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骁骑- 第6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困难。若有难处,伯符尽管说出来,说不定我还能助伯符一臂之力呢。这绝不是妄言,我西凉军虽然是陆地战骑,不习水性,但胜在人多力气大,即便造船不行,还能出力嘛!谁让我们两军如今是一家人呢!”

孙策闻言后脸色骤变,不但没有放松心神,反而神经绷得紧紧的,拿出十二分小心,密切留意着李利的神色变化。

这是因为他和李利相处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司隶大战时,他便与李利对峙长达十个月,再加上最近又近距离接触一月有余,前后加起来将近一年。然而,和李利相处的越久,孙策心里越没底,愈发捉摸不透李利的心性和脾气,随之对李利愈发畏惧。

现如今,孙策算是悟出来了。李利这厮是个十足的笑面虎,他笑得越是灿烂,就意味着出手越狠;说话语气越是温和,就代表着他的对手要遭殃了。这都是血的教训,促使孙策总结出来的成果。是以他此刻再次听到李利和颜悦色的话语时顿生警觉,感觉李利此次一定会狮子大开口,要对他孙策下狠手了。

“伯符啊,听闻你近来喜得贵子,可喜可贺呀!”

“啊!你想作甚,想让我的儿子做人质吗?休想!”乍听李利之言,孙策“噌”地一声站起来,满脸铁青地怒瞪着李利,全身绷得紧紧的,宛如一张搭弓上弦的利箭,似乎随时准备冲上去与李利拼命似的。

第047章釜底抽薪(中)

“伯符啊,听闻你最近喜得贵子,可喜可贺呀!”

“啊!你想作甚,想让我的儿子做人质吗?休想!”乍听李利之言,孙策“噌”的一声拔地而起,左手攥紧成拳,右手握住佩剑,满脸铁青地怒瞪着李利。这一霎,他全身绷得紧紧的,宛如一张搭弓上弦的利箭,似乎随时准备冲上去与李利拼命似的。

眼见孙策怒气冲冲的瞪着自己,李利淡然一笑,轻轻摆手道:“伯符莫急,稍安勿躁。听说我那贤侄如今刚满半岁,还是嗷嗷待哺的孩子,我要他作甚?

李某人虽然不敢自诩正人君子,却还不至于如此下作。此等挟持半岁大的孩子为质子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我李利身上。这一点毋庸置疑,李某对此深恶痛绝,不屑为之!”

孙策闻言后顿时长出一口气,紧绷的身形微微放松下来,但他却不敢放松警惕,仍旧直勾勾的盯着李利。

他很清楚,李利的话没有说完,还有下文,而接下来的话才是最关键的。他孙策和帐下两万余江东将士能否逃过此劫,就在这下文当中。

可是李利接下来的话让孙策又一次失算了,或者说他没有听到预料中的话,却被李利突如其来的一句问话打乱了心神。

“不知伯符是否还记得四年前东垣城下之约,现在是不是应该履行诺言了?”

“嗯?东垣城之约、、、四年前?”孙策愕然应声,一边沉吟着一边皱着眉头思考。似乎是回忆过去是否与李利有过约定,为何自己没有一点印象。

孙策当真忘了东垣城之约吗?

不,即使李利忘了。他孙策也不会忘记。但是他很想忘记,无数次强迫自己忘掉那次城下之盟,最好一辈子都不要再提起。无奈事与愿违,他至今仍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幕,因为那一幕这些年来时常浮现在他脑海里,驱之不散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始终萦绕在心头。

四年前的冬天,东垣城下:

“恳请大将军成全,敕封我为豫章太守。并承袭家父乌程侯爵位!”

“我可以答应你,一切如你所愿,赐你一道诏书。不过李某有言在先,如果十年之内你仍然不能跨出江东在江北扩张地盘的话。待我大军打到长江时。希望你能率众归降于我,切莫无谓抵抗,以免生灵涂炭,血染长江!”

“好,便依大将军所言。从今日起,你我二人以十年为限,击掌立誓。若限期之内你能打到长江,我孙策甘愿俯首称臣;如若不能。誓言作废。翌日,你我沙场相见。再决高下!”

“击掌为誓!”

“啪、啪、啪!”

往事如烟。孙策本以为这些记忆都已化作尘埃,堙没在世事沧桑之中,不承想时隔四年之后再度呈现在眼前。

东垣城一战,孙策被马超重创,险些当场丧命。生死攸关之际,却是马超手下留情,而后李利策马出城,不仅没有为难他,反而答应他的请求,赐下天子诏书,并与他订下十年之约。这便是近年来已然传遍天下的“击掌为誓”,又称“东垣城之约”。

事后孙策才知道,原来这一切都是周瑜暗中帮了他。当年周瑜投效于李利麾下之时曾与李利有过约定,有生之年不与孙策为敌,倘若有朝一日孙策落在李利手里,希望李利网开一面,切莫赶尽杀绝;李利答应了。

正因为如此,东垣城一战,李利本来有机会斩杀孙策,却迫于与周瑜的约定和自身声誉,最终手下留情。不然的话,或许孙策早已身死多时了,焉有今日之成就?

