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且从技术上也不是不可能。对于能够从地中海远航到达帝汶海的葡萄牙人而言,再往南开个五六天,发现澳大利亚只是小菜一碟。
而且早在十六世纪早期,新几内亚岛已经被欧洲人发现,该岛南端甚至有沙洲、岛屿组成的大陆桥通往澳大利亚岛,哪怕原始人用独木舟都能往来。
然而欧洲殖民者的人数和医疗水平是殖民开发的瓶颈。
新几内亚岛这座太平洋第一大岛,世界第二大岛,在此时竟然连个商站都没有,只有数万喝血吃人脑髓的石器时代猎头族足存在。至于澳大利亚,更是一个土著世界,无论被谁先发现的,也不可能早于十八世纪被开发。
这也是朱慈烺坚信东南亚就算放一百年也没关系的原因。
打着红底金龙旗的考察船队名义上属于探险队性质,但对于在南洋的欧洲人而言却震惊不已。他们知道大明皇帝的富有,但没想到竟然富有到这种程度,这根本不像是探险考察,简直就是去建设殖民基地的。
这种钦羡让大明人士十分不解,到化外之地不是正应该准备万全么?
“其实这是比较出来的。”郑森因为家学,能说荷兰语和一些简单的葡萄牙语,在与欧洲商人交流之后,得到了许多新奇的视野:“泰西人远航探险者皆无恒产,故而他们要寻金主投资船舶、水手、补给。金主既然给了银钱,自然也要收回回报。所以掏钱不甚爽利,这些探险者只能轻舟简从,往往数十人已经是规模极大了。”
海上无事,船队又进入了微风海域,只能随着洋流飘荡。划桨小船往来在大船之间,传送食物和清水。大船上的老爷们则聚坐船楼。身穿轻纱单衣,喝着温热的茶水,以闲谈祛暑。
郑森说罢,闻者自然一番议论。众人之中有位博物系的副教授,啧啧感叹道:“都已经这么穷了,还出来浪荡什么?真想亲自去泰西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水土养出这样的人来。”
“听闻泰西原本也是有个文明之地,与我商周相类,后来为蛮人所灭。自此文统断绝,及至于今。”有人解释道:“不过这些传闻尚未整理清楚,我等出航之前两个月,礼部倒是找了泰西教士,让他们编写《泰西诸国志》。”
“伯骁兄,你们地理系以为南洋如何?若是大举移民,能开垦否?”有人问道。
尹如松本打定了只听不说的意思,见人家点名了。方才悠悠道:“南洋之地,土壤倒是不错。只可惜不能大举移民。”
“这是为何?”
“瘴疠疟疾。”尹如松干笑一声:“此非我所长,还是听听大夫如何说?”
同坐聊天的自然有杏林大学的教授、副教授,纷纷议论起来。船队中也有人染上各种南洋疾病,还有人因此丧命,故而大家都十分介怀,仔细听他们言论。
这些医学教授的意见并不统一。不过短暂沟通之后,一个二十出头的讲师却压住了许多老医家。
“虽然此方疾病暴烈,一时难以医治,但在我朝却不是太大问题。”这年轻讲师信心满满道:“船队中染病之人,多是闽人。卫生习惯不佳……”
郑森额头泛起一道青筋。
“如果严格执行防疫条例,不食生冷,方便有地,许多疾病都能免去。故而陆军队和诸位先生之中,就无一人染得时疫。最多只是水土不服引起的热邪入体罢了。”
众人脑中一过,的确如这讲师所言。但凡有点身份的人,都没听说有得病的,再看那讲师,也觉得此子见识透彻,纷纷打听他的名字。
“在下杏林大学吴兴霖。”年轻讲师笑道。
不少人发出“哦”地一声,紧接着便是“久仰久仰”的客套声。
郑森听他说闽人坏话,心中不悦,暗道:这帮穷酸腐儒,对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说“久仰”,真是好不要脸!
“客气客气……”吴兴霖连连回礼。
“他们久仰你什么?”郑森终于忍不住了,出口诘问道。
吴兴霖一时语噎:哪有人这么聊天的?
