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学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⒖鬃拥纳眨鲜ρ惨耐罚欣袢缫恰U夂凸サ慕逃耆腔惶啦换灰」苤锌纱丝芍逋⒁院蟮钠渌母锕兰埔捕际亲咦咝问剑笱芤幌碌淝榘樟耍�

经过这次的教材审定,商务印书馆的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自然等教材全部中选,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需要大规模调整。不过按照荣庆的意思,编选倒也不难,无外乎把《四五经》删删减减罢了。在这删减修改的过程中,孙元起免不了又要掺些私货进去。比如内容的选择,尽量避开论述忠君的段子,避开太诘屈茸牙的篇章:生僻字的注音,不用中国传统的反切,而是用汉语拼音。

不过,孙元起并没有为此而郁闷,因为在三月初的时候,薇拉为他生了一个千金,取名“孙念蕾“。如今儿女双全,乐得找不着北,哪有时间普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当心郁闷啊?

忙完学部这档子事儿,已经是1906年4月。由于去年没有去美国,孙元起心中有些牵挂。在自己和学校的起步之初,美国大学和友人就给了最大的帮助:而且在四五年的来回奔波,早已和和实验室同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果自己就这么撤手而去不管不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过意不去。所以,打算请假两三个月,去美国和同事们交代一下以后的研究计划,也好安心留在国内,从事自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可还没想好具体的出行安排,因为一道诏书的突然到来,计划彻底胎死腹中。

那是在四月底的一天,宫里来了太监,在学部找到正在干私活的孙元起。摆足架势之后,才拿出一卷圣旨,装模作样地念了起来。前面一大段骈四俪六的话,孙元起没听明白,可最后一句听得非常清楚:“用命尔以学部右侍郎衔署湖北提学使,封通奉大夫,徐如故。钦此!”。

孙元起稀里糊涂里谢过那个宣旨的太监,拿了圣旨来回看了几遍,也没看明白“湖北提学使”。是个什么官职。在这个时候能给自己解惑的,那就只有廉子胡同里的叔祖父了。

顾不上部里的其他事务,匆忙出门。老大人似乎知道自己这时间会来1门房就站在道上张望,见了孙元起,连声说道:“老太爷大早上就念叨,说您今儿准来。小的还不信,结果这还没到晌午,您就到了。快屋里请!…”

果然,进了正厅就看见老大人坐在椅子上喝茶。磕头问安之后,老大人才招招手:“百熙,坐到近前来!”。

见孙元起落了座1老大人接着道:“老夫年前和你说了,要把你外放出去历练几年,顺便长点见识。想来你今天接到圣旨了吧?”。

孙元起从袖口里神出圣旨,这一路走得急,丝绸都有此皱巴了1随手递给老大人。老大人眼角跳了几下,终究没说什么,捧着圣旨颤颤巍巍的就要起身,孙元起赶忙上前扶住。

老大人起身,弯腰拜了几拜,才打开圣旨,看了一回,才还给孙元起。孙元起不以为意,随手丢在一旁的茶几上,赶紧扶着老大人坐下。见状老大人眼角又跳了几下,终于忍不住说道:“百熙,对待圣旨要如朝觐皇上,知道么?”。

“哦!”。孙元起这才信手拢了拢圣旨,坐下之后问道:“叔祖父,外放也就外放呗,选个直隶、山东多好,至不济也可以去江苏。可这湖北,也忒远了吧?”。

老大人微微笑道:“江苏确实是好地方,明清两朝人才最盛,不过别人去的,你却去不得!”。

孙元起有些纳闷,瓮声问道:“那为什么?”。

“因为你是江苏人呗!”。老大人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本省人不能在本省为官,这是惯例!所以你不能去江苏。至于直隶、山东,却又不如湖北了。”。

“这又为什么呢?我可听说,直隶总督作为大清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可是被称为“疆臣之首,的。为什么直隶反而不如湖北?”。孙元起来清朝这么久,还是知道些官场皮毛的。

老大人捋着胡须:“百熙,你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啊!首先,直隶地处京畿要地,皇亲贵族多如牛毛,为官最是不已,湖北则不如。其次,直隶总督袁项城,老夫与之无甚交情,而湖广总督张南皮却过从甚密。第三,你初到官场,不免有错乱之处,一旦忤逆上官,以后便难以上进。袁项城如今不到五旬,仕途还长:而张南皮已年近七旬,纵使有抵捂处,你也熬得过去。还有一点,就是从光绪三十年,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事,换句话说说,湖北只有半个巡抚,较之他处更易为官。所以在老夫眼里,湖北才是最好的!”。

孙元起这才明白,老大人为了推自己上去,可是煞费苦心!旋即又想到一个问题:“叔祖父,提学使是哥什么官?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的。…”

老大人点点头:“以前自然没听说过,因为这提学使乃是最近新设立的。

不过,在此之前你总该听过学政吧?”。

“是。”。孙元起不仅听过学政,还和甘肃学政叶昌炽打过交道呢!

