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擅画佛道人物和鞍马,多采用白描画法,用笔流利生动,线条圆润含蓄,将白描画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冒充李公麟的假画是非常多的。
五代和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高头大卷(画绢的宽度与当时用于书画的绢帛的整幅面宽相同,约五十余公分),唐代以前没有这种形式,元代以后这种形式也不大多见,此外,还出现了许我团扇和小幅册页。
在质地方面,大多数为绢本绘画,同时,也出现了少数纸本绘画作品。
这个时期的绘画,大多数不落作者名款,但也有少数是写上作者名款的。例如郭熙的《窠石平远图》轴,在画幅左方中下部,用隶书小字写下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年郭熙图”的名款,吕间有一印,印文看不清楚。中国绘画从原先的不落名款到北宋时期的开始落名款,从格式上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
第275章 下笔犹如人()
南宋时期,用笔更为流利放纵,布景更趋于简略,人物笔简意到,出现了“天水空,剩水残山”似的画面。这和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是分不开的。
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他们的画法各有特点,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采用截取山腰、山角、水云山色的构图形式,在经营位置上大体是相同的。
南宋时期,还有些作者描绘了新的题材,创造了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例如:米友仁的水墨云山、扬无咎的墨笔梅花、梁楷的泼墨人物、郑所南的兰花等。在他们之前,这些题材和形式都是极为罕见的,如果有人说他收藏有唐代画家名款的梅花或兰花,那是值得怀疑的。
这个时期有一部分画家,已将简单的名款和年月款落在画幅中的树根或石坡等处。作者在画幅后部长题诗文的作品仍然极为少见。
元代的书法,基本上是继承古代名家的书体,变化不大,行书、楷书、草书居多,篆书、隶书是较少的。
赵孟?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写得很好,被当时和后世的许多人推崇仿效,影响很大。俞和、朱德润、詹僖、金琮等人都模仿赵的书体,而且写得很像。
元代的书体书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吴镇草书《心经》卷是用秃笔写的,如果用尖笔写的话,恐怕就写不成这种样子了。倪瓒的书法,写得比较瘦硬。我认为他是用硬笔写的,如果用长锋软笔,恐怕就写不成这种风格了。杨维祯的书法,我认为是用软笔写的。
元代是绘画史上变化较大的一个时代,元代统治者废除了五代、两宋流传下来的画院制度,出现了许多墨山水、写意的梅兰竹石等所谓“四君子”画,以及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而佛道人物画、花鸟画却逐渐减少了。
高克恭的山水画,钱选的青绿山水,被称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对明清画坛产生较大的影响。
吴镇能书善画,用笔厚重,倪瓒的绘画,用笔枯干,布景清旷,李?专长画竹石,王渊的花鸟,构图和用笔比宋人简练得多,王绎专长画肖像,王振鹏、夏永的细笔楼台殿阁画出了元代的独特风格。这样精细工整的界画,唐宋时期是没有的,我们在明清时期的界画作品中,也没有见到过这种极其细腻的画法。
诗书画三结合这种形式的出现,是元代绘画的一大特点。这时绝大多数画家都已在作品上落款了:一部分作品有年月款、上下款及题诗。题诗或者说明这幅画的创作过程,或者说明这幅画的内容。这是不同于前代的一个特征。
元代写上款的格式多为平行式,如赵孟?《浴马图》卷题款“子昂为和之作”,这了被写成两行,两行的第一个字是平行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平行式。但它同时代中、后期及清代那种将上款写得高出下款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落款格式有显著不同。
元代绘画趋向于水墨画较多,设色画逐渐减少,构图、用笔大多不再象宋代那样繁密、富丽、精工,而逐渐趋于简略。
元代书画的装潢形式仍然是轴、卷、册居多。质地以纸本居多,少数为绢本。元代的纨扇画页较少,均为绢本。元代后期,书轴就逐渐多起来了,如果有人声称自己藏有落上了唐、宋时期书画家名款的书轴,那是值得怀疑和否定的。
明代书法艺术在宋元书法的基础上又有变化和发展,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有。
