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永锡虽然是个酒囊饭袋式人物,但有个大优点,就是善于处事,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于是,先是金国军界强烈反对,接着是一百多名宗室向完颜珣请愿,要求酌情量刑,宽赦完颜永锡的死罪。
完颜珣突然头脑清晰起来,断然拒绝,冠冕堂皇道:“完颜永锡一年前救援中都不战而回,使中都失陷,罪当诛杀,那时我就宽赦了他,给他官复原职,掌握军权。今天又犯这样的罪状,朝廷哪可再行宽赦,法律哪容私情践踏?完颜永锡两次救援都是不交一战,让我大金国颜面尽失,不杀他,天理不容。”
术虎高琪马上站出来,保护他的好朋友:“完颜永锡是个忠孝人物,杀了他恐寒了众臣的心。”
这话说得很有水平,完颜珣到开封后,开封官员是主力,由于时间太短,还没有对他形成效忠心理。完颜永锡对他可是忠心耿耿,天下人都知道。如果这样一个人被他杀了,将来还有谁肯效忠他?
一想到这里,完颜珣马上换了副嘴脸,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削他的官和爵位,让他老实在家反省。”
他不明白的是,金国政府所有人都应该反省,尤其是他,第一个要反省,金国是怎样沦落到现在这一步的。
当然,这种意识,完颜珣和他的政府官员们没有,所以金国江河日下。
撒木合攻取潼关后,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连营数十里休整。金国政府有人提供建议说,应该在他们休整时突袭他们。可完颜珣否决了这个建议,他隐约能听到潼关方面传来的人喊马嘶声,这种声音让他魂魄不安,所以他把任何主动的行为都视为不祥的妄动。
撒木合则认为,任何主动进攻都能获取好运,所以大军休整之后,他就派出一支先锋部队,从小路直趋汝州,然后抵达汴京城西郊,开封之战就此打响。
徒劳攻开封
撒木合攻陷潼关的捷报送到草原时,成吉思汗正和耶律楚材聊天。二人聊得很开心,直到成吉思汗听了那份捷报。他脸色凝重,耶律楚材自跟随这位战争之王以来,从未见过他面对战况时有如此的神情。
许久沉默,成吉思汗终于发出一声叹息:“撒木合这场仗不好打啊!”
耶律楚材问:“为什么?”
成吉思汗回答:“开封城是他们最后的据点,必是死守到底,他们兵力强大,守城绰绰有余。撒木合只有一万人,强攻显然不可能。中原人和咱们打过多次交道,知道咱们的用兵策略,所以诱敌之计也不能奏效,所以我说,撒木合这场仗不好打。”
耶律楚材没有作声,大概是因为这是纯军事问题,他没有能力参与,成吉思汗也没有让他拿主意的意思。就在那天晚上,成吉思汗调派了二十个千户,飞奔开封战场。同时命令西夏出兵三万,协同作战。
西夏此时的皇帝是李遵顼,他在1211年干掉了叔叔李安全称帝。他未当皇帝之前是状元郎,当上皇帝后,他用实践验证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这条格言,西夏在他的统治下,摇摇晃晃。
成吉思汗的命令一到,正在作诗的李遵顼扔了毛笔,立即调派三万人马奔赴开封战场。撒木合对这三万人马不抱任何希望,因为看上去,这三万人好像都是杂牌军。
其实,撒木合的眼光太高,西夏这三万人马是货真价实的正规军。只是和蒙古兵团一比,他们就显得超级杂牌了。
撒木合现在虽然有六万人马,可开封城和周边的驻军保守估计有二十万,所以,撒木合这场仗还是不好打。当兵团推进到离开封城三百公里的渑池时,撒木合遇到了驻扎在此的金国兵团。兵团司令蒲察阿里不逊严阵以待,虽然面对撒木合兵团背脊发凉,可他暂时没有退却。
撒木合命令西夏兵团发动进攻,西夏兵团狂呼乱喊,毫无章法地发起冲锋,蒲察阿里不逊大喜过望,对顾问们说,如果敌人都是这种素质,那大金就有望恢复中都,打到他们老巢去了。
