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看历史就知道了,很多人不就是因为离开首都而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吗?刘琦要争权,当然不能离开刘表,不能离开襄阳。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出了一个馊主意。
  可是,对刘备来说,这却是一步极高明的棋。荆州不能落在刘琮手里,也不能落在刘琦手里,最好落在刘备手里。刘琦和刘琮鹬蚌相争,刘备方能渔翁得利。只有刘琦出外自立山头,亲兄弟才会开战,开战后,无依无靠的刘琦只能依赖刘备,这样刘备就能控制刘琦了。
  这个一环扣一环的阴谋如此完美,应该是在隆中的草庐里商量出来的。阴谋,才应该是三顾茅庐的真正主题。
  诸葛亮利用亲戚关系,很容易就让刘琦陷在了三顾茅庐的阴谋陷阱里。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祝贺声中,刘琦坐上了开往夏口的船,却不知道刘备也同时迈出了夺取荆州的第一步。
  刘琦能去夏口担任太守,说起来还得感谢孙权。正是孙权杀了江夏太守黄祖,刘表才给了刘琦机会。
  三 冷血的权力动物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你。”孙策在生命最后时刻把孙权叫到床前,把印绶挂在孙权的脖子上,让他继承了江东基业。这时,孙权刚刚19岁。
  “碧眼儿刚刚继承兄业,统治不稳,正好进兵江东。”曹操宣言进攻江东,用“碧眼儿”称呼孙权,是因为孙权实在是太年轻了。
  “趁敌人办理丧事的机会去讨伐,这是不符合道义的。如果进攻不能取胜,反而会失去朋友使之变成了仇人。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厚待孙权,也好给自己留个退路。”侍御史张纮劝说曹操。张纮本是孙策的部属,两年前被曹操征辟,留在了许都。
  “呵呵,那就暂且放过碧眼儿吧!”曹操说。官渡鏖战正酣,曹操怎会有余力顾及江东?他宣称讨伐江东,只是告诉天下人他有权力也有能力想打谁就打谁。
  曹操接受张纮建议,表举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曹操对孙权慷慨赐官,也能表明其对江东的控制。
  虽然有了朝廷的册封,但是很多人不服孙权:他只不过是继承父兄而已,并无什么功绩!孙策虽然年轻,但是人们都服他,毕竟江东是他一场场战斗拼下来的。坐享其成的人向来被人轻视,更何况这个坐享其成的人只有19岁!
  自从在阳羡帮助孙权造假账套取零花钱之后,周谷睡觉都抱着假账本,梦中他会笑得手舞足蹈。不睡觉的时候,周谷在祖宗牌位祷告,请保佑孙权掌权!
  心诚则灵,在周谷的祈祷下,孙策死了,孙权掌权。孙权,你这个名字真没取错!你有权,我周谷不就有权了吗?
  周谷强压住内心的兴奋,把悲伤的表情挂在脸上,包上二斤阳羡茶,去安慰孙权:“保重,以后江东的一切还靠你呢!忧伤了,你就沏一壶阳羡茶吧!”周谷这是在提醒孙权:当初你在阳羡,我可是为你造过假账的哦!回去后,周谷就天天盼着得到提拔。可是,连吕范都得到了重用,周谷还是没等来任命书。吕范,不就是孙权做阳羡县长时,连一斤茶叶也不愿意给报销的那小子吗?周谷再也坐不住了,他又包上二斤上等阳羡茶,到孙权那里跑官。孙权问:“这二斤茶叶是造假账买的吗?”孙权没有批评周谷,只是想让周谷知难而退,毕竟,15岁时的糗事要是被人翻出来,那是很不好意思的。周谷却从来不认为帮助上司造假账是错误的,就回答说:“岂止是茶叶,我还帮你报销了多少酒钱啊!”孙权说:“我要是任用你,以后你再造假账怎么办?”周谷灰溜溜地回家,写了四个字挂在墙上:不造假账。
  周谷是个小人物,对孙权不满也只能忍着,但是那些有点分量或者自认有点分量的牛人就不想忍了,甚至会有仇对的言行;而孙权,压根儿不想做一个记仇的人,因为有仇就报了。
  李术就是这么一个牛人。孙策攻克庐江之后,任命李术担任庐江太守,还好心好意地给他留下三千军队。后来,他受孙策指使截杀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立马觉得自己成了牛人,谁也不放在眼里。孙策死了之后,他公开与孙权叫板,大肆招徕江东人士,不听孙权招呼而投奔到庐江的人越来越多。孙权给李术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引渡叛逃人士。李术写了一封很牛气的信:“一个人有德才会有人归附,无德就会被背叛,那些人不会回去的。”
  不灭掉李术,那孙权就是无德之人了。可是,要进攻李术,李术必然向曹操求救。孙权希望曹操到时不要坏他的事,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揭发李术杀了朝廷任命的刺史的事情,认为应该征讨他。
