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韩瑞养病的期间,朝廷之中,却也不怎么安稳,之前党项部族叛逃吐谷浑,皇帝派遣使节前去责问,还没有得到答复,边庭又传来消息,洮州羌人部族,不服王化,杀死刺史,叛归吐谷浑,闻讯之后,朝堂顿时为之震动。
现在的唐朝,可不是蕃镇割据的时期,才击破突厥几年而已,得到了天可汗的称号,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文武百官,都有些志得意满,有种除我大唐之外,再无其他邦国的心态,一州刺史,四品大员,牧守一方,无论古今,都不容小觑,现在却给人杀了,简直就是赤luo裸的打脸,李世民怒了。
怒不可遏,根本没有掩饰的意思,直接拍案掷书,召集群臣,也不用怎么商量,对于这种事情,也不讲究什么先礼后兵了,就是一个字,打,不然四夷部族纷纷效仿,何以立威,怎么服众。
很快,中书舍人拟定了旨意,盐泽道行军总管率军平叛,李世民看了两眼,附上玺印,连同兵部公文,八百里加急,传达边关,随之李世民也没有了处理朝政的心思,怒气未消,拂袖而去。
但凡明君雄主,都有这样的毛病,控制**强烈,喜欢什么事情都在掌控之中,李世民即位之初,突厥挥军南下,李世民迫不得已,签订了渭水之盟,几乎是纳贡似的,给了许多好处,突厥才退兵而回。
这样的奇耻大辱,自然令李世民耿耿于怀,隐忍了三四年,积累够了,一朝勃发,终于报仇雪耻,堂堂突厥可汗,在宫殿之中献舞,北方各族伏跪臣服,岁岁朝贺,这样的功绩,就是汉武帝也有所不及,表面上没有显露,内心深处,李世民何尝没有沾沾自喜。
不过高兴了几年,李世民却发现,中原很大,但是外族更是不少,而且臣服不过是表面现象,私下的小动作繁多,而今更是忘记了大唐军威,堂而皇之的叛乱,这样的结果,怎么能够让李世民甘心。
“难道真要听信魏徵之言,斩尽杀绝……”李世民皱眉寻思,又摇头自语:“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纳税称臣。”
反复权衡,李世民烦了,挥袖而起,考虑片刻,传旨召见李靖,虽然在贞观八年之时,李靖以足疾辞任,不再担任朝中职务,甚至连军权也放下了,但是李世民清楚李靖的才能,自然不会放任其逍遥得意,没过多久,就下了特旨,诏令李靖,每二三天,就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这是宰相才有的资格。
在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相当于宰相,可见,李世民对于李靖的信任,对于身居富贵,却能够知足,识达大体的能臣,李世民向来十分优待,时不时的召见问政,逢年过节的赏赐更是不缺,就是这种手段,纵观贞观年间的赫赫名臣,至少在现在这段时期,个个服服帖帖,没人敢有异心。
不久之后,李靖来到殿阁,恭敬行礼,李世民亲手搀扶而起,避开帝王龙案,带着李靖来到偏厅,对席而坐,这样的待遇,朝中上下,没有几人可以享受,也算是难得的殊荣。
其他臣子,这种时候,肯定会适当的露出些受宠若惊,或者诚惶诚恐之色,李靖却十分的坦然,半鞠拜谢,自若问道:“陛下召臣来,可是为了吐谷浑之事。”
“就知道瞒不过药师兄。”李世民笑道,无论是在人前人后,对于李靖,李世民向来都是尊敬有加,笼络也好,施恩也罢,反正不是谁都能够持之以恒的。
李靖轻描淡写,微笑说道:“陛下不用动怒,区区吐谷浑,如同古之夜郎,妄自尊大,不要以为占了地利,就可以行螳臂当车之事,若是识时务,安心归附,还能够保其部落,希望酋首伏允明白此理,若是不然,大军出动,必将国灭身亡。”
李世民连连点头,笑逐颜开,也只有李靖这种征伐突厥,俘虏十几万的牛人,才有这样的底气与自信,不把关外的游牧民族放在眼中。
“其实,依臣之见,吐谷浑不过是介癣,真正的心腹之患,仍是突厥部众。”李靖说道。
李世民微怔,突厥不是灭了,眼睛眨了下,立即明白过来,沉声道:“药师兄说的可是至利失、咄陆、薛延陀等部?”
