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覆汉- 第4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绍自然也不以为意……既然此时大家都要讨董,便是‘盟友’,而那何进家眷如今也没几个紧要人物,想来是公孙珣看在他与何进交情上援护的,更不值得在意。

    “还有一事。”此人复又拱手言道。“刚刚洛中传来消息,豫州牧黄琬被征召入朝,新任豫州刺史为孔伷,然后后将军以送此人赴任的名义也出逃了……他应该是去了南阳。”

    袁绍心里一阵腻歪……自己这个弟弟,便是出逃也不跟自己走一路,而且南阳那种好地方,当时他袁本初怎么就没想到呢?只恨自己当时太过慌乱。

    “还有一事!”这侍者小心翼翼的打量了一下袁绍脸色,然后低声言道。

    “说!”逢纪主动代袁绍问道。

    “回禀明公与诸位先生。”此人不由松了一口气。“就在刚刚,陈留那边送来一封檄文与一封私信,乃是上月月底出逃的曹操,此人居然自称手上有三公书信,说是三公有命,要关东义士汇集讨董,重振朝纲……其实此事端是可笑,毕竟,太傅如何会与他书信而不与咱们明公?”

    屋内众人面面想觑,而袁绍怔了半日,却是赤脚向前来到门内,然后复又失笑折返。

    倒是一旁的逢纪,忍不住黑了脸:“你如何知道太傅不会与曹孟德文书?记住了,曹孟德与咱们明公,乃是一而二二而一之人,与他便是与咱们明公!懂了吗?!”

    此人慌乱应承,不必多言。

    倒是许攸不知何时已经来到门前,然后捻须看起了连日不止的雨水,并微微动容:“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常山真定,正在准备会盟和出兵事宜的公孙珣也在仰头看着头顶的雨水,却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话说,中平六年,公孙珣的存在确实催化了某些事情,让原本应该晚上数月才发生的事情,纷纷提早,而且变得剧烈和紧凑起来。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他改变不了的……这一年,由于夏日连绵不断的雨水,导致了大汉朝遭遇到了大面积的水灾,但如同所有大面积天灾一样,落在史书中,不过是‘郡国多大水’一句话而已。

    “君侯!”由于是在家乡,而担任会盟警戒事宜的赵云忽然匆匆来报。

    “何事?”公孙珣的目光终于从头顶雨水处转过了过来。

    “渤海公孙都尉的使者到了。”赵云言简意赅。

    公孙珣缓缓颔首。

    “来使说,渤海太守现在是袁本初,却并未到任,而他身为都尉,若是再轻易离开,渤海将无人可制。”赵云低声汇报。“所以,实在是没办法过来。”

    “大兄这应该是在向我讨官吧?”公孙珣扭头朝一旁默不作声的韩当幽幽叹道。“总不会是不服我吧?”

    韩当当即一声干笑,引得公孙珣也是一时失笑。

    ————我是各怀鬼胎的分割线————

    “太祖既发檄文,号召河北义士盟常山,范为涿县令,闻之,即往受命;越在河内,闻之,即隔太行北走;瓒为渤海都尉,闻之,遣使往常山,求渤海太守,不得,遂遣使河内谒袁绍,复求太守。”——《世说新语》。忿狷篇

    PS:今天又多了两位盟主……一位是马老公还魂打赏,一位是起点著名的明明白白大佬……都很感激。年节辛苦,陪爸妈之余,我尽力维持更新,望谅解。

    。。妙书屋。

第三章 关东起群雄(下)() 
七月间,随着连绵阴雨的结束,常山会盟的檄文和曹操伪造的那个什么三公讨董文书,开始在中原、洛阳,甚至徐杨开始传播开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大规模串联与讨论。

    而这其中,洛阳那里,几乎是同时收到了两封檄文。然后,洛阳朝中的百官公卿就都在窃喜之余越发战战兢兢起来……窃喜,自然是因为终于有人明目张胆的与董卓掰腕子了,而之所以战战兢兢,则是害怕董卓的暴戾反应会波及到自己。

    举例而言,就在之前数日,发生了一件直接促成袁术逃走的事情……话说,当时董卓又给自己升官了,他成了相国!

    然后,升官的第二日,侍御史扰龙宗在朝堂之下去见他说事情,没有解剑,然后立即就被董卓下令活活打死……理由是对方没有尊重他董仲颖相国这个‘贵无上’的身份。

    很多人不能理解,董卓为什么会一朝得势就这么残暴?

    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合理。

    首先,董卓并不是为了残暴而残暴,没人生下来是变态,他其实是在用这种逾越常理的方式来试探自己的权力,是想看一看自己的权力边缘到底在哪里。

    实际上,一个正常人,骤然得势以后都会有类似的心理,只不过大多数人会很快触摸到自己新权力的边缘,受到教训,然后迅速回收。而且,大多数人获得的新权力也没有那个决定人生死的效能。

    可是董卓不一样的,董相国用那三天获得的权力,是这个帝国,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此时此刻最高等级的权力!

