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待日后,宝钗将自己的兄长与林家的赘婿相比,惹下了天大的笑话,让宝钗丢尽了脸面。
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林如海的百日之后,黛玉夫妇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骆辰逸也逐渐地开始和读书人往来了,他沉寂了这么久,也该是时候出来活动活动了。
骆辰逸一直觉得自己内心强大,可以无所畏惧!
所以整场文会下来,他大多数时间都保持着平和别人和自己有话要聊,自己也不推辞,如果别人嫌弃鄙夷自己,他也保持风度,一笑而过。
且待日后!
并不是说自己就是这么大度之人,不过是现在自己想要收拾这些人,付出和收获并不成正比罢了。
所以他暂且忍着,记住了这一张张的讥诮面孔。
黛玉也是担心丈夫在外面受了委屈,可处于她的立场,有些话也不好说,所以只能让人暗暗关注。
不过骆辰逸却是表现的很是平静,并没有让黛玉瞧出任何的不对来,仍旧是谈笑风生,仍旧是和煦温暖。
这样的人才令人觉得发寒呢,才多大的年岁呢,这般隐忍,情绪并无一丝波动,实在是太可怕了。
不少人觉得骆辰逸可怕,当然还有不少人也觉得这位是个可交之人,所以骆辰逸很是结交了几位他自认为可结交之人。
与人相交,贵在知心,骆辰逸一旦认定了谁,果真会掏心掏肺地的了。当然,能和他相交之人,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太可恶之人。
骆辰逸慢慢地姑苏城里也有了几个可来往的对象,这些人,不然淡泊名利,不然发誓要在红尘打滚,简直就是两个极端,可骆辰逸偏偏就与这些人谈笑风生,也是奇事一件。
至于黛玉么,忙着内宅外面的事情,压根儿就没有多少的空闲时间,骆辰逸能有个事儿做,能找到自己的朋友知交,黛玉各种为丈夫感到高兴。
黛玉闲下来之后,夫妻俩人也会出去走走,散散心,看看名山大寺,听听晨钟暮鼓,这很是能让人平静下来,得到熏陶和升华。
多了这些对外的交际,黛玉自是少不得沾染红尘,性子仍旧孤高,不过却是学会了遮掩。
这就很好,世俗不容和它太过迥异之人,所以隐士们没法停留在闹市,只能回到了山川中将自己藏起来,否则的话,自己的身上的性格,棱角也只能被这个社会磨平,成为世俗的一员。
如今的黛玉想起昔日的闺阁岁月,顿生恍然如梦之感。
都说山中无岁月,人一旦忙起来,时间过也是极快的,一眨眼间,林如海的周年祭便到了。
虽然还悲伤,不过已然不会出现那种肝肠寸断的痛感了。
黛玉觉得自己可以坦然地面对父亲离开的生活了,父母团聚,自己也有了归宿,将来自己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就这样吧!
“所以,你想要上京吗?”
“其实咱们是不得不上京,不是吗?”
黛玉听着丈夫之言,反问道。
“对,最好是上京去,不过想要赖在这里倒也不是不行,日子稍微艰难些罢了。”
“既是如此,那咱们便离了这里,上京吧。”
黛玉叹息了一声,对着丈夫道。
“好,先打发二管家上京去修葺宅子吧。咱们上京其实也好呢,至少日后能在京城见着妹妹了!”
林如海去世之后,骆辰逸便让人将骆婉慧送去了京城大伯母处。
彼此之间虽然有书信往来,不过已然是两年没有见面了。
黛玉心中对于小姑子也是时常地记挂着,她是品尝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也怕小姑子在大伯母处受了委屈。虽说大伯母听着是个和善的,可到底不如在自己家自在不是。
况且,她也能看出来丈夫偶而流露出来的想念来。
再者说了,虽然外祖母家的做法惹的黛玉伤心失望了,不过姐妹们却个个儿是好的,闺中的情谊,少时友情,无法忘怀。
所以这日黛玉拉着骆辰逸一起回忆了自己往昔的岁月,尽皆是欢乐往事,似乎那些略有褪色的记忆满是甜蜜。
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贾家的那位凤凰蛋的,尽管知道妻子与那位宝玉并无私情,可是骆辰逸还是觉得心中极是不舒服。
虽然心中酸,不过骆辰逸遮掩的倒是不错,黛玉也是在兴头上,所以并没有注意到丈夫的神色有异。
第二日,回忆了半夜往事的黛玉夫妇自然是起晚了,好在家中并无长辈,也只有小夫妻二人,也无人挑刺。
饶是如此,黛玉在众人打趣的眼神中略显羞窘。
骆辰逸的脸皮却是厚的很,他俩如今即便是躺在一起也什么事儿都干不了,不过是起晚了而已,现代人睡到中午起床的多了去了,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他这副坦荡荡的模样,众人倒是觉得无趣了。
日子一日接着一日地揭过,既然是要上京了,方方面面地也该准备起来了。
二管家是林家栋的儿子,将来是要接替大管家位置的人,打发他进京是最好的人选,而且当初林如海在世时,就是打发的他上京接了女儿回来的,京中的情形他也熟悉。
二管家林忠安对于姑娘姑爷的差遣并没有任何的不悦,反而是高兴的很,主子看重,这是自己的荣幸。
林忠安带着精兵强将,日夜兼程,上京去了,况且京中的宅子里还有宫仆在,所以并不怕没有人用。
留下来的这些人则开始收拾家中的细软大件儿,有条不紊地准备着上京事宜。
当然,随着二管家一起的,还有黛玉的亲笔书信,送给京中的贾府,贾家可以不仁,可是作为晚辈的黛玉却是无法不义,所以这种失礼的事情她却是不能做。
况且自己是皇帝亲封的郡主,是以更加不能失礼。
贾母接到了黛玉的书信之后,又是悲叹,又是喜悦,情绪各种起伏。
虽说女婿反悔让贾母心中极为地不悦,可黛玉是自己女儿留下唯一的骨血,她哪里会不疼了呢?