“不错。”李靖说道:“当年,陛下即位,颉利可汗觉得有机可乘,就与突利可汗合兵二十万,大举入寇,长驱直入,直达渭水便桥北岸,陛下仅率六骑驰至渭水河边,严厉斥责,王者风范,天下叹服,使得突厥盟军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退去。”
这是美化的说法,没有足够的好处,突厥盟军哪里肯轻易离开,李世民心知肚明,心里是有点儿得意,却立即清醒,摇头说道:“药师兄不必美言,那时也是侥幸,铁勒、回纥、薛延陀趁着颉利倾巢出动,漠北兵力空虚的当口,一同起兵反叛,后院失火,他们自然不敢久留,给我们休养生息,一雪前耻的机会。”
那个时候的草原民族,不像中原王朝一样,一但统一天下,各州县众志成城,令行禁止,而是大部落、小部落并存,所谓的突厥汗国,说白了,就是草原最大的部族而已,到隋朝初年,分为东突厥、西突厥。
其中东突厥特别强大,以颉利可汗为首,贞观四年的时候,李靖以三千铁骑,大破东突厥于阴山,顺便将东突厥大大小小的可汗贵族,一同罗网擒下,送到了长安,那个时候起,东突厥算是灭亡了。
其实,之所以赢得这样轻松,除了唐军的确强大之外,与突厥本身的内乱,多少有点儿关系,东西突厥对掐,几百年来,南朝孱弱的思想,深入草原部落之心,早就忘记汉代时候,中原王朝犯我天威,虽远必诛的雄风,所以根本没有防备,等到李靖率军打去的时候,颉利可汗多半还在喝酒享乐,措手不及,肯定完败。
想到大军凯旋之日,太极殿中歌舞庆功,李渊亲自弹起了琵琶,颉利献舞的情形,李世民踌躇满志,感叹说道:“往来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直到药师兄以骑三千,喋血虏庭,无往不捷,遂取定襄,单于稽颡,耻其雪乎,足澡渭水之耻矣”
深知盈满则亏的道理,李靖哪里敢单独承认这样的功劳,连忙推说道:“全赖陛下运筹帷幄,众将士用力,非靖之功也。”
十分欣赏李靖的谦让,李世民微笑安抚两句,没有忘记正事,认真问道:“薛延陀等部远在天边,与我大唐素无交往,怎么成了心腹之患?”
“陛下何必明知故问。”李靖笑道:“当年大破颉利可汗之时,各部落酋长纷纷投诚,但是也有一些部族归西去,或自立,或是附了薛延陀,之后,薛延陀带领部落在颉利故地建立牙帐,几年过去,应该成了气候,如同魏玄成之言,突厥乃是鸟兽野心,若是归化中原,倒是可用,而今却聚居漠北,迟早成为大唐的心腹之疾。”
李世民深以为然,不过,这些多半是场面话,真正的原因,却是西突厥控制了西域一些国家,阻碍了丝路的畅通,关陇贵族集团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通过丝绸之路,赚取了丰厚的利益,在他们的影响下,朝廷的君臣,也开始慢慢重视起来。
况且,李世民铁了心要做个明君,一向是以汉武帝为目标,人家能打得匈奴屁滚尿流,远遁西方,绝迹于漠北,李世民自信能够做到,不过也要找个合适的借口,但是在此之前,自然要收拾吐谷浑,不然朝廷的尊严,天可汗的威名何存?
李靖忽然问道:“陛下,是否记得阿史那杜尔?”
回思片刻,李世民说道:“是不是那个……颉利的侄子,突厥拓设,当年与颉利的儿子欲谷设统治着铁勒、回纥、同罗等部落,似乎没有染上骄奢yin逸的毛病,十年时间没有向部族征收赋税,朕曾在渭水岸边见过,是个英杰。”
“时隔数年,陛下忘记无差,臣下佩服。”李靖说道,小小奉承了下。
微微挥手,李世民微笑道:“不是朕的记性好,只是颉利时常向朕悔叹,阿史那社尔曾多次劝说他不要对中原用兵,可惜他都没有采信,才落得了兵败身擒的下场。”
“如此看来,这人倒是有几分见识,而且能力也不错。”李靖赞许道:“当年薛延陀举兵反叛,阿史那社尔率军镇压,却不是薛延陀的对手,只得退守浮图城,不过因祸得福,逃过了一劫,没被我军众将擒拿而归。”
“之后如何了?”李世民问道,剑眉轻扬,知道李靖不会无缘无故提到这人的。
李靖笑道:“陛下所言无虚,此人真是个英杰,几年下来,拥众十万,自称都布可汗,不过立足未稳,就对薛延陀用兵,大败而归,部族离心,没了立足之地,而今率领残部东行而来,似乎有意归附朝廷……”
第三百一十八章暴风雨的前夕
第三百一十八章暴风雨的前夕
有人来投,自然是件好事,而且还是主动投诚,充分说明了,天可汗的威名远播,众人臣服,李世民不免得有几分欣然,实际上,也有许多好处,无论是做为榜样,还是了解西突厥的情报,都不容李世民拒绝阿史那杜尔来投。
“昨日边庭报来的消息,阿史那杜尔派人与守将接触过了。”李靖呈上了奏章,恭谨说道:“兹事体大,守将不敢做主,飞马传信,呈报到兵部,刚才早朝,侯君集才想禀报此事,却遇到了羌人反叛的消息……”
有些事情,说开了才好,特别是李靖这种,半退休的臣子,居然要比皇帝更早知道消息,对于李世民来说,多少有点儿顾忌,而今听到解释,随之释然,原因在已,刚才怒发冲冠,拂袖而去,错过了侯君集的汇报,怪不了别人。
阿史那,这个姓氏,可不简单,相当于突厥部族中的王族,阿史那杜尔不仅是颉利可汗的侄子,更是隋朝时期,娶了义成公主为妻的处罗可汗的次子,这样的人物,不是俘虏败降,而是主动前来投靠,意义重大,李世民自然欢迎。
