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马肯森”战列舰所装备的克虏伯SK…D/17型45倍口径380毫米主炮在性能上要全面超过了英国人装备较早的阿姆斯特朗42倍口径15英寸舰炮,理论上在最大仰角32度时的射程是42公里,但实际是没有哪位指挥官会认为自己能在这个距离上打中目标。但随着火炮口径和性能的增强,战列舰的交战距离从早先的10000米之内扩大到了20000米以上,现在更有增加到30000米的趋势。
在如此远的交战距离上,炮弹落下时的切入角几乎就是垂直的,这将极大地考验战舰的水平防御能力。早期建造的无畏舰因为并没有注重水平防御,实际上已经无法应付一场高强度的海上激战了。
随着旗舰的开火,位于身后的各舰也陆续开始了炮击,海面上顿时象开了锅一样,冒起一团团的黑色烟雾。远处海面上的英国战舰侧面也在喷吐着橘红色的火光,他们也开始了还击。大口径炮弹带着尖锐的啸声划空而过,在海面上激起一道道冲天而起的巨大水柱。
海面沸腾了!
炮声隆隆,炮弹如同碎石般落下,军舰的周围激起无数高大的水柱。烟囱里喷出的浓烟,夹杂着火炮发射的硝烟,在波涛汹涌的灰色海面上空旋绕飘浮。
这时海上的战场,双方的战舰就像是两队拿破仑时代的火枪兵一样,在拿着霰弹枪在向对方相互轰击,谁也不知道谁会先打中对手。相对而言,德国人的火炮射速更快一些。当英国舰队这边刚刚完成一轮射击,天空中又再度响起一阵令人心悸的尖啸声。在这个时候,英国指挥官们心中就不免生起一种感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英国舰队虽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新兴的德国舰队却拥有更多新锐的战舰,就犹如一个体重虽大却略显迟钝的老拳王在面对一位年青的挑战者,后者的步伐要更加轻盈和富有活力。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巨舰、大炮,双方排成队列在运动中的远距离相互轰击,这样的场景仿佛又把人们带回到了两年前进行的斯卡格拉克海战中。在人类进入到钢铁时代之后,英德舰队再一次上演了一场小型的巅峰对决。
作为英德海军的颠峰之作,“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和“马肯森”级战列舰代表了两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虽然由于“女王”级因服役较早略显老迈,但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舰之一。
在英国舰队旗舰的指挥室里,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毫无疑问的都集中到了那些不断被炮弹激起的高大水柱上,每一发炮弹都在牵扯着人们的心,不论是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双方实力相当,谁也没有把握就能够干掉对手。按照理论上的数据,装备15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应该能够抵受住同样口径舰炮的攻击,但实际上,在双方实力对等的条件下,海战的结果却更多的取决于运气。
一发起发殉爆或是给对手造成重创的炮弹都有可能改变海战的结果。
激烈的炮战在持续了近5分钟之后,进入到了白热化状态。双方的炮弹都开始命中对方的战舰。德舰“威廉王子”号首先命中了与其对应的“厌战”号,紧接着“腓特列亲王”号就被“勇敢”号击中。
双方的战舰的损伤都渐渐多了起来。
突然,英国舰队阵列后部的一艘军舰上腾起一股巨大的浓烟,“唔,那艘军舰应该受到了重创!”一直在关注着海面战况的赫尔曼说道。
索罗钦把望远镜移了过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一艘英**舰的烟囱前部喷出了一股灰色的浓烟,舰体舯部也开始冒出火光。“那应该是‘狮’号!”海军上将说道,英国战列巡洋舰的结构设计一直有很大的问题,这是无论怎么改装都无法解决的。
正在说话之间,那艘军舰上又腾起十几股比先前更大的烟柱,渐渐连成一片,形成一团巨大的烟云,笼罩在军舰上空。索罗钦从望远镜里看到“狮”号上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腾人而起,把整个军舰都遮蔽了。
在这团巨大的烟云中有些碎片飞溅出来,掉落在水面上,随着浓烟消散,可以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狮”号的舰艏和舰艉在水面上高高翘起,螺旋桨在半空中还旋转着,整个军舰从中间折断,开始沉入水中。
随后,又是一场剧烈的爆炸,整个军舰迅速被浓烟和烈火所吞噬,除了在爆炸中被高高抛入空中的桅樯、甲板、装甲碎片落在海中溅起那无数的水柱之外,什么也看不到了。当烟雾升高和逐渐消散之后,海面上空空荡荡,已不见了“狮”号的踪迹。
在“斯佩伯爵”号上,甲板上正在奋战的官兵们可没注意到这些,但作战室里已经是一片欢呼声,“‘狮’号被‘兴登堡’号击沉!再报告一遍,‘狮’号被‘兴登堡’号击沉!”枪炮指挥塔里的瞭望手们的喊叫声也证实了这一点。
仅仅在交战了10分钟之后,英国舰队就受到重创。
一四七、海神之戟(十)
与谨慎小心的本土舰队司令杰利科的性格正好相反,戴维。贝蒂具有英国人天生的勇悍和鲁莽气质,在听到“狮”号沉没的消息之后,他面无表情地下令舰队继续与德国人作战,丝毫不顾忌自己方面实力受损的事实。