况且如今虽说是黛玉当家,可是玉儿的脾气秉性她还能不明白?最是个孤高清傲的,也不将那些黄白之物放在眼里,那赘婿听着琏儿之言,似乎也不是个省油的灯,贾母日夜忧心,生怕那赘婿将林家搬空,再回了骆家,到时候自己可怜的玉儿可该如何是好?
到时候只怕自己的玉儿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此时此刻,贾母已然将贾琏带回来的那一匣子的银钱选择性地遗忘了。
如今好了,玉儿得封县主,又举家上京,且等回京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待着,那赘婿也会忌惮贾府一二,不会太过分了!
况且贾母心中也是有一宗心事儿的。
东府的蓉大奶奶过世,自己的宝贝孙女儿封妃,陛下也降下了不世隆恩,允了椒房省亲,自然是要建重楼重宇才行。
可是这偌大的国公府基本上就是个空架子了,即便这几年自己已经不大管事儿,可是府内的开销付出她却是比谁都清楚的,所以如今府上是内囊已尽,寅支卯粮罢了。
不过贾母只是装聋作哑,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这许多的事情,儿孙不长进,自己一个老背晦又能如何?年纪大了,觉少了,饭进着也不香了,她真心是懒得去操心这些有的没的了。
毕竟这国公府,可不会让自己这一把年纪的老太太亏着欠着,只要自己的宝玉好好儿地,贾母就能对所有的事情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且由着儿孙们折腾去吧。
长子不长进,次子太过方正,不知变通,至于小辈儿中,琏儿虽有些机变,不过并没有其他的立足本事,所以她还能指望谁?
除了自小儿表现迥异,如今卓尔不凡的宝玉外,她又能指望谁呢?
贾母的这一番心思果真是没有谁能理解的,他们都只会争风吃醋,觉得自己偏疼了宝玉,但凡这子孙中略有长进,她只怕比谁都欢喜呢。
贾母想到了在府中居住的薛家,想着儿媳王氏前日里流露出来的那点子小心思,她忍不住地摇摇头,王氏只怕这些年张狂太过了些,也不想想那薛家不过是一介商家,除了那点子银钱外,到底能给宝玉什么支持呢?
王氏之前不乐意自己的宝贝玉儿,如今她的人选,薛家的姑娘么,此刻也是轮到了贾母瞧不上,嫌弃的时候了。
况且薛家的那姑娘十万个心眼子,一副端庄说教之态,也不瞧瞧自己的身份,国公府的姑娘能是她一介商户女指点说教的!
贾母闭门沉神,想了片刻之后,淡淡地对着鸳鸯吩咐道,
“明儿使人将史大姑娘接过来,也让她在家松快上几日……”
“奴婢这就去!”
鸳鸯并不明白为何老太太看着林姑娘的书信,反倒是想起了要借史大姑娘了,不过想不通的事情鸳鸯也就不去想了,毕竟老太太么,做事儿不是她一个奴婢丫头能揣摩的。
听琏儿说的,吴贵妃之父已经在郊外找合适的地皮了,复又想想这京中的草木古董地连番涨价了,贾母继续阅读着外孙女儿的书信,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容。
与其便宜了外人,还不如……
毕竟玉儿和宝玉之间的情分非同寻常,所以提携拉拔一下自己的表兄弟,将来玉儿也有个撑腰的,不惧那赘婿,玉儿只怕也只有感激自己的!