双方一经接战,西夏兵团惨败,发出震天动地的哭喊。蒲察阿里不逊信心百倍,下令追击残敌。撒木合等待多时,在他沾沾自喜时下令蒙古兵团冲锋。
两支兵团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蒲察阿里不逊面对蒙古兵团就如拳击手被绑上了双手,连抵抗之力都丧失。他在乱军之中好不容易找到一条逃路,拍马就走,临走之前,特意把他的情妇也带走了。
撒木合兵团如狂风般追击残敌,一直追到开封郊区,才停下脚步。开封城里马上乱哄哄,完颜珣照例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术虎高琪勇担重任,全权负责开封城防御,他的方法是紧闭城门,顽强抵抗,城门只有一种情况会开,那就是被敌人攻破。此种情况下,撒木合纵然有神助,也拿不下开封。所以他选择另外一种方略,主力紧紧围困开封,数个小分队攻打开封城周边的卫星城,并骚扰周边的村庄,孤立开封。
术虎高琪对开封城外的一切事情视而不见,他的心里、眼里只有开封城本身,在撒木合兵团的猛烈攻击下,开封城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但屹立不倒。
撒木合此时黔驴技穷,他只是知道开封城至少有二十万守军,却不知道开封城的后备资源匮乏。开封城的城墙远比中都差,粮食储备只有中都的十分之一,养活二十万人勉强维持一个月。撒木合用了多次诱敌出城之计,但都没有效果。术虎高琪像是被钉死在开封城,无论使用什么计策,他就是一动不动。
其实,术虎高琪并没有完全做到不动如山,他的敌人除了撒木合外,还有政府里的监察官们。所有监察官都指责术虎高琪“畏敌如虎”,任凭蒙古人在开封城外围扫荡。他们的意见是,派遣一支骁勇的部队突破蒙古人的围困重新取回潼关,再派一支骁勇的部队到渑池,这样,渑池和潼关是犄角,开封是牛头,三方面合力把蒙古人消灭于开封城下。
完颜珣在监察官们旁征博引的论述下认定,术虎高琪应该支持睿智的监察官们的意见。术虎高琪听了完颜珣的话,懒洋洋地说了一句话:“监察官们对军事一窍不通,知道个屁!”
这句话在监察官群体中引起了剧烈的震荡,他们纷纷上书请求完颜珣解除术虎高琪的职务,让一名有胆有识的人代替他。完颜珣征求术虎高琪的意见,术虎高琪还是懒洋洋地回答:“蒙古人走之前,我不会解除任何职务,也没有人可以解除我的职务。”
完颜珣很平静,他仅有的智慧告诉他,术虎高琪这人得罪不起,他手握重兵,在军界是说一不二的人,危难时期,他这样的人就是佛祖、就是上帝。
术虎高琪的保守防御很快见到效果,撒木合在开封城下团团转。但撒木合团团转的同时,完颜珣也团团转,因为开封城的粮食已见底,他征求术虎高琪的意见。术虎高琪还是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说:“求和。”
完颜珣派人去跟撒木合求和,撒木合把消息通知给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看着开封城的方向说:“我们已经打尽了所有的鹿和野兽,只剩下了一只兔子,我们为什么不该放过它呢?”
成吉思汗说这段话时,他的战友们都在旁边,听到这句话后,他们异口同声地叫道:“只有当皇帝不再是皇帝,而是大汗您忠实的仆人时,才会有和平。”
成吉思汗对战友们的精神大为欢喜,可他知道撒木合的艰难。于是他说,撒木合在前线可见机行事,对中原人的战争还将继续,但不必非要在开封城下一较高低。
撒木合接到成吉思汗的口信后,失魂落魄。他对没能攻陷开封城感到羞耻,所以他对金国的议和提出苛刻的条件:把河北、山东等地的城池统统交给蒙古,完颜珣去掉帝号,成吉思汗可封他为河南王。
完颜珣接到这样的条件后,气得死去活来。他回信给撒木合说:“你这条件,即使我答应你,我的祖宗也不会答应,我的祖宗答应你,我的臣民也不会答应。如果我答应你的条件,你让宋人怎么看我,西夏人怎么看我,朝鲜人怎么看我,西方的那些国家怎么看我!”
