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一句话,郑淖约沦陷了,顾不上宅院之前,行人如织,直接扑到韩瑞怀,温暖舒适的感觉,永远那么令人心安……
华灯初上,太极殿,烛光摇曳下,却是李世民勤政的身影,普通百姓,这个时候,恐怕已经用了晚餐,但是贵为帝王之尊的李世民,却还没有传膳,可见想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背后付出的努力,绝对越乎某些人的想象。。
高官重臣,平时还有休假的时候,但是一国之君,却从来没有假期,稍有松懈,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天下之间,皇帝却是最大的存在,况且如同李世民这样强势的皇帝,若非自己的意愿,别人怎么劝诫也不会有丝毫用处。
皇帝的贤明与昏庸之分,其实就是在于有无自制力的问题,以及对于自身责任的认知,两个要素,李世民自然具备了,所以他就成为天下人交口称誉的明君。
夜色渐渐黯淡,殿的烛光更加明亮,御案上的奏折渐少,眼看只剩下最后一本,李世民心情舒畅,随手翻开奏折,顺势吩咐传膳,低头观看,忽然愣了。
仔细浏览读下,不由得沉吟起来,看了眼上奏之人,没有什么印象,李世民踌躇了下,这本奏折,是通过尚书省呈递上来的,应该不至于有假吧。
考虑片刻,李世民扬声道:“来人。”
“陛下有何吩咐。”一个寺人匆匆忙忙而来。
李世民问道:“今晚,谁在尚书省夜直。”
“房相。”根本没有考虑,寺人直接回复,能在天子身边服侍,自然伶俐。
“传召。”
李世民吩咐,寺人没有废话,行了个礼,却步退下,也不用多久,听到皇帝召见,房玄龄快步行来,经常进出宫,算是驾轻就熟,见了李世民,恭敬行礼,神情却是从容之极。
没有废话,李世民问道:“房卿,这本,关于活字刊印的奏折,你看过了没有?”
“启禀陛下,臣看过了。”房玄龄说道。
“怎样,是真是假。”李世民问道:“是否验证过了。”
“却是没有。”房玄龄老实承认,微笑说道:“不过道理相通,应该不成问题。”
李世民默默点头,笑逐颜开,欣然说道:“若是可行,天下的读书人有福了。”
“陛下的意思,可是同意马浩的提议?”房玄龄试问道,奏折是什么内容,他自然清楚,而且心也有赞同之意,不然也不会呈交上来。
“有益于朝廷,教化百姓,有何不可。”李世民笑着说道:“这个马浩,不过是区区书吏,却有这般见识,也是难得。”
言下之意,自然是不要埋没了,暗示房玄龄予以提拔,只要是人才,李世民不论出身,一律启用,才会有今日贞观之气象。
马浩的奏折,却是借活字印术之良机,上书李世民,将经书典籍,印刷数万册,分各州县学,宣扬朝廷德政,笼络士人之心,自然,后面那层意思,大家心知肚明就行,对面就不必直说了。
对于统治者来说,善教比善政更重要,因为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对于李世民来说,最推崇的自然是荀子民水君舟的名言,或许没有听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但是李世民却是这样行事的,所以李世民看重的,不是活字印刷这门技术,而是马浩推行教化的建议,视之为人才。
犹豫了下,房玄龄诚实说道:“陛下,这个马浩,能力确是有的,就是品德有瑕。”
“瑕不掩瑜。”说了句,李世民问道:“他的品行有何问题?”
乱世之时,重才轻德,到了天下太平,当然是以德为先,这个道理,李世民自然清楚,所以才会多问这句。
“看了奏折之后,臣也觉得马浩颇有才干,就查问了下。”房玄龄说道:“得知此人在半年之前,曾为龙门县令,却因贿赂之罪,按律法革官贬职,成了刻坊书吏。”
咦,依稀有些记忆,李世民剑眉微皱,他相信,越是聪明能干之人,没有德行,惹出的祸端比平庸之人更加难以收拾,比如杨广、虞世基、宇化及……所以更加看重臣子的品性,这个马浩,投机取巧,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却给李世民留下恶劣印象。
这等小人,李世民自然不想启用,犹豫不决,翻开奏折,再次浏览起来,看到其某处,眼睛有些亮了,微笑道:“房卿,可知道这个活字印术的设想,是谁人提出来的?”
“回禀陛下,是秘书监校,语气平常,不带丝毫感**彩。
你问我答,相当于皇帝的应声虫,一直是房玄龄令朝堂御史言官攻讦的地方,而且就是因为此事,李世民经常训斥,所以有段时间,关于房玄龄尸位素餐,能力平庸,不宜为相的奏折,几乎摆满了李世民御案。
效果也十分显著,房玄龄罢相了,可惜未等某些人弹冠相庆,宫里就传来启复房玄龄的消息,如此再三,循环往复,众人总算明白了,人家君臣在玩游戏呢,大家没事不要参合,省得里外不是人。
“嗯,校书郎韩瑞。”李世民微笑说道:“才华横溢,能力出众,自任职以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忠职守,奉令筹办曲江宴会,余功未赏,而今又令书吏上,深得朕心,房卿觉得应该如何嘉奖?”
