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战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二战风云-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一个小时德国人还不最后无条件投降,那么就要让一线的部队发起进攻。
朱可夫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同吉尔尼洛娃较真,于是,克莱勃斯最终得到的答复,就是他的部队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宣布无条件投降,否则,苏军将会再次发起进攻。形势比人强,在这个时候的克莱勃斯已经没有了任何讨教还价地余地,面对苏军开出的最后通牒,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忧心忡忡的返回仍旧暂时掌握在德军手中的国会大厦。
此后的一切似乎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在克莱勃斯返回国会大厦地下室之后。苏军开始了长达半小时的宣传攻势,在那高音喇叭所播发出来的消息中。仍旧坚守在国会大厦内的德军主要指挥官们获知,他们依偎强援的海因里希、温克,已经早早地向美英盟军投降了。而这一个消息地确认,彻底击溃了残余德军的斗志,在半个小时之后,国会大厦内再次传来几声枪响,一向不可一世地戈培尔,在绝望之中饮弹自尽,而在此之前,他已经亲自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已经六个孩子。
清晨,伴随着新一天第一缕阳光的出现,德军的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带着隐匿在国会大厦内的一干德军指挥官,以及上千名衣衫褴褛的德军士兵,缓缓的走出了大厦的前门,正式向早已等候在大厦前苏军阵线内的朱可夫等人投降。
七点五十分,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国会大厦的大会议厅内举行,德军代表魏德林与兴奋的满脸通红的吉尔尼洛娃,先后以投降者、受降者的身份,在投降书上签了字。随后,魏德林向所有仍旧在柏林城内坚持战斗的德军残余部队下达了缴械投降的命令,至此,柏林战役全面结束。
从发起柏林外围战役开始,到柏林市区的争夺战最终结束,这一场标志着二战最终结束的重大战役,共持续了将近三个月。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苏军损失兵力高达三十万,堪称是对德战争后期兵员损失最大的一场战役,而同样是在这场战役中,德军则付出了将近四十万人的生命,而在这四十万的生命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当然,这四十万还不包括那些死于战斗中的无辜柏林市民。
到了二十八日的中午,柏林市区内全部的战斗已经结束,幸存下来的德军官兵,被苏军的士兵从各个残破的废墟中驱赶出来,直接押往柏林东郊的战俘营。而在这个时候,连续几天没合眼的朱可夫,才算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不过有人传言,当时朱可夫在长吁一口气,转而回指挥部去休息的时候。曾经说了一句耐人寻味地话——“终于走了。”
不是“终于结束了”,而是“终于走了”,那又是谁终于走了?毫无疑问,在这个时候走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足以令任何一名苏军指挥官大为头疼的吉尔尼洛娃同志。
在魏德林签署了投降书之后,吉尔尼洛娃似乎就在前线待不下去了,她在柏林的国会大厦前。同苏军的几位主要指挥官们合了一个影,而后又草草的慰问了一下一线官兵。随即,便揣着那份德军投降书乘坐军机,一路赶回莫斯科去了。
吉尔尼洛娃这次如此急迫的返回莫斯科,可绝不仅仅是为了请功,她还有更重要地事情要做呢。在经过了柏林战役的一段生活之后,这位安全委员会地最高负责人好像对身处战斗一线的生活感兴趣了,她似乎觉得在前线指挥战斗是最佳的晋升途径。不过说来也是。对于她这样的一个人来说,在前线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冲锋陷阵的有士兵,真正决策指挥的有军官,而她呢,她所要做的就是等,等到战斗结束之后,捞取一份凭空得来地功劳。别说是她啦。这样的好事大概任何人都会感兴趣的。
如今柏林的战事结束了,之后对德的一系列后续工作,恐怕还有等上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开展,而且呢,她对那些事情也不感兴趣。幸好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令伟大而突然间好战的吉尔尼洛娃同志感兴趣的东西出现了,英国人在希腊挑起事端,触怒了她那位脾气原本就不是很好地丈夫,如今,巴尔干的两支方面军已经成立,几十万苏联红军气势汹汹的杀赴了希腊。毫无疑问,这场战争又是无可避免了。
