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中为首的叹了口气,补充道:“另外,想法子给伊大人递封信出去,说说进度。消息慢些无妨,送信的人一定要可靠。”
第93章
盛三的弟兄们觉得消息慢点没关系,包到就成,结果就真的很慢很慢才送到伊崔手里。
有多慢?
半年。
不能怪送信人失职,实在是他倒霉,送信的路线正好是当时打得最热火朝天的地界。敌方三路一盘散沙,红巾军打大靖,石威袖手旁观,一看双方陷入僵局,就冒出来想捞两把油水,结果红巾军的油水没捞着反被打得抱头鼠窜。而北胡因为死了一个大王子,北胡汗王满天下地派兵抓凶手,想要扶二王子和三王子接下隆巴达的职责,却因为这两个儿子的能力问题,和行事傲慢,而引起各部落族长不满。于是汗王又想自己上阵,选定小王子巴撒当继承人,自然又引起其他儿子的不满。
北胡的内斗一时不能轻易解决,红巾军便趁此机会攻打。虽然北胡占据了汉人的城,可是他们天性擅攻不擅守,再加上彼此离心,故而很快被红巾军赶出城去,燕昭不打算放他们回草原,提前拿下几道关口,关关锁死,前后夹击,将北胡主力围困其中,慢慢蚕食剿灭。
当关于顾朝歌的第一封消息送到伊崔手里的时候,伊崔已经不在集庆,而是随军去了汴梁——为此送信人不得不又千里迢迢从集庆跑去汴梁。
信发出去的时候还是初夏,送到伊崔手里的时候却已是“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的时节。消息虽然迟,但好消息永远不嫌迟,捏着这封告知他顾朝歌已经逃走的消息,伊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她逃出来了,真的逃出来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伊崔将信翻来覆去反反复复看了七八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也没有理解错,然后便一直在自言自语念叨。
“那如今几位兄弟现在何处?已经找到她了吗?”伊崔自然没有错过信上落款的日期,发出的时候写的还是靖的年号,而如今已经没有大靖,更没有大靖的皇帝了。
送信人摇头,表示他接过这件任务的时候,那几人还留在北胡占据的城里,打探进一步的确切消息。
“得搞清楚顾姑娘往哪个方向跑了,才好去寻捏,”送信人抠了抠干皱的脸颊,想了想,补充道,“一路上不安全,不寻着,他们肯定不放心。”
“那之后呢?”伊崔追问:“寻着没有?”
送信人茫然地摇了摇头,他半年前就离开了那地方,如今盛三几个弟兄们情况如何,他自然什么也不知道。而半年前北胡占据的城,如今也已经归于红巾军的统治之下,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几个月的确……是不容易的,”伊崔摸着这封信上的字,低头凝思片刻,忽然抬起头来盯住送信人,问,“你是如何找到我的?”
“老大说你在集庆,俺去集庆找你,他们又说你在汴梁,俺就来汴梁了呗。”送信人老实回答。
“是啊,我知道,集庆的驻军向我送过你来找我的消息,”伊崔喃喃道,“可是她为什么还没来找我?”
这太不正常了。送信人都到过集庆,又转程来了汴梁,为何顾朝歌却半点消息也无?她逃出来之后一定回来找他,这是毋庸置疑的!
除非……除非她出事了。
“不,不会的,君上也说北胡的女俘虏里没有她,她肯定逃出来了。”但是君上有可能骗他。前些日子燕昭给他递消息的时候,他没反应,俘虏里没有她,不代表她还活着。
现在可不一样,他是确切知道她逃出来了。
那么,逃出来之后呢?她怎么一直没有来找他?全天下不是只有北胡才是坏人,路上各种不安好心的盗贼混混兵痞……
忽然,伊崔灵机一动:“她会不会是回蜀中找我去了?”是了,一定是这样,她离开的时候他还在蜀中,她在北胡那儿消息不灵通,肯定以为他还在蜀中。
伊崔把信一放,吩咐盛三对这位送信人好好赏赐招待,然后便拄着单拐亲自往汴梁府走去。
“你要去蜀中?”汴梁府中,燕昭一脸看疯子的表情,自从褚东垣把伊崔打得半死不活之后,他私底下看这两个臣下的时候,偶尔会带上这种表情。褚东垣那件事,若不是燕昭得知消息后重重斥责,道自己才是没保护好顾朝歌的罪魁祸首,让褚东垣有怒气就来找他,估计伊崔如今不是躺在床上的半残,就是已经死了。
褚东垣那次下的狠手,让伊崔在床上足足躺了半个月。
听伊崔说明原委之后,燕昭松了口气:“这个容易,何必去蜀中?我发话让每州每县都贴上顾朝歌的画像,让看见她的人好吃好喝送她来汴梁,成不成?”这商量的口气,这低声下气的样子,也只有在伊崔面前,燕昭才会如此。
伊崔皱眉:“她又不是通缉犯。”
燕昭无奈地看着他:“那你想如何?”
