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牛劲?”
薛桓虽然急火攻心,却也没法反驳,只好愤愤地转向王贤道:“军师,你一定有办法吧!”
“我要说没有办法……”王贤苦笑道:“你是不是得拆了我?”
“……”薛桓不好意思笑笑,旋即才明白王贤的意思,登时狂喜道:“军师果然不愧是军师,您放心,属下一定全力贯彻您的计策,谁要是敢怠慢,我杀了他!”
“那我先提个要求,不要张嘴闭嘴杀杀杀。”王贤微微摇头道。
“成!”薛桓毫不犹豫地点头道:“再不这么说了。”憋了半天,才吭吭哧哧道:“那我把他们打个半死……”
“这个么……”王贤差点没噎死,但也不能要求太高,只得无奈苦笑道:“我看行。”这才把已经魔怔了的薛二郎打发了。
兄弟们一路上快马疾驰,不几日便与一队人马迎头撞上,一问乃是自己人,再一问,竟是太孙殿下出城迎接军师来了。
王贤闻言有些无语道:“离太原还有一百五十多里吧?”
“是军师来得太快,太孙本打算出城二百里迎接。”打前站的程铮禀道。
“那还等什么?”王贤忙打马疾驰而去,“快带我迎接殿下去!”
行出也就是五里路,就见远处烟尘滚滚,很快数百骑飞驰而至,打头的白马黄袍、面色黝黑的,正是大明皇太孙殿下朱瞻基!
双方相距数里时,两骑脱离各自队伍,风驰电掣相向疾驰,转眼两人便来到近前,使劲拽住马缰,两匹骏马咴咴叫着人立而起,两人在马背上激动地相对而望。
“仲德!”朱瞻基眼眶通红,目光凝视着王贤道。
“殿下!”王贤的声音也有些哽咽。说起来,两个相交莫逆的朋友已经半年没见了,还真是十分想念。
第六百一十七章开中
两兄弟一番激动场面无须细表,两人好容易才平复下心情,接着便弃了马,上马车中说话去了。
“仲德,你在京里做的事情,我都听说了。”朱瞻基激动地与王贤把臂道:“真是太为难你了!”
“其实大多数时候,纪纲都是冲我来的。”王贤抽了抽,没抽动胳膊,只好任他把着,无奈道:“我只能硬扛着了。”
“那你也是为我父子遮风挡雨,一世人两兄弟,我也不多说什么了,总之我们一生一世都是亲兄弟。”朱瞻基动情道。
“呵呵,殿下……”王贤真不知该怎么接,干咳两声道:“太子殿下和太子妃娘娘都很好,殿下不用挂念。”
“嗯,那太好了。”朱瞻基笑道,因为自幼跟在皇帝身边长大,他与父母的感情反而不如跟祖父的感情深,不过去年的事情让他深切明白了,自己与父亲是命运共同体,所以听说父亲很好,他也很高兴。顿一下,他又小声问道:“银铃……可还好?”
“好,好是好……”王贤登时松了口气,却又有些尴尬道:“就是有些好过头了……”
“怎么?”朱瞻基一下就猜到了:“莫非那于谦又缠上来了?”
“是。”王贤有些艰难地点点头。
“他不是没中进士么?怎么还有脸缠着银铃?”朱瞻基忍不住讥讽道。
“这个么……”王贤挠挠头道:“这种事儿,谁能说得准?”
王贤心说我这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太孙殿下也该知难而退了吧?谁知道朱瞻基竟通情达理道:“也对,都怪我离京太久,让那姓于的乘虚而入了。”说着拉着王贤的手求告道:“兄弟,你得赶紧想辄,帮我把这边事儿摆平,我好赶紧回京去!”
“我来是干什么的?”王贤甩开他的手道:“当然是给你解决问题的了。”
“你真有办法了?”朱瞻基这才把旁的事儿丢到脑后,激动地望着王贤道:“你快说说,你不知道,这阵子真愁死我了……”看来在太孙殿下心里,儿女私情固然重要,但还是正事儿比较重要一点……
“殿下少安毋躁,听我慢慢道来。”王贤便将自己在京城与严清商议的,加上那周知县的启发,言简意赅讲给朱瞻基听。
朱瞻基听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拍着王贤的大腿道:“真是没有你想不到的办法!这下回京之日终于可期了!”