    他试探了一下,发现可以;再试探一下,发现还可以;接着试探下去,还是无所顾忌,那就只能一头栽进这个权利的深渊中去了。

    其次,更可怕的一点是,董卓之前是个边郡武夫……虽然说之前的确是中枢歧视边郡武夫,但实事求是,武夫不把人命当回事也是事实吧?他们的职业特征摆在那里,不要说董卓,公孙珣在军营里做事,准备立威的时候是不是杀人?后来曹操打了半辈子仗,是不是也要屠城,也要杀俘?

    常年的战争与军旅生涯真的会摧残人性的!

    而两两相加,就造成了董卓眼下这种做事风格……不爽了,杀人呗!怀疑有人心怀二心,杀人呗!有人做的不对了,杀人呗!

    杀着杀着就没底线了。

    而与此同时,偏偏这里是帝国的中枢,是政治核心;偏偏对于士大夫与公卿贵族而言,杀人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偏偏滥杀不能震慑人心,只能让人心怀怨恨!

    “奉先亲自去,将周毖、伍琼这两个吃里扒外的货色,给我杖毙在铜驼大街上前!”

    这一日,已经改为相国府的太尉府中,董相国果然又下令杀人了。

    当然了,这一次所杀之人,其实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周毖、伍琼二人是第一批投奔董卓的人,也是他们向董卓献策,劝董仲颖主动与各路人马和解的。

    但是,偏偏当日和解的态度,反而让今日河北、关东诸人有了喘息之机,而那些用来和解的名器,更是成为了那些人聚拢兵马的根本。所以说,那不管周、伍二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吃里扒外,又或者是天生幼稚,此时活该被杀。

    当然了,肯定不止如此,当吕布将周、伍二人拖下去以后,相国府中众人依旧屏声息气,等着董相国继续做出指示……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曹操弄出来一个三公文书,说三公传说号召讨董,那三公怎么办?

    公孙珣直接拍桌子说讨董,而且直接了当的亮刀子,那又该如何应对?

    但有意思的是,董卓居然在杀了周、伍二人以后,坐在相国府的特制太尉椅上沉默许久,而未发一言。

    “岳父大人?”作为女婿,如今是已经如偿所愿当上经学博士的李儒无奈上前。“如今之计,该当如何?”

    “你觉得该如何?”董卓耷拉着眼皮反问了一句。

    “要不要出兵平叛?”李儒说了句废话,因为他知道,这时候是没法出兵的。

    “怎么平?”董卓果然是一声冷笑。“曹孟德一个混小子造了几封伪书,找了几个财主凑了几千壮丁,出兵打掉他倒是容易,可有什么用?真正反我的关东诸侯都还没跳出来呢!至于公孙珣,他倒是坦坦荡荡,可其人远在常山,难道要我放着眼前的这波关东人不管,直接卖出后背给关东这群人劳师远征去河北?!”

    “岳父大人所言甚是。”李儒赶紧点头。“所以说如今首要的举措还在于内……在于洛阳。”

    “不错。”董卓也变得严肃起来。“我何尝不知自己突然掌握朝政,天下人多有不服?但为今之计,不在于外而在于内!若朝中安稳,兼有雍凉,又握有天子,大势依然在我……”

    “不知如何才能让朝中安稳?”李儒终于问到了点子上。

    董仲颖扶着腰带勉力站起身来,在堂中走了数步,方才驻足言道:

    “我知道你什么意思,但曹孟德那小子的三公书信明显伪作。别人不说,太傅在洛中事事都没有与我为敌的意思,而且论宗法,袁绍、袁术也跟他们不是一支,不能说袁绍在河内蹦跶,袁术逃亡南阳,就擅自归罪于太傅。”

    “那……此事就不追究了?”李儒向前一步问道。

    “怎么可能?”董相国扶着肚子转身睥睨道。“既然那群小子敢拿三公作阀,我岂能不应?之前司徒丁宫主持废立一事时,仗着自己学问高,在诏书中拐弯抹角的嘲讽我,若非是你提醒,我现在都不知道……这样的小人,岂不正好立威?让李傕去,给我在铜驼大街上明正典刑!”

    李儒欲言又止,但终于是扔下此事不管:“那敢问大人,公孙珣处又该如何回应?”

    “我也为难呢!”董卓忽然起身,屏退堂中诸多属吏,然后方才踱步言道。“若论军事,公孙珣相隔千里,本不该多有表示,但公孙文琪此人素来强横,用兵出众,却也不得不提早防备;而若论人事,我之所以能独尊于洛中,靠的就是兵权二字,各处武力,多有雍容,但如今公孙珣既然起兵,便要小心他的旧部有所动摇……文优,你说该怎么办?”