  李术,你小子是自作自受呢!曹操抖抖信纸,很解气的样子。当初,李术受孙策指使截杀严象,现在孙权又要以此为借口去攻打他,曹操觉得这样挺好的,这样能让天下人知道孙氏集团是靠不住的。
  孙权举兵进攻皖城,攻打李术,李术关闭城门自守,求救于曹操。曹操当然不会救他,乐得作壁上观。围困之下,皖城的粮食乏尽,有的妇女饥饿难忍,就和泥丸吞下去。攻克皖城后,孙权砍下了李术的头颅,然后下令屠城。没有理由去责怪孙权血腥,因为孙策靠打地盘立威,而他只能靠杀人来立威。
  皖城血案,让天下人看到了孙权的铁血性格,不再只把他当做一个19岁的大男孩。就连在北方的孔融也知道了孙权是不好惹的,因而他开始担心朋友盛宪的安全。
  盛宪曾经担任过吴郡太守,后来因病辞职,可是还居住在吴郡。能有孔融做朋友,自然不是一般人。盛宪先生自恃是名人,看不起打打杀杀的孙氏父子,孙策活着的时候就想杀了这小子,但是没找到理由。孙权即位后,孔融知道他一定会杀盛宪,就急忙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要曹操派人去江东征辟盛宪,借机把他救出来。
  孙权很配合地让盛宪出现在曹操使者面前,可是盛宪已经不能为曹操做官了,因为死人是没法做官的。孙权听说曹操要征辟盛宪,就抢先一步杀了盛宪。孙策不敢杀的人,孙权敢杀。
  区区少年郎,岂能如此嚣张!江东的头面人物不能接受被一个孩子占了风头,纷纷挑战孙权的权威。
  “三绝沈郎”沈友就是一个敢当众挑战孙权的人。沈友是吴郡土生土长的一个神话:他富有文采,书法特别好,其笔法绝伦无比;他长于辩论,只要是他发言的场合,别人只能保持沉默,谁也说不过他,其舌超群无双;他喜欢练武,尤其擅长舞刀,在江湖上独孤求败。笔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人们喜欢以“三绝沈郎”称呼他。三绝沈郎早慧,10岁出头时就名动天下。孙权闻其大名,以隆重的礼节聘任他。他一报到,就谈论王霸之略,把孙权震住了。孙权乖乖地听他滔滔不绝地谈论天下大事,那崇拜的神情就像小学生听课一样。沈友陈述吞并荆州的计略,孙权听得心花怒放。
  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最擅长的一面,沈友有“三绝”,他表现最多的就是“舌之妙”,在各种层次的会议上出尽风头,话锋所至,逞口舌之快,激情攻击他人。那些被沈友的口舌之剑攻击的人,进行侧面反击,向孙权揭发说沈友要谋反,而恰好孙权有时也有被沈友伤害的感觉。沈友入戏太深,忽略了他的“三绝”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孙权的“一绝”——权之绝。
  这一次,照例是群僚大会,沈友又一次慷慨评价孙权的是是非非,不留情面。孙权的脸上挂不住了,想反驳但是知道说不过沈友,就让武士把他架出去,先关起来再说。
  给个理由啊,沈友责问孙权。孙权说,有人揭发你要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聪明的沈友知道孙权是要他死,就彻底撕下脸来喊:“主上在许都,你有无君之心,难道能说不是造反吗?”孙权无法反驳,沈友的口才的确了得,临死前扳回一分,捍卫了“三绝沈郎”的名声。死的时候,沈友才29岁,比孙权大不了几岁。权力,让孙权这个热血青年变成了冷血的动物。
  “杀部属和子民,算什么英雄!有本事去杀黄祖啊!”有人总是对孙权不服,是因为黄祖还活着。孙权知道,杀父仇人黄祖一天不死,他在江东就一天也站不住脚。即使有人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废物!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连杀父仇人都杀不了,你还怎么有脸活在世上!”他也只能乖乖地听着。孙权要打天下,必须要杀黄祖。这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是事业扩张的第一步。沈友、鲁肃、甘宁、张纮等人,来历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但是都向孙权提出了吞并荆州的策略。最危险的敌人永远是最近的敌人,江东和荆州并肩江南,天生就是敌人。东周时期,荆州是楚国,江东是吴国,在春秋中后期,吴国和楚国争斗十分频繁,大名鼎鼎的孙武与伍子胥率领吴军攻占楚国,五战五胜,攻陷楚国首都郢,从而成名,《孙子兵法》也因此开始受到追捧。
  江东已经平定,孙权要摆脱坐吃父兄老本的名声,只能是攻占荆州。黄祖作为荆州牧刘表麾下大将,镇守夏口,扼守长要冲,孙权只有踩着他的尸体才能打开荆州的门户。