王贤当然不会说,这其实是集体的智慧,而是有些装逼道:“其实也没那么乐观,还是有些不好办的地方,比如那些白莲教首领已经对我们有戒心,如何能让他们再热乎起来?更麻烦的是流民的安置,我这个商屯的法子是不错,但皇上为了保证北京建设,已经暂停山西开中,如果殿下不能让皇上重新放开山西开中,则此法方可行。”
“哈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朱瞻基哈哈一笑,从袖中掏出一份廷寄道:“你看看,这是我上个月奏请的,当时你正忙着科场舞弊案,就没跟你说,没想到皇爷爷这么快就批复了。”
“哦?”王贤接过来展开一看,果然户部同意了在山西重新开中,允许商人往大同运粮换取盐引,他登时长长松了口气道:“这可真是太好了,看来我白担心一场,原来殿下早有计较啊。”
“哪有什么计较……”朱瞻基闻言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被那些晋商缠得不行了,才上了这道疏……”
“可见天要殿下成事,竟能无心插柳。”王贤的心情大好,难得拍起朱瞻基的马屁。
“没办法,吉星高照么。”朱瞻基也高兴地笑起来:“你就是我的吉星呐!”
所谓开中法,乃是大明朝一项重要的国策。大明建国初期,北方战乱频仍,百万大军囤于山陕晋冀蓟辽一线,以抵御仍有相当强实力的蒙古骑兵。这么多兵马人吃马嚼、所费巨靡。然而北方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根本无力供给这么多军队。只能由南方各省百姓运粮到北部边疆,但政府发运的效率极为低下,百姓运一石粮草的损耗甚至达到两三石,不仅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亦难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哪怕十分不喜欢商人的太祖皇帝,也只能同意官员所请,采取开中法来解决浩繁艰巨的粮草转运工作。
所谓开中法,是以朝廷手中掌握的食盐专卖权为基础,规定商人只要将粮食运到边区指定的仓储,便可以换取相应数量的‘仓钞’,再以‘仓钞’与掌握盐务的盐运司交换食盐专卖许可证——‘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最后销售到指定的专卖区域。这样朝廷让渡出一部分食盐专卖的权力,把耗费巨大、民怨沸腾的运粮差事交给商人去做,朝廷则坐等粮食运到边关即可。而商人们通过大规模运输协作,更加严格细致的管理,运输的效率远高于官府,损耗也远低于官府,所以也有利可图。
于是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批准由山西试行此法,结果大获成功,逐渐推行到临边各省,开中品种也从单一的粮食发展为纳铁中盐、纳金中盐、纳银中盐、纳铜中盐、纳棉布中盐等十几个品种,极大地促进了大明朝的经济发展,也让山西商人一跃而起称雄商界,成为大名鼎鼎的晋商!开中法也成为国家的财政大法固定下来。
然而到了永乐朝,因为国家透支民力过甚,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暂停了山西等各处的开中,专门供应北京城的建设。这下对山西商人和山西百姓的影响就太大了,这些年晋商们上下奔走,呼吁山西重新开中。其间只断断续续开了几次,但北京城的建设一紧,皇帝就给山西断供,让商人和百姓苦不堪言。
说起来这次山西民乱,皇帝还真功劳不小呢……
晋商正叫天天不灵时,朱瞻基来了,他们能不把他当祖宗一样供着么?想方设法、锲而不舍,就是块石头也给他捂热了,果然让太孙殿下替他们上书求情,而太孙殿下果然面子不小,竟真请动了旨意!
巧的是,王贤和严清想出来的辄,也是开中。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中,而是创新了的开中法。传统开中法,就是商人直接从内地运粮到边地换取仓钞,然后回内地换取盐引。而商人们之所以能替代官府来运输,不是说商人们有多大本事,其实只不过是他们为了赚钱,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费尽心思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罢了。其实依旧是费心劳力、损耗巨大。
所以王贤在苦思冥想后,想出了个办法,既然如此,何不让商人募集百姓,直接在边地开垦田地、生产粮食呢?这样待收获后就地入仓换取盐引,岂不省了劳顿之苦、少了多少损耗?多赚多少银子?何乐而不为?
有人就要问了,这法子并不难想到,为什么晋商都想不到?其实晋商不是想不到,而是从前没条件这样做。因为山西从宋以后,原先森林沃土就变成了黄土连绵,适合耕种的土地锐减,要不山西人也不会毅然决然离乡经商。所以在山陕就地耕种根本不现实,是以商人们只能舍近取远,从南方运来粮食。
但山西附近真没有适合种粮的地区么?显然是有的。王贤一下就想到了河套,有道是‘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西、北、东三面环黄河。阴山横亘黄河之北,贺兰山耸峙于黄河之西,芦芽山屏障于黄河之东,南邻陕北高原。依山阻河,形势险要。境内之黄河,水流平稳,两岸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号称塞北江南,物产无比丰富,耕种水稻小麦都不在话下。
其实何止塞北,就连塞下的土地因为黄河的恩赐,只要引黄河水灌溉,都能变成良田。这些广袤的潜在耕地就在山西附近,甚至是境内,商人们自然不会视而不见。
然而看了也是白看,因为这些处女地都在大明军队的防线以外,而河套已经被蒙古人占据,虽然是内附的蒙古人,但狼就是狼、总要吃肉的,汉人若是在这些地方开垦土地、建设村镇,不是把肥肉送到人家嘴边上么?
