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卫吓得诺诺而退,到了门口,低声念叨:“去告诉孙元化,国公爷不见他!”
“谁?”
张恪豁然站起,几步到了外面。
“启禀国公爷,是孙元化,就是管炮厂的那个!”
“混账,孙大人来了怎么不直接请进来?快。本爵洗把脸,马上就去见他。”别人可以不见,孙元化负责军工,那可是义州兵的命根子,张恪岂能怠慢他。
急匆匆到了正厅,孙元化微微低头站在了门口,眼观鼻鼻观口,格外的恭谨。
“哈哈哈,初阳先生。有失远迎,还请赎罪啊!”
孙元化急忙躬身施礼,笑道:“国公爷,您加官进爵。卑职竟然忘了贺喜,实在是惶恐之至,哪敢轻易登门。”
张恪拉住了孙元化,直接往里面走。边走边笑道:“什么爵位都是虚的,到了战场上,谁挨了一枪都活不成。最实在的就是武器。好枪好炮就是第二条命啊!我告诉过他们,要上战场,别供关二爷,别供诸葛亮,想求神就拜孙初阳!他能造出好炮,你们就能活下去。”
孙元化和张恪见面不多,可是每一次都能感觉出来,这位对军工人才是发自肺腑的重视,整个大明,也没有如此暖心的老板了。
“国公爷抬爱了,元化这些年不思进取,未能造出更好的火铳火炮,实在有负大人的厚爱,罪该万死!”
“不必自责,技术就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谁也没法一口气吃个胖子。再说了,我大明历来轻视工匠,匠师有好的技术都敝帚自珍,当成了传家宝,风气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只管继续努力就是,缺人我给人,却钱我给钱,你们放心就是!”
“是!”
士为知己者死,孙元化眼圈有些发红,深深一躬,说道:“国公爷,属下研究过了,我大明造出来的枪炮质量不算上乘,问题多半出现在铁矿上面,矿石杂质多。就像卑职虽然弄出了弹簧钢,可是寿命竟然只有西夷的一半,实在是惭愧。”
差了一倍寿命,基本上就算是废品了,孙元化恨不得有个地缝都钻进去。张恪倒是不这么想,中国的铁矿石品位很低,这是天灾,没有办法,怪不了孙元化。
“初阳先生,你可是有解决之法了?不然不会找我吧?”
“什么都瞒不过国公爷。”孙元化笑道:“有个传教士带来一些矿石,据说是澳洲那边的,卑职看过了,东西好极了。若是都能用澳洲铁矿,造出来的枪炮至少寿命提升两成,而且能减少炸膛事故。只是……”
“只是运费不菲是吧?”张恪问道。
“国公爷明鉴,算上运费,怕是要多一半啊!”
张恪微微沉吟,说实话他的手头不宽裕,可是根据战后的统计,不论是火铳,还是火炮,都有损坏,甚至误伤士兵的。
军中最宝贵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没死在敌人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实在是扼腕叹息。
“孙先生,我看这样吧,全用海外的铁矿,不说价钱太多,而且也不一定供应的上,只在关键的零件上,用海外的铁矿,你看如何?”
孙元化一听,顿时眼前一亮,没错,就拿火铳来说,除了枪管要好的钢铁之外,其他地方稍微对付一下也没问题。
而且张恪的话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武器不一定要全都精益求精,只要好用便宜可靠就行!
“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国公爷卑职这就去筹备!”
孙元化喜滋滋往外走,还没等出门,突然停了下来,用力一拍脑门。
“敲我的记性,怎么忘了大事呢!”孙元化急忙转身笑道:“国公爷,卑职除了公事,还有一件私事。”
“私事?是要娶媳妇吗?”
“国公爷说笑了,孩子都十几岁了。”孙元化笑道:“卑职有位师叔,想要求见您!”
“师叔?哪位?”张恪随意问道,有些漫不经心。大明的师徒都是围绕科举来的,谁点了你的文章,那就是恩师,要一辈子尊敬,不能违拗。
张恪手里握着官员任免大权,有不少人想要走后门,若是孙元化也有这个想法,帮着师叔说情,要是没大问题,就网开一面,张恪如是想到。
“国公爷,恕我卖个关子,我这位师叔可是大才!”孙元化一脸钦佩地说道:“他老人家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在地方做官十几年,政绩斐然,后来跟着西儒利玛窦学习,精通天文、地理、数学、火器,本事不比我的恩师差。”
张恪的胃口瞬间提起来了,惊问道:“此人是谁?”
“李之藻!”(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一章西学(求月票)
李之藻何许人也?
