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好。如果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全部撤入关内;那就势必大大加强国民党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作战力量;而且这种加强意味着巨大作战集团的战略移动;意味着华北和中原战场上陡然增加巨大兵力;而这将给长江以北战场上的共产党军队带来不可预知的军事压力。 
  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当东北野战军还在进行冬季作战的时候;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即冬季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既不是攻占几个不重要的城市;也不是设法巩固现在的地盘;而是要从松花江附近向南长驱直入;迅速插到关闭东北地区“大门”的位置;即锦州、承德一线;彻底截断国民党军从东北撤退到华北的通道;并以决战的态势将其在东北地区就地全歼。 
  但是;出乎毛泽东的预料;林彪对于这一战略部署顾虑重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柔寡断。 
  毛泽东与林彪就这一问题反复商讨的过程;虽然不能称之为“争执”;但争辩是明白无误地存在的。令人焦灼的是;共产党人的长时间的商讨;恰恰发生在国民党方面就是否撤退争执不休的时候。于是;一九四八年上半年;国共双方同时就东北地区军事部署问题所进行的争辩;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较量;也是关乎严峻的政治考量。——当时的情势是;作战双方;谁最早于统帅和将领之间取得思想和行动的完全统一;谁就将赢得东北战场上的军事主动。 
  毫无疑问;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已经陷入被动:数十万大军被孤立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域内;长春与沈阳之间、沈阳与北平之间、沈阳与大连之间的铁路已被切断;国民党军的补给全部依靠空运;由于处境极其困难官兵厌战情绪严重。而在驻守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中;中央军嫡系部队与地方杂牌部队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不少高级将领已有向共产党方面寻求出路的意向。——从军事上讲;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只有暂时固守城市的能力;出击作战并且战而制胜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 
  为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东北战区的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对于立即关闭东北的“大门”;就地全歼国民党军的战略设想;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们是完全赞成的。林彪认为;虽然必须将国民党军截歼于东北;但目前在锦州一线没有作战条件。 
  由于卫立煌采取保存实力的战术;国民党军始终据守城市不出;东北野战军无从利用运动战大量歼敌;因此;作战目标只能从沈阳、长春、锦州中选择一处发动城市攻坚战。四月十八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并再次陈述了攻击锦州“不甚适宜”。 
  应该说;首先攻打长春;并不符合毛泽东的战略设想。因为攻打长春很可能带来一个后果;即长春失守后;国民党军因为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下定从东北地区全面撤退的决心。但鉴于林彪表示“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毛泽东同意了东北野战军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同时;毛泽东还是致电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和谭政;认为他们在此前的电报中就“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所提出的困难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一)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二)我们可令杨(杨得志)、罗(罗瑞卿)、杨(杨成武)'正在商量中'以三个纵队出至承德、北平之线以东地区;或者可能出至承德以东地区;起配合作战之作用。望令该地区准备八万人的粮食及其他协助事项;该三纵到达时间可能在辰(五月)删(十五日)以前;亦可能在辰删至辰哿(二十日)之间。但你们主要不要依靠杨、罗、杨。(三)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榆锦(山海关至锦州)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东北野战军对长春的攻击遭到严重挫折。 
  当林彪正准备发动长春战役时;长春国民党守军为了出城寻找粮食和保护长春机场免受炮火的威胁;出动了新七军的一个半师和第六十军的一个师;占领了长春西北约六十公里外的小合隆镇。林彪认为长春守军的出动带来了战机;他立即命令各纵队奔袭小合隆镇进行合围;以期吸引长春守军出城增援;而后集中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击长春。 
  一纵二师经过三天的隐蔽行军;于四月二十四日到达长春西南的驿马站;由于没有仔细进行战前侦察;在不知国民党军暂编六十一师主力已经达到的情况下;仓促迎敌受到猛烈侧击伤亡严重。二纵在整理部队后;发动了坚决的攻击;暂编六十一师被迫向北撤退。与此同时;六纵对长春机场展开了攻击;在歼灭暂编五十六师师部和一个团后;占领了大房身机场。长春守军总指挥郑洞国获悉机场丢失的消息之后;严令新编三十八师和暂编六十一师进行反击。二十五日;争夺机场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就在交战双方几乎形成僵持的时候;一纵的到达使负责侧翼掩护的暂编六十一师发生混乱。新编三十八师师长陈鸣人态度强硬;他拒绝了一些军官提出的撤退建议;认为只要一退;位于最前面的两个团就完了;所以必须不惜一切坚决顶住;然后有计划地撤退。他严令炮兵还击;并投入预备队全力增援。看到部队显出犹豫动摇的迹象时;他命令卫士打开他的铺盖铺在后撤的道路上;然后躺在上面说:“我就睡在这里了;看你们哪个要退!” 