老狐狸级别的人物了,房玄龄怎能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既然活字印术是韩瑞提出的,那么献策功劳,归在他的身上,也没有什么不妥,当下考虑了片刻,点头说道:“有功必赏,理所当然,臣觉得可以适当给韩校书加个散官,以示皇恩。”
“嗯,就加个承务郎吧。”李世民表示赞同,示意房玄龄处理此事,可怜的马浩,费尽了心机,却是给韩瑞作了嫁衣裳,也是悲剧。
第二百九十四章成了
第二百九十四章成了
散官六品以下,算是低级官员,任命只需通过吏部铨选注拟并经过例行的审报手续即可,房玄龄身为尚书省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这点小事,随手就可以解决了,自然不用李世民亲自下旨。。
一个月不到,就升了一级,这样的度,蛮让人眼红的,但是也不算离谱,不过毕竟由布衣白身直接任命为秘书监校书郎,已经是种破格录用,短期内又再次提拔,幸好只是散官,不然一些人的反应可不止嫉妒而已,算起来也是李世民体恤臣子的一种表现吧。
翌日,冒着春日的蒙蒙细雨,坐车来到皇城,撑着一柄做工精巧的油纸伞,在雨慢行,似乎有几分精神不继,到了秘书监衙署院门之前,韩瑞收伞,淋了点清新湿润的雨雾,感觉冰凉透肤,清爽之极。
恢复几分精神,韩瑞也不抹拭,快步走进衙署,来得不早也不晚,应卯签到,与同僚们打过招呼,随手整理书案资料之类,抄了几页卷,寻思着是否要到刻坊看下情况。
适时,上官仪出现在屋前,招手说道:“韩校书,过来下。”
一帮同僚望了眼,也没有在意,继续忙碌自己的事情,韩瑞也是如此,微笑走去,以为是上官仪有什么材料需要自己帮忙整理。
秘书郎,在秘书监之,属于层领导,自然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房屋,级别上的差别,待遇上的不同,什么时候都存在的,韩瑞可没有闲功夫考虑,这种等级分明的制度是否合理,听到上官仪传达的消息,顿时有些愣住了。
“加官承务郎,到吏部备案……”韩瑞有些惊讶,没有料到馅饼那么快就落到自己头上,本来以为,至少要等到活字印术完成,呈献上报之后的事情。
“没错,恭喜你了。。”上官仪表示祝贺,忽然现韩瑞的表情异常,不由问道:“怎么,升官了也不高兴?”
“自然不是。”韩瑞笑道:“觉得有些突然……”毕竟褚亮等人,只是口头上嘉许而已,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却升官了。
“曲江宴会办得成功,陛下心满意,觉得你有能力,可以重用,自然予以嘉奖提拔。”上官仪理所当然道,这点他深有体会,出仕的二三年,只是低层官员,得到李世民赏识之后,又是二三年时间,就成为秘书郎。
虽说,近二年来,没有了动静,但是上官仪却心满意足,毕竟三十岁不到,来日方长,不必操之过急,步子稳,才走得长远,跑得太快,容易跌倒不说,可能没到顶点,途就没有了向前走的力气,想到这里,上官仪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下韩瑞。
但是应该怎样提醒呢,上官仪头痛,有些犹豫不决,在人家欢喜时刻泼冷水,好像有些不厚道,而且容易让人误会,沉吟了下,上官仪说道:“二十一郎,晋升固然可喜,但是……”
“明白。”韩瑞笑道:“我不会得意忘形的,之所以取得今日的成绩,多得衙署同僚的无私帮助,而且,如果没有虞秘监、颜少监、萧著作郎、上官秘郎的指导,更是不可能圆满完成陛下交办下来的差事,至于我个人,在这件事情之,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工作,根本不值得一提,怎敢居功自傲……”
洋洋洒洒,大段大段的感谢致词,却是让上官仪苦笑摇头,打断说道:“行了,你心里清楚就行,升官了,准备什么时候请客?”
