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女人共同达成的一种默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女性形象”的发现中,让女人
再一次地放弃思想的深度,再一次地担当一个没有任何解构能力的瓷器娃娃。
“踢”弑父和谋反
“马丁博士”正在给我们上课,来自英国的这个与鞋有关的老品牌以它独特的
理念将我们洗了一回脑:穿着“马丁博士”最为重要的并不是你可以走遍大下,而
是你可以那么凶狠、那么无情、那么不顾一切地踢向面前这个世界,你可以踩扁所
有的一切。
是的,踩扁所有的一切,“马丁博士”这种断然的态度让我们怦然心动。
因为,自从我们这座城市向西方世界打开大门之后,仅就鞋(运动鞋、皮鞋)
而言,我们所知的品牌理念不外乎是:“飘马”的青春朝气,“阿迪达斯”的活力
四射,“耐克”的高科技呈现,“皮尔·卡丹”的贵族作派,“杰尼亚”的典雅高
贵……我记得一个并不怎样的皮鞋品牌亦以这样的语言诱惑、讨好、谄媚着城市新
人类:穿米罗的女孩,小心陷入爱河。
风度与气派,还可以再加上一些新人类或者叫做X世代所喜好的朝气与活力,这
就是现今为上几乎全邹西方鞋品牌在我们城市中强调的理念,说得更开阔一点,这
也是现今为止西方鞋文化在我们城市呈现的基本面貌。
但是这种基本面貌现在遭到了真实的冲击,昔日的文化格局正被撕裂出一道口
子,我指的是“马丁博士”强悍地出现在我们的视城之中。
我们看见,在它全部文字与图像的主题诉求中,反复出现的是冷冷的眼神,严
酷的表情,旁若无人的行走,以及凶狠的踢踏。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它的用心与企图:
那便是决意用绝对放肆来骚扰面前这个花花世界,不惜用血腥的自戕来强调自我个
性的重塑,胆敢用思想的谋杀来完成一次物质的凤凰涅槃……换言之,“马丁博士”
向人们作出的承诺是,它的鞋子决不只是用来行走更不是用来显示这个时代的风度,
它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践踏的工具,一种击打的利器,在度过忍无可忍的市民生活
之后,它可以被用来宣泄人们内心的全部恐惧、怨恨和愤怒。
拥有这样理念的“马丁博士”们我们惊诧。原因很简单,“马丁博十”是鞋子
中的一个品牌,是商品花花世界中的一员,它原本应该是物质帝国中的御林军,是
既定秩序的斥候兵,但现在它却从本营垒中哗变而出,并在独立的高地上树起它谋
反的大旗,它弑父的形象就这样深刻地烙在了我们的心头上。
虽说,我们有时仍不免疑窦丛生:惊世骇俗的“马丁博士”背后包藏的其实是
商业的良苦用心,而它的理念说到底也不过是西方资产阶级对庞大的东方市场一次
向日梦式的演绎。
来自英国的严肃“刺激”
只要你是一个对城市流行文化的任何变化紧追不舍的人,你就不会忽略这幢新
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上海梅陇镇广场,这就如同当年你不可能忽略美美百货、
巴黎春大和锦江迪生,原因非常简单,今天上海某一部分流行文化的最新信息常常
来自于这个空间。
譬如,不久前我们便感受着来自英国文化的严肃“刺激”:海伦·斯托里与凯
特·斯特里联手推出的“原始情调”。
具体而言,这是一次记述人体胚胎发育情况的时装展览。它由伦敦新进的时装
设计师海伦·斯特里策划,并由她的妹妹发育生物学家凯特·斯特里所配合,两姐
妹将时装设计与生物学进行了一次破天荒的整合,以一系列的时装作品来阐述胚胎
生命头一个1000小时中的十起关键事件,当你对这些时装作品作着传统的观赏时,
你其实已经不那么传统地日击着胚胎发育的神秘过程:从精子与卵子的相遇,到奇
迹般地进化为可以辨认的人形……
如果你拥有相当的认知能力同时对美又有着相当的感受,相信你会对这种创意
表示足够的敬意。因为,这个展览不仅罕见地发展了时装展览(我们经验过的时装
展览更多呈现的是表象热热闹闹而实质空洞无物),让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时装还
可以包容这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个时装展览向科学与艺术无法沟通这种普遍
信念发出了挑战,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改变了我们对艺术和科学的传统认
识。
现在,我必须解释我为何使用“严肃刺激”这个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
就解读生命的神秘过程和拓宽时装艺术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而言,海伦·斯
特里与凯特·斯特里创意的严肃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绝对地超越了我们经验过的那
些以取悦、挑逗乃至猥亵人们感官为日的的时装展览。但有趣的是它向我们提供着