明初的三宋和二沈代表了明初的一部分书法的风格。如宋克是以章草和晋唐小楷为基础形成自己风格的。又如明初永乐时的中书舍人沈度,用平正圆润的楷书为皇帝书写公文诏书,当时被称为“台阁体”他的这种写法,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风格面貌。
明代早期,还有一种被称为“狂草”的书法,它是一种不按传统的草书法,而由个人随便挥写出来的草书,许多字不易辨认,如果你比较熟悉他所写的文章或诗词,还可以大略的念得下来,张骏、张弼等人的草书就属于这一类型。直到明代中后期,还仍然有许多人书写这种书体,说明了明代有书写狂划的习惯。宋元时期虽然有很多写草书的人,但却很少有人写狂草,所以说,这种狂草书体也体现出了时代书法的时代气息。
时代早期程南云的篆书,书法工整,篆法圆润,大多数写在引首纸上,单独地写成字条、字卷的我们还未见过。
时代中、后期的吴宽是专家苏轼书法的,不论是大字还是小字,一律都是苏体。当然,他的苏体字仅是形似而已,认真地细看起来,与苏轼的字有很大区别。沈周的大字小字都仿黄庭坚的书体,细看起来,也是只有形似,毕竟黄庭坚是黄庭坚,沈周还是沈周。
文徽明的小楷和行书都很精工,写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老年时写的大字,不论是字卷还是字条,都以写黄庭坚字体居多,体现出他写字的特点。王宠以写晋唐小楷为基础,但又有变化,董其昌书画成名以后,在清代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仍然有许多人学习他的字体和风格。
邢侗的书法在当时与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邢”,他的书法大多是临王羲之帖的草书,也有行书和楷书,但较少。王时敏的方正高装字形的隶书体,代表了明代隶书的风格体式。
时代永乐年间,国家又设立了画院,广征天下画士。明代早、中期的绘画,就形成了两个大的系统,即宫廷画家和自由发展的吴门画家。永乐到弘治时期,画院非常兴盛,画家人材辈出,画科题材广泛,画的风格面貌,大部分南宋画院,山水画追求马远、夏圭的面貌,花鸟画设色艳丽,颇为生动活泼。
时代画院体系的花岛画家,大多仿效古法而又有变化。林良的花鸟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吕纪的花鸟画,大多富丽精工,色彩鲜艳。时代一院花鸟画家多是绢本作画,落款仅仅写几个字等等,用笔轻简略。
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裁去,冒弃宋画骗人,这种情况曾屡见不鲜。
第276章 文人学士()
时代还有些所谓“文人学士”,自由选择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如王绂的山水和枯木竹石,夏昶的竹石,孙录、王廉的墨梅,杜琼、刘珏折山水。
所谓的“吴门四家”,以沈周为首。沈周的绘
画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是在元四家的基础上以董源、巨然为宗发展起来的。他发展了粗笔写意的新风格,对明代画坛起了推动作用。文徽明的山水人物画,趋向于工整细润,用笔流畅,虽细润而不板滞;此外,他也有少数粗笔山水和花卉兰石等题材。
唐寅的山水人物画,是由法南宋刘松年而加以融会贯通,仇英擅长临古,无论山水、人物、树石、楼阁,都力追古人,用笔工整有力,独具一格,但他不擅长书法,作品上大多数只落名款而很少题诗。
沈周、文徽明的绘画,大都喜欢采用纸本来作画。唐寅的作品,纸本、绢本均有。仇英的作品多为临古设色画,所以用绢本的居多。
陈道复的花卉,生动活泼,用笔流利。徐渭的写意花卉,构图更为放纵,水墨更为淋漓,对以后的官意花卉,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清代影响较大。
到了明代后期,院体方面的画家逐渐减少,不象前、中期那么兴盛。文人学士玩弄笔墨技巧作为遣兴,自由发展的风气较盛。明代后期的画中九友(董其昌、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杨文聪、王时敏、王?、张学曾、邵弥)以及其他一些画家,均以标榜临摹古人为能事,他们所作的画,大都写上临或仿某人画法。如果画一本山水册,每一页必须写上仿某人画法,八开就是仿八家,十二开就是仿十二家。这对于古代书画的断代,也可以起到辅证作用。
陈洪绶的绘画题材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他都能画,尤其人物更为突出,形象奇特,采用了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对清代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崔子忠的山水人物,画法别开生面,线条弯弯曲曲,变化较多,与完全摹古的作品大不相同,创造了新的表现技法。
在书画格式方面,书轴逐渐多起来,书写的内容有古诗文及自己的诗文等。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的团扇,到时代就见不到了,直到清代道光时期,才又重新盛行起来。