“你没听说过门霜么?”有人替吴兴霖回道。
郑森当然听说过,虽然还是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与门霜的联系,看来其他人是知道的。如果再说下去,非但自曝其短,乃至是自取其辱了。他到底有枭雄之姿,起身哈哈一笑,大步往外走去,许多人还没摸着头脑,他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日后凡是不遵防疫条例者,杀无赦!”郑森到了下面的舱室,厉声宣布。
如果哥伦布和麦哲伦是这样的态度,水手们恐怕早就造反了,对于大明海军而言这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命令。只不过传到肖土庚耳中,却成了耻笑海军的材料,甚至写进了日记里。
——违反条例自然该有军法处置,而领兵者动辄以极刑威胁,其本身漠视军法可见一斑。军中皆知水师仍多往昔军镇之陋习,如今信矣。
肖土庚写的可不是一般的日记,这份考察日记将定期传回北京,在大都督府、兵部、内阁留档,说不定还要进呈预览。在未来还要收入大图书馆,供天下读书人阅览。
总而言之,这是陆海互黑案例中十分成功的一则。
船队飘荡了三日之后,海风渐大,终于又可以扬帆航行了。这时候就看出硬帆福船在考察上的优势来,能利用的风能大,载重又高,搭乘舒适。有这样的技术条件和大明的人力资源,可以想见,在未来的定向考察中,大明势必会将欧洲远远甩在身后。
在离开帝汶岛第八天,船队的瞭望手清晰看到了深海与近海的分界线,很快就有陆地出现在了海平面。
尹如松顶着海风,端着借来的千里镜,在蓝天白云之下,惊叹地看着这条连绵不知几许的海岸线。
“有草有树,地势有陡有平,可以扎营据守。”尹如松端着千里镜,装模作样地汇报观察情况:“没有看到人烟,沿岸并不见海防水寨,的确是化外蛮荒之地。”
一个参谋军官将这些话速记下来,跑上了船楼,汇报肖土庚。
肖土庚虽然名义上只是负责安全事宜,但在出发前,朝廷中已经派人再三说明:除了各自精研领域之外,都必须服从他的安排。这让肖土庚权威甚重,可以视作这次考察的指挥官了。
肖土庚上了船楼顶层,用那里设置的固定=千里镜望岸边看去。在他眼前的是从未见过的景象。并没有成片的森林,从海岸线往内地走了没多远便是一片荒凉黄褐的草原,灌木丛生,没有人烟。
“报告!瞭望手发现前方有河流入海口。”士兵大声报告道。
肖土庚直起腰,按捺这心中的激动,道:“陛下说的就是这里,派苍山铁进入内河,船队靠岸,寻找登陆点,建立简易营寨!”
船队缓缓靠岸,因为海水深度不足,大福船只能停留在远岸。水手先将五十名陆军精锐送上了岸,继续寻找能够登陆和安营扎寨的地点。
肖土庚是第二批登陆的,与他一起登陆的还有几个石匠。
“看到那块凸起的悬崖了没?”肖土庚指着临海的悬崖道:“要在哪里立块碑,碑文已经写好了,你们尽快找石头刻好。”
碑文是在出发前就写好的,很简单,只有短短两句话:某年月日,大明考察队发现此无主之地,特此宣布此地永归皇图,奉礼明法,敬天崇帝,万世不弃。列国人等,但有尺寸之侵,虽远必诛,莫谓言之不预也!
……
大明寒风猎猎,南洋新领地上骄阳似火。
新的一年再次到来,大明结束了“崇祯”时代,进入了隆景纪元。这是朱慈烺登极的第二年,也就是隆景元年。
崇祯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彻底松了口气。在他的治国时期,大明虽然有甲申国变,也有东虏入寇,但终究还是弭平兵燹,改革吏治,甚至收复了嘉靖以来就一直希望收复的河套地区。
武功如此,任何一个皇帝都该心满意足了。而文治更是辉煌,国库收入超过了最为富庶的嘉靖、万历时期,成为大明新高度。全面推广的医疗和教育,更是注定他将成为超过秦皇汉武的伟大皇帝。
当然,这些功绩的背后主要是儿子朱慈烺主导,不过这并不能否认皇帝的伟大。
崇祯转而又想到:儿子在皇太子位上就已经能够造出如此之大的功绩,正式秉国之后说不定还会更上一层楼。
浓浓的欣慰洋溢在崇祯胸口。
“父皇,这是经世大学新造的地球仪,之前那个就入库吧。”朱慈烺亲自带着地球仪到了乾清宫,这里还是太上皇帝的寝宫,新皇帝一家住在钟粹宫。
崇祯倒是提过要搬到西苑去,但有得重新修建一遍宫殿和园林,在朱慈烺看来是笔不必要的开支,索性孝子当到底,让太上皇仍旧居住乾清宫。
“这里多了一块?”崇祯很快就发现了地球仪的变化。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六四五平生只负云山梦(6)
“新近传回的消息,我大明多了一个小岛。”朱慈烺笑道:“考察队在化外之地发现了一片无主之地,我已经命名为澳洲了。”
崇祯比划了一下大小:“小岛?”又道:“看着可不小啊,这块飞地有多大?”
“跟大明差不多大。”
崇祯手轻轻一颤,差点将地球仪落在地上。
准确的测绘数据自然不可能出现,但朱慈烺可是知道澳大利亚的土地面积高达七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不可能因为他的穿越导致澳洲水土流失吧。
现在大明刚刚恢复了河套,蒙古、西域、乌斯藏、海西以北的奴儿干都司地区都还在控制之外,严格来说澳洲一岛的土地面积比大明本土实际控制区域还要大。
“这么大?”崇祯颤声问道。
自己持国期间收复一个河套已经觉得脸上有光了,儿子竟然在当政第二年就捡到一个堪比大明本土的飞地,这莫非真是祖宗显灵赐下的贺礼?