安全毫无保障,谁会去这些地方垦荒?所以商人们只能望而兴叹。
但商人们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王贤做不到,而且这天下兴许只有他能做到。因为只有他能两面通吃……河套有宝音、白莲教有小怜、大同有张輗,晋王也不得不卖他个面子,还有太孙亲自坐镇,所以这件事只能王贤来做!
“殿下只管召集那些晋商吧。”王贤自信地笑道:“只要他们不傻,就知道这是个天赐良机!”
“他们可一点不傻。”朱瞻基也笑道:“成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次全都凑齐了,就是天要促成此事!”
王贤心说,明明是我要促成好么,当然还要笑着点头道:“殿下说的是,果然车到山前必有路!”
第六百一十八章娄烦
王贤这个法子不可谓不巧妙。首先,晋商肯定愿意开拓塞下,这件事一旦成了,他们就再也不用从江南千里迢迢运粮了,以后就地收粮开中即可,省了奔波之苦、损耗之费、还拥有了稳定的货源,简直是一本万利。
同样,至少在塞下垦荒的初期,你让晋商招募其他百姓,一是人家不会来,二是官府也不许流失百姓。只有在内地活不下去、谁都不收的白莲教民,才有可能、也有条件冒这个险。
再者,土默川正好是博尔济吉特族的领地,以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应该能谈下这件两利的好事。
“我回太原就召集那帮晋商开会,相信他们很乐意提供资金的!”朱瞻基越想越觉着这事儿可行,愈加激动道:“这样不用朝廷花钱,就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安置问题,还能让宣大实现自给,无需再从江南千辛万苦地运粮来!”
“而且河套有了汉人,蒙古人也能安定下来。”王贤笑着补充道:“这样大家安居乐业,不再打打杀杀,殿下也是功德一桩……管你是白莲教还是蒙古人,只要能过得下去,谁会造朝廷的反?”
“你说的太对了!”朱瞻基都能想到皇爷爷赞许的样子了,十分开心道:“几十万汉人迁居塞下、垦边拓土,就是史书上也得浓墨重彩一笔!我们一定要搞好这升级版的开中法!”太孙殿下不愧是永乐皇帝钦定的继承人,看问题就是高屋建瓴。
“呵呵……”王贤就没想那么多,他就是单纯在想如何补救自己捅的窟窿。既然那些白莲教徒不愿意分开,那就集中安置便是了,当然还得给他们找条活路。除此之外,他还真没想太多。不过现在让朱瞻基一说,他觉着自己还真有点深谋远虑的意思呢……教民安置、开中、河套问题,都能在这个方略里得到解决,自己实在是太有才了……
“不过晋商这边好说,如何让那些白莲教徒相信朝廷的话?”兴奋过后,朱瞻基又有些担忧道:“还有河套那边……也得蒙古人同意才行。”
“这两件事,殿下都交给我吧。”王贤轻咳一声道。
“哦,对了!”朱瞻基想一下登时恍然,一脸暧昧地笑道:“有你两位红颜知己相助,这都不是事儿!”
“怎么不是事儿?”王贤却不乐观道:“宝音那边还好点,小怜这边恐怕她的发言权也有限。”
“哈哈,你太小看你家小怜姑娘了。”朱瞻基摇头笑道:“如今在信众中,她的声望比刘子进还要高,白莲教徒能到现在不出乱子,全靠她在镇着。”说着眉头微皱道:“不过这两个月,教徒中似乎混进一些奇怪的东西,专门跟她作对。最近才出了些不好的苗头,所以我才不能去高平迎你。”
“山西只是整个棋局的一部分,别人见我们在这里陷入麻烦,肯定要再捅一刀的。”王贤平静道:“这时候不生乱子才怪了。”
“也是。”朱瞻基安逸地笑道:“反正你来了,这些事儿就不用我费心了。”说着舒坦地靠在椅背上,斟上满满两杯冰镇葡萄酒道:“下面都听你调遣了,我照做就是了!”
“好吧……”对这种赖皮,王贤实在无语以对。
一行人在驿站过了个夜,第二天过午时分便抵达太原。山西三司长官一众太原官绅自然出城相迎,晋王虽然还在居丧期,也派了自己的弟弟做代表来了。
欢迎仪式搞得十分隆重,却没看到一个白莲教的人。这让朱瞻基有些不安,当场便拉过留守的莫问问道:“刘子进那些人越来越不像话了,好歹领了朝廷的差事,怎么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
“这个还真不能怪他……”莫问小声道:“昨天娄烦那边出了乱子,刘子进他们都过去处理了,刚才传来消息说,那边已经发生械斗了,地方上正要请示王爷,是否派官军镇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