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费祎把带来的军队补充到各个要塞,拍拍手,对王平说:“手谈一局?”识字不过十个的王平,尴尬地摇摇头,转身视察防务去了。费祎长叹:“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弈。”随军前来的光禄大夫来敏对费祎说:“向你请教一局?”费祎大喜,立即拉着来敏坐下,摆出棋盘。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待发,可是费袆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似乎他来汉中就是为了下棋的。最后来敏说:“我邀请你下棋,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
  费祎清楚,魏延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和王平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抄袭魏延罢了。蜀汉按照魏延的策略布防,曹爽竟然毫无办法,最后无奈撤兵。
  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屡次北伐,一无所成,蜀汉国力衰微,姜维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而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他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章,又提起了魏延。
  他说魏延的“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⑦之义,但是只能御敌,不会取得大胜。姜维推出了“敛兵聚谷”来代替魏延的“错守诸围”,诸围兵退,固守汉、乐二城,有敌来犯,就让游击队伍寻找机会进攻,敌人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无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击队伍并力出击。
  魏延的“错守诸围”,保卫了汉中几十年。姜维的“敛军聚谷”,在景耀六年(263年)夏天,遇到了邓艾十余万大军的考验。由于姜维未对咽喉险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严加防守,钟会大军几路并进,串门子一样地直入汉中,然后,钟会留二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长驱南下,姜维节节败退,退守剑阁。冬天,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王朝告别历史舞台。
  蜀汉结束了,魏延的话题还未结束。
  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马乡有魏延墓,据说墓前曾立有一文官石像,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向魏延将军做忏悔状,指诸葛亮不听子午谷计划后悔终生。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话题,在今天仍没有答案。古代名人的坟墓向来不止一处。湖南益阳市有魏家巷,巷内有魏延墓,民国初年,魏延墓新立墓碑,碑阴刻有前清举人罗德源的碑文。碑文里,罗德源感慨地写道“嗟嗟此人,生则才不能用于当年,死则复含冤于地下,又不见谅于后世,天之厄之者亦云至矣!”
  湮没了子午古道,荒芜了汉中边城。墓中人,已与一个个的话题无关。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只剩下了关于英雄的话题,成功的话题,失败的话题。
  声明:本节部分观点借鉴《探寻魏延事件真相》(作者“燕京晓林”)和《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魏延》(作者“闻所欲闻”),特此致谢!
  ①《魏书》:曹魏宫撰史书,王沈主撰。
  ②《魏略》:曹魏个人修史之作,编者为魏国郎中鱼豢,为记载曹魏的史书之一。
  ③《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公认的三国正史。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魏书》《魏略》《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这给后人修史带来了困难。《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蜀书》仅得十五卷,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
  ④阁道:带廊亭的栈道。栈道,插在陡峭山崖中用木头连成的道路路。褒斜道山势险峻,通过褒斜道,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栈道。
  ⑤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俗称“鸡毛信”。
  ⑥今存二石马,一残破,一完整,于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⑦“重门”:源自《周易·系辞》有“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一句。“重门”,就是门里加门。“柝”,打更用的梆子。“暴客”,就是强盗。“豫”通“预”,防备。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设置重重门户,并派更夫巡夜,指严加戒备,以防不测。
  


第七章 腹中鳞甲李严
  李严性格褊狭,他的家乡南阳有“难可狎,李鳞甲”的谚语,是说李严心术不正,容易伤人,轻易碰不得。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白帝城与诸葛亮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刘禅,并负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这样做,是为了防范诸葛亮吗?李严起到了辅佐作用吗?诸葛亮对李严什么态度?诸葛亮最后策划二十二人联名废李严为平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诸葛亮死了,李严又为何认为自己再无重新为官以致愤激而死?