光禄寺少卿,工部主事,对于一个宦海浮沉二十多年的人来说,官职不算高。不过仔细翻开他的履历,却让张恪忍不住赞叹。
这位在京城当过少卿,在地放当过知府,治理黄河,利用西洋清账的方法,解决过钱谷之弊。被徐光启举荐,进京之后,担任工部官职,有上书建议制造火炮,增强战力。
为官期间,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大量书籍,包括《几何原本》《名理探》等等,西学造诣,丝毫不再徐光启之下。
在传教士中间,李之藻更有“圣教三柱石”之称。
听完了孙元化的介绍,张恪忍不住大吃一惊,粗略算算,李之藻精通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火器,还有逻辑学。尤其难得可贵,他有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如此强悍的技术官僚,在大明的朝廷绝对比恐龙还要稀少。
“请,快请李大人前来!”张恪急忙说道,孙元化转身刚要走。
“慢,还是我亲自去请吧,如此大才,可千万不能怠慢了。”
张恪念叨着,就要更衣跟着孙元化一起走。这下可把孙元化吓坏了,李之藻不过是四品的小官,比起张恪这个超品国公,天差地远,万万不能乱了礼数。
“国公爷,你要是去迎接,只怕吓到我那位师叔,还是让属下去吧!”
“嗯,也好!我就在书房门前等着他。”
说着,张恪竟然真的负手而立,站在了台阶下面。周围的亲卫都吓了一跳,心说就算是部堂高官来了,大人也未必如此,这个李之藻到底干什么的,竟有如此地位?
大家都在纳闷。其实张恪不只是爱才,更有知音难求的期盼。
要说起来,未来五百年的大势,就像是沉重的石头,压在了心头。偏偏无法和别人诉说,不要说几十年后的事情,就连已经发生的,譬如大航海,发现新大陆,甚至连日本的德川幕府。大明的士人全都摇头,一点兴趣都没有。
世上最难的就是把思想塞到别人脑袋里,张恪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至于精通西学的李之藻,被张恪当成了知音,恐怕只有他能明白一些自己的想法。
正在来回踱步,突然听到有急促脚步声,孙元化带着一老一少从外面急匆匆走了进来。
“师叔,修远兄,国公爷正等着你们呢!”
老者闻听。脸色一红,急忙小跑着到了近前,深深一躬。
“下官李之藻,拜见平辽公!”
“呵呵。李先生不必多礼,听初阳说起您,本爵正好有事情请教先生,还望先生指点迷津啊!”
“不敢不敢!”李之藻惶恐地说道:“下官不过是贬谪之人。国公爷若是看得起,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张恪主动牵着李之藻,孙元化带着“修远”一起进了大厅。分宾主落座,手下人奉上茶水,大家寒暄了几句。
张恪笑道:“李先生,我是武人,也就不绕弯了,您来辽东,可觉得有些不足之处吗?”
李之藻也放下了茶杯,他来拜会张恪,其实只是出于好奇,万万没料到张恪会如此恩遇,他也不能让人看低了,仔细酝酿一番,微然一笑。
“国公爷无论治理地方,还是领兵作战,都是天下顶尖的,辽东虽然战火不绝,可是百姓脸上竟然没有菜色,一路走过来,不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差不多多少,国公爷居功甚伟。”
李之藻说了几句恭维的话,随即话锋一转:“要说不足之处,老朽以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少了。原本辽东户口有三百余万,不过实际数字远高于此,大明哪里都有黑户,可是黑户最多的就是辽东!”
这话没错,辽东战事不断,又是各族杂居,形形色色的人就不少。而且将领手下都有大量的佃户,其中多半都是逃荒的黑户。
保守估计,在野猪皮作乱之前,辽东实际人口在五百万左右。
“据老朽所知,辽西走廊和金州复州等地,总丁口不过两百万,建奴控制下还有一百万。几年时间,两百万生灵全都丢了性命,兵连祸结,苍生何其无辜啊!”
李之藻说到激动处,拳头攥得咯咯响,看起来建奴在眼前,他都能抓过来啃几口。
“师叔,您老说的没错,只是有什么妙策吗?”
“老夫又不会撒豆成兵,只有笨主意。”李之藻笑道:“缺人口,就从内地移民,迁过来就是了。”
他这话,让张恪都有点泄气,别是驴粪球外面光吧!难道这位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大才,就这么点本事!
“李先生,移民说起来容易,可是办起来难,不说吃喝安顿的花费,光是各地衙门就不能放人,要知道人口增加也是地方官的政绩,他们岂能轻易放人!”
“哈哈哈,国公爷,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李之藻大笑起来:“人口增加固然是政绩,可是难民减少,同样是政绩啊!两者比较,难民多了要消耗粮食,还要担着风险,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作乱。多少人巴不得送出去呢,就看国公爷敢不敢要!”
“敢,怎么不敢!”