  长春守军没有按照林彪预期的那样出援;已经出动的部队迅速撤回了长春。东北野战军“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的前景突然渺茫起来。五月二十九日;东北野战军领导致电中央军委;提出“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准备乘其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使我主力转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之线”作战;或者“主力仍留长春、沈阳间加强整训;以一部进行围困长春;待攻城训练和准备更成熟;和敌人困难更增加时;再行攻城”。 
  可以想见毛泽东接到这封电报时的感受:攻击长春不成;何时再行作战;林彪之意是要等长春守军突围;或者守军困难增加而我军准备更充分之时。——这是一个没有预定时间的模糊概念。而毛泽东最担心的恰恰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国民党军在战略部署上会出现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关闭东北“大门”的设想落空。 
  六月一日;中央军委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要求他们回答: 
  林、罗、刘: 
  请回答下列问题:(一)你们对长春使用几个纵队;是否已展开全力攻击。(二)八天作战我军伤亡多少。(三)长春外围工事是否均已夺取。(四)是否已和六十军接触;该军战斗力如何。(五)部队打堡垒战术是否已由集团冲击的老办法;改变为小组攻击的新办法。(六)八天作战中是否已采用坑道爆炸方法。(七)是否已实行军事民主;即遇到困难时由连队指挥员在火线上开会反复研究攻克敌阵的方法'大家想办法'。(八)现在是否已停止攻击或者还在继续攻击。(九)你们指挥所在何处。是否已召集纵、师干部开会;详细检讨经验。最前线是否有你们的代表执行阵地指挥职务。(十)沈阳方面反应如何;有无准备增援意图。(十一)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九个旅'其中只有两个旅有攻城经验'攻敌两个正规旅及其他杂部共约两万人;费去七十二天时间;付出一万五千人的伤亡;终于攻克。我军九个旅'约七万人'都取得攻坚城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如果我军不惜伤亡;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你们估计是否有此可能?局势将会怎样。军委一日七时 
  这些问题全是对林彪部刚刚开始攻打长春又突然弃攻改围的疑问; 
  当天晚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回电;回答了军委询问的所有问题;并再次强调:“此次如攻长春;我们拟以新老八个纵队直接投入攻城;以两个纵队阻援。我攻城兵力与守城兵力对比;不到三与一之比;但即三与一之比;打援兵力则绝对悬殊。故要攻城则不能同时打援。如敌不增援;我军在攻城战中逐屋争夺;消耗必大。能否维持消耗到底;而获得结束战斗的结局;尚无把握。”至于何时能够拿下长春;电报说:“目前对长春地形条件还不够具体了解;不知地形条件对我是否有利;须待实地侦察后才能看出。因此;我们对此战局无最后的确定见解;拟待侦察地形后;才可通过其他条件得出较有把握的意见。” 
  既然战前准备如此不充分;那么;当初建议首攻长春的依据又是从何谈起的呢? 