但他很快就又吃到了苦果,腾出手来的“兴登堡”号和其后的“吕佐”号一起夹攻“新西兰”号,这艘本来就防护薄弱的英国战巡很快就被打得全身冒起了浓烟,不得不向左转向,脱离了阵列。
“新西兰”号的脱离让贝蒂舰队的形势一下子变得十分吃紧,五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和五艘“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在对轰,德国海军“马肯森”级的结构和防护都与战列舰相当,只不过为增加航速而加长了舰型,并增加了锅炉数量,但它的排水量要比“女王”级要大近4000吨,而且也具有很多的储备浮力。虽然德国人称之为战列巡洋舰,但实际上“马肯森”级强悍的防御力并不弱于“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双方的主力基本上旗鼓相当,但跟在后面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却吃不消了。
本身德国战巡就以防御强悍而著称,问题是“德弗林格”级无论是排水量和主炮都要强于英国“不倦”级的“新西兰”号和“澳大利亚”号。在“新西兰”号脱离战场之后,位于英国舰队最后的“澳大利亚”号成了重点攻击的目标,这艘可怜的英国战巡遭到了“兴登堡”号、“吕佐”号和“塞德利茨”号三艘战巡的围攻,形势一下子就变得岌岌可危。
“澳大利亚”号周围的海水立刻沸腾了起来,它每打出一轮齐射,立刻就遭受到三倍的打击,成吨的海水被掀了起来,无数破碎的弹片在四周飞舞。
金属弹体水雾穿梭。好这些高爆弹大多落吕佐夫号战巡右舷500码以外,仅有一枚炮弹形成了远失弹,对于吕佐夫号几乎没有影响。德国人的高爆弹重重的摔落到海面上,砸出一个漩涡,溅起巨大的水花。随着沉闷的巨响,在海面上形成一道道数十米高的巨大水柱。
“斯佩伯爵”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在继续对轰着,两艘旗舰在相隔15000米的距离上并行行驶,两国海军中最强的战舰展开了殊死较量。“斯佩伯爵”号已经挨了七发15英寸炮弹,而“伊丽莎白女王”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战斗已经整整持续了20分钟,德国战舰损伤也相当严重,“马肯森”号的舰艏被炸开,进水足有600多吨,“腓特列亲王号”则损失了一座主炮塔。受创最严重的是“俾斯麦侯爵”号,它足足挨了有15发大口径炮弹,舯部的电缆管线被切断,舰桥的通讯系统都无法工作,枪炮长只能通过原始的原声筒给炮塔下达命令。只有“鲁登道夫”号仅挨了三发炮弹,基本上没什么严重的损伤。
德国战舰出色的装甲防护、结实的船体结构还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英国人恼怒和有些沮丧地注视着这一切,这些该死的德**舰虽然被接连命中,但速度和战斗力依然不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的形势对英国舰队越来越不利。
德国战列巡洋舰能够扛住战列舰的攻击,但英国人本身就有很大设计缺陷的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防御却禁受不住大口径火炮的猛烈轰击。“澳大利亚”号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幸运的是这艘战巡没有被击穿要害部位,从舰身上冒出的滚滚浓烟让正在围攻它的德国战舰无法捕捉到目标,反而救了它一命。
德国战列巡洋舰放弃了对“澳大利亚”号的炮击,把火力转移到了“虎”号身上。“澳大利亚“号趁机摆脱了攻击,并脱离了战队。
现在贝蒂只剩下了六艘战舰,形势立刻吃紧起来。
“长官,我们看来已经顶不住了,‘虎’号正被四艘德国战巡围攻,而我们却无法摆脱德国人的新式战列舰。”查特菲尔德不得不出言提醒一下舰队司令注意一下现在的战场形势,如果德国战列巡洋舰抽出身来,就会和他们的战列舰一起对英国战列舰形成夹攻。
“看来不得不放弃了吗?”贝蒂在嘴里喃喃地说道,随着德国海军“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和“马肯森”级战列舰的服役,英德海军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德国海军现在已有足够的力量向皇家海军进行叫板。
不仅仅是勇气,还是因为实力。
相反,皇家海军在日德兰海战后只增加了五艘“复仇”级战列舰,而且由于预算的限制,“复仇”级战列舰无论是排水量还是航速,却反而不如较早服役的“女王”级。这造成了现在皇家海军所面临的窘境:空有一大堆航速很慢的老式战列舰,但在新锐战舰的较量中却落入到了下风。
“命令‘虎’撤退,各战列舰放弃对敌人战列舰的攻击,集中火力攻击敌人的战列巡洋舰!”贝蒂在沉思了一会儿之后,终于下定决心选择了撤退。
英国舰队开始转向,“虎”号浑身冒着火光,加速从战场上向前逃窜,德国战巡则在后面全力追赶。
位于英国舰队后面的“马来亚”号和“厌战”号把炮口转向了德国战巡,冲在前面的“德弗林格”号没能继续延续它之前的好运,英国战列舰在第一轮的炮击中就直接命中了“德弗林格”号,一发大口径炮弹直接击中了它的“安东”炮塔,不过,英国人糟糕的炮弹引信还是救了它一命,炮弹没等穿透装甲就发生了爆炸。
“德弗林格”号很快就被命中三发15英寸炮弹,前甲板上燃起了大火,只得向右转向,进行规避。
英国人变得兴奋起来,但是没过多久,就传来一条令他们震惊的消息,在侧翼警戒的“普茨茅斯”号发回电报:“紧急,东北方向发现敌人舰队,航向西南!”