伊崔想了想,很勉强地答应下来:“成吧,就照你的去做。不过我还是想自己去找找,如今西边的大部分都平定下来,不再危险,我觉得……”
“不行!”燕昭一口回绝他想要离开汴梁的想法:“你走了,我建都的事情谁来忙活,府州县的新划分,各项任命,税收农耕水利,律法、礼仪、前朝史的修订……乱七八糟的这些事现在都是你在统筹,你走了,我找谁?”
“都是快当皇帝的人了,自己去找人做啊,”伊崔轻描淡写道,“再不然,还有薛老先生呢。”
燕昭一阵默然无语地盯着他,半晌才缓缓道:“之岚,你知不知道你这个位置,多少人盯着?”伊崔如今名义上是长史,掌的却是国相的权,做着国相才能做的事情,多少人渴求而渴求不来的位置,多少人盯着,他自己难道不清楚?
他是看天下基本大定,大靖已灭,大仇得报,想撂挑子走人了。
燕昭想,若不是因为顾朝歌,伊崔绝不会在这种时候离开,他会乐意继续扶持自己,一直到他干不动为止。
说到底,伊崔还是对他存了一些芥蒂。
而这种芥蒂他无法抹平,因此只好用蛮横的口气要求伊崔:“你小子若不留在汴梁,哪天底下人告诉我,顾朝歌找着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的!”
伊崔面无表情抬头看他。
燕昭的眉毛高高挑起,脸上流露出一个上位者不该有的坏笑表情:“成啊,你自己去找啊,天下这么大,你抓瞎去找啊,看是你厉害,还是我的……这个厉害。”他指了指摊开在案几上的新绘制的地理图,上面有初步重新划分出来的府州县区域。虽然还很不完善,但是只要他把寻顾朝歌的命令往下头一发,那效率,那效果,嘿嘿嘿……
难怪人人都想做皇帝,爽啊。
伊崔面无表情地瞥了一眼那张图:“说话要算话。”语罢,行了礼,退出门去,然后拄着拐杖转身走了。他如今右腿有劲能走,但是骨头一长一短改变不了,走路拄拐是为了掌握平衡。燕昭看他拄着单拐一瘸一拐走路的样子,忍不住在背后叫他一声:“阿崔,我让人给你做几双特制的鞋吧?”
伊崔脚步顿了顿,回身,对着燕昭又行了一礼:“有劳君上。”
燕昭想说什么,最后却只是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挥手示意他走。他现在还能用事情多来绑住伊崔不让他离开,等一切走上正轨,他还拿什么来做借口?
“小朝歌啊小朝歌,你到底去哪儿呢?”燕昭敲着桌上的羊皮地图,一筹莫展。他知道伊崔偷偷请人去找顾朝歌的事情,他在红巾军里的将领里头下过一条私令,让他们占城之后留心顾朝歌的消息,她在红巾军中小有名气,应该非常好找才对。
为何……直到现在都没有半点讯息?
顾朝歌到底在哪?
*
这个问题要问顾朝歌自己了。
她跟李佑大两个人,因为身上都带伤的缘故,而且避开战场小心翼翼绕路走,所花费的时间的确成倍增加。她没有向伊崔所料想的那样去蜀中,因为往蜀中的路不好走,听人说红巾军的大本营在集庆,这里是张遂铭的旧地盘,所以李佑大比较熟悉,想带顾朝歌去集庆的。
赶着一辆小驴车,半年时间,怎么都够她到集庆。
奈何顾朝歌是个大夫。
大夫,而且是好大夫,通常会有后世所称的“职、业、病”。
李佑大和顾朝歌出发的时候,世道还乱得很,受伤的,生病的,饿昏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一遇到没钱看病的穷人,顾朝歌就心软,一心软就想留下来义诊,义诊效果又好,她的名声在小地方传得飞快,通常不待个三四天看完全村人的病,她就走不了。
治病救人是好事,李佑大不好阻拦,可是又担心还有追兵在找他们,于是建议顾朝歌改名易姓,混淆视听。
顾朝歌想了想,脸红红地宣布,那我就自称“伊夫人”好啦。
当时,李佑大目光怪异地看她一眼,哦了一声,啥也没说。
“伊”这个姓不常见,也不很好念。由于地域和口音差异,“伊夫人”渐渐被百姓叫成了“易夫人”,还有很多人干脆以为她姓“易”,称她“易大夫”,或是“易菩萨”。
这就是为什么红巾军没有顾朝歌的消息的原因。
偏偏顾朝歌还觉得自己挺聪明哒。
第94章
翌年,燕昭建国,取国号为“乾”,建都汴梁,改汴梁为东都,年号“建和”,薛吉、伊崔为左右宰相,辅之。
燕昭是为大乾太祖。
当皇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就好像好不容易走完一段荆棘遍布的路途,结果发现迎来的不是光明,而是更加坑坑洼洼的艰辛路程。新朝要有新气象,新皇帝上台也要来三把火,各种政经改革是必须要有的,再加上大靖留下的烂摊子得收拾,打了这么多年仗毁得差不多的民生要恢复,燕昭……
燕昭每天都想对老天翻白眼。
“潆儿啊,你说咱们儿子,啥时候能批奏章啊。”晕乎乎在奏章的汪洋大海中挣扎的皇帝陛下,好不容易抬起头来喘口气,喝着结发妻子、新任皇后亲手熬的燕窝粥,望着在殿外花园里头玩耍的长子燕询,一脸深思的高深莫测。
卫潆瞧了一眼个子还不到她腰际的儿子,回头又瞥了一眼妄想偷懒的自家夫君,微微一笑:“早着呢。”
燕昭仰头,长叹一声。
他现在终于体会到伊崔当红巾军大管家的时候,为啥有那么多干不完的公务。
这皇帝,真他妈不是人当的。
就在这时,内侍又给他送来一封折子,暗红的封皮,是有紧急要事才用的。燕昭见此封皮,面色一凝,内侍立即道:“是伊相的奏章。”
伊崔的?
