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以我汉人之习俗打造,背刻喜庆的汉字,价值与一般的西洋镜可谓是天差地别。”赵岩在边上解说着这镜子的价值,以为一会谈价时争取有利的势头,“西洋人与我大明相隔万里,海贸途中又风险无数,来往一次不甚容易,这批西洋镜,在近两年内绝对是大明独此一份,再无其他。”
郑世琏点了点头,继续看着手中的镜子,正反两面反复看了几遍,就连他自己对这镜子都甚是喜爱。
“京城达官贵人甚多,若是世伯将这批西洋镜贩至京城,定然可获巨利。”赵岩不断的给郑世琏灌黄汤。
“话虽如此,可能否斩获巨利,还得看世侄以什么价卖给我了。”郑世琏不动声色的说道,“世侄手中有多少这样的西洋镜?”
“这种西洋铜镜一百五十面,这一种梳妆镜六十面。世侄敢说出此话,必然不会让世伯吃亏。”赵岩说道。
“那世侄打算多少银子一面出手?”郑世琏心中一动,对赵岩问道。
“两千两银子一面,这种梳妆盒一千五百两一面。”赵岩说道。
郑世琏面露难色,感慨道:“世侄有所不知啊!这些年我郑家生意不好做,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银子,你看能否再低一些?”
“那世伯以为多少合适?”赵岩也是不急不躁,听了这郑世琏的话却是嗤之以鼻,这些大财主哪里会拿不出银子。
这年代的商人,大多做贩卖生意,很少把银子投入实业将财产产业化的,一个个手里都有大把的银子,拿不出银子谁信?
“不如这种铜镜就一千五百两一面,这梳妆盒一千两一面,世伯手头一时也就只能拿出这些银子了。”郑世琏用商量的口气说道。
“这个”赵岩沉吟了片刻,然后说道:“小侄家中正缺些粮食,若是世伯能帮忙代购的话”
“这个没问题,要粮食的话,我郑家还是能买到的。”郑世琏一口答应了下来。
“那好,小侄就把这批西洋镜卖给世伯了。”赵岩脸上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同意了郑世琏提出的价格。
“好,痛快。”郑世琏笑着拍手说道,知道自己捡了大便宜。不过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对,但却不知不对在哪,毕竟这西洋镜摆在眼前,也做不得假。郑世琏相信自己的眼光,这些西洋镜要是贩到京城,必然能大赚一笔。
想着也没什么不对,郑世琏有这样的想法,不过是因为讲价太容易所致。对于赵岩来说,反正镜子自己想造多少有多少,没必要计较那么一点得失,一千五百两一面的价格,已经是很高了。
一口气发了两万字,冒泡求票。。。。
这本乃是菜鸟的转型之作,菜鸟其实是很喜欢看历史文的,对历史文也很有爱,以前好几次尝试着写,但都不甚满意,不过写其他题材又没漏*点,经常写到后面烂尾太监--。
所以这次咬牙写了,不管怎么样一定坚持到完本,希望这本《军阀治世》能学会写历史文。
票票。。。。
第一卷:潜龙在渊第九章:庞大物资
双方达成交易协定,很快便开始正式交易。
铜制框的玻璃镜一千五百两一面,那些梳妆盒一千两一盒,加在一起一共是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
郑世琏估摸着,以郑家在京城和扬州的关系和渠道,这些西洋镜赚个十几二十万两不成问题。
顿时心情大好,只是不知道是把这批西洋镜贩到京城还是扬州,京城自是不必说,达官贵人遍地,市场很广阔。
只是京城的达官贵人虽多,但银子却不如扬州的两淮盐商多。
扬州的两淮盐商,可谓是当代最富裕的一个群体,那些资本加起来,就连富可敌国的郑芝龙也比不了。
两淮盐商中,又以徽商最多,资本多的上千万两,资本少的也有上百万两,要知道淮盐在私盐中占据的比重绝对超过一半,这些盐商一个个都富得流油。
盐商们生活奢侈,向来是奢侈品的最佳销售地点,所以郑世琏心中琢磨是卖到京城去好,还是卖到扬州去好。
卖到扬州去赚的银子更多,卖到京城去,正好可以用这些西洋镜和朝中大佬结交,以后生意上也好做。
赵全和郑世琏的管家下去交易,郑世琏没思忖多久,继续和赵岩商议,自然是刚才答应的代购粮食一事,“不知世侄需要买多少粮食,我尽快让人去准备。”
“大概几万石吧!”赵岩想着说道。
“什么~!几万石这么多?”郑世琏听着赵岩那好似完全不在意的语气,忍不住叫了出来,“世侄,这可是几万石粮食啊!”
