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游侠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游侠传- 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对方若自觉无法取胜单挑。可以避战,直接挥军冲击。不过,那样在本方士卒的心里,始终都留下一些阴影。觉得窝囊,长官实力不够强,如此等等。

因此。虽然斗将在近代地军事冲突中已无法延续——出现火器再去拿冷兵器去挑战。就不是勇猛无畏。而是愚蠢寻死了。这时候的比武暗斗,变成了狙击手们的乐事。

因此。单挑决斗,在这个时期,是相当具有市场的,也是十分有必要地。

宋亮甚谙军中要事,尤其在得到张飞蛇矛之后,更是自信十足,自认可以与当世第一流高手一争高低。

“休得猖狂,我韩猛特来你。”

一匹青鬃大马哗然冲过来,马上一虬髯大汉,满面横肉,手一条金钻龟背枪。

“啊,怎么这家伙还没死啊?”一见他的兵器,我立刻就认出来了。

周瑜问:“飞帅,他是谁啊?”

我道:“当年河北袁氏称霸一时,部下有数大将,号称‘河北四庭柱’,都督可曾听过?”

周瑜点点头,居然听说过:“是否颜良、丑、张郃、高览四名将?”

“正是,”我忍不住一笑,道,“对面这个家伙,也有个外号,自称‘河北第五根柱子’。”

“第五根柱子?”

“没错。他就是韩猛,我在官渡时的老熟人,说起来也是袁军比较有名的将领。河北四庭柱死地死,降的降,现在除了张郃还在曹军之中,其他三将全都挂了。不到,韩猛这厮居然还活得这么结实。难得。”

说话间,宋亮和韩猛已经各自通报姓名,然后就开战起来。

他们俩在官渡虽然没正式打过,不过也属彼此早已久仰大名,只恨没福气一战的状态。所以这一交上锋,手下都不客气,叮咣叮咣,俩齐挺兵刃,先较上劲了。

我边看边点头,在官渡时宋亮跟了我半年多,我还真没机见他真正施展自己最擅长地长兵器,今日一见,颇有意外之感。他地马槊之法虽然不是很正规,灵气也不足明显不是世家科班教授出身,但另有一股凌厉难挡地锐利,是真正的马战之道。加上今天遇到韩猛这根河北铁柱,也是久经考验地著名槊手,把宋亮真正的实战才华全都给逼了出来。

不愧曾称虎豹三杰,晋升迅速,宋亮的确武兼备,是难得的大将。

再转头去看淳于铸和赵两位大族公子的马战,本来也很强大的一对好对手,疾风暴雨中暗藏无数险恶杀机,但咂几咂嘴,却感觉突然就弱了许多。

跟在我身后的阿昌兴奋地看着战场。这种场面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

“爷,宋将军不是蛇矛枪么?你为什么说他那是什么宝槊?”

我斜了他一眼:“你也太不无术了吧,这么简单的军中常识你也没听说过?”

阿昌扭扭脖子:“那个……小的就爱琢磨拳法和短兵器,马上的比斗不感兴趣。”

“那你今天怎么变了性,问来做甚?”

阿昌瞪大眼睛,说道:“谁得到,他们几位大哥一斗起来,这么凶恶野蛮,真是过瘾。”

我见他一脸乡巴佬模样,不禁笑了。

“好吧,我就给你简单说说。”

宋亮用的是张三爷的遗留蛇矛,韩猛则是他老一套的长枪,他们俩的兵刃都属于异种矛或枪。

这种兵器,都被称之为“槊”。

我说宋亮得到宝槊,自然有我的道。

最开始。世上既没有枪,更没有槊,只有矛。

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已经是主要作战兵器之一。到了现在,这东汉之末,矛已经成为军队地主要装备。最长的矛能到四丈,短的也至少有两丈。有些矛刃只是一个长长的尖刺,有些矛则采用两边开刃。锋刃长达二到四尺,它最大的优点是穿透力强,所谓“刺死砍伤”,一刺之下。九死一伤。

但是,这种长矛由于过长,在单兵作战中很难使用,因此。后来在此基础上,就发展出了枪。

这时代的枪大多数与矛还是比较接近的,除了配以缨络,长度略短。其他区别也不太大,像现在赵使的枪,就是这种“类矛”。

但是。这种革新虽然简单。却非常实用。

枪的缨络是枪头下地装饰物。用犀牛尾、牦牛尾、马尾等制作,多为红色。主要功能是吸收枪头沾染的血液。防止血液流到枪杆,也称“血挡”。对武力卓越的大将来说,这种功效相当之有用。

同时,枪比长矛略短,便于两手把持,所谓“半把为枪”,这项发展使马上的单兵格斗成为了可能,随着时代发展,马战技巧到现在已非常成熟。

当然,不同地人有不一样的特点,对枪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

像赵玉,他的笔管银枪枪杆以五金合炼而成,虽然极细,却十分硬扎,正适合他年龄尚幼,手掌较小地特点。张郃的黑铁枪,枪身柔软坚韧,明显是名匠以上等白腊树制造而成,搭配上他灵活多样的枪法,威力倍增。

