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官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小官人-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娜俗约翰徽灾坪舛晕湓蛱炖此担晌绞侵刂兄氐氖隆�

她本欲如此,结果现在崔詧的意思,却是在爵位上给了诺大的好处,一旦敕封国公,这就意味着,天策府那边,委实没有继续提升的必要了。

武则天眯着眼,沉吟良久,道:“可是朕再想,秦少游的功劳倒是赏了,可是天策军上下将士呢?朕听说,有个叫王二的,一人居然击杀了七个乱兵,还有都尉方静,更是功劳不小,朕不能厚此薄彼,不妨如此,天策改为天策卫吧,独立于北衙和南衙之外,卫中上下,尽都授永业田,这田……”武则天眯着眼,道:“河北那儿,不是有一大块荒地吗?不妨就赐给他们吧。”

所谓的河北,有很多的解释,你可以把他理解为黄河以北的地区,也可以理解为河北路这个行政区域,不过武则口里的所谓河北,却是与孟津遥遥相望的黄河以北,那儿确实有一块荒地,其实这块地占地还不小,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那儿河水泛滥成灾,将那儿淹了,再加上唐初时的兵乱,导致那儿到处都是杂草丛生,使那儿成了无主之地,可是到了后来,高宗在的时候,将京师改为了东都洛阳,可是洛阳和长安却是不同,长安是关中,四面都是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洛阳属于关东,地理位置就差了一些,四周虽也有关隘,可是尤其是北面,几乎是无险可守,一旦有贼军自北面杀来,洛阳就成了众矢之的。

当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武则天想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后世宋太祖赵匡胤的办法,在开封的北面种树,弄出了一个下马林来,而这个办法,实则却是武则天开创,她下旨不许将这块土地开垦,也打算种树,作为整个洛阳的北面屏障,那个时候,武则天刚刚登基,风雨飘摇,天下动荡不安,所以此事也就得到了贯彻,可是到了后来,天下渐安,对于这植树造林之事,武则天也就没什么兴致,种树的事虽然荒废,可是旨意却已下达,所以那儿一直荒着,开垦的人因为朝廷的禁令而去不得,造林的又因为朝廷对此不热心,也没人去过问。

而如今,武则天猛地想了起来,却似乎想要将那块地变废为宝。

………………………………………………

第一章送到。

第二百六十四章:极尽优荣

孟津的河对岸,就是蒲州的河东县与河西县,而这两县的交界之处,便是这处‘下马地’。

古人打仗,最借重的就是地势,因而往往用河水、山林来构筑防线,洛阳乃是都城,又是天下的中心,却偏偏又是四战之地,所以构筑这下马林的策略,虽然没有施行,可是这块‘林子’的土地却一直空置到了现在。

武则天要将这块地赐给天策府,或许对于别人来说,确实是一个为难的问题,毕竟这块地足有一个县的面积,连绵百里,是沿着河岸的狭长星月地带,又与孟津河岸相望,只要渡过了河,便可直达河南府,可是这里毕竟是荒地,已经荒废了许多年,想要将这里开辟成鱼米之乡,不知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况且对古人来说,地就是出粮的,而事实上,这个时代的耕种水平并不太高,粮食的价格虽有贵贱,得看着年成,可是即便遇到了灾年,粮价暴涨,以现在对土地的利用率来说,这样的粮产量,只怕也不值几个钱。

所以在唐初的时候,朝廷甚至下旨鼓励大家开荒,这荒地,谁开出来的就归属于谁所有,天下到处都是无主之地,偏生这开荒的进度却很是缓慢,问题的症结还是在这里,就是开荒所需的人力物力,还有大量的时间,即便能转换成土地,可是这些田地耕种播种之后,一年的收益,怕也不及开荒所需的一成。几个人不吃不喝,购买农具,花费了极大的气力,开出十几亩地来,这地里一年的收益,怕也只能勉强养活一两口人罢了。