  也许,透过李严事件,能揭秘诸葛亮掌控权力的行为密码。
  三国英雄档案 李严
  字 正方
  生卒 ?…234年
  籍贯 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
  特长与爱好 ⒈炒作或策划;⒉土木建筑。
  自我印象
  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三国志》印象
  李严以干局达。
  《三国演义》印象
  李严闻之(诸葛亮之死),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
  朋友印象
  不详
  敌人印象
  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诸葛亮  现代印象
  刘备临死一直很担心刘禅会被原刘璋的人所颠覆,因此托孤时用诸葛、李严(李是原刘璋阵营的人),借以平衡势力。——历史学家田庆余  与诸葛亮一起接受托孤,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中都护李严,曾经写信给诸葛亮,劝他接受“九锡”,进爵称王,企图借机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
  ——《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
  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说他希望李严能够起到当年周瑜的作用。——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  一 发现黄龙
  给刘备找一个做皇帝的理由——
  建安二十四年(217年)八月,秋雨连绵,龙泉山特有的燥红土随着雨水流入鹿溪河,河水变成了红色的,仿佛融会了那个时代的战场血雨。
  鹿溪河流入武阳县后,被称为赤水,而岷山脚下一路奔来的府河,在这里则被称为锦水。二江在长江村汇流,溪水褐,江水清,一浊一清,泾渭分明。大雨刚过,江水滔滔。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来到了长江村的江边。
  “大人,这水里的蝎子,是小人最先发现的。”一个农夫对李严说。
  “大人,这条蝎子是灾相,下官担心治下有灾异,就汇报给了大人。”武阳县令说。
  造化弄巧,赤水和锦水汇合处,呈现一条蝎子形,有头有尾,有须有爪,头摇尾摆,须拂爪扬。
  李严看着“蝎子”,沉吟不语,脸色慢慢地转为凝重静穆。突然,扑通一下,李严跪在江岸上,对着江水叩起头来。
  县令大惊:坏了,看来灾异还真不轻呢,吓得堂堂太守大人都跪下了!县令也急忙跪在李严身边,学着李严的样子,对着江水叩起头来。跟着领导走,做事不用愁。
  李严对着江水祈祷:“凡人无知,肉眼污浊,言语冒犯,求真龙恕罪!”
  农夫不解:明明是只蝎子嘛,怎么说是龙?李严起身,对农夫说:“你发现了真龙,大功一件,赏银二十两!”二十两银子,这可是八辈子的收入啊!农夫又喜又惊,不相信地看着李严。
  李严一下子把他摁倒在地:“你刚才说真龙是蝎子,已犯杀头之罪,还不快向真龙谢罪!”
  说是“真龙”有赏银,说是“蝎子”治罪。农夫没有理由和银子过不去,更没有理由为是“蝎子”还是“真龙”的问题掉脑袋,他急忙磕头,连连祈祷:“真龙恕罪!真龙恕罪!真龙恕罪!……”
  农夫如愿领到了赏银,再向江里看时——啊,还真是龙!
  李严命令县令:还不快去通告全县,都来拜龙!
  自己的地盘上出现了“龙”,县令欣喜若狂,转身冲手下吆喝:“快去通告各村,说褐龙现世了!”
  啪——李严伸手就给他一巴掌,“睁开你的狗眼再看看,是褐龙还是黄龙?”
  县令捂着发热的脸,连连点头:“回大人话,是黄龙!”
  县令挨了打,心里还是直嘀咕:明明是褐色的嘛!
