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小地主-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种美好的祝愿,韩瑞自然认同,最起码比什么吉祥之类的高雅数倍,感激韩晦没有给自己取个乱七八糟的表字,韩瑞微笑回应道:“就是有些奇怪,平时听你们聊天,提到以前的长安,没有那么多胡姬的,怎么突然之间,就蜂拥而来。”

说是为了赚钱,这个理由有点儿牵强,毕竟一个二个也就罢了,没有理由,个个都是这样,毕竟只是为了谋生,没有必要背井离乡,远赴万里之遥的陌生地方。

“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听说那边常年战火,动荡不安,都活不下去了。”一个校:“迫不得已罢了,前来长安,至少不用担心朝不保夕。”

几个年纪较轻的官员,包括韩瑞,没有多少触动,但是年长几岁的,比例上官仪等人,却纷纷赞同点头,感慨万端,隋末诸侯征战的时候,尽管他们年纪不大,但是已经到了记事的年龄阶段,运气不好的,甚至亲身经历了悲惨的事情,自然有些感同身受。

气氛有些低落,众人沉默不语,来到醉月阁,情况才有所好转,见到他们到来,早已经在此等候的新科进士,纷纷迎了出来。

“上官秘书,韩校书……”认识的,连忙上前叫唤,不认识的,在旁人的指点下,也上来见礼,一时之间,却是颇为热闹,幸好知道地方有限,只宴请进士科的举子而已,其他诸科的举子没来,不然场面更加的喧嚣。

“今日随驾到郊外参加春祭大典,归来得晚了,让诸位好等,惭愧。”

天天应酬,这点小场面,自然难不倒韩瑞,应付自如,客套片刻,就与众人进了醉月阁,你推我让的,入席就坐,觥筹交错起来。

期间,十多个风情迥异,美丽可人的胡姬,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整齐划一走来,伴随着龟兹曲乐,跳起了胡旋舞,轻盈的身子如一只蝴蝶般飞旋飘舞,纤细腰肢,快而有技巧地摆动,如游鱼戏水,如飞鸟回翔,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节奏轻快的旋律,美妙动人的舞姿,佳酿美食,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不过韩瑞却没有忘记此来的目的,待到舞曲罢了,招手示意,自有仆从捧来一个包袱,挥退歌女胡姬,韩瑞微笑,慢条斯理的解开丝绸的包裹,露出堆砌整齐的书册。

顷刻之间,立即吸引众人的目光,想必这个,就是坊市盛传了好久的登科录,具体是什么内容,别说那些进士了,就是韩瑞的同僚,也不怎么清楚,现在,终于要揭秘了,一些人心,多少有些期待。

“符节,这些……模样似乎有些奇异呀。”上官仪说道。

前面已经提过,唐代,极少有真正意义的书籍,多是卷轴的形式,就好像画卷一样,一本书,分成十几卷,甚至百卷千卷,有的时候,一页就是一卷,好几尺长,弯曲卷成了卷轴,卷的命名,就是这样得来的。

然而现在,韩瑞手的登科录,却是书册,当然不是后世那种向左翻页,横行排列的书,而是明清时期的线装书,形制很是精美,自然引人注意。



第三百章潮流

第三百章潮流

“游韶兄,请看。。”韩瑞含笑,随手递了本书册过去。

上官仪接过,打量了片刻,现这样装钉,不仅存放、拿取容易,逐页翻读更是方便之极,一册在手,无论是躺着,站着,坐着,都可以轻易阅读,不像卷轴,要在固定的地方,摊展开来,才能看得舒服。

在手把玩了片刻,上官仪现其的妙处,立即赞不绝口,旁边的几个同僚见了,也连忙上前,拿了几本书册观看,体会之后,也开口赞叹,这下子,弄得那些新科进士心痒痒的,若不是有还几分矜持,恐怕也凑上去了。

不过,登科录本来就是散给他们的,韩瑞也没让他们多等,招呼同僚,一人派几本,片刻之后,新科进士手,每人都得了本形式新颖,崭新精美的书册。

真正拿到了手,那些进士才知道,为何上官仪等人,会这样惊叹,毕竟是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最适宜古代读书人习惯的书本形制,霎时就征服了那些进士,交口称誉。

一番赞叹之后,一些进士,便迫不及待的仔细阅读书的内容,尽管是古代装线书形制,但是目录、页码之类的,在韩瑞的吩咐下,刻坊匠人添加上去了,开始的时候,众人沉浸于登科录的内容里面,自然没有留意这些细节,后来现,肯定称道叫绝。

不过,那是后话了,现在,那些进士,仔细观阅,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心难免有几分陶醉,随之快浏览,翻到了最后,诗赋策论篇,摘录了这次科举,最好的诗、赋、章,各十篇,标出作者,而且附有褚亮的点评。

如同韩瑞之前料想的一样,见到上面没有自己的诗赋章,一些进士,心自然不服,但是现褚亮的点评,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可见无论古今,扯虎皮作大鼓的行径,总是不缺乏效果的,另外就是,古代的权威,比较具有公信力,得到众人的认可,不像后世,基本是人人喊打。。

诗赋章能够摘录其的进士,心自然是洋洋得意,不过也知道自矜,不会赤1u裸的炫耀出来,一些人心思较为灵活之人,忽然高声道:“韩校书,请问是否还有多余的书籍?”