撒木合现在骑虎难下,只好再对开封城猛攻。但很多人都看得出,他的心思已不在开封了。术虎高琪敏锐地发现了撒木合对开封城的心不在焉,于是派出情报人员到还有救兵的地方搬救兵。
国难当头,必有忠臣义士。河东行省最高长官胥鼎命人带领一万人马渡过黄河,救援开封。与此同时,各地的义军也在术虎高琪“高官厚禄”的忽悠下,纷纷带兵前来。这些人脸上呈现着忠义颜色,似乎要为皇上完颜珣贡献鲜血乃至生命。
这些救援军在胥鼎的指挥下,分五路夹攻撒木合。撒木合发现如果再不撤退就会陷入被围殴的危险,于是迅速撤离黄河,这次撤退是人类军事史上战略转移的一个奇迹。撒木合兵团在两个月内后撤了800公里,这种速度可与一支机械化部队相提并论。
金国的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追击,因为他们从长期和蒙古人的战争中深刻了解了蒙古人。金国军界对蒙古兵团的认识已经深入骨髓。在他们看来,蒙古人善于在运动中作战。也就是说,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蒙古人都会消灭他的对手。所以,你根本搞不清楚,蒙古人的撤退到底是逃跑还是战略转移,他们到底是在诱惑你追击还是真的在逃跑。蒙古兵团在后撤时往往会扔下金银财宝,或者是将泥沙抛向空中,又或者在马尾系上树枝,扬起灰尘。
追击蒙古部队是个惊险的活,因为你稍不留意就会失去他们的踪迹,更大可能是,他们突然掉头向你猛冲来,你会突然发现,他们的人数比逃跑时多了好多倍。
金国军界一想到蒙古兵团时,总会和“神出鬼没”“来去如风”“如同闪电”联系起来,或许这些词汇都不是他们想说的,他们最想说的是,这是群凶狠的幽灵,无论是进攻还是后撤,你都要为他们的行为付出惨重代价。
撒木合在战略转移途中,七窍生烟,这是他有生以来打得最窝囊的一场仗,他不想就这样极不光彩地结束这场仗,所以他快速行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到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城下。
1216年年末,撒木合把未能凯旋的怒火全部倾倒在平阳府城墙上。他太不走运,平阳府当时的一把手是胥鼎。胥鼎面对六万敌人,毫无畏惧,把一场保卫战打得有声有色,打出了金国的威风,打出了气势,同时也打出了风格。
撒木合在围攻十天后,见毫无取胜的希望,只好北撤。胥鼎在平阳城墙看着他北撤,微笑着。随着撒木合的北撤,黄河两岸重新平静。撒木合的战绩非凡,践踏了陕西、河南、陕西,牵制了河南的金国力量,有力地配合了木华黎在辽西战场的所向披靡。
当他回到草原后,成吉思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撒木合在宴席上喝得烂醉。金国就在他烂醉如泥时,开始重新部署潼关防御,部署黄河南北的防御。
成吉思汗和他的战友们也在部署,不过不是防御,而是进攻。
臣服高丽
高丽是918年由王建在朝鲜半岛建立的国家,936年,高丽先后灭掉半岛上的另外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统一朝鲜半岛。13世纪成吉思汗横行天下的时候,高丽开国已接近三百年,任何一个朝代,时间一长,肯定有大问题。高丽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1216年八月,耶律留哥手下大将乞奴、金山、统古、鸦儿、喊舍,率领一批契丹人背叛耶律留哥,由于恐惧耶律留哥的报复,所以他们渡过鸭绿江,侵入高丽国土。这支契丹军几乎如入无人之境,渡过鸭绿江后南下,在高丽都城平壤以北大肆焚掠。十一月,又渡过大同江,入高丽西海道。十二月,攻陷黄州城,屠城。这支契丹军队并非能征善战,实在是高丽军队太弱,只龟缩在平壤城中浑身发抖。
契丹军尝到甜头,更是奋不顾身。1217年春,他们进逼开城,然后分为两股到处流窜。五月,其中一股攻破铁原、原州。直到此时,高丽才出了位英雄人物,大将金就砺用闪电战收服原州,击溃契丹军。这支军队越过太白山脉,向东逃窜,金就砺尾追不舍。追来追去,金就砺发现两股契丹军又合二为一,金就砺此时恰好患病,契丹军没有了克星,再度猖獗,连破高丽两个重镇豫州、和州。
契丹人在朝鲜半岛如此猖狂,使高丽人觉得除非天老爷下凡才能干掉这群强盗。天老爷没有下凡,契丹人却开始自相残杀起来。金山对乞奴总装老大很看不惯,所以干掉了他。他当起老大,统古又看金山不顺眼,于是干掉他,自己成了老大。喊舍认为统古不配做老大,所以把统古干掉,自己做了老大。喊舍做掉前任后,就攻陷江东城,作为老巢。高丽政府对敌人内讧这么大的事居然毫无反应,这让喊舍凭空多了无数自信,他对士兵们说:“将来这就是咱们的家啦!”
高丽政府很生气,却无可奈何,从前,他们还能求助于宗主国金国,现在金国自身都难保。然而白白把朝鲜半岛献给这群契丹人,实在天理难容。高丽政府最后想到一招:有请蒙古大汗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1217年时对朝鲜半岛没有兴趣,他正专注于西北。高丽国使者来时,成吉思汗认为他们求错了人。他说:“蒙古和你们高丽毫无瓜葛,我对你们那地方也毫无兴趣,你哪来的回哪吧!”
耶律楚材给成吉思汗使了个眼色,偷偷对成吉思汗说,高丽的地缘政治很重要,将来蒙古要灭金国,或者向更南、更西发展,必须要保证东方的稳定,高丽是稳定的源泉。
成吉思汗马上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们国王,蒙古兵团很快就进朝鲜半岛。”
蒙古兵团让高丽政府等得好苦,直到1218年秋,成吉思汗才命两员大将带领两万人马在鸭绿江边集结。
同时命两年前归顺大蒙古国的东夏国国王蒲鲜万奴出兵协助。关于这个东夏国和蒲鲜万奴,需要做补充如下。
蒲鲜万奴发迹于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的1206年,发迹地在南宋和金国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