当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时候,大家的心思自然也就放在了自己的本业上。

更何况此时人口正在逐渐恢复,可是事实上,终究不似明朝中后期和满清的中后期那般,陷入了人多地少的窘境,这个时代,疆土远甚于后世的明清,而人口,只怕连后世的十之一二都未必有。说穿了,大家不缺地,缺的却是好地,土地哪里都有,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是不值一钱,可是那些值钱的土地却是寥寥无几。

毕竟这个时代,只靠人力将一亩田地转换成良田,远远及不上后世,那些不毛之地,某种程度来说,是没有任何经济价值的。

所以武则天提出这个意思的时候,竟是无人反对,其实说起来,天子这样的许诺是有些过分了,无论是国公还是天策卫的封土,都有礼制的规定,军垦屯田的概念,古已有之,可是将这诺大的土地来做天策卫屯田之所的,却实在有些罕见,毕竟那下马地实在不小。

他们默认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个风口浪尖,实在没有反对的必要,另外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种不毛之地,送谁都不乐意,秦少游肯接受,就已是再好不过了。

秦少游听了,却是大喜过望。

有一句话叫做,你之砒霜,我之甘露。这块地,对别人来说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可是对于秦少游,却是宝贝疙瘩,其实到了如今,秦少游现在有的是钱粮,唯一缺乏的就是人口,而人口就必须得有土地来承载,有地才会有人,况且秦少游纵然是控制住了孟津,孟津的码头也在秦少游的囊中,可问题就在于,河的对岸却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码头,这就导致许多货物的水运还需要受制于人,虽然天策卫的东西,一般人也不敢刁难,可是秦少游在河北,完全没有一丁点立足之地,哪里能弄出一群利益相关的利益链接出来。

这块地……秦少游完全不介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好生缔造,而天策卫也不再龟缩于河南府,而是将商业势力蔓延到河北去。

至于土地的产出,就不是秦少游关心的事了,以现在秦家庄的诸多买卖,土地上产出多少东西,秦家庄都可以吃下来。

自然,这些规划是以后的事,现在还是要解决当下的问题。

秦少游生怕武则天反悔,连忙谢了恩典。

武则天则是深深地看了秦少游一眼,道:“既然如此,就这么办了吧,本来呢,这秦少游在殿中和朕唱反调,朕是不愿意再对他大加封赏的,奈何诸卿执意如此,朕也唯有从善如流。”

她这‘无奈’之举,显然有些做作。

不过殿中诸人本就习以为常,能站在这庙堂上的人,哪一个没有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本事?

秦少游自是退出了殿去,这一次的‘辛苦’,显然获得了最大的回报,而这个回报,绝不是一个空头爵位这样简单,而在于文武百官对秦少游减去了仇视,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武则天的‘纵容’。

这个纵容才是最紧要的,做人臣子的,往往都会害怕功高盖主,会害怕自己积蓄力量过多,而导致宫中生疑。这种事,古已有之,不算稀罕。

而偏偏秦少游来到了这个大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天子更像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室,晋国公室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力量,所以要维持统治,就不得不在大夫们之间进行制衡,当公卿智氏坐大的时候,于是就会支持赵氏、魏氏、韩式以对抗智氏。天子本身虽有一言九鼎的力量,可是既无豪族那样千百年来的实力积攒,又没有李氏皇族的正统性,为了权衡,就更倾向于忠心于自己的秦少游来尽力发展自己的实力。

有了这种‘纵容’,秦少游可以做的事就太多太多了。

他对宫中的亭台楼榭,都已经了若指掌,在宫中待了这么久,秦少游对这里也熟悉起来,他背着手,在宫中踱步,对于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室,他更喜欢的还是自己的庄子,只是要换防,却还需要一些时日,因而他只能在这里老老实实地呆着。

在这里卫戍的,除了天策卫,就是一些亲信的禁卫,绝大多数,秦少游也都很是熟稔,见左右无事,自是去自己下榻的地方休息。

……………………………………………………………………………………………………………………………………………………………………………………………………………………………………………………………………………………………………………………………………