在柏林战役的最后这两天时间里,吉尔尼洛娃一方面关注着柏林战事的进展,一面却又将目光投向了巴尔干半岛。她这个人或许功利心太重,或许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她很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她从不过分插手,而一旦是她打定主意要去插上一手地事情,那她就肯定会提前在上面花上一些功夫。
既然打定了主意要去希腊的前线有一番作为,那么吉尔尼洛娃自然不会毫无准备,她更加不想像在柏林战役时那样,整天在指挥部里做一个闷葫芦,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一群大男人在自己面前商量战略战术的问题而自己一无表现。
因此呢,在这两天时间里,她让人搞到了一份巴尔干地区的地理详图以及最近的一份希腊兵力分布图,对于安全委员会的第一书记来说,搞到这些东西实在是太简单了。而当地图到手之后,她便找借口将朱可夫、梅列茨科夫、罗科索夫斯基三人,以及柏林前线大大小小的作战参谋们召集到一起,美其名曰要研究一下希腊未来战争走向的种种可能性,实际上就是让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以及军中智囊们给她出谋划策,制定出一条在希腊作战地最佳方案。
要知道此时能够在柏林地区指挥作战地人,那都是真正在苏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实战指挥官,他们中有善于进行大兵团作战地指挥官,比如朱可夫;有善于指挥机动作战、进行装甲军团对决的指挥官,比如罗科索夫斯基;有善于破阵攻坚、乱中取胜的指挥官,比如梅列茨科夫。当然,那些从各个方向上攻到柏林城下的中高级指挥官、作战参谋,也都各自有所擅长,比如从高加索地区一路西进而来的指挥官,就极其擅长指挥山地作战;从列宁格勒方向上过来的指挥官,就擅长在水网地区、沼泽密布地带指挥作战;而从白俄罗斯、乌克兰方向上过来的指挥官,就精通在丛林地貌、草丘平原地区指挥作战。吉尔尼洛娃把这些战场的一线指挥官们聚集到一起,为她将来所要干涉的希腊战事出谋划策,那情形真是热闹至极,毫不客气的说,恐怕楚思南那最高统帅部的智囊团,都没有这个阵容来的强大。
尽管在这些指挥官看来,希腊的战事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吉尔尼洛娃的身份在那里摆着,谁看见她较真心里都有些发虚。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人倒也是竭尽全力,尽可能把整套作战计划做到无一漏洞,不为别地,大家伙都怕这个喜怒无常的女人,一旦在希腊吃了亏,会把帐算到他们头上。
经过几天时间。一大群指挥官、作战参谋集思广益,针对希腊每一个可能性战区的地形条件、敌军兵力布防特点、可能性的变动等等因素。制定出了一套近乎完备的作战计划。战场如何推进、各个战线的兵力如何调配、各个进攻方向上应该向哪一个区域推进;如果在某个地区受挫应该如何应付、在某个地区进展顺利应该如何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如果在某道防线上英军增兵怎么办;某一地域的英军在遭受攻击后有可能向哪个方向撤退、在他们撤退地时候应该如何应付、如何对集结在特定区域的敌军实施有效地合围并最终歼灭、如何防止英军向海上撤退、如何防止英军向土耳其方向撤退等等等等。毫不客气的说,这些指挥官、作战参谋们,是真的殚精竭虑,尽可能将希腊战场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相应的对策考虑到了。不过即便是如此,朱可夫等人还是一再强调,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前一刻谁也无法猜测到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因此,无论多么详尽得当的战役计划,也只是一个计划,它必须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做出改进。
斩获颇丰地吉尔尼洛娃,终于兴冲冲的离开了柏林前线,而对于她的离开,包括朱可夫在内的所有柏林前线指挥官。全都松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这位女瘟神可要比那些亡命的德国人可怕多了。
信心十足的吉尔尼洛娃,一回到莫斯科就直接跑去见了楚思南,她一方面将德军签下的投降书交给自己的丈夫,另一方面就是要求立刻前往希腊。前往即将爆发战争地前线。
吉尔尼洛娃的要求让楚思南大为皱眉,他心说自己这位妻子还真是一刻也不舍得消停啊,在柏林前线整出那么多是非来,这而今好不容易回到莫斯科来了,她又要去希腊,难道几个月不见,这位权力上的野心家有一转眼化身为战争贩子了?
