小公主们读书,只要元春能入了李贵妃的眼,将来出宫后给李家做媳妇,可比去伺候哪位皇子舒服太多了:嫁入李家,不仅不缺里子,更不缺面子。

    哪个皇子的后院不是是非窝?至于伺候圣上……圣上今年可多五十多了,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还有几年活头?再退一步说,甭管哪个皇子登基,都不能不善待李家。

    看到最后,不好言说父母短处的贾珠都诚恳道:“还是姑父姑妈想得周全。”李家俊才很多啊!

    元春轻声道:“贵妃那儿门路……哪里是谁都寻得到的?”若非姑父乃是圣上心腹,李家就肯给这个面子了?姑父给的这个前程也是真心好,李家在新君登基之后也是风光依旧。如果可以选择,元春也不想总盯着皇子;贾珠也很看好妹妹嫁入李家。

    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贾珠和元春兄妹心中大定,他俩可不知道扬州城中林海与贾敏夫妇也在夸奖兄妹俩实在是贴心:贾敏又有了身子。这一胎甭管是母亲还是孩子,都十分康健,黛玉吃着孙先生的药也见了起色。底气一足,小姑娘也活泼了不少。

    至于孙先生一家在扬州过得也很是自在,不用担惊受怕,且江南的水土也比北方更养人。柳桓也如愿以偿,揣着一纸兵部调令,带着自己的心腹,踌躇满志地奔赴防范北狄的北大营。

    真可谓皆大欢喜。

    对了,柳桓的爹柳芳再被媳妇灌了一脑子枕边风之后,很不欢喜。落衙后又正好遇见贾政,二人便相约去喝酒,席上柳芳止不住大发牢骚,听得贾政直皱眉,同时暗下决心,不许儿子女儿再和柳桓这样“自有主张”的人来往。

    不幸的是,贾政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长子和长女,和他无论如何都欣赏不起来的柳桓……压根就是一路人。

    到了进宫的日子,手握金光退路的元春在初选时,表现得十分从容镇定;而石家姑娘……她直接就让圣上选中了。

    这会儿已经能跟着其他名门淑媛一起到贵妃娘娘跟前说话的元春,也亲耳听到了一句秘辛,正是贵妃娘娘的原话:这姑娘是个有造化的,眉眼间有几分皇后娘娘的影子。

    这话也只有贵妃敢说,皇后在后宫这么多年来,都算是个禁忌,一提圣上就要难过上一两天,而随着圣上日渐衰老,而太子却日渐跋扈,想起皇后圣上就更不是滋味——皇后临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太子。

    即使是从皇后身边出来的淑妃都不敢多说一句,可贵妃正因为没儿子,反而可以更坦荡,尤其是圣上也十分相信她的坦荡。

    跟在贵妃身边最大的好处也是这个:不会被人针对。甭管其余有子的妃嫔明里暗里斗得多热闹,也没人敢来撩拨贵妃,包括太子在内。这个时候的太子还远没到神志不清,乐意到处树敌的地步。

    于是元春顺风顺水地度过了这场“大考”,做了贵妃宫中的女史,而石家姑娘……如今已是石美人,在来向贵妃请安时元春也见过她,石美人看起来倒是没什么变化,见到元春彼此还都能扯个嘴角。

    不过在元春听说父亲贾政又专门去太子妃娘家拜访之后,她的好心情戛然而止:姑父既然亲自出手,当然也写信告诉了父亲贾政……其实若不是姑母贾敏心疼她,姑父未必会这样“多管闲事”,如今看来,显然父亲不怎么领情。

    元春当晚就没睡着觉,第二天又是她当值的日子,起床时气色就有些难看,她也没刻意遮掩。

    元春到宫里来可不是为了专门勾搭皇子,她心里再明白不过:这时候讨好贵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外表上大方得体就好,完全不必像有些姑娘,打扮得……颇有特色,只为引人多看上一眼。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日七皇子赵之桢进宫见贵妃,见到元春这个生面孔便多瞧了几眼。

    元春自然也见着了七皇子,这位前世的丈夫,原本她设想过无数次再见时她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可真到了这一天她竟是无喜无悲——当然跟昨夜琢磨了一整夜,精力很是不济也颇有关系。

第六回() 
远离太子,讨好新君,这两条摆在一起,元春必定是全力应对第一个。

    得罪新君,好歹会倒在新君登基之后;可亲近了太子,在圣上有生之年就会赶上“大清算”。可惜她若是当年的贤德妃,元春说话贾政才会认真考虑,如今这会儿,她说什么父亲都不以为然。