  三日中午;中央军委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就攻打长春再次开列一系列问题要求他们回答:“(一)以两个或三个纵队及几个独立师攻城;以七个至八个纵队准备打援;是否可能。(二)两种打法是否可能:(甲)能强攻则用强攻办法;(乙)不能强攻;即攻占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改用长围;构筑坚阵;以一部围困该敌;主力休整待机。(三)你们弹药方面是否经得一次大消耗。” 
  五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中央军委;提出东北野战军目前作战的三种方案:一、“正式进攻长春”;但认为“无把握”;万一失利;“将来带着失败情绪去执行围困沈阳、锦州、天津、北平的任务;是不利的”。二、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南下热河、冀东作战;但这也是一个“不宜于采取的方案”;因为部队南下后粮食补给困难;而如果此时长春守军“在沈阳敌人接应下退回沈阳”;就可能造成我军“两头失利的结局”。三、“对长春采取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这一行动除多费几个月的时间以外;没有其他坏处;但能有把握地歼灭敌人和拿下长春”。 
  显然;电报中提出的第二方案;已经接近毛泽东关闭东北“大门”的设想。但是;林彪依旧认为“只有在长春敌被歼灭后;由东北到热河的铁路公路尽可能的向前延伸以后”;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热河、冀东才“较为有利”。因此;七日;中央军委回电;基本同意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的第三种方案:既然东北野战军领导坚持首先解决长春;而拿下长春也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就必须坚定这一信心。但是;毛泽东仍旧期待着林彪能够尽快南下作战、关闭东北地区的“大门”。所以;他要求东北野战军“在攻长春的三个月至四个月的时间内”;“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必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的道路运输准备工作”。 
  围困长春的决策就此开始执行;关闭东北“大门”的设想被暂时搁置。 
  一个多月过去了;长春国民党守军没有发生大变化的征兆;据守沈阳的卫立煌更是无论如何也不出动。 
  关内的中原战场上战事越演越烈;关外的东北战区却在僵持中寂静无声。 
  共产党人的幸运是;蒋介石没有认同美国人提出的国民党军从东北全面撤退的建议。三月八日;蒋介石就东北问题发表讲话:“确保东北为国本所系;政府具有最大决心;业已增调军队;加强军事力量;局势必将逐渐好转。” 
  当从东北全面撤退的建议被拒绝之后;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曾向蒋介石建议;至少要将国民党军主力从长春撤退到沈阳;这样能够集中兵力固守沈阳和锦州一线。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认为;长春必须坚守;因为长春可以牵制林彪部主力;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威胁沈阳。——事实证明;即使林彪已经开始围困长春;长春也能起到大量牵制东北野战军的作用;这一点在未来林彪大军云集锦州时卫立煌才会骤然明白。蒋介石也反对放弃长春;但是他的理由有点古怪:长春是满洲的都城;放弃在国际上影响太大。——所谓“满洲的都城”;是日本侵略中国期间的一场政治闹剧;长春从来都不是“都城”;只不过曾经是一个全世界都不承认的“伪都城”;没人知道蒋介石担心的国际影响从何谈起? 
  蒋介石与卫立煌都认为;东北不但必须坚守;而且能够守住。卫立煌说:“目前东北确已面临极艰苦之阶段;但我军兵力今后若集中;战略方面采主动;战术方面采机动;则东北战局之扭转并非难事”。但是;在如何死守东北的问题上;蒋介石与卫立煌矛盾尖锐。矛盾的核心正是毛泽东所担心的:是否加强锦州方向的兵力。 
  蒋介石多次要求卫立煌打通沈锦线;将主力从沈阳撤退到锦州。卫立煌一再拒绝执这一命令的动机令人费解。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卫立煌认为;从沈阳向锦州的撤退行动;必然会给林彪带来战机;致使撤退中的国民党军遭到围歼。卫立煌坚信;只要他不出击、不移动;林彪就拿他没办法。蒋介石对于卫立煌的坚守不出、毫无作为忧心如焚。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军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之决心;则沈阳二十万之官兵皆成瓮中之鳖。” 
  客观地说;蒋介石虽然不同意从东北全面撤军;但他作出的将国民党军主力从沈阳撤至锦州的决定;在战略上是有其合理成分的。蒋介石和毛泽东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锦州。一旦东北的“大门”锦州在手;就等于掌握了自由进出东北的权利。从国民党军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