  此刻,刘备却在成都愁眉不展。他想做皇帝已经想白了头。小时候,他指着自家门前那株远望去就像车盖一般的大桑树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小时候想乘坐皇帝才能做的羽葆盖车,可能是好玩,但是刘备在将近不惑之年还未有子嗣的时候,从寇家收养了一个孩子,将其改名为刘封,接着有了亲生儿子,取名为刘禅。刘封,刘禅,刘家封禅,不就是正儿八经地想做皇帝吗?不久,刘备又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刘永、刘理。封禅永理,刘备是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为皇。
  做皇帝的职业规划有了,可是皇帝这个岗位天下只有一个,没有堵住天下人口的理由,能做得成吗?就在七月份,他在益州“民意拥戴”下,做了汉中王,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了,可是,这一步,还真不容易跨出去。
  要是随随便便称帝,那就是“篡位”啊!最好是有个“不得不”称帝的理由。在汉中称王后,刘备迫不及待地回到成都,日思夜想,寻找着这么一个理由。此刻,他的好兄弟关羽正以一人之力独自应对魏和吴两方的南北夹击。可是,刘备顾不上关羽了,刘禅才十二岁,而他已经五十七岁了,他必须在活着的时候,为儿子打好“封禅永理”的基础。
  这个不得不称帝的理由在哪里呢?在刘备要把头皮挠出茧子来的时候,李严的奏章来了。
  奏章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为君象,《易经》上说“飞龙在天”,大王当龙。李严的奏章概括为一句话:益州现祥瑞,有人登帝位。这个人,很明显是刘备。
  刘备终于笑了。放下奏章,他觉得李严非但不惹人讨厌,反而是讨人喜欢的。
  洗掉前科——
  在此之前,刘备一想起李严来,就觉得就像吞了一枚垃圾菜叶,虽然不是苍蝇那样让人呕吐,但是总是让人感觉不爽。李严是南阳人,参加工作早,早早就成了一名郡吏,以才干著称,也算是前途无量。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所向无敌。这时,李严在秭归担任县令,一看大事不妙,拍拍屁股,坐上船,逆流而上,由巫峡、瞿塘峡、西陵峡三峡一日游,逃到了益州。建安十八年(213),刘备进逼绵竹。刘璋派女婿费观做李严的参军,到绵竹抵抗刘备。结果,李严怂恿费观背叛岳父,一起投降了刘备。
  残酷的时代,刘备已经成为效益动物,是非观超越了好恶感。李严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在刘备已经控制益州的局势下,他很乖巧地选择了服从和配合,攻取益州后,刘备任命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益州初定,法纪不举,威刑不肃,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刘备就组建了一个五人班子制定《蜀科》,这五个人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这是刘备第一次让李严与诸葛亮搭档。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刘备开始重新认识李严。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大军在汉中交战正酣,蜀中土豪马秦、高胜以为有机可乘,在郪(今四川省三台县郪口一带)聚众数万造反,很快攻占了犍为郡的资中县。当时几乎所有的兵力民力都在汉中前线,与夏侯渊正是拔河相持的阶段,谁一放松,就会失去主动权。刘备知道马秦、高胜造反的消息,顿时有崩溃的感觉:要是这几万人在后方闹大了……刘备不敢想下去了。
  刘备正为不能变戏法般地抽出兵力回援李严,李严已经变戏法一样地带领郡兵五千人,直奔资中县的数万叛军而去,斩下了马秦、高胜等人的首级,他们的部众支党,又被李严打得星散而去。这的确是个奇迹。越嶲郡的彝族土著高定,派遣军队翻越大凉山,包围了新道县。李严领兵驰援,高定大败而逃。刘备想:看不出来这小子还是个军事奇才呢!
  让刘备刮目相看的事情还在后边。大战后,李严把郪、资中等地的奴籍百姓全部恢复了民籍。也就是说,过去由豪族直接控制的百姓,开始向政府交租纳粮、服役。这一来,刘备不但GDP提高了几个点,而且打击了土著豪族的势力。刘备连连点头:李严小子,也颇有政治手腕呢!
  一时间,益州中南部闻李严而色变。
  李严的精彩表现获得了认可,刘备尚在汉中,就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为刘表守秭归,曹操还没打过来,李严就弃城而逃;为刘璋守绵竹,刘备一到,李严就举城而降。李严在刘备眼里,毕竟是有“前科”的人,刘备虽然给他升了官,但也只是不得已的按例提拔而已。
  现在,及时雨李严搞出了一个“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为刘备找到了“不得不”做皇帝的理由。这一点,诸葛亮没做到,张飞没做到,赵云没做到——李严做到了。
  关羽在向李严学习。虽然远在荆州,陷于襄樊之战中,但是关羽也没忘了打发两个襄阳男子张嘉、王休来成都献上一块玉玺,并附一个说明书,说这块玉玺本来潜在汉水之下的“渊泉”里,灵光闪耀,照彻天空,于是被人发现了。襄阳在汉水下游,这说明汉中王应该把汉水下游也纳入统治。
  关羽煞费苦心,但是他正在樊城血战,没有心思对玉玺进行后续炒作,所以,这块玉玺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轰动效应。
  刘备所期望的,就是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有“不得不”做皇帝的理由。李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发现黄龙之后,李严有条不紊地开展起“留住黄龙,帝象永存”的活动:第一步,铸一个黄龙鼎,浇注龙形,沉入江底,留住龙脉;第二步,在距离县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