然而正是周瑜和李利的君子之约,无形中也成就了李利言出必行,一诺千金的美名。以至于,天下士族世家从最初坚决抵制西凉军渐渐转化为依附李利,只要李利能给他们一句承诺,他们便一掷千金不皱眉头,甘愿慷慨解囊。洛阳城就是这样重建起来的,自始至终李利都没有出过一个五铢钱,便建起了一座偌大的城池。甚至于,如今天下流传着一句话:百年帝都不抵武侯一诺。由此可见,李利现在真正是金口玉言,言必行、行必果,诚信之名已然家喻户晓。

然而东垣城下与李利击掌立誓,对于孙策来说,却未免太过沉重了。

昔日的十年之约,如今仅仅过去四年,可是李利已经率军打到长江北岸,而他孙策此刻再一次陷入西凉军的围困当中,沦为李利砧板上的一块肉。

前事犹在眼前,今朝再度重演,这让孙策情何以堪,又当如何答复?

此外孙策清醒地知道,昔日李利或许能够顾及与周瑜的约定,而对他孙策手下留情;但时隔四年之后的今天,李利却未必还会念及昔日约定,再度网开一面。这就是所谓的今非昔比,彼一时此一时,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周瑜投效在李利麾下之时,李利治下州郡仅限于西凉二州,一切都还处于发展初期,正是求贤若渴,急需用人之际。但现在,李利麾下人才济济,战将如云、贤才如雨,拥兵五十余万,占据半个大汉;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雪原,北至漠北,南至长江,疆域之大天下无出其右者。

是以李利此时还会顾及昔日与周瑜的约定吗?如果他还记在心里念念不忘,非但不是美德,反而会被别人耻笑其愚蠢,因为他不是一般人,而是威震天下的乱世枭雄。更何况,他麾下有着数十万将士,他代表的早已不是他自己,而是跟随他的数十万大军和上千万黎明百姓。倘若他此时还顾忌一己之约,而置麾下大军和治下百姓于不顾,岂不令人寒心、齿冷?

想到这些,孙策心里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当年他之所以和李利击掌为誓,那是因为李利身陷中原诸侯盟军的围攻讨伐之中,局势危急,朝不保夕。是以他根本没有料到司隶大战的结果却是李利大获全胜,而诸侯盟军一败涂地,各自仓皇逃命。为此,事后孙策深感自责,将东垣城之盟视为一生之中最大的耻辱,绝口不提盟约之事,并刻意把它抛到脑后,置之高阁,一辈子不想再提。

可是现在此事再一次被当众说出来,而且出自订立盟约的当事人李利之口,这等于是当面讨债啊!

事已至此,孙策退无可退,即便是矢口否认亦是枉然,天下皆知之事岂容抵赖?

“昔日盟约自然作数,然则此时孙某未必没有一战之力?是以履行盟约之说,言之尚早,若是当真到了践行诺言之时,我孙策堂堂八尺男儿焉能言而无信!”众目睽睽之下,孙策僵着脖子,硬挺着瓮声说道。

此言一出,帐下在座的一众江东将领脸色顿变,遂一个个低下头,面带愧色、羞于见人,但他们心里却暗暗松一口气,如释重负。诚然,孙策虽然口口声声说绝不反悔,实际上就是当众抵赖,但是孙策所言却是江东将领们迫切想听到的答复。否则,一旦孙策稍稍松口,那他帐下的一众将领将如何自处,又该何去何从?

尽管孙策出言推诿,但他和帐下一众将领都知道,所谓一战之力,其实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根本打不过李利麾下的西凉军。眼下孙策手里还有两万七千余兵马,其中五千兵马在江边造船,三千兵马暂时驻扎在皖县县城,庐江各县的守军共有九千人,余下一万兵马都在潜山大营。是以凭着这点兵马与西凉军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死路一条。

“这样么?”就在孙策缓缓落座之时,李利语气不善地沉吟一声,既而神情肃然地道:“既然如此,多说无益,战场上见”说到这里,李利骤然话音一顿,抬头扫了一眼神色慌乱的孙策和江东诸将,随即话锋陡转,语气温和地道:“据说伯符还有几个胞弟,二弟孙权现年十六岁,业已长大成人,且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我长安太学乃大汉第一学府,正是令弟孙权前去求学的好去处,五日之内让他前来见我,而后随我前往长安,学成之日即可返回江东!”

