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羽采取了打一城停一些时间的做法,在黄巾军的后面遥遥追赶,一直把邓茂从上谷郡赶进了高柳。关羽留下来的理由很充分,每打下一城后,不是必须留下来整顿城市治安嘛,所以,他总是追不上黄巾军,而是每一次都要比黄巾军破城晚一步。而每当黄巾军攻破一座城池后,最多两天,关羽就率大军赶到了。

在这样,经过了两三个城市的攻击战后,邓茂和关羽差不多是达成了一个默契,邓茂在前面不急不缓的攻城,关羽则在后面不急不缓的追赶。

到了五月中旬的时候,关羽攻破高柳,邓茂自杀,其黄巾军余部全部投降,至此幽州的黄巾军叛乱,完全被平定。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三章 解决乌桓问题

幽州平乱,曾炩军共阵亡近四千人,伤近六千人,总伤亡九千余人。一共斩杀黄巾军三万余人,俘虏黄巾军近十二万,可谓是战果累累。而曾炩的北上目的,完全达到。

而此时,纳入曾炩手下管理的地盘,已经达到了六个郡国,五十三个县,人口也是近二百五十万。

这还不包括居住在代郡、上谷郡和渔阳郡的乌桓族人。此时,居住在这三郡的乌桓族人,总共有接近三十万人。

乌桓是东汉末年的异族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族。

乌桓人是由东胡人繁衍而来的,所以她基本继承了东胡人的生活特征,乌桓人是以游牧为主的部族,史载其“俗善骑射,戈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音脆)为衣。”

最初的乌桓人生活的地方,史籍中称作“乌丸川”即西起西拉木伦河以东,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以南、洮儿河以西、西辽河以北的狭长带状草原。辽设乌州,元为折连川的地域,现今属开鲁、科尔沁区及科左中旗地域。这时期的乌桓人做为匈奴人的种族奴隶,他们“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不缴),辄没其妻、子”(为奴婢),因此,乌桓人经常反抗匈奴人的奴役和压迫,但都被匈奴人残酷镇压下去了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派遗卫青、霍去病进击匈奴左地,西汉大军在现今的西拉木伦河以北、直至克鲁伦河流域大败匈奴。匈奴人败逃入漠北,使“漠南无王庭”,把乌桓人从匈奴人的压迫之下解放了出来。

经过汉初,汉、匈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等一系列大战之后,西汉王朝彻底统治了原乌桓居住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并将接受西汉王朝管辖的乌桓人迁徙到上谷(现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治所在平阴,今辽宁凌源县西南)、辽西(今辽宁义县西北)、辽东(今辽宁辽阳市)五郡塞外。使他们帮助侦察匈奴动静,防止匈奴再次南下,并设置“护乌桓校尉”一官监领他们以防他们与匈奴人交通。从而切断了匈奴人的“左臂”汉朝还准许乌桓大人每年入汉都“朝觐”作为对他们的亲信和优待。

光武建武二十年(公元45年)东汉王朝遣伏波将军马援整顿边塞,置吏招民,并将三千骑出高柳(山西阳高)进击乌桓,结果为乌桓所败,无功而还,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内乱又蓬旱,蝗之灾,实力大损,乌桓乘其衰弱,发兵破之,匈奴北徙千里,漠南地空。光武帝乘机以币、帛贿赂乌桓,招使归附。(此时鲜卑也被辽东太守祭彤击败)建武二十四年春,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此时,东汉王朝采取拉拢鲜卑击北匈奴的政策,使北匈奴多被斩获,势力大弱。使之边无寇警,面对这种形势,乌桓部族中以势力最强大的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各郡乌桓首领九百余人,乃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附汉,诣阙(至汉都洛阳)朝贡,献奴卑、牛马、弓箭、虎、豹、貂皮。

光武帝诏封乌桓渠帅八十一人为侯、王、君长、使他们率众入居塞内,分布缘边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招来种人,给以衣食,遂为汉侦察,助击匈奴、鲜卑。东汉王朝还在上谷、宁城(河北宣化)复置“护乌桓校尉”管理乌桓事务。

东汉中后期,各地乌桓由于战争迁徙和民族融合成分越来越复杂,这时的乌桓中融入了大量的匈奴人、鲜卑人、汉人、林胡、羯等多种成份,人口空前增加,地域分布也越向华北和塞外西部发展,他们此时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不相属统,在前进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发展。汉灵帝时(公元168至189年在位)上谷乌桓大人难楼之部有众九千余落(乌桓人的管理单位),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之部有五千余落,皆自称王、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有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有众八百余落、亦自称汗鲁王,这些大人“并勇健而多计策”以上四郡乌桓再加上渔阳乌桓即是所谓的“幽州乌桓”。