燕昭立即接过,眉头皱起,心想若这是伊崔的,一定不是什么小事。卫潆见他表情严肃,也以为是什么大事,觉得自己在此可能会打搅他思考,正想福身告辞,却听见……
“艹!”
新上任的皇帝陛下霍地起身,把折子往地上一扔,怒火中烧,爆了一句粗口。角落里的起居注官目瞪口呆,在纠结地思考这个字眼要不要拿笔也记上。
燕昭才不管他记不记,卫潆在旁,他有倾诉对象,骂得更起劲:“艹,伊崔这小子真他娘的不是人,老子忙得昏天黑地,他居然这时候找老子要假!闹着要去一趟汉中,艹!”
卫潆淡定地问:“他去汉中做什么?”
“顾朝歌啊!”燕昭一屁股坐回轮椅,气呼呼地说:“镐京那边不是还有些余孽么,赵南起在三秦镇着清缴,前些时候传回消息,说怀疑去年出现在汉中那个女大夫是小朝歌。”
汉中一带去年夏天闹的那场瘟疫,卫潆有所耳闻。去年夏天那里特别干燥,许多人都以为自己染了风寒,因为感觉身上发冷,浑身没有力气。可是后来情形变得诡异,“染风寒”的这些人的脑袋开始出现肿大,脸也肿起来,肿胀到几乎眼睛都睁不开,嗓子发炎,说话喘气,吃药不好,症状持续恶化,很多人就此死去。
不明就里的探望者回家之后,也会出现类似症状,继而死去。
瘟疫。
因为疫者的脑袋肿大,老百姓给这种瘟疫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大头瘟”。
镐京位于三秦之地,当时这一片是石威和大靖联合占着,两边都不愿意管这场瘟疫,只采取一种措施,就是隔离。汉中及周边百里地区的人不许跑出划定界限,外头的人也不许进去,一旦被发现,格杀勿论。
那时候的汉中家家闭户,干燥灼热的夏风扬起地面的灰尘,披麻戴孝的送殡队伍人数稀少,没有唢呐锣鼓,也少有人哭,只是撒钱。铜钱形状的白色纸钱大把大把撒在空中,在阳光下随风飘舞,压抑如死城。
只有医馆前门庭若市,不断有人来请大夫。可是翻着成年的经方医书,大夫们惶恐发现这种病竟然毫无记载,只能胡乱碰运气。
有的人运气好,碰对了,治好了,但是更多的人还在不停死去。
没有人知道在这种隔离的情况下,那个姓“易”的女大夫是怎么混进来的。她似乎走的不是正常的道路,所以也根本不知道汉中这边出了大头瘟。
当她知道汉中爆发瘟疫的时候,这个路过的女大夫毫不犹豫加入了救人的大夫行列。
她说,她有治瘟的经验。她告诉老百姓怎么照顾患者,怎么注意卫生,怎么给东西消毒,怎么避免自己染上瘟疫。
然后她开始潜心给患者看病,起先,她也和许多大夫一样,对此病一筹莫展,把脉的时候都皱着眉头。她还很年轻,来历不明,而且看起来经验不足,如果不是因为大夫供不应求,许多患者是不想找她看的。
不过很快人们发现,吃她的方子的病人都渐渐好转,知道饿了,知道要吃东西,面部的肿胀一天天消下去。而且她教的防瘟法子确实有效,照做的人即便家里有患者,也不染病了。大家欣喜若狂,纷纷找她看病,除了汉中城,方圆百里染病的都徒步过来找她求方。
后来,这位女大夫在看了许多患者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个专治大头瘟的有效方子。这个方子被老百姓刻在各个主要道路路口的木牌上,供患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