鉴于前段时间在柏林战场上吉尔尼洛娃的表现,楚思南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妻子的要求,他地理由很充分,作为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吉尔尼洛娃并不通晓军事。她如果到了前线,能帮上忙的地方不多能惹麻烦的地方却是不少。更何况在希腊进行的战争。从目前来看不可能有太大的规模,她这样一个职务的人,也没有必要到那里去。
吉尔尼洛娃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打算,她同样也有充分的理由。首先,她现在是预备役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什么叫预备役?顾名思义,那就是对一线作战部队进行各方面支援地一支后备部队。而今呢,希腊地局势变幻莫测,虽然说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毕竟现在谁也说不准。因此,为了以防万一,她这个预备役方面军地军事委员,就必须亲临一线,随时关注战场形势的最新变化,以决定是否对前线给于必要的支援。其次呢,吉尔尼洛娃得意洋洋的反驳楚思南,说是什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她吉尔尼洛娃原来是不懂的军事,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一段时间的前线生活,让她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次回来,她还专门整出了一套完备的作战计划,就等着运用到希腊战场上去了。
自己这位军事细胞匮乏的妻子,竟然还有了完整的作战计划!这一点着实让楚思南吃惊,出于好奇,他将被吉尔尼洛娃视为瑰宝的那套作战计划要来看了看。这一看之下,楚思南吃惊的差点没把当时抱在怀里的儿子给扔出去。
这作战计划……啧啧……那绝对看成是完整,以至于完整到它都不像是一场战役的作战计划了,而现实一本系统翔实的、针对各种作战环境下指挥要领的军事教科书了。老实说,如果这东西拿到军事院校里去给那些即将毕业的学员们当作教材使用,都是毫不过时的,只不过与一般的军事教科书不同,这本东西是完全以希腊的地形、兵力分布、敌我形势对比为模板打造出来的。
楚思南几乎不用去考虑,都知道这份所谓吉尔尼洛娃同志制定的作战方案,究竟是怎么搞出来的,他能够从其中感觉到很多熟悉的人的作战思路。
看着这份颇有意义的军事教材,楚思南在感觉哭笑不得的同时,也不由得对吉尔尼洛娃的能量感到惊讶。毫无疑问,那些身经百战因而有些桀骜不驯的将军们,是真的在她面前服软了,不然的话,就这么一份东西,等闲的人就不可能搞得出来。

第三十三章 英苏首战

你要让这些真正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将军们写本自传什么的,依次为依据统合成一本纯实战经验式的教科并不难,可难得是把他们这些人汇集到一起,针对某一场战役系统的发表出他们的看法,同时,还能在阐述自己主张的同时,谦虚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是为什么?无他,这些家伙在性格上大都颇为高傲,要让他们在战略战术方面认同别人而否定自己,那可是太难了。
尽管楚思南不认为单凭着这份“军事教科书”,就能够让军事上如同白纸一张的吉尔尼洛娃在战场上无往不利,但他却觉得这种做法很好。也许呢,有机会的话可以让这位“女魔头”好好的发挥一下,真的整出一本实用而且内容详尽的军事教科书来,这可是一件大大有益的事情。
有了这个想法的楚思南,一时间变得有些兴奋,兴之所至,他便拿起笔来,在这份堪称最为详尽的战役方案书上题下了几个大字——“军事教案”。当写下这几个字之后,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因此,又在这四个字的前面标注了一个“常规战争下的”。
“常规战争下的军事教案”,从一九四六年开始,直到一九九二年全新的“新科技环境下常规战争的军事教案”一书出现,它都是苏联各个军事院校所使用的一本重要教材。当然,这本书在成书之初,又经过了诸多的军队将领以及军事专家地修改补充。但是归根结底,它的出现都是因为吉尔尼洛娃一时兴起所造成的。毫无疑问的是,后来的军校学员们不可能知道这本书是怎么来的,他们只知道这本书的出现意义重大,它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国际上流传,每年苏联政府仅仅是从这本书地身上。就能拿到颇为不菲的版权费。
在是否应该前往希腊地问题上,楚思南始终有没能够让吉尔尼洛娃改变主意。这位对上前线兴致勃勃的女强人,最后还是得到了丈夫的默许,只要拿到最高统帅部秘书处下达的一纸调遣令,她便可以如愿以偿、名正言顺的前往希腊了。
刚刚进入二月的希腊已经出现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迹象,在靠近品都斯山脉南麓地卡尔派尼西翁,一支英军师正沿着被消融雪水浸湿的道路,缓缓向品都斯山脉的方向开进。
这支英军部队是由麦因德尔少将所指挥的——杂牌军。之所以称它为杂牌军,是因为在整个师的范围内,有很多部队都是属于英联邦成员国的,而并非是来自英国本土的军队。像安德鲁上尉所指挥的第三团,就是来自新西兰,是一个纯正地新西兰步兵团。
虽然这是一个杂牌师,但是其战斗力却绝对不容低估,毫不客气地说。这个师里的任何一支部队,都是久经战阵的,而安德鲁上尉的新西兰第三步兵团,就曾经参加过两年前那场异常惨烈的克里特岛之战。当然,在那一场战役中,英军是战败的一方。他们被德国人打地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可不管怎么说,它也算的上是一支见过“世面”的军队了,至少那些武器装备落后的希腊人民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