    她甚至可以想象,父亲肯定得跟太子妃的父兄亲口承诺:女儿必会谨守本分,做太子妃的臂助。

    曾祖贾源和祖父贾代善真刀真枪,不惜性命拼下来的家业和体面,到了父亲这里……你自己非要趴在泥地里,那就别怪人家往你脸上踩。

    宫里尤其是个捧高踩低的地方,以元春对太子妃的了解,父亲去央求太子妃娘家的事儿,保准得传得人尽皆知。

    元春越想越是胸闷,嗓子堵得硬是连话都说不出来。前世她是个乖女儿,家里人怎么安排,她就怎么行事,但眼见着太子要倒台的时候,家里偏偏安静起来,不肯再下什么“指示”——其实,元春不难猜到,当时家里一定起了分歧,有人想“从一而终”,有人则要“转投明主”。

    那会儿也是元春唯一一次自行决断:她去求了淑妃娘娘跟前得用的女官。元春的妙处在于,她不是太子的女人,更不是太子妃的心腹,诈降这种事儿她也做不来。

    之后,她更是因为这次投诚而封了妃:一是新君赵之桢看在亲娘淑妃娘娘的面子上;其二,则是因为新君甭管情不情愿,都得给改换门庭的官员们点儿希望。

    往日种种一一在眼前晃过,元春低垂眼帘:我这都是为了谁啊!

    她同时也在认真自省:再以劝说为主,恐怕不管用了。可一句话不说,放着他们摔跟头,又有些于心不忍……毕竟那是亲生父母,而哥哥想撑起荣府,至少还得三五年。

    倒不是因为兄妹情深,而自己一味偏向哥哥,也不是因为哥哥贾珠谦和,又一向与自己有商有量,实在是父亲没有自知之明,同时眼光也真的不成。

    总之,前世事关家族命运的所有决策,都是错的!要命的是,还一错到底,抄家夺爵之后想悔改也没悔改的余地了。

    就说柳桓他爹柳芳,这位在前世乃是京城闻名的“眼瞎”和“糊涂”,父亲如今倒是经常和这位出去应酬。

    而哥哥贾珠却明确地表示,柳桓不凡,将来必是个人物。

    这会儿的父亲甚至不如大伯贾赦,大伯贪图享乐,也未必是个明白人,却好歹知道暂且不表态,也不上赶着去烧热灶。至于隔壁宁府的珍大哥哥,是个胆大心狠的急脾气,可也讲究待价而沽。

    元春前后两辈子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地渴望权力,堂堂正正地站在高处,让父亲“悠闲地”过完后半生。

    她想得入神,在贵妃宫外,平坦的石板路上不知怎么脚下一绊,登时就摔在了地上,额头与石板一撞,竟还发出了一声闷响。

    这一下就把周围人都吓坏了。元春人缘不坏,尤其是大家发现这姑娘的心愿就是镀层金,然后出宫回家嫁个好人家……如此一来,也就没什么人肯把她做对手,更没人会盼着她咽气,尤其还是咽气在贵妃的承乾宫门口。

    她这一跤,看起来听起来都是摔得够狠,也摔得够猛,当值的侍卫倒是不敢动,而太监和宫女赶忙把她扶了起来,元春此时神智还挺清醒,但声音极小,“我没事儿,谢……”心里还在嘀咕,这回丢人丢大发了。

    谁知她刚挤出了个“谢”字,一道鲜血顺着额头淌了下来,正好把半边脸都糊上了……

    偏巧七皇子赵之桢刚看过妹妹们,向养母告辞后出得宫门,就见那位有点印象的贾家姑娘让宫女搀着,顶着半脸血,剩下的一只眼睛里还带着点迷茫……可动作十分爽利,都摔成这样,偏偏行礼的姿势都挑出不半点毛病。

    赵之桢道:“赶紧回去歇着吧。”礼都行完了,就不用再傻乎乎地补一句“免礼”了。

    元春这副尊荣若是让后宫的贵人撞见,兴许还有个“冲撞”的罪名,可遇见一个上过战场,带过兵,更亲手杀过人的皇子,再提什么“冲撞”就太假了。

    扶着元春的两个小宫女还提替她庆幸不已,等着七皇子走远,元春这才抬手抹了把脸,一手湿漉漉,她自己也挺惊讶,“居然流了这么多血呀。”

    旁边两个小宫女心道:这是摔傻了?你一只眼睛都让血糊得睁不开了!

    怎料元春又哀叹道:“要是留了疤,兴许就不能梳露额头的发式了。”

    却说她前世在宫中的生活,把她性子上的棱角磨了个差不离,再说她跟别人家的小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一点都不娇气:摔都摔了,血都流了,破相就破相呗。真要是相貌上有了点瑕疵,正好让太子妃寻了托词,她也不用再让父亲送进火坑——何乐不为嘛。

    不止两个小宫女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