现在阵上的淳于铸,他掌中地龙头虎尾枪,匠心独具,更是一眼可见。

和枪、矛均不同的是,槊的重量较沉,需要孔武有力之人才能使用。主要用来弥补矛和枪在威力上地弱势,可解为马上使用地长矛,但比长矛更加沉重,可以借用马力来贯穿敌人。通常槊尖为较长地多棱形状,比矛要厚重,能够承受马上高速冲击的力量。而且在尖刺后附加了类似狼牙棒形状地配重,增加威力的同时还可以用劈、砸等方式杀伤敌人。

:||、枣阳槊等。

《古兵器史》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铁槊,槊头圆形如枣谓之枣阳,顶端密排铁钉如狼牙者,名狼牙槊;”

u起,直到唐初,由于大规模骑兵作战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而面对骑兵大量配备的坚硬金属铠甲,矛和枪的透甲破坏力都比较有限,于是槊才有了用武之地,风行一时。

不过,东汉时槊的品种已经有了一些,曹操爱使的就是一柄枣阳。

现在,宋亮的丈八蛇矛是标准的铁槊;韩猛的金枪,也是一种变形狼牙,枪刃呈三棱状,只不过把槊颈上用来增重和高威力的铁棒铁钉,用一只四爪蹼张的铜铸金龟替代而已。

因此,和第一场淳于铸、赵两人双枪并举的区别,就是现在是两位东汉时期少有的“马槊之将”正打算死拼一战,他们斗的就主要是人力和马力了。

阿昌眨巴着眼睛,似乎明白了一些。

“哦,看来宋将军和对面这个袁将都很有力气。”

我道:“你说的没错……”忽然一顿,上下打量阿昌,“我倒忘了,你的力量也不差呢!”

阿昌主修步战,擅长擒拿抓穴,现在跟着我当了卫士头领,平日里也不经常显山露水,需要他出手的机已经相当少了。我很少能联起来,其实他看似瘦弱,却是天生神力。

“阿昌啊,我看你不练马战,实在可惜了呢!”

阿昌眼中一亮:“爷,你老愿意教我马槊?”

我摇头:“马槊我也不很精通。你可以向宋将军习。”

阿昌眼馋地看着战场上的恶战,嗫嚅道:“宋……宋将军肯教我?”

我道:“嗨,等我问问他,应该不成问题。”

阿昌大喜:“多谢爷成全。”

我一笑。

那边周瑜低声道:“我说,飞帅你不能强人所难吧?宋将军这一身武艺,大半在这条槊上。”

我明白他的意思。武将最擅长的武艺,往往是不能随意讨教的,除非他自愿传授。宋亮征战沙场,多年血战,才造就他这身不凡的槊术,若我以势相迫,未免就欺负人了。

“我自有办法,让他千肯万肯,自愿传阿昌马槊。”

第五卷中原二十二、初战宛城(中)

军阵前,鼓声雷动。

上淮子徒的后续大军终于跟了上来,大约有五千多步兵。

不过,双方加起来上万的士卒,似乎都没有立即展开混战的法,除了少量大汗淋漓的鼓手,其他人都在扯着喉咙为本军的勇士呐喊助威。

我注意到河北军后续队伍里的旗帜,有数面红底白字,上书“上淮”二字的牙门大旗,与众不同,似为帅旗。

是上淮子徒,还是上淮子焉?

双方相距颇远,看不真切。我手向后伸:“来。”

阿昌已经明白我要什么,忙在自己马鞍旁挂的一只小皮囊里摸索,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尊双筒远瞩镜。

“爷,给你。”

得到我传授马槊允诺的阿昌分外恭敬。

我接过远瞩镜,哼了一声:“这么出去带兵啊?”

习马槊之法,当然是要入军营为将才有用武之地,否则跟着我,练好他拳爪短兵功夫,已然足够应付了。现在襄阳的军法条例正在逐步制订完善中,军人的地位大有高。眼见得日后军功是晋升发财,获取土地的一条捷径,军队士气全面高的同时,像阿昌这样的半公务也是心动不已。

阿昌嘿嘿干笑。我也不再他,举起远瞩镜,仔细观察敌阵。

现在襄阳的工匠已经能制作这种和现代望远镜非常类似的双筒镜了,我手上这架。是最新的,也是规格最高级地产品,刚刚出货三个月不到,在有效视野、良视距等功能上都比之前有了很大高,两个镜筒中间,还有一个简单的中央调焦装置,可同时移动两个对目镜。

借助这件秘密武器的帮助,我很快校对好焦距视野,把目标锁定在帅旗下的将领身上。

那几面大旗之下。并骑二人。

其中之一,正是上淮子焉。看情形她只是副手,马头略比右手边的那人靠后半个身位,不停地向前面那大汉说着什么。她旁边那大汉体态甚魁。留着络腮胡,但面目和上淮子焉依稀有三分近似。他的得胜钩上,挂着两柄半长兵器,每柄大约有尺那么长。柄首都是一只巨大的黑色手掌,瞧上去应该是一左手一右手,掌背很厚实,五指粗壮微张。我记起徐庶曾说过。鲁山黄巾军的大头领上淮子徒手使一对熊掌黑铁爪,应该就是这种怪异兵器了。