“如今这提学使,便是从前的学政。”。老大人解释道,“之前的学政,是保持京官品秩,以钦差大臣的省份到各省提督学务。这样一来,作为钦差的学政,便和总督、巡抚彼此地位相等,无上下尊卑之分,有事情也不能直接禀报:而且学政在省里属于外来人,与地方上不好呼应。现在新设学部,各地官立、公立、私立学堂日新月盛,不再像以前那样,几年才要考一回试,所以就改学政为提学使了。”。

孙元起这才明白:原来就像那帮翰林官所念叨的,自己外放做了学政。

“这提学使乃是正三品,执掌省内教育行政,稽殁学校规程制度。如今你又是带着学部右侍郎的职衔下去的,比普通的提学使还要高一级,想来在省里除了张南皮,便无所拜请。你不用担心别人经常向别人磕头!”。

看来,老大人连自己的脾性都考虑到了,孙元起哪还能说出旁的话么?

第一三三章从此向南无限路

一三三、从此向南无限路

孙元起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叔祖父,我去湖北以后,每年能请假两三个月么?因为我不仅要出国调查,还要经常回京看看学校呢”

“按照惯例,那自然是不行的但是,”老大人语气一转,“你每年回京几个月,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出国,怕是不行了。”

脑袋里灵光一闪,孙元起大致明白了缘由:“皇太后还惦记着我招收留学生的事情,所以才会允许我回京吧?”

老大人悄然颔首:“不错此次宫里之所以同不测放你出去,就是希望你能在湖北再建一所学堂,继续招收外国游学生。庚子国变之后,朝廷答应赔款各国白银足足4万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最后本息合计近十万万两。如果你能多办几所学堂、多招收些游学生,于国于民,恩泽不小你去了湖北,能够调查一下该省的学堂设置,陈旧立新,尽力施为。此举不仅张南皮不会掣肘,便是宫里也是喜闻乐见的。只是你要经常给宫里上份折子,免得别人攻讦。”

孙元起听到这里,有些挠头:“写折子啊……”

写奏折对于孙元起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考验。来大清这么些年,孙元起的进步只限于读懂一般的不带标点的古文,拿起毛笔勉强能写几个还算工整的大字。而写奏折需要花团锦簇的骈四俪六,匀圆丰满的蝇头小楷,这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便能奏效的。老大人见了孙元起的墨迹,不止一次地叹息道:“百熙,得空你还是多练练字吧”平时孙元起都是用钢笔和抄写人员,来应付官场上的信札来往。难道去了湖北,还带着几个学生去当抄写人员不成?

老大人此时反而不烦恼了,和声说道:“百熙,如今你已是从二品的大员,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尤其是出京到了地方,事务冗杂,一个人哪能处理得过来?不说提学使,便是普通的知县,都会聘请幕僚,少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朝廷每年发给你至少六千两的养廉银,还不就是让你找些帮手?

“幕僚能够帮你起草文书、管理账务、考试出题、登记来往信件等,一般选的都是有经验、有功名的士子。尤其像你这种省里负责学务的,最好是选举人出身的。进士倒也能够,只怕人家不肯屈就。

“聘请幕僚,最重要的是和自己合得来,所以老夫就不向你荐举了。放心,不用担心没人来,只怕毛遂自荐和他人推荐的太多,你最后挑花了眼”

听他这么一说,孙元起只好打消了挖墙脚的念头,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叔祖父,如今我接了这圣旨,能否等到六月底再去赴任?”

因为现在已经四月底了,孙元起想抓点紧,赶紧把大四学生的论文答辩完,自己也好安心去湖北上任。

老大人一拍桌子:“昏话国家自有制度,接旨之后,十日内出京,三个月内到任,那容你随便更改?在这里吃了午饭,写完谢恩折子后,你赶紧回去收拾。再去吏部取了印信,陛辞之后立马出京”

只有十天?

孙元起开始感到时间紧迫,学校里面的很多事情还没有交代完呢从廉子胡同出来,连忙来到学部衙门。衙门原先是奉恩镇国公全荣的府第,学部弥补了一万三千两银子之后,便被征用为日常办公场所。这些日子,张元济、罗振玉、严复等人都是在这里忙碌。

官场里的小道消息传得最快。孙元起进了衙门,便发觉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外放的事儿,一路道喜之声不绝。其实这个算不上喜事:终究眼看着到手的从二品京官,眨眼间变成了地方官,何来之喜?