然而,李世民与李靖也清楚,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只是有这方面的意向,至于是否真的投诚,肯定要经过一番周折,不过此事自有李世民等君臣操心,李靖觉得自己应该识趣,在天子没有问计之前,告退而去。
算是个好消息吧,李世民的心情也好了些,把心思放到政务之上,吩咐寺人,将今日的奏折拿来,批阅了几份,忽然见到一份弹劾的奏章,李世民略微皱眉,考虑了片刻,直接召见房玄龄。
一会,房玄龄就到了,没有办法,身为宰相,就应该有这样的觉悟,随时等候皇帝吩咐,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有人觉得烦不胜烦,但是更多的人却趋之若鹜,乐在其中,房玄龄,应该是居于两可之间,不过位极人臣的滋味,也不是那么容易消受的,特别是在李世民这样强悍的帝王治下,没有过硬的素质,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没有出头的机会。
纵观贞观年间的名臣,哪个不是在史书上浓墨重书的牛人,就算不能耳熟能详,至少应该听说过名字,就是在他们的衬托下,更加显得李世民的统御能力,非是普通帝王可以比拟,见到房玄龄,剑眉微扬,就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也是多年的心腹了,房玄龄岂会真的惧怕,不过也恰到好处露出了几分惶惑,未等李世民开口,就率先请罪起来。
“你有何罪?”李世民问道。
房玄龄恭敬回答:“主忧臣辱,主辱臣死,陛下理政不悦,必是臣下的罪过。”
老奸巨滑,这种理论,对于昏君来说,肯定悦耳动听,但是李世民却没那么容易上当,允许房玄龄蒙混过关,直接责问道:“有人参奏校书郎韩瑞,私自更改朝廷政令,刊印佛经,具体怎么回事,房仆射是否清楚?”
按理来说,韩瑞只是八品官员,勉强上得了台面,不过也算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御史言官弹劾,只是小事而已,一般情况下,李世民批示两句,着大理寺,或者吏部之类的官员前去核查,如果参奏属实,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大臣,商讨着解决就行,然后将事情经过结果,呈报李世民圣览,这才是朝廷处理政事的流程。
诺大的帝国,军机、民政、边防……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事无巨细,全部兼顾,人的精力是有限度的,不懂放权的结果,肯定和诸葛亮差不多,鞠躬尽瘁,劳累而亡,李世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常年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发掘人才,就是想让他们帮自己分担政事,治国安邦,成就万世基业。
当然,适当放权,那叫垂拱而治,全部放权,那就是自寻死路了,而今李世民揪住这事,责问房玄龄,主要是这件事情,可大可小,轻了说,无非是韩瑞自作主张,重了说……那就非常严重了,毕竟刻坊刊印的书籍,是由礼部拟报,李世民御笔钦定,而今居然有人,不经过他的同意,就作了更变,这是什么性质,眼里还有没有皇帝的存在?
察觉李世民的怒火,房玄龄心中凛然,皱眉说道:“陛下,此事,臣并不清楚,什么时候的事情。”难道是韩瑞真的经受不住那些和尚的蛊惑,闯下了弥天大祸,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谁也保不住他了。
“三日之前。”李世民说道,目光锐利,不管韩瑞多有才华,但是作为臣子,就应该恪守为臣之道,如果事情属实,他不介意让世人知道,藐视帝王权威是什么样的下场。
三天,掐指算了下,房玄龄连忙说道:“陛下,可是韩瑞四天之前,以病告假,如今在家休养,未曾病愈归来。”
嗯,李世民有些惊讶,随之沉声道:“那么刻坊之事,是谁在负责?”
告假也不能摆脱嫌疑,毕竟这种事情,只要吩咐下去,匠人自然听从安排工作。
“好像是个秘书郎。”房玄龄说道,不怎么确定是谁,毕竟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记得清楚的。
李世民理解,当下传下口谕,召见秘书少监颜师古。
虞世南请假,秘书监由颜师古主持大局,不过他也不见得有多么忙碌,寺人前来的时候,只是在清闲的翻阅文史资料,听到皇帝口谕,也不敢怠慢,匆忙而去,来到宫殿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房玄龄,而是御台案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