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无法释怀,这才在寒风的侵蚀下一病不起,导致今天无法理政的局面吧?
不过,趁着这次威廉患病之机,清英却是得以第一次接触到了完整的帝国皇权。通过对只皇帝负责的首相,十几名相当于正国级部长的国务秘书都处在了皇帝的控制之下,并由此驱动整个帝国机器隆隆运转;而通过掌握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长,近百万以效忠王室为至高荣誉的强悍军队,便在容克军官团的指挥下成为了皇帝最为可靠的臂膀。虽然这一文一武两个职位的权力都有些过于巨大,但这种框架却也极大避免了皇帝在重大事务上做出错误决定的可能性。德意志民族忠诚、恪守誓言的优秀品质。也使得君臣之间能够很容易的团结起来,各尽其能的推动帝国大业不断向前。更何况。随着战争的胜利,霍亨索伦在德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清英所即将接过的帝位都是稳若磐石,且处在了有史以来最为黄金的时节!
在霍尔维格和小毛奇这两名与清英有旧的股肱佐助下,此前便已经有了相当独当一面经验的清英,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决策中枢的生活。伴随着由他所签发的一道道命令的下达,出售军火、建立基地、海外投资、扩充贸易、金融操控……等一系列工作都开始紧锣密鼓的实施开来。他现在总算是明白,为什么乌里扬诺夫不惜在布列斯特条约中被狠宰一笔,也要尽快退出战争以保住权势了。这种将一个帝国尽握于手心的感觉,的确是比毒品还要更诱人十倍,即便是早已身在中枢多年的他,都有些难以抵挡这宛如至尊魔戒一般的魅力!
1915年1月6日,盘踞西伯利亚的高尔察克再度发来电报,要求再度购买价值2亿马克的军火和俘虏,其中用黄金支付的比例为60%。由于托洛茨基组建起了大量的督战队,对未经命令就擅自撤退和战斗热情底下的红军士兵实施毫无差别的就地格杀,原本气势如虹的白军在一片冰天雪地中的推进速度便骤然慢了下来,快速击垮敌人的想法随之落空。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察克便只能再度向手中握有大量精锐战俘的德国寻求帮助了。
面对金主的购物需求,德国政府自是全力迎合:清英当即下令在战俘营中集结起5万准备释放的俘虏,并备好船队远航的所需之物。而在这一过程中,清英却突然发现了一个从去年9月起就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时至今日,已经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殖民体的德国,却仍旧没有能彰显自己在远洋存在的巡洋舰!
想到威廉对这一情况的怨念,清英便立即联系了相关的技术部门,以询问他们在几个关键性子系统上的进展情况。令他感到欣喜的是,无论是废除共鞍设计、且拥有四个提弹通道的四联装炮塔,还是基于流体力学开挂的球鼻艏和尾板,在四个月的技术攻关中都有了决定性的突破。看到面前那些详尽的技术报告,清英心中也满是欣慰之意。虽然球鼻艏和四联装炮塔即便是在二战时期都只有极少数国家投入了使用,尾板更是在战后才出现的黑科技,但其难度却大部分都在对这一点的发现之上,真正实施起来不过只是相应的计算。四联装炮塔法国人已经做好了绝大部分的前期工作,德国工程师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有最后的拆分共鞍炮架;而基于流体力学的球鼻艏和尾板更是如此,只要清英给出了一个改良的方向,他们自然会用严密的计算和实物模型将其最终敲定。
眼见各项子系统都已万事俱备,清英也随即开始了他的公然开挂之行。
在另一个位面里,所有的条约重巡都是攻强守弱的脆皮。因为随着海战的演变,巡洋舰这种次等主力舰的航速至少都需要在32节以上,而对于一艘万吨级别的战舰而言,其追求高航速所本身带来的功率边际效应,就必将使得这艘舰艇在动力上需要花去极为惊人的重量比率。以二战德国海军为例,标准排水量近4。4万吨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用3085吨的动力干重就实现了超过30节的速度,动力所占排水量的比重不过7%;而标排1。45万吨的希佩尔级重巡,其动力干重则为2400吨,足足占到了排水量的16。5%。要知道,这还是一条航速不过32。5节的普通重巡;如果航速要达到如日本重巡一般的35节以上,动力所占排水量的比例还将出现大幅度的飞跃!
由于动力占去了太多的重量比率,巡洋舰能分给装甲的重量自然便大为减少了。更为消耗重量的还体现在舰体结构上面。因为流体力学,军舰要想实现高航速,必须要有足够长的舰长来提升波障速度;而由于结构力学,过于修长的船体又会大幅增加战舰的舰体重量,使得其能用于装甲的重量进一步降低。同样以俾斯麦和希佩尔两艘舰艇为例:前者的水线长宽比为6。72,采用全面焊接技术后的舰体重量仅占标准排水量的27。06%;而后者的长宽比为9。14,舰体重量竟占了标排的39。52%!
