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手?”
她一面说,一面撑着身子要坐起来。
汪祺一看赶紧上了手去扶她,知道这些日子她操劳的多,本来就伤了神,嘴里还一个劲儿的劝。
汪夫人拍开他的手:“我没事,你甭打岔。我且来问你,眼下便不说张大人是个什么用心,莫名其妙的借着吊唁之名,封存了你父亲的药方药渣,连一应近身之物都要查,这就是明着告诉咱们家,他怀疑有人暗下杀手。我先不管他凭什么吧——”
她把尾音拖了拖,又喘了两口气,轻咳了一回:“既是要查你父亲的死因,你这个做儿子的,不该一起查?你也不是白衣之身,不配插手这样的事,正经上过战场见过了世面的人,他为什么要把你摘出来?”
汪祺心里是有数的,那是因为张显阳在怀疑他,且如母亲所说,他不光是明着告诉他们家,怀疑有家贼,暗下杀手害死了父亲,且张显阳是毫无忌惮的明明白白告诉他,在这件事情上,他这个亲生的儿子,也在巡抚衙门怀疑之中!
可是这话怎么跟他母亲回?
人吊着的是一口气,这会儿她尚没有急火攻心,那是惦记着家里头还有好些事儿要支应要打理,是以就提着那口气,坚决不叫自己倒下去。
真要是告诉她张显阳那些歹毒的心思……
汪祺便只好摇头说不知道不清楚:“也许他有自己的考量,又或者,本来就只是故弄玄虚,叫我插手进来,弄的收不了场,只怕也不会善了了。二叔是个怯懦的,他说什么,二叔大多就听什么,好掌控,也不会闹。将来查不出个所以然,我又不知根知底,具体情由是如何,一概都不知,能怎么跟他闹?”
汪夫人觉得这话说的并不对,可一时也说不上来,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儿。
她盯着大儿子看了好半天,到底松了口:“那依你说,眼下怎么办?就由着他去查了?”
“我也知道这事儿不管怎么收场,对咱们家都没好处,只是他说的有板有眼,连通倭这样的话都说得出口,谁还能阻他?”汪祺见他母亲倒吸口气,不想惊吓她,便细细的解释了一番,又补了两句,“他说这个,无非也就是为了堵上我的嘴,叫我说不出什么来阻止他。可您知道的,通倭不是小事儿,他是巡抚,动一动嘴皮子随便说,底下的人就要跑断了腿儿的查,而且谁敢横插一竿子去阻挠?弄不好,他给你扣下来一顶同党的帽子,这个罪名,不担也得担。”
汪夫人交叠在一起的手放在小腹前,眉头紧锁:“要我说,没这么便宜叫他逞威风的。你自己知道,闹到最后不管他收不收得住这个场,咱们家的这个人,是丢定了。外头但凡听见一丁点儿的风言风语,要把咱们家传成什么样?要么是这样的人家调教不好也约束不住奴才,才叫你父亲有此一劫,要么是说你父亲如今一走,汪家再没有什么人能够支应门庭,任凭张大人这样子揉搓咱们,咱们能怎么样?不过逆来顺受。大郎,这话好听吗?”
汪祺摇头,一句不好听还没说出口,汪夫人便又接上了前话继续说:“你父亲从前要脸面,半年前的事儿,张大人暗地里头坑他,叫他遭百姓多少骂,他气不过,最后还要从张大人身上找补回来。现在呢?这样由着张大人败坏咱们家的名声,你父亲泉下有知,死不瞑目。”
他猛然抬起头来看他母亲,眼底却写满了无奈。
汪夫人看在眼里,伸出手来,爱怜的抚了抚他的头:“这个家将来就靠你撑起来,到什么时候,甭管有多难,你都不能叫人看出你的无奈。大郎,你父亲从前难不难?家里难,外头更难,你瞧见过他似你这般模样吗?”
没有,当然没有,父亲一直都是顶天立地的,好似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他解决不了的。
“可是母亲,张大人已经调了衙役进门,父亲若只是一介白衣,咱们能不许他查,但父亲并不是。我与二叔现下也可以将他阻出去,然而他一道奏疏呈送京城,闹到御前去,该查的还是会叫他查,而最难堪的,也仍旧是咱们家。”
是,这阻止不了,张显阳说通倭,说福州府里出了内贼,他要把这个话送回京城去,朝廷一定会重视起来,到时候没有的只怕也要要成是有的,最丢脸的,还不是他们。
可眼下呢?眼下就凭他耀武扬威?
汪夫人眯了眯眼:“大郎,蒋太监今儿来了吗?”