张恪眼前一亮,他顿时谦逊了不少。别以为你有几百年的见识就了不起,要知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张恪手上缺少的就是熟知大明情况的地头蛇!
“国公爷,老朽在山东河南都治理过黄河,平常年份,百姓食不果腹,每逢灾年,巷无炊烟,野多暴骨,萧条惨楚,目不忍视,母弃生儿,父食死子,人间地狱,百姓都挣扎着死亡边缘!”
张恪吸了口冷气,不解地问道:“辽东战乱灾荒不断,情有可原。难道中原百姓也如此不堪吗?”
“哎,老朽所说,不及十分之一。中原灾祸是三分天灾,七分**。藩王、大户盘剥无度,侵占田亩,十之**,却不承担丝毫税赋。天大的担子都落在贫苦百姓身上,为了完粮纳税,甚至不得不卖儿卖女。说句不客气的,中原已经是腥膻遍地。**,只等一颗火星,就要引火烧身。”
果然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的,大明到了现在,农民起义的趋势已经不可扭转了。
“李先生,你可是让本爵把难民迁移到辽东来,缓解中原的压力。”
“略尽寸心吧!”李之藻讪笑道:“老朽刚刚遭到弹劾,已经调到南京担任大理寺少卿,只怕不久就要致仕回家。听闻国公爷喜好西学。治理有方,才斗胆来见识一番。胡言乱语,请国公爷不要见怪。”
张恪扫了一眼李之藻,心中暗笑。既然是调到南京,不往南跑,反而北上辽东,怎么可能光是为了看看!
不过张恪也知道。文人都好面子,想让他们干活,必须把毛捋顺了。
“李先生。光是你这个提议,至少一个巡抚职位。既然朝廷不用,不知道先生愿不愿意到辽东屈就?”
脸上闪过一丝喜色,随即李之藻就摆摆手,笑道:“老朽年纪大了,脑筋也不清楚,只怕要辜负国公爷的盛情了。”
孙元化忍不住了,心说师叔啊师叔,多好的机会,千万不能溜走了!
“师叔,您老不知道,辽东人才的确不足,尤其是文官。就拿小侄来说,要管着造炮、炼铁,甚至连造船都要盯着。还要计算各种账目,数量之多,让人焦头烂额,您老人家要是可怜小侄,就留在辽东,帮帮我吧!”
孙元化开口请求,李之藻顿时犹豫了起来。
张恪笑道:“李先生,您要是不嫌弃,辽东巡抚非您莫属。朝廷给我三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力,我准备设在巡抚之下,设置诸司,处置政务。先生若是有合适人选,还请推荐一二。”
“不忙!”李之藻笑道:“国公爷,老朽也可矫情了,您能否告知,让我管什么?”
“这个,主要是三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屯田,其次是修筑道路桥梁,督造城池,再有是传播西学。”
“西学?”李之藻,还有门口一直没说话的年轻人都瞪大了眼睛。
“没错,就是西学!”张恪强调道:“我大明的士人把精神头都放在孔圣人,孟圣人身上,让他们讲人性,谈修身,甚至阴阳五行,圣人祖宗,有心无心……这些东西他们能讲三天三夜,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让他们算算赋税,处理河工,每年有多少海外商船前来大明,一匹棉布价值几许,恐怕没有几个能说得清楚。”
张恪同样心情激动,恨不得揪着那些无病呻吟的士大夫,别整天仁义,满嘴道德,救不了百姓,填不饱肚子。
还是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放到朝廷,还是要怎么收税,怎么练兵,怎么建设,别的都是虚的!
“西人在最近上百年间,突飞猛进,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大明。尤其可贵,他们各个科目条分缕析,研究的越来越深。反观我们呢,还是抱着似是而非的圣人微言大义,如此下去,早晚被甩在后面。我准备在辽东建立西学院,聘请名师,选拔优秀年轻人,学习西学。学成之后,就在辽东为官,一展所长。”
“好!”李之藻忍不住拍起巴掌,感叹道:“老朽一直想推行西学,只是朝中没有国公爷如此开明之人。不过办学需要明白人,老朽推荐一个,此人名叫杨廷筠。虽然论起天文历法不如老朽和徐阁老。但是他早年是心学中人,交友广泛。只要把他请来,保证能吸引青年才俊,光大西学。”(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二章论关系的重要
宽阔绵延的运河之上,千帆竟过,南来北往的官员商人络绎不绝。一千多年来,这条运河就是中原王朝的血脉,贯通南北,不说别的,光是从江南运到北方的漕粮就有四百万石,而且还在快速增加之中。
一艘造型别致的大船从南向北而来,稳稳当当,速度一点不慢。
在船头站着两个人,其中一位布衣麻鞋,手里拿着拐杖,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小老头。在他的身旁,恭谨地站着一个中年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