言下之意,好像是想多要几本,其他进士听闻,也醒悟过来,对呀,这本肯定自己保留,但是谁家里没有亲戚朋友的,一本怎么够分啊,反应过来,众人纷纷开口询问,有些人干脆直接表示,可以花钱购买。

韩瑞错愕,却是没有料到这个情况,有些为难起来,众人的模样,好像索求的不是一本两本而已,那个架势,每人至少也要几十本才能满足,如果刻坊是自家经营,肯定不成问题,甚至希望多多益善,问题在于,刻坊是官衙直辖的,又不对外经营,有钱也没用。

“诸位,且莫着急,这事我们也做不了主,得回去请示。”上官仪笑着说道:“实在不行,你们可以另找刻坊印制,指明要这样装钉,无非是多等些时日而已。”

众人觉得有理,也不纠缠此事了,纷纷举本敬酒,以表谢意,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符节,除了登科录,刻坊也应该印有其他:“若有节余,记得给我们留几本,纸墨费用,我们自己掏腰包,不会让你难做的。”

“游韶言之极是。”旁人赞同道:“我们可是听说了,你上书朝廷,推行教化,陛下肯,房相十分重视,着令礼官筛选经书,即日刻印,分天下州县官学。”

提到这件事情,那些个秘书监官员,怎么也掩饰不了羡慕之意,按照吩咐,将事情办妥当了,只要天子满意,房玄龄认可,以后还愁没有升高的机会,想到那些得到李世民赏识,几年时间,飞黄腾达的幸运儿们,心里怎能不泛出几分酸意。。

意识到说错话了,上官仪连忙补救,微笑道:“符节,这些不容易,繁琐之极,就是慢工细活,没有一两年时间,恐怕完成不了,一定要耐心细致,但是也不要忙着印书,却忽视了秘书监的工作,真是疏忽出了差错,不要怪我们不讲情面啊。”

好像也是,两头兼顾,肯定忙得不可开交,经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一些人心里平衡了,好言安慰,笑语打趣。

他们,好像不清楚活字印刷术的事情,韩瑞眨着眼睛,含糊其辞的应对,过了片刻,受到众人的轮番敬酒,也有些感觉,自然暂时告退,由侧厅而出,通过曲折回廊,来到僻静的小厅之,屏风之后,有几只木桶,供人解决生理问题。

片刻之后,韩瑞出了屏风,厅前有个小井,旁边的方案,摆有木盆,盛满干净的清水,皂子、毛巾自然不缺,考虑周到,为客人着想,的确令人满意,心暗暗夸赞了下,韩瑞回身而去,在醉月阁的回廊之前,却是遇到了乌萨尔。

有点自来熟的意味,乌萨尔热情洋溢的抱怨道:“韩公子,真是巧呀,你也在这里。”

“的确很巧,感觉乌萨尔兄,专门在这里等候一样。”韩瑞笑道,抬头打量酒楼的布局,心若有所思,东主是西域来的商人,真是巧呀。

装做没有听懂韩瑞的暗示,就当他在说笑,乌萨尔说道:“那是自然,要是提前知道韩公子要来,我肯定专门在这里等候。”

对于乌萨尔的厚脸皮,韩瑞很是无奈,伸手不打笑脸人,无缘无故的,总不能翻脸吧,只得微笑说道:“今日,与一众朋友在这里聚会,乌萨尔兄若是没事,可以前往同乐。”

“甚好。”乌萨尔眼睛微亮,求之不得,一个西域商人,想要在京城立足,最缺乏的,肯定是各种人脉,现在机会就在眼前,怎么可能错过,根本不用考虑,就直接答应下来。

两人掀帘而进,韩瑞拍手笑道:“诸位,注意了,给你们介绍位异域朋友,由于仰慕原化,不惜万里,远道而来的于阗国人,乌萨尔。”

“乌兄,又见面了。”上官仪含笑招呼道,尉迟乙僧的朋友,后面也见过几次,印象自然比较深刻。

旁边,一俩人个官员,也是如此,不清楚乌萨尔的底细,不过对于他的豪爽大方,还是记忆犹新的,友善的招呼起来。

那些新科进士,见到这个情况,也很给面子,纷纷问好,乌萨尔心情舒畅,喜上眉梢,拿出了最大的热情,积极回应,对于这种交际场面,乌萨尔的经验丰富,右手提壶,左手拿杯,一圈下来,如鱼得水,就与众人聊得火热,仿佛多年不见的好友。