汪祺好像才想起这么个人,呼吸一顿:“我也是忙昏了头,您不说,我倒没留神,他一直就没露面。”
“他不能不露面。”
汪夫人坐直了,横一眼过去:“他是守备太监,福建出了什么事,他都有权过问。司礼监走出来的人,谁敢说他擅权僭越?大郎,你偷偷的,派人去请他来,找个可靠又机灵的,跟他说张大人干的事儿。你父亲生前也没亏待过他,他一个阉人,能叫你父亲高看两眼,这种时候,他不能袖手旁观!”
可是阉人才心里最没人。
人走茶凉,他真的会帮?真的,会为了汪家而去得罪张显阳?
汪祺在心里权衡利弊,犹豫再三:“母亲,我知道蒋太监从前亲近父亲,叫张大人很不满,可是父亲不在了,贸然去请他,他未必会来。”
“他来不来,也要去请一请试试看。”汪夫人又咬重了话音,“现在这福州府里,还有谁能拦得住张大人想办的事儿?只有他,大郎,只有蒋太监。你是在外行走的人,比我更懂这里头的道理,不要磨磨蹭蹭,赶紧派人去一趟!”
第一百三十四章:混账东西()
第一百三十四章混账东西
汪祺派了人出府,一路悄没声的往蒋招府上去,他自以为什么人也没惊动,却并不知汪府外的锦衣卫,早就跟了上去。
这没办法,本来他们在外头守着,只是看着有没有十分可疑的人,或是有人有什么可疑的举动,等到上头问话的时候,回了话,把人点出来,这就足够了。
但是汪祺派了他贴身服侍的小厮,那是跟他一块儿长大的,两个人在角门上交头接耳,看起来很是鬼鬼祟祟。
只不过是往来的客人不留意,才一时未曾察觉而已。
汪家的大公子,这么举止古怪的打发了个奴才在这时候神色慌张的出门,他们就起了疑心,点了个人跟了上去。
及至那小厮在蒋招的府邸外站住脚,又叫开门,甚至进了门去,一路跟着他的力士才倒吸口气。
蒋府住着个谁,他知道。
蒋招是谁的人,他也知道。
上头叫盯着汪家,那证明汪家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他们大公子的人,跟蒋太监厮混在一起,叫郑扬知道了——
力士不敢多想,也没有多留,转了个方向,身影又消失在了长街的尽头中。
他一路自蒋招府邸直奔酒楼而去,彼时卫箴他们就坐在大堂中,摆明了就是等信儿的。
汪易昌一死,事情变得复杂起来,谁都有些坐不住,他们更不可能安心的窝在房间里头睡大觉,连郑扬都又发了话,叫急着去催京城,说什么事情要是再耽搁,等他回了京,一个也不会轻饶了。
“你亲眼看着他进了蒋府?”谢池春看看郑扬,果见他面色不善,便犹豫着又问了一句。
问完了,她看向卫箴坐着的方向,瞧见卫箴同她点了点头,便继续又问:“你自己一个人跟过去的吗?”
那力士点头说是:“本来没打算跟,但他跟汪家大公子在角门鬼鬼祟祟,走的又很急,我们怕出事,就跟了去,但就那么一个奴才家,也没想着还要三五个人一块儿盯他,所以就我一个。”
这是厉霄手底下的人,他拍了桌案呵斥:“你们脑子让驴踢了?你第一天进北镇抚司啊?”
一向要盯梢,跟出去也得两个人,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盯,一个人抓紧时间回来送信儿,看看下一步要怎么办。
他们倒好了,一个人跟出去,见进了蒋府就回来送信。
厉霄气不打一处来,简直是想跟人动手的架势。
吴赞拦了他一把:“他们想的也没错,再说汪府上上下下那么多人,他们十几个人,盯着一个府,还再为个奴才抽调出来两个人吗?”
卫箴听来面色更是一沉。
这事儿算是他失算了。
离京那会儿,谁也不会想到,汪易昌会突然离奇的死去,而他们有一天,要这样子盯汪府的梢,带的人拢共那么些,现下是抽了一部分盯梢汪家,另外还有一批是放到了各处去打探消息,还有十来个,是留在身边听用的,防着一时还有什么事情要交办,手底下去没了可用的人。
至于郑扬带来的那些……郑扬有郑扬办案的法子,他也有他想要查的事儿,两个人心照不宣的是,今次查案,殊途同归就是了,互不干涉,这样才能够维持着目下的平静与和谐。
倒不是说不能同郑扬借调人手,只是一开始,也没想到眼下的局面。
其实汪祺派人出府,这在意料之中,而派出去的人找到了蒋府……虽然不是意料之中吧,也不至于十分惊诧。
卫箴定了心神扭头去看郑扬:“蒋招在福州这些年,跟汪易昌的关系,看来实在是好得很啊。”
郑扬冷嗤了声:“明知道朝廷要查办,还敢见汪家的人,还敢叫他们进门。”
他说着愈发冷下脸,朝着身后一个二十出头的圆脸男人叫了声:“你去叫他……”
“郑公,要做什么?”卫箴没容他把话吩咐完,一扬声叫住他,“郑公要见蒋招?见了面,问什么?又要说些什么呢?蒋招做了什么吗?”