“这”孙策闻声抬头,满脸惊诧的看着李利,弱弱地拒绝道:“盟主方才说不屑于质子之事,而今又何必强人所难”

不等孙策把话说完,李利长身而起,不容置疑的道:“我意已决,此事就这么定了。五日之内,将孙权带到我面前,否则尔等都将长眠于此!散了!”拂袖一挥,李利转身离开帅帐,留下一众神色各异的江东将领面面相觑,而西凉将领则带着满腹疑惑相继离开帅帐。

“唉!”一声长叹,孙策满脸愤恨地看了看帅帐后方的内室房门,既而颇为艰难地挣扎起身,脚步异常沉重,缓缓走出大帐

ps:感谢:缘分天分书友的打赏支持,多谢!

第048章釜底抽薪(下)

眼睁睁看着李利拂袖而去,神色各异的江东诸将不禁面面相觑,却相顾无言,摇头暗自叹息。

而坐在左侧首位的孙策则是满脸愤恨的瞪着后帐房门,呆坐半晌,直到张纮轻声提醒,他才极其艰难地挣扎起身,步履异常沉重,缓慢走出帅帐。

走到帅帐门口时,孙策再次止步不前,似乎还在犹豫,踌躇难决。一众江东将领都站在他身后,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其实就是等待他的决定。事关全军将士的生死,他们这些将领岂能坐视不理。尽管他们同样满腔愤慨,奈何李利咄咄逼人,西凉军又一旁虎视眈眈,面对如此情形,他们纵然一万个不愿意也无可奈何。

伫立半晌后,孙策轻声叹息道:“唉,罢了!潘璋、子义随我来,尔等都散了吧。”轻轻摆手间,素来英姿勃发的孙策显得无比颓废,那缓缓离开的背影竟然透着寒风般的萧瑟,步履蹒跚。

不难想象,刚刚孙策站在这个原本属于自己的营帐门口时,内心深处是多么痛苦与挣扎。一直以来,他将自己的亲人看得比自身性命还重要,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从无半句怨言。曾经多少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多少次寄人篱下,多少次被人嘲笑、受人白眼;却因为他身后还有母亲和兄弟还需要照料,还有他们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所以他无所畏惧、奋发图强,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创下江东基业,成为雄霸江东的一方诸侯。

可是就在刚才李利拂袖而去的那一霎,孙策便要亲手将自己的二弟交给李利做人质。面对如此情形。孙策心如刀割,痛不可当,却又无法挣脱,无力拒绝。

昔日东垣城下的击掌为誓,今日他当众推诿抵赖,直接失信于众人。而李利反手便还以颜色,逼迫他将二弟孙权送往长安为质子。否则两军开战,孙策和帐下近三万将士都将难逃一死。二选其一,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孙策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离开中军帅帐的那一刻,孙策的脑海里恍然浮现一丝明悟,原来李利的真正目的就是孙权。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李利放弃了剿灭他孙策的绝好机会,却退而求其次。索要孙权做人质呢?

对此。孙策心中茫然,充满颓败与疑惑,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李利到底意欲何为?

中军大帐,后帐内室。

“方才主公当真对孙策动了杀机,欲将他及其帐下将士诛杀于此吗?”乍一走进内室,郭嘉便直言不讳的问道。说话间,他无须李利抬手示意便顾自坐下,而跟在他身后的步骘则显得异常拘谨。笔直地站在郭嘉身后,低眉顺眼。不敢正视坐在案几旁品茶的李利。

李利闻声后微微一笑,随手取出两只茶盅放在案几上,神态随和的笑声道:“子山不必拘礼,来,一起坐下喝茶。”

说话时,李利亲自给步骘倒上一杯茶,示意步骘坐在自己右手边,接声说道:“子山和练师虽是堂兄妹,却亲如兄妹,是以子山亦是我的兄长。不过,子山比我小半岁,所以子山往后切莫拘礼。于公,你我是主臣;于私,我们是一家人。”说完话,李利将一盅热茶递给步骘。

“多谢主公。”步骘俯身双手接过茶盅,恭声道:“承蒙主公错爱,微臣愿效犬马之劳,任凭主公差遣。”

李利微笑颔首:“自今日起,子山便是大将军府书曹掾,暂兼随军记事,辅助奉孝处理军务。”

步骘闻言起身,躬身拜谢:“谢主公赏识,微臣自当竭心尽力,不负主公所托!”坐在一旁的郭嘉见状后,笑呵呵地拉着步骘坐下,并将茶盅递给他,示意他先喝口茶,放松心神,不必如此拘谨。

与此同时,郭嘉留心观察着李利的神色,眼底闪过一丝异彩。

显然,李利此次对步骘的安排让郭嘉有些意外,其中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书曹掾,主要负责抄抄写写的文书事务,记录进出大将军府的所有书简来历和政令,偶尔也会负责草拟任命等事宜。说白了,书曹掾就是后世领导身边的文稿秘书,职位可大可小,俸禄可多可少。像这种抄抄写写的文书人员,各州各郡乃至各县都有配备,军中裨将以上的将领身边也有专职书曹,通常都是附属小吏,不值一提。

但是,同样是书曹,却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区别就在于他跟在谁身边。就如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