曾炩此时控制下的三郡乌桓,占了此时乌桓总人口的一半多,也是一股非常强的势力。

居住在三郡的乌桓人,自然是以居住在上谷郡的上谷乌桓大人难楼最具实力,他的部落有众九千余落,大约十万人。这是一股非常强的实力,也差不多占领曾炩治下的乌桓人的一半。

东汉末年,异族连年入侵和一次又一次的反叛,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东汉朝廷实施的民族政策出了问题,从后世来的曾炩很清楚这一点;第二,此时大汉国因为内部烽烟四起,国力疲弱,这些异族见有机可乘,自然是群起而攻之,烧杀掳虐,这是这些异族的本性。

现在曾炩占领了代郡、上谷郡和渔阳三郡,自然也面临着处理民族问题的这一难题。

曾炩来自后世,知道的事情多,除了有一些大汉族主义之外,对别的民族实际上并不歧视。但是,曾炩信奉一句话,那就是,纳于自己掌握下的异族,才是友好的民族。

此时的乌桓,虽然居住在大汉朝的土地上,但是并没有完全的纳于大汉朝的掌握中,他们还保持着非常高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就是一个定时炸弹,稍不注意,就会爆炸。

曾炩在处理好这些定时炸弹之前,也是不敢安心南下的。

所以,他派遣使者,要求约见居住在这几个郡的乌桓的首领。

所有的乌桓部落的首领都到了,主要是因为曾炩开出的条件太过优越,为了他们的族人,他们不得不来。

曾炩承诺,凡是和曾炩达成同盟的部族,他们的族人将享有和汉人完全相等的地位和权利。这样的条件,以前没有哪一个大汉的皇帝或者是大汉的官员开出过。

他们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曾炩的口碑一向很好,信誉度也非常高。自从十多年前,无极商会创建开始,乌桓人就一直在和无极商会进行贸易。在贸易过程中,无极商会的信誉,那是毋庸讳言的,是他们知道的最公平的商会。

在乌桓人的心目中,汉人的商人是最狡猾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的赚乌桓人的便宜。但是无极商会改变了他们这一印象。无极商会做生意及其公道,他们总会告诉乌桓人他们双方出售的东西的价值,而且给出的评估非常公道。

他们也知道,曾炩前两年在中山国做官时的事情。在中山国的北方的广昌县,有乌桓的少量族人居住,这些族人过的生活,北方三郡的乌桓人很清楚,那相对他们来说,绝对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丰收年,他们的赋税非常低,自然是过着衣食无忧的悠闲日子;歉收年,官府会免掉他们的赋税,还会进行救济,让他们至少能保持温饱;他们去为官府做事情,还会得到工钱,而且是非常丰厚的工钱。前些年中,北方三郡的一些乌桓人,就通过住在中山国的乌桓人去我中山国的官府做过工,他们了解,那工钱有多么的丰厚。而他们付出的,非常少,只要服从中山国的统治,服从中山国的征召就可以。

所有的乌桓首领,见到曾炩的时候都非常恭敬,这一是因为他们对曾炩为官时的作为表示认同,二则是因为曾炩前面一个月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曾炩率领麾下军队,在一个月内,横扫了幽州西边五郡的十五万黄巾军,而自己付出的代价,不足一万!乌桓人自忖他们以相同的兵力是绝对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的。乌桓这样的异族,信服的就是实力,你实力强,那么,他对你绝对的是恭恭敬敬的,这和后世的小鬼子非常像,拿曾炩的话来说,就是很贱。

曾炩提出的要求很简单,给出的回报很丰厚,所以,乌桓各部很快就一致同意了。

曾炩提出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案,完全就是照搬了新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的政策,嗯,还要稍微苛刻一点。不过,对这时候的人来说,这样的政策实在是太宽厚了。

总之,乌桓人以军事上的不自由,换来了政治上和汉人完全平等的地位。

对于这样的结果,曾炩在私下里是笑歪了嘴巴。不过,在外面,他还是要装出一副吃了亏的苦瓜脸的样子。就这样简单的条件,他不仅解决了一个严重的后方问题,还得到了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骑兵部队。三个郡的近三十万乌桓人,共抽出两万四千壮年,组成了两部骑兵。这两部骑兵,一部由吕布率领,一部由乌桓最具实力的部落首领难楼率领。

第二卷 黄巾之乱 第十四章 厉兵秣马

解决了治内乌桓人的问题,曾炩总算是放下了心中的一大包袱。

这时候,曾炩开始解决另一大难题,那就是处理十多万黄巾军降卒的问题。

这时候,曾炩已经带领大军回到了蓟县。

在曾炩到达蓟县不久,关羽也带着五千无极卫押送两万多黄巾军降卒来到蓟县。曾炩当然不会让关羽这样的猛将一直呆在代郡和上谷郡的,那完全是浪费。

现在,留在这两郡的是张郃和审配。

审配其实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只是他在两方面都不是太突出而也。不过,单从谋略方面来说,他虽然不能算是一流谋士,单也能算是一个准一流谋士了。