  203年十月,孙权第一次进攻黄祖,所向披靡,很快逼近黄祖大本营沙羡城下。可是,正当全力攻城时,孙权接到后防紧急情报:豫章、吴、会稽等郡的山越全面复动。后院起火,孙权不得不下令撤兵。第一次出征功败垂成。
  207年,孙权第二次进攻黄祖,俘虏了一些老百姓回来了。第二次出征虽有胜果但不辉煌。208年,孙权第三次进攻黄祖。这次战斗分外惨烈,但是孙权最终获得胜利。不可一世的黄祖仓皇逃跑,被孙权手下一个叫冯则的骑兵追上,冯则砍下了黄祖的头颅。这一次,江东军队带着数万名俘虏和黄祖的头颅凯旋。孙权任命周瑜为江夏太守,驻守江夏,控制了长江水陆要冲,为西进夺取荆州提供了基地。
  而这时,刘表也任命长子刘琦为江夏太守,屯兵夏口,与周瑜对峙。而刘琦来江夏正是刘备和诸葛亮的秘密策划,这是他们从刘表手中夺取荆州的第一步棋。而北方的曹操,听到孙权剿灭黄祖的消息,断定孙权下一步必定会夺取荆州,他感到时不我待,做好了南向用兵的准备。
  一场争斗荆州的“赛跑”开始了,天下的焦点转移到荆州,可是谁也不知道,战争大戏会在那个叫赤壁的地方上演。那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将进行一场淘尽风流人物的历史角逐。
  四 曹操的平衡术
  彻底消灭了北方袁氏集团后,曹操才顾得上将目光投向荆州。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只是失去了对曹操的绝对优势,南下主动进犯的实力没有了,但是拒曹操于黄河彼岸的兵力还在。可惜的是,心比天高的袁绍无法接受官渡惨败的事实,一病不起。202年的五月,袁绍呕血而死。曾经号令天下的霸主,以这种凡俗的方式告别了他亦爱亦恨的无限江山。他的死几乎是复制了弟弟袁术的死,都是郁闷致病,都是呕血而死,很可能他们患有家族遗传病。袁绍和袁术曾经都是霸主,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可惜互相为敌,只有在死前的症状上,才看得出他们是兄弟。
  袁绍不负责任地撒手人寰,留下一个烂摊子。袁绍死了,袁氏集团并未一哄而散。袁绍第三子袁尚成为袁绍继承人,为冀州牧,治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长子袁谭仍为青州刺史,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次子袁熙仍为幽州刺史,治所在蓟城(今北京市);外甥高干仍为并州刺史,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基本上还在袁氏集团的控制之下。
  袁绍的三子一甥,就像是四根手指头,攥起来也算是一个拳头,能给曹操带来很大麻烦,可惜的是他们非但不能联合,反而同室操戈。这一局面的形成,是袁绍一手造成的。袁绍的犹豫摇摆也体现在立嗣上。按照伦理应该是立长子袁谭,但是袁绍喜欢袁尚,加上没想到自己死得那么快,所以临死也没确定嗣子。袁绍死的时候,袁谭在青州,鞭长莫及,而在邺城的袁尚近水楼台先得月,生母刘氏与审配、逢纪勾结,假托袁绍遗命,立袁尚为嗣子。袁绍生前是大将军,袁尚不可能获得朝廷任命,他把大将军的印绶拿过来,就算是大将军了。袁谭见大局已定,只能接受这个现实,自称车骑将军,比大将军低了一级,也算是维护兄弟脸面。
  袁绍死的时候,曹操正在老家练兵,为北伐作准备。为了方便军粮运输,曹操开挖睢阳渠,这是一条东起浚仪(今河南开封)西至官渡的运河。曹操志在平定黄河以北,他很重视睢阳渠工程,亲自到浚仪视察。从谯县到浚仪要路过梁国,这里长眠着曹操年轻时的一个熟人——桥玄。曹操在混沌的少年时代,因为桥玄的鼓励而得到了力量,看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你跟我约誓说:‘我死了后,你路过我的坟墓前如果不用斗酒只鸡祭奠我的话,车子走过三步,你如果腹痛的话,可不要感到奇怪啊!’这虽然是临时嬉笑之言,但如果不是至亲好友,又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现在我祭祀你,不是怕你灵魂生气让我腹疼,而是怀念过去的交情啊。”
  曹操派人祭祀桥玄,写下了这样的祭文。在桥玄墓前,曹操破格献上了太牢之礼。当时祭祀分三等:诸侯之祭用牛,称为太牢;大夫之祭用羊,称为少牢;士人之祭用猪,称为馈食。桥玄官草太尉,没有侯爵,只能适用少牢。曹操为这位老朋友祭祀超过了普通规格。
  袁绍一死,曹操就把主力调往黄河,他坐镇官渡,寻找渡河北伐的机会。
  而黄河彼岸,袁谭和袁尚兄弟俩,没等曹操动手,就相互动起手来了。袁尚派袁谭去黎阳驻守,让他最先承受来自曹操的攻击,又怕他造反,就把亲信逢纪派过去做监军。袁谭忍无可忍,把逢纪杀了,兄弟俩在天下人面前公开翻脸。
  机会来了!九月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