动力和舰体上的双重重量飙升,已经使得巡洋舰的装甲重量分配严重捉襟见肘;而在这种情况下,防护尺寸这一因素还要来横插一脚。由于巡洋舰上的动力功率并不比主力舰小多少,这必然使得其核心舱长度也趋近于主力舰的程度:这种装甲重量轻而防护面积又大的情况,无疑更加促使了条约巡洋舰的装甲厚度都只能维持在一个极低的程度!
美国的北安普顿级重巡,只有一条76毫米厚、且仅覆盖了动力舱的窄小主装甲带;英国的肯特级更是水线裸奔,仅在船体内部为弹药库盖了一间102毫米的装甲盒。法国迪凯纳级的主装不过25毫米,最多只能抵御小型弹片;意大利的特伦托级拥有70毫米厚的主装,而日本的古鹰青叶的主装也不过76毫米。这些条约重巡的装甲,在203毫米级别的主炮面前根本没有防御力可言:日本的203毫米l50火炮能在1。5万米的距离上轻易洞穿150毫米厚的装甲,而德国希佩尔级的主炮在1。5万米外的穿深更是能达到186毫米。考虑到这一距离对于重巡间的交战而言已属偏远,当距离拉近之后的火炮穿深将会更加恐怖!
ps:感谢书友怪之老怪的月票支持,和zhouyu1976的打赏~~~
第642章缔造中坚
由于万吨以下的条约重巡几乎无法在保证航速的前提下做到攻守均衡,各国之后便都开始研制超条约的重巡了。通过瞒报排水量和适度牺牲一些航速,列强建造的新式重巡便都具备了一些防御力:其中佼佼者的核心舱能完全免疫轻巡洋舰6英寸主炮的直击,而弹药库甚至能挡住自身的8英寸炮弹。日本的利根、意大利的扎拉、法国的阿尔及尔、以及美国的巴尔的摩,便是超条约重巡的代表。其中综合性能最优越的当属利根:在保证了攻防的情况下,还能拥有35节高速和6架具备相当攻击力的水上飞机,即便是大面条国的扎拉级也难与之相比!
在将历史上的重巡信息从脑中掠过之后,清英对于德国新式重巡的设计也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了。
首先,德国新建重巡的主炮口径必须选择在203毫米。战舰设计的第一准则就是先装大炮,这是打击敌人获得胜利的核心本钱。而随着四联装炮塔的研发进入实用阶段,雄心勃勃的清英准备在新式重巡上装备3座四联装主炮,以获得对其余列强8、9、10门主炮重巡的明显火力投射优势。实际上,这也是清英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四联装所带来的减重效应是极为惊人的,光炮塔本身就能比火炮数量相同的双联装轻接近15%。再加上炮座面积的明显降低,其整体的重量花费丝毫不比传统的5座双联装布局来得更重!这就是四联装炮塔的开挂之处。而鉴于这一口径的火炮在对抗敌方重巡时已经有足够的威力,清英便没有再像希佩尔级那样追求身管长度。而是将其定在了并不显眼的50倍径。
而在次级火力的选取上。清英采用了与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上相同的128毫米双联装炮塔。并装备5座以满足未来的防空需求。其中1座背负在c号主炮塔后方,另外4座分布两舷。不过在飞机威胁几近于无的当前,担任防空任务的则是另外的8门40毫米高炮。基于后世重巡的作战模式,清英没有为该舰装备鱼雷,取而代之的则是4架水上飞机和相应的辅助设备:这也算是在航空时代即将来临的大前提下,身为bb党的他所无奈做出的沉痛妥协。
在速度上,清英则照例举起了手中的锉刀,对新式重巡的动力系统大砍大锉。除了为火力和装甲腾出吨位之外。更多的原因则是德国重巡的使命所然: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缔结,踩着皇家海军众多“舰人”尸体的德国海军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下,其重巡便再不需要像历史上的日本同行一样作为水雷战队的旗舰,率领狂飙如风的驱逐舰们对敌方主力舰队发起雷击了。如果只是执行为主力舰队护航和炮战任务的话,32节的航速已是绰绰有余。
清英遂以这个航速指标,为新式重巡进行了舱室分划和船型设计。经典的削减水上宽度手法同样运用其中,大幅降低了主甲板的防御面积,提升了装甲的利用率。而在球鼻舰首、大型方尾、和尾板的多重流体大法作用之下,德国重巡达到这一速度的所需门槛又有了长足的降低。经过一番详尽的计算。清英欣喜地看到自己图纸上的新式巡洋舰,已经从动力本身和舰体结构处节省出了足够多的重量。足够敷设在常规交战距离上免疫8英寸火炮的雄厚装甲了!