“难道世伯买不到?”赵岩品了口香茗,平静的问道。
郑世琏摇了摇头,说道:“这倒不是,现在是九月份,秋收刚过不久。我郑家也在各地收了不少粮食,这几万石还是能拿得出手的。就算我郑家没有,济南城靠近漕运,想买些粮食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世侄可得先清楚了,就说一万石粮食,就够三千人吃上一年的了,若是老弱多些,一年下来说不定还有剩余。世侄要几万石粮食,莫非要养上万人?”郑世琏诧异的看着赵岩问道。
“世伯有所不知,登州被孔有德搅得一片破败,现今饿殍遍野,百姓流离。没饭吃的百姓,自然是只能从寇。家母信佛,所以小侄想多买些粮食回去,好开设粥棚赚些功德。多救济些百姓,也能让登州能安定一些,不至于让匪盗势大,正所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赵岩面色沉重的说道,话里真也有,假也有,他自然不会说买粮食回去是为了招募流民。
这古代人的智力可不是盖得,要知道屯田这等强兵良策,只要多看些书的人俱是清楚,历史上以此定鼎天下者不少。
古有曹操,近有朱元璋,都是靠这屯田,以雄厚的补给能力扫荡敌对势力。赵岩现在手头就那么一百多个家丁,能低调还是尽量低调。
毕竟他需要的粮食数额比较大,说是养手上的佃户,也说不过去。
“世侄有此为国之心,实在是令世伯我为之汗颜,既然世侄要在登州开设粥棚,世伯也出五千石粮食,挣点公德吧!”郑世琏说道,许诺了五千石粮食出来。
“小侄多谢世伯了。”赵岩拱手笑道。
“无妨,无妨。粮食方面世侄无需担心,我郑家库存的粮食还有七八万石,如果世侄还要更多,我可向世侄引荐一些我山东帮的粮商。”郑世琏说道。
“小侄一时还不用那么多,就先买五万石吧!”赵岩思量了片刻说道。
“米麦一石作价一两五钱如何?”郑世琏谈起了价格。虽然他拿出了五千石免费送给赵岩,但生意归生意,价钱还是要谈的。
赵岩也不愿多扯皮,直接答应了下来,“世伯这价钱还算公道,那就这么定了吧!”
“好,那便这么定了。”郑世琏高兴的笑了起来,心道今天做生意真是顺心,又给他弄了几万两银子。
只是郑世琏不免对赵岩的看法有些变化,心中断定这个年轻人心性还是太嫩了些,目前这样子还不适合做生意,就是不知道以后如何。
赵岩的确不是一个适合做生意的料,但他来自后世,本身所具备的能力和眼界,在这个时代要赚到银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是谈价上难免被动。
对此赵岩也不甚在意,这点得失不值得他挂怀,反正自己又不缺银子,以后找个老练的掌柜帮他谈生意就行了。
目前最要紧的还是买到粮食,用这些粮食招募到流民,并在登州的那些荒废土地上种上粮食,只要种上地瓜,以后自给自足不是问题,也就不再买粮食了。
不过粮食贩卖生意还是让赵岩比较心动的,明朝的粮食贩卖绝对蕴藏着巨大的利润。低买高卖,向来是那些粮商发家的秘诀。
明朝因为税收制度原因,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很大,一到农民交税的时候,市面上就会出现大量的粮食。
因为明廷征收的是银子,而不是直接征收粮食。农民纳税时都必须先把粮食卖出去,换到银子再上缴给官府。
所以造成一到交税的时候,市面上出现大量农民抛售粮食,这必然导致价格猛跌,粮价猛跌的背后,有市场规律的原因,也有粮商故意压低价格的原因。
明朝的灭亡,也和商品经济泛滥有着重大的关系。
一个农民如果种了十亩地,每亩要交一斗粮食,那么这个农民要交的粮食应该是一石。但粮食价格猛跌了一半,甚至可能跌六七成,那么那个农民要交的付出的粮食就变成了两石甚至更多。
但朝廷却只征收到了一石粮食,试问那50%以上的粮食跑哪去了?自然是进了粮商的口袋。
也就是说每年会有几千万两进入粮商的口袋,其额度应该比每年朝廷田赋征收的税银高出10%~20%左右。
粮商又可以用这些粮食运到边疆卖掉,边疆困苦,粮价非常高,还可以换到盐引。晋商就是专门做边军的生意,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针对人群,外加明廷对社会监管无力,对思想控制约等于零的关系,那些晋商在这明末竟然把生意做到了满清头上。满清要什么,他们就卖什么。满清入主中原后,更是摇身一变成了皇商。
如果是碰上某地灾荒,那么这些粮商便会限制粮食出售,以此太高价格谋取暴利。
农民纳税时的巨大损耗,对农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而对朝廷来说,这样的损耗也是无法给他们带去任何好处的,还可能因为人民困苦而出现起义什么的。