流行文化式的审美,有着流行文化特具的“刺激”性,我指的是它使用的是大众最
为熟悉的媒介:时装,它的展出空间不是上海博物馆或者刘海粟美术馆,而是非常
波普的上海梅陇镇广场。
这或许正印证了它的自我宣言:当代艺术正经历着一次巨大的变革,人们不仅
必须重新思考他们过去坚持的艺术观点、艺术理念,他们更有必要将这些观点、理
念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原始情调”就是这样一种认识的一次实验。
对这座城市来说,“原始情调”的意义还在于提供了精英文化和波普文化合一
的一个范例,提供了这样一种操作:只要你投入独特的创意,那么即使是一种最为
大众的媒介都可以拥有击打、震撼你心灵的能量。
而上海,我亲爱的城市,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际,数以十计的时装发布会在
不同的空间中一一进行,但它们除了展览着时装设计师们三流的智力和四流的情感
之外,再也没有给渴望想象的心以任何满足;而在夜色浓重灯光迷离之际,数以百
计的时装队在不同的空间中登台亮相,但这些女人除了暴露着自己肤浅的肉身和同
样肤浅的心情之外,也没有给城市审美带来丝毫新的东西。没有创意、没有天才、
没有激情的城市时装界,在海伦·斯托里和凯特·斯托里的严肃“刺激”面前,他
们还敢像往日那般地夸夸其谈吗?
办公室:没有色彩的无性地带
某种意义上说,办公室中的“好时光”已经随着岁月的过去而永远地过去了。
过去的办公室更像是51号兵站或阿庆嫂开的春来茶馆,在那里不断地会流传着
你所在单位的种种说法、消息和情报(用今天的话来说则叫做信息)。它们的来源
五花八门,内容也五光十色,举凡这人是谁的亲信、那人又是谁的部下、某某同志
因为某某原因这个月的奖金突如其来地猛长、某某某小姐又由于某某某缘故情绪显
而易见地低落等等捕风捉影、不着边际的事情都会在办公室里被传播、被解析、被
肢解、被整合乃至最终被全体所分享,成为你的开胃红酒或者佐餐佳肴。
在过去的办公室里,男女性的差别也特别明显,尤其是换季的日子里。倘若你
是一个男性并且刚好喷了一点“乔其·阿马尼”之类的香水,你肯定会搏得周边女
性同事的哗然,自然,你个人存款单上的阿拉伯数字也会被她们或善意或别有用心
地提及;而假如你是一个女性并且在某个上午穿了一条和迷你裙稍微靠拢一点的裙
子,你也肯定会引得一房间男性同事的目光,他们中有不少人出于坚定的信仰或许
表面上一如柳下惠般视若无睹,但内心中有些什么无伤大雅的想法其实我们全体也
都有些了解。
此外,在过去的办公室里你还能在斑驳陆离的墙壁上尽情地表现自我,譬如,
挂一张法拉利跑车的大照片以示自己的豪华目光;又譬如,钉一束干枯的野草以示
自己也有若干的情调。
过去的办公室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富的人情味,我想这与它的空间结构有关。换
言之,一间四五十平方的屋子里松松垮垮地放上五六张桌子,那份空间的舒展度、
开放度都极有利于情报的交流、生活品质的把玩以及人类情感的点滴释放,而这所
有的一切随着办公室的更新换代、随着新结构的到来现在都烟消云散。
没错,现在你拥有的是一个我们在电视、电影上经常看到的空间格局:偌大的
一个房间里(它的面积不会少于三百平方),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几十个由蓝白两色
漂亮挡板固定的小空间,小空间虽然不会大于三平方米,但桌子上干净利落地配备
着一台让你跨地域甚至跨国界访问的586电脑。在这里,你不用担心由于大暴雨的突
然而至头上天花板会像泥石流一样地突然崩塌;你也不用考虑过于热闹的老鼠已使
你的精神有了多少热闹的损失。并且,由于强有力的中央空调将室温控制在永远的
22度,这里因此永远是一派迷人的新时代春光。总之,白领化的办公室提供了你许
多昔日没有的便利,它绝对的干净、舒适,要命的整齐、划一,但这样一来却将过
去的不少乐趣从此也一笔勾销。
譬如,由于每人原则上都只能呆在自己的“三平方”里面,“情报”的交流基
本已无可能,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因此消灭了不少显在和潜在的长舌妇,不利
之处则是正常的交流管道也因此堵塞,人们显得有些落单、有些寂寞;
又譬如,由于白领化办公室的要求,你再无可能在一尘不染的挡板上来显示你
的嗜好、你的品位,你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布尔乔亚情调也就彻底清扫干净;
再臂如,当你或者他人在和密友们通电话的时候,现在已不存在隐私这个概念,
除非你用007在影幕中的方式通话,否则你基本上就是向这个大房间里的几十号男女
作着近况通报;同理,你也很难不听他人的“壁脚”,除非你天生耳疾近来又患有
听力障碍症;
最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同时失去了欣赏对方的可能(自然这不是
绝对的),原因照旧:22度的空调房间让人保持的永远是一种着装方式,你既无法