“明日吧。”考虑了下,韩瑞笑道:“恰好,与乔迁之喜一起办,省得你们又来打秋风。”
“找到宅院了?”上官好奇问道。()
“昨日相了,已经立了契约。”韩瑞含笑点头,解释说道:“租的,人家不愿意转让,只能先将就一下,以后再作打算。”
“也行呀。”上官仪爽朗笑道:“这也算是双喜临门,不能便宜你了,准备在哪里设宴,听说西市新开了家酒楼,胡姬侍酒,十分精彩,让人流连忘返……”
“哇,打秋风也就罢了,居然还想趁机敲诈,真是太过分了。”
东拉西扯,聊了片刻,韩瑞告辞退去,准备到吏部报到,表面上神态自若,实际上可以从轻快的脚步看得出来,韩瑞的心情也是蛮兴奋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想必只有圣人,才能在升官财的时候,保持心如止水的情绪。
不过,连最基本的喜怒哀愁的心态都没有,做人还有什么意思。
心情愉快,韩瑞来到了吏部衙署,道明了来意,自然有书吏在前面引请,到吏部司衙进行注批,报请门下省审复之后,韩瑞就是名正言顺的八品官员了,也就是说,以后一切待遇,官袍俸禄什么的,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核算。
办妥了手续,韩瑞准备回去,一个:“韩校书,左仆射有请。”
愣了下,想起尚书省左仆射是谁,韩瑞连忙应声,在一帮书吏官员的注视下,朝房玄龄处理政务的地方走去,由于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的缘故,唐代的尚书省不设令,由左右仆射主持工作,不过唐代以左为尊,左仆射实际上,就相当于尚书令,也就是宰相。
唐朝出名的宰相很多,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推的自然是房玄龄,可谓是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总领百司九年,宰相的位置依然那么牢固,不可替代,这样的大人物,韩瑞见了几次,但是彼此之间,没有多少交流,今日找自己,不会是为了闲聊吧。
韩瑞猜测,疾步缓行,进了间宽敞的房屋,先映入眼帘的,却是堆积如山的案资料,成排叠放,将书架箱柜都挤满了,就在这些堆积如山的案之,一张小巧陈旧的方案后面,房玄龄拈了支笔管,认真的批阅着奏折,刷刷点点,度级快。
见到房玄龄专心致志的模样,韩瑞犹豫了下,没有开口提醒,而是站在旁边等候,过了片刻,处理了本奏折,房玄龄伸手端起了杯子轻抿,却现杯没有水了,抬头就要叫唤,见到了韩瑞,眼睛掠过一抹疑惑,随之反应过来,微笑道:“来了?”
语气随意,没有刻意的倨傲、冷漠、虚情假意,更加没有因为让韩瑞等候,而表现出道歉之意,只是平常的问候,却流露出真诚的意味。
韩瑞连忙行礼道:“下官拜见房相。”
“坐。”房玄龄微微颌,伸手虚引,待到韩瑞坐下,温和说道:“韩校书,恪守职责,不自居功,难得之极。”
开口就是称赞之语,恪守职责也就罢了,不自居功是什么意思,韩瑞有点儿莫明其妙,含糊其辞说道:“下官年少愚钝,行事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不得当得房相之赞。”
房玄龄微微一笑,递了本奏折过去,温和说道:“你递交的推行教化之策,老夫看过之后,觉得有理,便呈上陛下圣览,深得帝心……”
什么意思,韩瑞莫明其妙,自己什么时候呈递过奏折了,带着迷惑不解的心情,小心翼翼拿过奏折翻看起来,自然是马浩那本借活字印术之机,推行教化的进言,不过现在奏折的落款的地方,清清楚楚的标出韩瑞的名字。
半响,韩瑞表情古怪,迟疑说道:“房相,这个不是我……”
“陛下非常欣赏韩校书埋头苦干,不争名利的脾性。”房玄龄挥手,意味深长的说道:“但是有的时候,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免得让人捷足先登,那就后悔莫及了。”
韩瑞抬头,迷迷糊糊,好像有些明白了,更多的却是迷糊。
“对了,陛下的意思,一事不劳二主,既然方案是你提出来的,那么就交给你处理吧。”房玄龄说道:“不过事情颇为重要,老夫派了几个礼部官员协助你,期间有什么问题,尽管前来向老夫汇报。”
韩瑞连忙应声,聆听房玄龄的提点,过了片刻,事情交待清楚,也识趣告退而去,眉毛轻皱,表情有点复杂,待他离去半响,屋传来房玄龄似有若无的轻叹:“官场水浊,希望,再过几年,这份赤子之心,没给消磨去了。”
出了尚书省,韩瑞也没有迟疑,直奔刻坊而去,毕竟活字印术的事情,在没有确认成功之前,他肯定没有向谁提起过,一夜之间,却惊动了皇帝,可以肯定不是自己所为,那么只能在刻坊上找原因了,隐隐约约的,韩瑞感觉事情应该与马浩有关,没有证据,只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直觉。
不久之后,来到了地方僻静的刻坊,韩瑞叫唤了声,里面就冒出几个刻工,态度与昨日截然不同,毕恭毕敬的行礼,充满了热情,真心表示欢迎。
没空计较这个,韩瑞问道:“马浩呢?”
几个刻工面面相觑,纷纷摇头,忙着刻字,谁理会他呀。
一个机灵点的刻工,连忙跑到书吏衙房观看,片刻匆匆跑了回来,奇怪说道:“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