“不过土地贫瘠,能够种植作物的土地只有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只能放牧,还有三分之一无法利用。”朱慈烺顿了顿:“不过矿产丰富,尤其是铁矿。”
澳大利亚被誉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多种矿产出口量为世界第一,绝非浪得虚名。虽然以现在的开采技术并不能勘测开发许多矿脉,但最重要的富铁矿却已经发现了数处,而且还发现了露天铁矿,正可以助力大明的钢铁工业。
“好,好,好啊。”崇祯连声道好,将地球仪放在一边。道:“这个也别入库了,给我放在书房的玻璃柜子里,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要来。”
“哪有年年发现一块飞地的好事?”朱慈烺笑道:“父皇,是这,最近大臣们一直在催我放两位弟弟之国就藩……”
崇祯见儿子来征询国策家事,收敛颜容。道:“照理说,他们的确该就藩了。你可想好了让他们去哪儿么?”
“父皇,儿子倒不是吝啬财土。”朱慈烺道:“永王知道规矩还好些,定王只是一味消遣游乐,放出去恐怕难逃都察院的弹劾。”
这就是金口成宪。
无论定王如何小心谨慎,既然皇帝做了这个预言,那么以后势必会发生都察院弹劾他的事。
崇祯对这个道理十分清楚,沉声问道:“你想将两个弟弟封在澳洲?”
“那边地阔人稀,物产富足。正是立国之处。”朱慈烺答道。
崇祯有些舍不得。不过大明的藩王一旦封出去也就没有机会再入京了,是以两个儿子封得远近倒不是问题。只是那边化外之地,终究是要过苦日子的。
“父皇,”朱慈烺道,“澳洲既然如此广袤,儿子希望设三个布政使司治理,并派一总督统管。如果皇父皇母同意,儿子希望由永王慈炤担任首任总督。”
“永王知兵。去那边镇守倒也说得过去。”崇祯突然不知道定王能干什么,似乎是个不上不下的人。文不足以为官长,武不能摄貔貅。
“定王就封在台湾吧,离得近些也能放心。”崇祯道。
朱慈烺心中暗道:台湾的确离得近,但那里的生活环境比澳大利亚可就差远了。
报刊、奏疏上多报喜不报忧,然而朱慈烺却是拿到了准确的疫病、死亡统计。在台湾的汉人移民因为疫病而死者,高达一成有余。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病死的。这还是做了充分的医疗准备。
这样的地方封给弟弟,真是没吃羊肉还惹得一身腥膻。
“定王莫若就留在京师吧。”朱慈烺咬了咬牙:“等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再封藩国。”
崇祯知道儿子的理想是“非贤不封”,如果就此答应定王留下,恐怕自己的次子这辈子也没希望得封藩国了。
“台湾若是不合适。朝鲜如何?”崇祯认为朝鲜比台湾贫瘠,所以算是退了一步。
朱慈烺却觉得朝鲜要比台湾强许多,起码都是熟地,没有瘟疫横行。
——说实话,朝鲜实在有些不舍得封给他啊!
朱慈烺心中这么想,却也知道手背手心都是肉。父皇可以跟他一起钳制其他远亲宗室,那是因为血缘远了,且本来就没什么亲情。朝夕相处的儿子却不一样,绝不会因为无才无能就扔在一边不管不顾。
而且兄友弟恭,朱慈烺如果拿自己弟弟开刀,终究会留下不好的名声。
——还是得拿自己儿子立规矩啊!
朱慈烺躬身道:“那便将定王封在朝鲜最为富庶的汉阳城吧。”
崇祯听到“最为富庶”四个字,总算放了心,又问道:“那朝鲜国王……”
“李氏本就是郡王爵,为了让他们代为镇守才享受亲王礼遇。如今我朝既然派了宗室亲王过去,自然也就用不着他们了。”朱慈烺淡淡道。
虽然说得有些阴冷,但崇祯也觉得颇有道理。论说起来,李氏朝鲜本就不该算是独立一国。既然国朝修了元史,就是承认了元朝的法统。既然大明承继的是蒙元的法统,那么蒙元退走之后,其国土自然就该由大明继承。
朝鲜立国之初大约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请求册封,请求赐名。不过现在的朝鲜越发像个独立小国了,也该好生敲打一番,以免他们忘了本分。
“就照此办吧。”崇祯点头同意。
朱慈烺告退而出。
……
隆景元年二月,定、永二王的封国通过了内阁下达部议。部议结果自然认为朝鲜近而澳洲远,以朝鲜封上皇嫡子而以澳洲封庶子,这是亲疏有别,符合礼制。只是国民对于澳洲并不了解,而且对参军的永王颇有好感,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