展示自己健美的肱二头肌,也无法显示自己颀长的玉腿;而“三平方”空间则使你
划地为牢,漂亮的档板并不漂亮地挡住了你探索生活、了解人性的视线。
尽管如此,我们肯定不会再搬回到昔日陈旧、邋遢、略显破败的办公室中去。
如果我们说想搬回,那是假话;如果我们想这样做,那是矫情。今日白领化的办公
室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一扫当年老办公室中那些杂乱、污秽、搪懒乃至我行我
素之后,自有我们也需要的审美趣味。
我想说的是,世间本无完美的东西,白领化的办公室当然也不例外,在它那里,
过度的划一让我们感觉到了乏味,超常的整洁令我们领略了许多的无趣,而逼仄的
空间更使我们有着自由被拘捕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这么一点,那些曾令
我们心动的人情味在今天的办公室里迅速消退,只是因为现代办公室要的就是它的
“现代性”:这里,是也只能是一个干活然后领钱的地方。鲜活的生活不会在这里
滋生,因为它已是一个没有任何色彩的无性地带。
颠覆之后是什么
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的“以艺术的名义”全国装置艺术展,以当代物质材料的大
量运用和艺术主题的高度模糊,而引发了圈内外人士的兴趣。
17位艺术家分别呈现着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的非主流艺术。用传统的艺术
观念来评判,许多作品看上去较少艺术家创作的痕迹,物质材料都是现成的,作者
不过是进行了有意的组合而已。譬如你看见了现成的电视机、警报器、木箱、招贴
纸、碎玻璃、老式的电影放映机等等,从而生发出作者也可叫装置艺术家的特殊的
理念。坦率地说,就其视觉冲击力而言,展品中还鲜有让我们留下十分深刻印象的:
它不能一下子攫住你的灵魂,使你的情感被它所搅动,并陷于一种莫名的感怀之中。
或许北京李强的作品“人体”是个难能可贵的例外——
摆放在地板上的九个橡胶做就的人体,乍一看酷似九只大大的避孕套。在生命
和机器之间,在现代工业和原始激情之间,在社会规范和绝对意志之间,这一个装
置艺术作“给我们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
本次艺术展的学术主持人、上海新锐的书法批评家王南溟原先有一个构思:将
100只BP机放在展厅的大门上,在同一时间让它们发出呼叫,从而宣布展览会的开始。
它的暗喻是整个世界都在BP化,人们都成了BP人。遗憾的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而没有
完成。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小小的本次展览会的布告,名为《牵着线的风筝》,其艺
术张力显然远远不及前者。
在艺术展上,某位资深的艺术批评家如此说道:“每件作品都有它的具体意思,
但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一下子便被这种意思所击倒,现在显然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他的观点或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感受。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装置
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不言而喻的,但人们同样有理由要求这些进入他们目击
之眼的艺术品除了颠覆了他们的传统艺术观念,还应提供给他们更多的东西。
消失的声音和膨胀的声音
很多声音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正悄悄地消失,那些不敏感的、或者没有这方面
知觉的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这些声音的存在。
与此同时,很多声音却又在我们的感觉系统中突然地出现,它们甚至出现在我
们的知觉系统中,如果你是一个对城市生活和这生活背后的密码有着特别想象力的
人。在一边的消失和另一边增长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个时代的文化权力的转移和
替换。
就声音的消失而言,我想,我们其实应该讨论的是曾经占据着社会文化权力中
心的那些声音——比如文学的声音、哲学的声音、批判的声音在这个时代消失这样
重大的问题,但我想,主专家们来讨论这一问题将是更为适宜的事情,而我们能够
做的是在都市文化这一层面上(也就是大众的、世俗的文化层面上)来目击和解析
城市声音的消隐和喧哗。
让我们先从卡拉OK谈起。
将近有着十年的历史,由我们的一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