时代成化、弘治时期,折扇广泛流行,有些文人学士和书画家常在这种扇面上写字画画。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折扇面是朱瞻基(明宣宗)的绘画折扇面、沈周的书画折扇面、吴宽书写的折扇面。
手卷前部的引首纸,明代早期才开始出现这种形式。
对联这种形式,时代晚期才开始出现,清代更为盛行。
在质地方面,时代中后期的某些书画家,又采用了绫地或金笺地。绫地又分为素板绫和花绫两种,金笺地又分为泥金笺和冷金笺两种。
从落款格式来看,明中后期则为砂式上款高出下款一格或两格,而且有某某词坛、词盟、词宗、词丈、年丈等等称呼。
清代初期的书法是在明代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有所变化,但不很显著。整个清代有许多人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如沈荃、张照、陈希祖及近代吴永等人。王铎的书法工力很深,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成熟,很有气魄,自成风格,尤其擅长临王羲之的草书帖。傅山的书法技能全面,楷、行、篆、隶、草都能写。他的字册或字卷往往是楷、行、草、隶兼而有之,这是他个人的习惯写法。
专写隶书,创造出一种圆润而灵活、流动而不板滞的新风格,朱彝尊、尤经等人的书体,都受到他的影响。
因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清代的“馆阁体”书法被写得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王际华、汪由敦等人是清代写这种书体的典型人物。
清代中期,邓石如、黄小松等人喜欢写古篆,提倡写碑。清代中后期,写篆书的有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写隶书的有阮元、钱泳等人,写行书、楷书的有包世臣、吴熙载等人。
清代初期的绘画,有一部分画家是在明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有些变化,但变化不大。被称为清初六大家的“四王吴恽”都是山水画家,只有恽寿平后来改画花卉,而且画得很成功,其他五人都是专画山水的,并且都是模仿古人而变化较少,但在笔墨技巧上却都很成功。他们虽都是仿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
“金陵八家”在他们的画幅上,山顶山坡多半被画得比较伸张,似乎象一把撑开的伞,泥古的因素较少。“金陵八家”中,如樊圻、高岑、邹?叶欣、吴宏的风格,有某些相近之处。“金陵八家”之一龚贤的风格就与其他几个人完全不同,他善于用墨,墨分深浅,浓淡、干湿,墨色重重,多而不乱。到老年时,他才有少数设色画。
“清代四僧”的绘画并不完全摹古而是有所创新的。石?的山水画喜用秃笔,干笔皴擦,用湿笔创作的画是很少的,这是他的特殊面貌。弘仁的山水画有墨笔和青绿设色两种,是仿元代倪瓒的,就连题款的字体也仿倪瓒。他所画的题材多为黄山风景,也有少数梅竹花卉。朱耷水墨写意以花画居多,也有少数山水画,所作都不是固守陈法而有他自己的新创造,形成了他个人的特殊风格。石涛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都能画,他不守旧的传统画法,具有创新精神。
清初王?自二十六岁至八十六岁都有作品,而且大多数有年款,他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风格不同,落款字体不同,使用印章不同,还有临摹与创作的不同。
清代中期雍正、乾隆时期的绘画,有两个大的系统,宫廷院画“如意馆”系统和扬州画派系统。
宫廷“如意馆”系统的院画,山水、人物、花卉、走兽、虫鱼等各种画科都有,画家也很多。焦秉贞的人物画,精工细润,渗以西洋画的色彩特点。唐岱的山水画别具风格。蒋廷锡的花卉画,有工整和写意两种风格丁观鹏的佛道人物画。郎世宁绘画题材广泛、花卉、走兽、肖像各科均有,采用西洋画法与中国画传统技法相结合的方法。宫廷“如意馆”绘画大都工整细密,富于装饰性。有几个人的绘画风格就差不多,分辨不出他们个人的特点来。
“如意馆”绘画的落款形式是“卧某某奉恭画”等等,大多为这样的格式,变化是不大的。
自嘉庆以后,宫廷画的风格、技法逐渭低落,很少有新的进展。
。
第277章 皮匠刀()
古书画做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蒂却不外乎两大类,即地地道道的守全做假和利用古书画做假。
完全造假的书画大多数是通过勾填、临摹、摹拟大意、凭空臆造、利用旧装潢等方法来实现的。
总的说来,真迹生动流畅,气韵自然,而勾填做假的伪品,终究显得板滞,用笔也生硬无法。
旧书画做假通常采用挖或刮款、添款、改款、挪移题跋、拼凑画心、“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