当然,大家只是逢场作戏而已,事后遇上了,肯定不会如此,毕竟真正的朋友,口头上说说,喝几次酒,称兄道弟的,往往做不得数,以乌萨尔的精明,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转了几圈,就来到韩瑞与上官仪等人的圈子,与其结识新朋,不如专心经营旧友。

况且,所谓的旧友,彼此之间,到底有几分情谊,还是个未知数呢。

今天在郊外辛苦了大半天,身体来来就疲惫不堪,又喝了许多酒,韩瑞压制不了酒意,晕眩的感觉,慢慢的开始上涌,连忙注意节制,见到已经是黄昏时刻,席案之前,杯盘狼藉,大家也是酒足饭饱,随之提出告辞。

众人纷纷响应,毕竟今天又不是节日,夜里宵禁,回去得晚了,巡逻的军卫,才不管你身上有没有功名,直接绑起来,交到长安衙门处理,不仅要挨板子,而且要通报全城,什么面子都丢尽了。

众人脚步纷乱,摇摇晃晃出了酒楼,相互告辞而去,留下结帐的几个进士,却惊讶的现,今日餐饮的价格,居然是往日的几分之一,借口也是牵强,居然和春祭大典扯上关系,不过只要少给钱,不会有人认真计较的,自然是吩咐仆从付账,随之乐呵呵的走了。

韩瑞有几分明白其的缘由,不过没有点破,走到钱丰旁边,含笑问道:“三哥,你是出城,还是随我回家?”

自从韩瑞搬到城居住之后,骊山的宅院,就成了钱丰的常住地了,其实韩瑞的意思,让他进城同住的,可是钱丰却不乐意,振振有词表明,不愿意打扰韩瑞与郑淖约的二人世界,其实主要的原因,却是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日子,无论怎么折腾,也没人管着。

“肯定是出城啊。”钱丰说道,见到众人走得差不多了,连忙拿出登科录,爱不释手的翻阅,虽然其没有摘录他的诗赋章,但是不要忘记了,序言可是出自他的手笔,开篇就能见到,更加的荣耀。

微微摇头,韩瑞微笑道:“好了,之前不是给你看过原件吗,里面的内容已经滚瓜烂熟,还有什么好看的。”

“问题是手抄的,与印刷出来的,感觉不一样。”钱丰说道,懒得理会韩瑞,招来马车,翻身上去,晃悠走了。

韩瑞觉得很有道理,不过没有放在心上,也随之骑马回去,自然没有料到,不经意之间,自己又引了一个潮流。

第三百零一章种子

第三百零一章种子

春祭之后,朝上下,不得轻闲,毕竟安排春耕,不只是做下样子,就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什么劝课农桑,备水利,开垦荒田之类的事情,也需要朝廷统筹安排,这种政令十分的繁琐细碎,但是又不得忽略,而且非常重要,朝堂君臣少不了要忙碌一段日子。()

长安人口将近百万,这样的大城市,以耕地为生的百姓,只是占了少数,大部人都是所谓的城郭户,所以不怎么关心什么农桑水利,平日是什么模样,现在就是什么模样,最关心的依然是各种家常俚短,流言蜚语,奇闻逸事。

日子过得安逸了,八卦之心,日渐增长,这是必然的规律,后世已经证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古代自然没有例外,街头巷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什么新鲜事儿,如果不能参与其,说道几句,那岂不是证明自己见识不如隔壁的某人。

可见,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自诩饱读圣贤书的人士子,也避免不了这种劣根性,见到那些新科进士,兴高采烈的捧着录科录回来,虽说其也有自己的名字,也难免吃味,更何况没有名字的,情何以堪。

要知道科举才结束不久,大部分的应试生贡,或是流恋京城的繁华,或是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还没有返乡离去,什么曲江宴,碑铭刻字,眼不见,心不烦,忍了,现在又弄出个什么登科录,真是,是可忍,孰……也要忍。

没有办法,谁叫技不如人,人相轻,但是也要脸面的,毕竟里子已经输了,再不要脸,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话虽如此,不过心里真是羡慕妒嫉恨呀。

“凭什么……”

“凭人家考上进士。()”

“他们的进士,有水分,不是真才实学。”

“……没错,有什么可得意,无非是背后有人提携而已。”

酸溜溜的谈论几句,响应的人却不是很多,毕竟这种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楚,而且科举又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所以众人对于科举的公平、公正的期待值不是很高,何况若是自身才华出众,比如像韩瑞一样,还参加什么科举,大可直接征召入仕。

所以,一些人私下愤愤诅骂两句,出口恶气也就罢了,没有引起什么风波,注意力仍在登科录上面,这件事情,大家早有耳闻,本来也不会那么介意的,但是登科录的形制实在是太过前,装钉印刷精美,拿在手,闲庭散步,一下子,就成为了最为新潮的读书方式,令人为之向往,自然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