他一面说,又一面的摇头:“汪祺想做什么,郑公知道吗?”
“做什么?能做什么?”郑扬没好气,带着一肚子的不耐烦,“你装傻还是真看不明白?汪祺这时候叫人去找他,那是因为现在的福州府,只有他敢跟张显阳对着干!张显阳听了你的话,进了汪家的门,又不阴不阳的弄了这么一手,把他衙门里的衙役三三两两的弄进人家家里头,汪祺能坐以待毙?这个混账东西,我看他是不要命了!”
也许他是真的关心这个徒弟,也许,是怕蒋招连累他。
总之郑扬目下说出口的话,在卫箴等人听来,是一水儿的急切。
他不想让蒋招在此时还与汪家人有任何的联系,更不希望蒋招替他们强出头,去得罪张显阳。
为什么呢?
汪易昌死了,汪家的靠山就倒了一大半,剩下的,不过是汪易昌往年的旧部,或是昔日旧友,再有便是汪夫人的母家可以依仗。
前者泰半人走茶凉,牵涉到通倭案,有张显阳坐镇福州府,巡抚大令之下,谁敢来保汪易昌?
而后者呢?这位汪夫人母家远在河间府,隔着这么千山万水,那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根本就指望不上。
现在得罪张显阳,蒋招八成得把自己都赔进去。
先前张显阳的所作所为,已经很明显的想要把蒋招同汪易昌捆在一块儿,做成一条船上的同伙了,蒋招这时候还替他们家出这个头,闹大了,谁去收场?
郑扬就在福州府,难道看着张显阳对付他徒弟而坐视不理?那他这个西厂提督的脸,也就顾不成了。
所以蒋招但凡敢露面,对郑扬来说,立时会变得进退维谷。
进是袒护亦可能是伙同,而退则是脸面荡然无存。
这就无怪郑扬急切了。
可卫箴显然不愿见如此情形:“郑公就不想看一看,蒋招到底会不会到汪家走这一趟吗?”
他噙着笑,笑意未达眼底,反倒多出三分算计来:“从汪家报丧到现在,几个时辰过去,蒋招露面了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以怨报德()
第一百三十五章以怨报德
没有。
几个时辰过去了,别说蒋招自己没有露面,他哪怕是打发府上人代他到汪家走一趟去吊唁一番,都不曾有。
这说明了什么呢?
郑扬心下一寒。
宫里出来的人,骨子里透着那么一股子的精明,而蒋招在这么些年里,能一直得他青睐有加,便足可见更是这精明人之中的佼佼者。
蒋招知道,汪易昌这回得罪人了,先甭管他有没有通倭吧,至少是有人想整治他,才会闹出这么一场事儿来,而这样的得罪,他不知道是为什么,所以哪怕汪易昌死了,他也要和汪家人保持距离。
当日蒋招到酒楼来见他们,话里话外看似偏袒汪易昌,实则他后来同自己说的那番话——
那一番,是卫箴他们并不知道的话。
蒋招一心替汪易昌说好话,并非是要为他开脱说情,那不过是要告诉卫箴——我从前和他关系确实不错,也觉得他并不是这样的人,可我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今日我还能够为他分辨一二,希望你能彻查此案,还他一个清白。
要真的是涉案的同伙,他反倒畏手畏脚,不敢说这番话。
这样的小心思,卫箴也不是说一定就猜不透,只是那都是另一码子事。
眼下单说蒋招……他既早就有了明哲保身的想法,现在又为什么放了汪家人进门呢?
他这样子前后矛盾,为的,究竟是什么?
郑扬一时沉默下来。
卫箴挑了眉看他:“郑公也觉出不对了,是吗?”
当然是有问题的。
哪怕是怕外头人戳脊梁骨,这时候称病不见人,又不是不能够,谁还能冲到他府中去看一看,他到底病了没有吗?
“你想干什么?”郑扬眸色一沉,“他露面如何,不露面,又如何?”
“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卫箴拖长了音调,若有似无的浅笑溢出来,在郑扬听来,却尤为刺耳,“汪易昌和张显阳的矛盾到了这种地步,蒋招作为守备太监,为什么从没有禀报朝廷?就算他觉得这只是地方官吏之间的勾心斗角,没必要惊动司礼监,惊动陛下,可当年郑公放他到福建,他总不至于,连知会你一声都忘记了吧?”
郑扬点了点桌子,声音清冷,面不改色:“有什么话,直说吧,到这时候还跟我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