根据后世的203毫米火炮穿深数据,清英为德国新式重巡布设了足可支应完全的防御。其长达93米的核心舱段,被厚达140毫米、且呈20度内倾布置的表面硬化装甲严密地拱卫起来;即便是希佩尔级的最强垂直穿深203毫米炮,在有航向角的情况下也很难在常规交战距离上将其击穿。而为了抵挡远距离落下的重巡炮弹,同时兼顾未来对航空炸弹的防御,清英在主装甲带上沿为其敷设了60毫米的主水平装甲,从而形成了一个牢固坚实的装甲盒。炮塔和炮座也拥有和核心舱相等的防护能力,足可在常规交战距离上对203毫米炮实现有效抵御。
对于在炮战中经常出现的水中弹,以及最为致命的鱼雷,清英也做了相应的防御。一条高1。5米、厚度从140到60毫米渐变的均质装甲被安装在4米高的主装甲带下沿,负责抵御近距离入水的水中弹。而再往下则是直通舰底的60毫米高弹性均质钢,以兼顾抵挡余势更衰的水中弹和鱼雷爆破的攻击。在4米纵深和3层舱室的加成下,新式巡洋舰的水下防雷能力惊人的强大:即便是一枚350kg当量tnt的鱼雷命中其舯部,甚至都不足以破开tds使核心舱受损!
为了避免因次要部位受损而大幅影响战斗力的情况,清英在核心舱之外也施加了一定的防御。战舰首尾水线拥有一条50毫米的轻型装甲,可勉力抵御驱逐舰火炮的直击;舰尾的水平装甲则保持在了与核心舱相当的60毫米,用以保护下方传动轴的安全。船尾舵机舱的防御级别也与核心舱相当。
由于该型巡洋舰需要将德国的意志承载并传播到世界,其远洋性能也是不容忽略了。清英将其满载吃水时的主体干舷提升到5。4米,并大幅将上飘型的船首拉高至8米;如此一来,无论是船首上浪还是横摇过快,新式巡洋舰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除了尚未竣工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之外,当前德国海军中再无航海性能超过它的军舰;国王级虽然吨位更大,但在舰艏上浪领域仍不及这款重巡。
经过半个月的计算微调,一张重巡洋舰的设计总图终于在清英的笔下描绘而出。它全长168米,全宽22米,最大吃水8。1米,标准排水量11000吨。动力系统采用9台燃油锅炉、3组齿轮减速蒸汽轮机,额定输出功率73000马力;在用流体大法保平安的三方开挂之下,该舰有望在13680吨的满载排水量时仍旧拥有不低于31。5节的速度。由于尾板和球鼻艏所带来的平地加速作用,该舰的续航力也比一般的方尾船只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满载燃料携带量为2350吨,能在14节的巡航速度下航行9500海里。可以说,这一重巡方案不仅在战舰三要素和航海性能上得到了完美的兼顾,在火力上更有着极为突出的亮点!
至于该舰的吨位比条约限额溢出了10%,则根本就没有在清英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虽然规定了单舰的吨位上限,但却对此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手段:首先战舰数据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机密,不可能予以外泄;而就算是设计师恪守条约、对重量的把控细致入微,然而在战舰的实际建造过程中,也极有可能会由于种种施工问题而导致超重。即便是清英现在定下的1。1万吨这个重量,到了实际建成之后也极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上浮。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直接对外宣称是1万吨即可;只要不超得太过分,没人会在这一点上做文章的!
想到历史上日本那宣称8500吨、实则最终超过了1。2万吨的最上级巡洋舰,清英表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能比自己更良心的条约执行者了。
至于装备6英寸级别火炮的渣渣轻巡洋舰,清英则根本就没有建造这种东西的意愿。因为这种舰艇的炮战能力和重巡根本不在一个级别,而其6英寸火炮在防空上仍旧显得过于沉重、缺乏对空火力所应有的灵活性,可谓高不成低不就的典型鸡肋。当前德国的财政情况虽然前所未有的充裕,但也远没有土豪到明知是渣渣却还要投钱的境地。根据华盛顿条约中的规定,德国能拥有27万吨的a等巡洋舰,而如果能将当前这种形式的重巡造满27艘的话,也足可实现巡弋殖民地、并在各大海域中彰显自身力量存在的目的。
根据清英的规划,德国那5。9万吨的轻巡份额,应当全部建成如同历史上美国亚特兰大级一般的防空巡洋舰。相比于甲板窄小、吨位紧张的驱逐舰,轻巡显然是一个更加良好的防空火力搭载平台;而由于边际效应的存在,1艘6000吨级巡洋舰的防空火力搭载量显然要超过3艘2000吨的驱逐舰,其作为防空平台的稳定性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大量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