战场形势再次骤然变化,奥地利人再次适时地出现在了战场上,英国快速舰队已经损伤严重,如果在被奥匈舰队夹攻,那么贝蒂舰队今天有可能整个都被敌人给吞下!
一四八、海神之戟(十一)
这场欧洲战争的主旋律是英德争霸,但奥地利人在期间扮演着搅局者的角色。在战前,英国高层根本没有料到已经没落的哈布斯堡王朝能够对战局的走向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论战争能力,奥匈帝国无法单独对抗俄国,在东线战场,每当俄国人开始进攻时,奥匈军队就放弃所占领的土地甚至是自己的领土,退到有利于防守的喀尔巴阡一线,等待德国陆军的增援,然后再一起发起反击。
他们从来就没有单独对抗俄军的进攻。
唯一值得他们自豪的战绩是在面对无能的意大利军队时,他们终于展现出了欧洲强国的气势,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完全打败了整个意大利。英国人直到这时才真正重视起奥匈来,可惜已经晚了。
由于奥匈海军的存在,英国逐渐失去了地中海的控制权,整个北非和中东的战事也愈加被动,等到奥匈军队打通了他们与土耳其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在战场上,德国人由于得到了来自东方的物资支持,已经能够长期与英法方面抗衡了。
在海洋战场上,也是如此,仅仅因为两艘奥匈海军的战列巡洋舰,英国快速舰队在面对当初希佩尔舰队时,就一直无法占据上风。
现在,他们又出现了,而且现在是四艘主力战舰。这是一支足以改变双方力量对比和海战结局的重要力量。
“伊丽莎白女王”号上升起了“全军撤退”的信号旗,英国舰队开始左转,逐渐拉开了与索罗钦舰队的距离。
威伦尼克上将率领奥匈主力舰队赶到了战场,正好遇到浑身冒着浓烟,正在快速逃跑的“澳大利亚”号。这艘可怜的战舰刚刚逃出虎口,又掉进了狼窝。看着前面拦住去路的四艘奥匈主力,舰长穆尔上校终于知道绝望是什么感觉了。
仅仅数分钟之后,“澳大利亚”号就被奥匈战舰一通集火,打得失去了还手能力,浮在海面上,几乎难以动弹。
“弃舰吧!”为了避免战舰被俘,穆尔无奈地下令打开了舰底的通海阀,下令弃舰。奥匈舰队见他们放下了救生艇,便停止了射击。看到“澳大利亚”号开始缓慢地下沉后,威伦尼克命令舰队转向,继续去拦截贝蒂舰队。
现在连一向以勇悍而著称的贝蒂上将也有些感到害怕了,如果他的舰队蒙受重大的损失,那么在北大西洋上,将没有什么力时能够阻止德奥海军纵横驰骋,英国也将会很快因为丢失了筹码而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
此刻英国舰队已经完成了转向,暂时脱离了与德国舰队的接触,索罗钦也开始调整航向,在身后紧追不舍。德国舰队的航速要比贝蒂的军舰要快,贝蒂想要安全返回英国,还得大费周章。此时,“新西兰”号已经跑到了15海里之外,在扑灭了大火之后,舰长向贝蒂请示是否需要他们重新返回。
贝蒂命令“新西兰”号独自返航,自己则率领五艘战列舰保护着受重创的“虎”号一起向北撤退。他们还需要拼死一搏,突破奥匈舰队的拦截。
下午4点15分,战斗又重新打响,英国舰队和奥匈舰队相向而行,在17000米的距离上,再次展开炮战。
由于索罗钦在身后追赶,贝蒂丝毫不敢恋战,率领舰队一面还击,一面向北快速撤退。奥匈舰队则沉稳得多,把航速保持在15节左右,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