张元济等几个人也早已得到消息,见了孙元起便直入主题:“你走后,经世大学未来几年怎么办?”

要知道提学使可是三年一任,在任期间不能随便离职入京。谁能确定三年之后就一定会入京呢?万一再来三年,或者到别的地方继续任职,学校还运不运转了?

听孙元起说每年能够回来几个月,诸人心里的大石才落了地。罗振玉笑道:“这比上几年百熙校长出国还好些,终究湖北和京城声气相通,写信电报随时能够联系得上”

孙元起却说:“敝人略懂物理,对于学校管理却是一窍不通的,只是在学校创始之初,赶骡子上架,勉力出任校长。然而经常一年出国五六个月,以至更长,学校事务多是委托菊生、叔言两位校长,心中感激之情曷胜如今又身陷官场,只怕学校的事更无法顾及了,所以我想辞去校长之职——”

话还未说完,几个人齐声惊道“不可”

张元济说:“国内外学生,皆是先知百熙校长,然后才知经世大学。现今学校刚步入正轨,声名初起,如果你去职,在校学生必然懊悔,以后招生也会受阻。所以为了学校,你决不能辞职”

罗振玉也说道:“学校如今发展势头正好,最需要局面稳定,百熙你要是辞职,只怕学校会元气大伤”

孙元起摇摇头:“过了过了学校能有今天,是诸位师生一致努力的结果,与我个人何干?再说,我只是辞去校长之职,却依然还是学校的老师,不会妨碍的。”

众人依然不肯,劝了几回,孙元起才收回主意,却对学校领导层略作调整:张元济卸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在孙元起离京期间代理校长之职;罗振玉改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副校长;严复出任教学委员会主任、副校长。

回到学校,孙元起开始准备出京事宜。这几个月来,因为学部的事儿,孙元起经常住在城里,老赵、老郑则在学校里面忙,倒没有随身跟着。见孙元起回校,两人都赶了过来。

孙元起正在校长室收拾书架上的书刊杂志,见了两人,便招待道:“老赵、老郑,你们来得正好,赶紧找几个人来,帮我把这些书给搬回去。”

老赵奇道:“老爷,你这是干啥?搬家?”

“是啊,过几天我就要动身去湖北。这回老爷我可真成了老爷喽”孙元起一边收拾,一边开玩笑道。

老郑一愣,连忙问道:“老爷,您是得了什么差事?”

“哦,是提学使。”孙元起怕他不明白,又补充道,“类似于以前的学政”

两人一起出门找人过来帮忙的时候,老赵疑惑地问:“郑二哥,提学使到底是多大的官啊?”

在老赵的眼里,从皇帝、宰相、尚书往下排,就只有总督、巡抚、知府、知县,其他的官都不在认知范畴内。

老郑答道:“听老爷说,这提学使相当于以前的学政,而且听着这个名字也和布政使、按察使差不多,估计是正三品吧?”

“正三品有多大?比知府大多少?有巡抚大么?”老赵继续问。

老郑说:“正三品,比知府大三四级,比巡抚一两级。”

“嚯,不得了了”老赵惊讶出声,“老爷包准能和老太爷一样,做到宰相”

“那是老爷现在可才三十岁,以后有的是机会。”老郑应和道。

忽然老赵一拍大腿:“老爷这去湖北,恐怕至少也得两三年,身边可不能没人照应不行,不行,俺也得回去收拾一下”

本来,孙元起只准备带十来个保安赴任的。结果老赵一番眼泪攻势,孙元起只好带上他老两口,景惠、景范却都留在了学校。老郑也主动请缨,孙元起借口家业都还在北京,需要有人照顾,才安抚住他。

老大人说幕僚会有人自荐和举荐,孙元起最初还不行,结果刚显露口风,两三天工夫就收到了三四十份类似于“求职简历”的名帖。尤其是在京湖北籍官员在湖广会馆宴请自己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向自己递了一份名帖。除了落魄在京的举人自荐,更多是推荐自己在乡的亲朋好友。在所有收到的名帖中,孙元起只中意一个人:林纾。

林纾是严复推荐的。两人都是福建侯官人,算得上是世交,加上同在京城、都热爱翻译,所以往来密切。说起来,林纾的科举之路还挺坎坷的,他在30岁中举人之后,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结果“七上春官,屡试屡败”,自此便绝意仕途,走上文学翻译之路,也因而成就他“译界之王”“译坛泰斗”的美名。

虽然林纾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惊动一时,不过除了博取偌大的名声之外,对他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善,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