    李儒摇头不止:“军事上的事情,请大人专断,人事上的事情,我更无话可说……只能劝大人尽量雍容一二。”

    董卓不由冷笑:“我何尝不能雍容?但我听周、伍二人之言,雍容士人,却只落得他们兵戈相对……当然,士人是士人,武人是武人,士人如此凉薄我是没想到的,而武人的心思我倒能有所通晓,也自问有些驾驭之力,唯独兵马乃是我立身根本,不容有失,所以反而要格外小心。”

    “其实岳父大人。”李儒无奈低头言道。“我还真有一策……既如此,何妨分吕、徐、张三人之势,让其不能为祸,再加官进爵,各有封赏,以安人心?”

    董卓陡然怔住,却又不假思索,立即反问:“此策极佳,可又该如何分三人之势呢?”

    “吕奉先武力卓绝,大人可以用在洛阳调用;徐荣大将之才,而洛阳八关之险,以东南面最为疏阔,何妨让他去东南以做警备?张辽年纪尚小,正好让他随牛辅将军往河东应对白波盗匪……这样的话,非只三人分势,不能生乱,还能各尽其用。更重要的是,三人皆能避开洛阳正北方向,避免将来与卫将军有所接触。”李儒张口便来,俨然是早有准备。

    “好策,正该如此!”董卓不由眉头舒展。“我即刻下令封赏派遣这三人便是……不过文优你也真是,如此好策,为何不一开始便道来?!”

    李儒苦笑一声:“不瞒大人,这一策非是出自于我,乃是咱们相国府兵曹掾贾文和所献。”

    “哦?”董卓恍然醒悟。“贾文和居然在我的相国府吗?”

    “这是自然。”李儒愈发苦笑不止。“他本就是太尉府的兵曹掾,关中平叛后也只加了千石的加秩,却还是做他的兵曹掾,而大人先任太尉,后自任相国,他便一直都是你的属吏。”

    “哎呀,这是我的错。”反正周围也没别人,董卓倒是干脆认错。“贾文和是咱们西州乡人,还兼通文武,我只顾得给那些士人升官,给属下士卒赏赐,却居然忘了他这个兼通文武的之人……这样好了,你去告诉他,这件事情交给他来办,办完后我以此为功劳,给他安排个两千石的兼领职务,而将来若有佳策,让他尽管直说!”

    李儒当即应声,然后便退出堂去……然而,临到此时其人才想起来,自己本是犹疑于贾文和数月皆无所言,此时忽然献策,未免让人疑虑,这才没有第一时间献上此策的。

    不过,转念再一想,如今这洛中,士人不可信,武夫皆无智,若是同为凉州人的贾诩都不能信,还有人什么可以信呢?

    而且再说了,这个计策确实是一个应对出色的法子吧?

    一念至此,李儒倒也懒得多想了,便径直去寻贾诩商量吕布、徐荣、张辽三人的封赏去了。

    时日匆匆,到了七月中旬的时候,形势变得愈发明显,除了公孙珣摆明车马的会盟外,中原一代本就赶不上常山会盟的诸侯也纷纷向袁绍输诚,表达了对在黄河以南再立一盟讨董的认可。

    而考虑到公孙珣本就设置的一月期限和常山这个会盟地点,几乎可以想象,他本来就是是真对河北发起的会盟,这样的话,两股巨大的讨董势力很可能会根据地域形成两个暂时‘同盟’而又‘对立’的阵营。

    然而,檄文和邀请传到了徐州之时,又有人出幺蛾子了。

    没错,徐州刺史陶谦陶恭祖向来不甘居于人后,这个实际上只能稳住州中两个郡地盘的老头子既不想响应首倡义兵的公孙珣,也不想响应距离他更近一些的袁绍,偏偏眼看着天下士人都要相应讨董,不参加自己不能立住脚……于是,老头子很有创意的自己组建了一个会盟!

    当然了,陶谦自知自己威望不足,所以遥尊远在洛阳的朱儁朱公伟为车骑将军,并拉拢了扬州几个郡……用他的话说,河北有公孙珣,关东有袁本初,徐杨也要有自己的联盟!

    更有趣的是,这个联盟还未得到任何相应,也就是刚刚往徐杨诸侯发完文书以后,陶谦居然就第一个往洛阳出兵了!

    要知道,连月淫雨后,此时河北、中原多有大水,道路艰难,可人家陶恭祖还就是准备妥当立即出兵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公孙珣还有袁绍,真该找根绳子把自己吊死的!

    那么出兵去寻‘盟主’朱儁的将领是谁呢?

    答案是之前募兵回来,正好停在下邳的刘备刘玄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