纵观明朝全程,农民起义几乎贯穿整个明朝,在对民间控制力低下的背景下,简直是催生造反和叛乱的温床。
要概括明朝的社会状况,最合适的莫过于‘天堂与地狱共存’,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赵岩之所以对这粮食贩运生意动心,并不是因为其中有多少银子可以赚,而是因为粮食在明末的重要性。
这东西简直就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上千万的农民因为粮食而暴动,数不清的官军因为缺少粮饷而叛变,更有无数人因为粮食而被饿死。
这些粮食让那些粮商买去并不能起到多大的用处,无非是他们囤货居奇的工具,对恢复生产一点用处都没有。
赵岩弄到了五万五千石粮食,还剩下二十一万两银子,手头还是很宽裕的。粗略的换算的话,就是五百多万公斤米麦,一人一天吃上一斤粮食的话,足够差不多三万人吃上一年。
这年头的劳动力一天吃上一斤粮食是很轻松的,甚至一斤还不够吃,主要是因为蛋奶肉摄食不够。不过老人小孩妇女吃的没有那么多,平均着大致一算,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除了粮食,赵岩还要采购的东西还有很多,铁料、耕牛等等最为主要,有了铁料,自己可以打造武器、农具,有了耕牛能提高生产力。
山东这地方缺少铁矿,只有鲁西一带有铁矿,而且品质不高。买铁料有点麻烦,最后还是在郑世琏的引荐下,赵岩结识了一个矿监。
赵岩给那个矿监塞了三千两银子,赵岩终于是找到了稳定的铁料来源,一口气在那矿监手里买了两万多斤铁料,将库存一扫而空。
赵全边在济南城附近购买耕牛,边组织运送车队。
如此庞大的物资要运回登州,难免要耗些心力和体力。
第一卷:潜龙在渊第十章:路遇贼寇
农历九月,已经到了秋末,但气温早就冷了下来,小冰河时期的山东,在这时就像是进入了冬天一样,北风已经开始肆虐。
呼啸的北风中,一个庞大的车队正缓缓行出济南城,这车队看上去就像是一条长龙,足有三百多辆牛车,牛车后面还有几百头耕牛。人数更是达到了上千人,有的牵着牛车前进,有的赶着后面的耕牛,有的护卫在车队前后。
车队之中,一个年轻人骑在一头黑色的骏马上,随着车队款款而行。这人正是赵岩,面色有些凝重,对边上赵全问道:“赶回登州要几天?”
“牛车一天走上五十里以上不成问题,最快七天就能回去,慢一点的话,可能**天吧!”赵全一脸喜气的估计道,看着赵岩有些忧虑的样子,奇怪的问道:“公子有什么心事?”
赵岩看了看这庞大的车队,有些担心的说道:“我们这么大的目标,就怕路上碰上什么祸事。”
“还是要快些练兵啊!否则运次东西都提心吊胆的。”赵岩感叹道。
“公子无须担心,我们这上千人的队伍,谁有那么大的胆子?”赵全却是浑然不在意,以他老道的经验看来,那些地主武装显然不敢动这么大的车队,那些官军更是不敢动手,谁敢明面上吃下这么大的车队,也不怕被撑死。
赵岩点了点头,没继续说什么。不过尽快拉起一支军队的念头更加强烈,在这个没有法律保障的年代,唯有武力是为真理。
“这天气冷得真快。”赵全搓了搓手,呵出一口白气,对着前方喊道:“大家快些赶路,不然晚上没地头投宿咯!”
车队经过你十几天的筹备,装了一万石粮食两万斤铁料,还跟着五百头耕牛,以及许多现成的农具。
粮食并不需要一次性运走,毕竟现在赵岩也用不了那么多粮食,而且一次性运回去也没地方放。所以运一部分回去就行了,其他的先放在郑家的粮仓里,以后要用时再取。
牛车速度慢,一天走五十里已经算是快了,不过牛车的载重量比较大。同时在济南城组织了上千名青壮,用来协助物资运送。
一行浩浩荡荡出了济南城,缓缓朝着登州而去。两骑探马朝着前方撒了出去,侦查前方的动静。
赵家的马匹并不多,只有二十多匹马,派了四匹马前往福建寻找红薯等作物,所剩不过十几匹马,其中的几匹都是劣马,能算是战马的,也就只有几匹。
马政兴于汉唐,败于宋明。到了明朝,经历了战争的破坏,马政衰败十分严重,许多优良马种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没有马匹,华夏的版图几乎已经无法向外扩张。在古代这种不发达的时期,马匹的机动性对一个国家来说显然至关重要。
路上的官方路卡的使吏见着这样庞大的商队,都不敢多加刁难,赵全都会打点几百两银子,笑呵呵的送着他们通过关卡。
第一天很顺利,傍晚时走到了章丘县,赵岩并没有带人进入县城投宿,而是指挥着人手在官道边扎营。
这是赵岩第一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人群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