看来,他就是上淮子徒了。

我注意到上淮子徒双眼中射出很热烈的光芒。紧紧盯着战场上地两对斗将。脑袋不时一点一点。很是投入的模样。相反,上淮子焉却一脸漠不关心。似乎在劝戒着什么,令其兄颇有些不耐烦,左手不时摆一摆,摇一摇。

上淮子焉这次换了一个黑色虎头面具,不知是什么质材所做,虽然大半脸庞依旧藏在面具之后,但黑色面具搭配上她白皙的肤色,显现出来已无昔日那般狰狞,反而生出三分性感诱人的气息,令我忍不住在她地脸上停留许久,之后还不时返回扫描,搁现代去回头率绝对百分百。

“这样子顺眼多了呢!”心里不时反复感慨一下。

这时,上淮子焉忽然向左方侧头过去,似乎在听什么人说话。听了片刻,她眼光闪了两闪,缓缓点了点头。

我把镜头向她左手边横过去,正看到一顶赤色金盔耀眼生辉,金盔下是一张俊得令人生疑的俏脸:这是俊男还是美女?

这俏将催马抡棒,直奔镜头扑来。最奇特的是,他身后居然还跟着一个秀气的童子,最多十七、八岁,一条齐眉铁棍,跟在战马之后不远处,双腿轻捷地腾挪着,十分灵便。

我急忙放下远瞩镜,这是谁啊,打仗还带个跟班地,没见过。

却见周瑜正在身边,颇有兴味地观察我的表情。

我顺手把远瞩镜塞到他手里:“别问我,自己去看。”

对面那中性美将领此时已冲到独斗场上,高举长大铁棒,大喊:“谁来送死!”

这一声音量挺响,但更让我雌雄莫辨了:怎么还是这么清爽干净的中性嗓子呢?

我左右瞅瞅,这次将领带得不太足,看来得我自己出去他了。

我伸出手,去摘我的铁戟“一丈威”。

金银戟自从失落在安陵隘,张燕就没说过要归还地话。也是,谁见到这么漂亮好使的武器不动心,顺便就据为己有呢?那种情况下丢了宝戟也没办法,好歹比丢了命强。

我也不是单靠兵器过活的人,丢就丢了。不过徐庶却一直挂着这事,不依不饶地,经常就给我送来一两件新制武器。长戟当然占主流,其他什么枪、槊、刀之类地也应有尽有。我跟他说过好几次,武器能使就行。他就是不听,送到现在,我私人地练功房里,已经陈列了无数长兵器,绝大部分是徐庶自己亲自送来的,少数……是他令人送过来地。

韩暨和铁挺搭档之后,襄阳制造兵器的水平倒是明显有进步,连曹操后来自己忙不过来,也宁愿多出点钱,从我手里进口一部分。当然,要达到金银戟那种质量,我心里很有数,这辈子估计我是看不到了。

但现在我使用的这支铁戟,全身以块镔铁熬炼而成,经过了无数道手工和无以复加的精力耗损,才最后打制出来。包括戟杆、枪头、月刃,都是一块镔铁锻制,除了加固之处没有一处焊接,这得多耗费几倍的心血物力啊?我看到这条戟时也不禁动容,在称赞手工之前先把韩暨和铁挺招来痛骂一顿,严禁他们再给我这么造兵器。我又不是败家子,哪儿有那么多钱给他们如此糟蹋?

除了韧性和磁性这两方面无法达到金银戟那种变态程度。其他锋锐、坚固甚至外观形态上,这条铁戟都已不在金银戟之下了。

韩暨自己也承认,造这条戟确实太过奢侈。不过,他要求我一定要为这条戟取个好名,不然,也实在埋没宝器,令所有参与制造的众匠人心怀不平。

我听他这由虽然牵强,但为了他们那份心意,只能仔细琢磨多日。又和徐庶商量半天,定了这“一丈威”地名字。



这条戟自枪尖到戟钻,不长不短,正好一丈。执在手中。无须摆出任何POSE,都能自动助执戟者生出一股凛然杀气(自然,韩这种天生废柴不在其列)。

因此,一丈威这个名一取出来。众匠皆欢。我心下也很赞,徐庶就是取名,不知道给人取名怎么样,也许日后生了儿女也应该向他取取经。

经过这次之后。徐庶也收敛许多,不再那么偏执,非要为我找最好的兵器。

书归正传。我这手刚摸到一丈威的杆上。还没弯曲手指去握。就听身边有人气冲冲道:“主公,末将请命上阵。”

一回头。蒯奇正剑眉倒竖,怒睁两眼,瞪着我看呢!

现在他手里也不是那口发光的琉璃剑了,而是一口长柄大刀,倒在身后。

怎么把他给忘了?

我忙缩回手去,笑道:“是了,蒯兄弟手也痒了?那好,你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