贾母看完了书信之后,再大略地浏览了一番礼单子,看着这样周全仔细的礼单子,她又生出了感慨,自己的玉儿,果然长大了呢。
林忠安家的送了信和礼单子去了贾府之后,并不得立即离开,反而是在府中喝了一盏又一盏的茶,等着老太太的接见。
听着老太太拐弯抹角地问着自家姑爷的秉性,林忠安家的低着头撇撇嘴,即便自己目前看不出来这位姑爷的好坏,可好歹是老爷当初在世时选定的,相比于贾府的老祖宗,她更信自家老爷的眼光。
不过林忠安家的对于老太太的问话却是无所不答,主子的事情她不过是个下人罢了,哪里能知道的那么清楚呢,不过看着每月姑爷大张旗鼓地在姑娘那几日不耐烦的时候给姑娘请大夫,熬补药,她只觉得姑爷是个好的。
身为女人,谁不希望自己的丈夫体贴,关怀备至的?
毕竟老爷在世时,姑爷可能会做戏给老爷看,可是现在呢?姑爷即便是做戏,也实在没必要做到这个份上儿,她们这些下人也是长眼睛的,自然是能看出来真伪的。
姑娘的身子一日比一日健康,虽依旧扶风弱柳之姿,可是面色红润,便能看出来姑爷这几年的用心了。
所以林忠安家的虽然并没有在言辞中太过夸赞姑爷,她自觉中肯之词在贾母耳中却是刺耳的紧,而且通过这些事情,加深了她对那赘婿的了解。
果然是个心思深沉的,看来林家的下人也都别那赘婿给收买了呀。
只希望自己的玉儿还存着警惕之心,否则的话,后果只怕是不堪设想啊!
当然,那赘婿如果能和自己的玉儿好好儿过日子的话,她也会接纳,可这样心存歹心,心思深沉之辈,顿时令贾母没有见着人就生了厌烦之心来。
好在玉儿要上京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他总不能明目张胆地欺负自己的玉儿吧?
贾母听完了林忠安家的话之后,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做好了决定!
林忠安家的手中握着贾府给的上等封,撇撇嘴,离开了贾府,回去县主府邸去了……
林家的产业通过上次甄家和贾府的联合算计之后,现在剩下的真心不多了,黛玉也舍不得全都变卖了,毕竟这许多的都是祖宗置办下来的。
骆辰逸对此并不在意,一切都听黛玉的处置,他只在旁边替她掠阵,护她周全即可。
这次上京,他们只怕短时间内也不会回到姑苏了,所以黛玉将能带走的东西都打算打包带走,至于带不走的么,规整起来,锁进老库,留下几房忠厚不愿意上京的家人看守即可。
第23章 丫头留,主子行()
黛玉夫妇要上京,这上百口子的仆从也不能都带走,黛玉和丈夫,老管家林家栋商量了一番之后,决定放出去一批人,每家二十两的安家银子,也不要赎买费,想要走,拿着自己的身契去府衙消了即可。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有不少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不愿意离开姑苏的,之前还忧心忡忡,可身为奴婢,主子不开口,想要离开,只怕不易。
此刻主子一开口,大家心下琢磨一番,得,还是出去吧,虽说自己一辈子都是奴才了,可并不一定自己的儿孙后代们也要成为奴才啊?
三代之后,自己的子孙后代们耕读传家,也能科考了。
这般想的人不在少数,自然也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志气,他们自小儿就在林家长大,外面的世界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所以即便这些人不留在林家,也可以去别人家当奴婢仆从,所以并不愁出路。
再者说了,宰相门前七品官,这有靠山的好处可是显而易见的。看看林家便知道了,少了老爷之后,姑娘和姑爷连家产都保不住,竟是被甄家强取豪夺了。
真正觉得为难的人并不多,黛玉身边的雪雁却恰好为其中之一。
她虽说有父母兄弟,可是自小跟着姑娘北上,和家人的感情也不多么地深厚,她父母心中眼中也只有她兄弟一个,将雪雁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体己基本上给搜刮了个干净,为的就是个自己的兄弟说个好亲。
雪雁觉得自己伤心了,可毕竟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自己将来的依靠,她又没法子忍心和父母家人断干净。
现在的问题来了,作为姑娘身边的大丫头,按理来说她应该陪着姑娘一起北上的,可是雪雁她老子娘却不同意,雪雁比姑娘还大三岁呢,如今已经是十七的大姑娘了,将来的终身要拖到什么时候去?
再者说了,儿子成家了,他们家已经决定了不跟着姑娘北上,留在姑苏了,难道要让一家子骨肉分离吗?
当然,这并不是最深刻的原因,主要是雪雁的兄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