在曾炩的心中,像是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贾诩、庞统、周瑜这样的人,算是超一流的谋士;像是鲁肃、徐庶、程昱、田丰、沮授这样的谋士,算是一流谋士。如果要进行量化,那么就是智力分数要达到九十五以上的,算是超一流;在九十以上的,算是一流;在八十五以上的,算是准一流;在八十五一下的,只能算是二流之下的谋士了。

最终,曾炩决定对这十一万多黄巾军俘虏加以甄别;选出适合当兵的青壮年后;其他的都分别送到几个郡去屯田。最终,筛选出三万合格的士兵,其余的八万多黄巾军降卒,则是被分别送到了涿郡,渔阳郡和广阳郡屯田。曾炩并没有向上谷郡和代郡输送人,因为这两个郡并没有受到多少黄巾起义的损害,而且这两个郡太靠近鲜卑的弹汉山王庭,随时都在鲜卑大军兵锋的威胁之下。再就是这两个郡的平原面积较少,多位山地和丘陵,并不适合屯田。

如今,曾炩麾下的军队,在将在战争期间折损的补充好以后,加上新得到的两万四千乌桓骑兵、三万由黄巾军降卒新编的步卒,已经有近十四万人。

看上去数目是挺大的,但是,出去守卫曾炩控制下的五郡一国的士兵以及新编的三万步卒外真正能够调动的军队,也不过七、八万人。毕竟北方五郡新定,掌控力还比较差,离不开军队的驻守。特别是代郡、上谷郡和渔阳郡,北面都是与鲜卑接壤的,这更需要大量的军队驻守了。

最终,曾炩只能是带着三万老兵、两万四千乌桓骑兵和三万新招收的黄巾军降卒回了无极城。曾炩打算把新招收的三万黄巾军降卒让吴懿训练,在进行思想教育和足够的训练后,让他们去接替现在驻守各地的军队,好腾出力量来。显然,这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的,这些黄巾军降卒之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什么军事训练,现在可以说是全部从头开始。不过,他们毕竟还是上过战场的,训练起来比完全新招收的新兵还是要好多了。

最终,新占领的五郡的官职都按照曾炩的预料定下来了,但是,这却是花了曾炩整整十万金的巨额资金,心痛的曾炩差一点骂娘。灵帝这混蛋,人家辛辛苦苦的为他卖命,收复回来一点地盘,要安插一个官,居然还得按照他定的官的价格一个一个的买,最后只是省下了一点零头。这小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小的时候穷怕了,现在在那里拼命的搜刮民脂民膏。眼看江山都快没了,还有这样的心情,心理素质还是真够好的。

不过,曾炩也得感谢人家心理素质好,不然,他这样大量的卖官,还不得被朝廷当成要造反,直接给抓去咔嚓了。

最终,曾炩决定让沮授、审配、国渊、枣祗、张昭、张纮当六个郡国的太守和相,分管六个郡国。张郃为护乌桓校尉,总领上谷郡、代郡和渔阳郡三军的军事。曾炩认命的其他人的官职也得到了朝廷的承认,换句话说,朝廷算是把这六个郡国的官职打包卖给曾炩了。

至于将领方面,吕布、关羽、太史慈、张飞、赵云等四人因军功卓著,被授予了中郎将,张郃是护乌桓校尉,吴懿、高顺、典韦、周仓四人没有升职,仍然是校尉。

这时候,虽然中郎将和校尉的品秩是一样的,但是待遇还是不同的,中郎将可以开府,校尉就不行了。所以,中郎将比校尉还是要尊贵那么一些。

另外的张辽和卞秉,由于还没有成年,暂时还被曾炩要求继续读书学习。

不过,曾炩对两人的安排早就已经定下来了。张辽自然不用说,那可都是一个大将之才。而卞秉,曾炩发现他对情报方面非常擅长,再加上他身份特殊,即使曾炩的小舅子,也是曾顼的二夫人温芊的义子,这些年曾炩对他的培养可谓是苦心孤诣。曾炩相信,等他成年了,也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文武全才的人物。曾炩决定让他统领即将成立的情报机构。

曾炩因平定幽州的巨大功劳,被朝廷任命为幽州牧。

此时,在平定黄巾军的战场上,其他各路大军都是纷纷败退,唯独幽州的战场上,因为曾炩,取得了全胜,迅速的平定了,让边疆地区恢复了秩序,也让鲜卑趁机入侵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