圣旨下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一切……仿佛都是顺理成章一般,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但凡任何事总是有迹可循,遭遇了夺门之变,自然而然就会开始进行清算和株连,紧接着,便是朝中进行洗牌,一些人借此得利,一些人从此黯然退场,紧接着自然就是奖赏功臣,这些套路,便是寻常的山村野人,怕也是耳熟能详。

秦少游这个魏国公,其实还是颇为值钱地,周沿唐制,对于国公的敕封很严,当年大唐开国的时候,那凌烟阁的功臣们,绝大多数也不过是受封了个国公罢了。

不过到了高宗时期,这个高祖和太宗皇帝严格遵守的铁律开始出现了松动,一些功劳并不显著的人也开始受封,他们的功勋,自然远远及不上开国的功臣,可是朝廷依旧得以敕封,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有心人就能察觉到,朝廷的局势要急转直下了,大肆封爵,对于历代朝廷来说,唯一的可能绝不是因为天子仁善,而是朝廷内部出现了危机,必须依靠爵位来稳住人心。

事实也正是如此,当时武则天已经抓住了权柄,她是一个女人,自己的丈夫还是天子,虽然开始署理政事,可是朝中的对手依旧如过江之鲫,武则天要打击对手,同时又需要稳住其他人,更需要收买一批人,自然不吝封赏,于是动辄就是国公和郡公的爵位授予出去,等到了她登基,封爵又达到了一次高CHAO,单说武家那几百号人,从亲王、郡王到国公、郡公不知封了多少个,以至于许多人都已经分不清了。

这个风气,在武则天大权在握,并且平定了绝大多数叛乱之后,终于煞住,当然……秦少游这个魏国公却是货真价值,国公和国公是不同的,国公里头,但凡有赵、齐、燕、魏之类字眼的,往往才算稀罕,至于其他的封号,更多的不过是逗你玩而已。

比如黑齿常之,他乃是燕国公,此人乃是边镇大将,手握重兵,谁敢小看?秦少游也是如此,这个魏国公,是货真价实的,算是为数不多的真?国公。

既是国公,自然就该有国公的礼遇,许多TE权。自然也就纷沓而来,除此之外,还有宫中赐予的玉牌、绶带、衣帽之类,也是足足几大车子。

这样的待遇,自是羡煞旁人,洛阳城内外,许多眼睛都不禁盯在了这位新近窜起的新贵身上,显然任谁都明白,大周朝的上空,一颗冉冉的新星正在崛起。

第二百六十五章:开启新世界的钥匙

过了半月,天气渐渐凉了,宫中的防务总算开始有序地撤换,随即天策卫开赴孟津。

秦少游也随之松了口气,临行的时候,他在宣政殿见驾。

武则天嘱咐几句,都是一些乏善可陈的话,秦少游自然应下,旋即出宫。

宫外只有寥寥十几个卫士在此等候,想到即将回到孟津,秦少游的心情格外的爽朗,他翻身上马,驻马回头看了一眼,那宫墙在余晖之下,格外的刺眼。

天色已是近黄昏了,此去孟津还有一段路程,按理,是该在洛阳停留一夜,次日出发,不过秦少游归心似箭,却是径直走了夜路,回到了庄子。

一到孟津,这儿正在大兴土木,眼下唯一难办的还是人力,这时代不似明末,明末时期人多地少,所以到处都是流民,而这里,虽然没有到地广人稀的地步,却是极少有什么闲汉。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人丁的事,秦少游也算是急白了头发。

如今要大兴土木,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可是人力从哪里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外地高价雇佣,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捉襟见肘。

比如那位天作大匠杨务廉,便曾托人不断地往洛阳向秦少游抱怨。

等接近了庄子,便看到许多人在挖河渠,因为开拓的河渠,不远处,又有人因为建高墙,竟是支起了一个足足十丈高的架子,架子上用绳索和一些小机括固定,数十个力士在下头牵引着绳索,将另一边的巨石吊起。

秦少游看着不禁咋舌,恰好长史陈杰等人过来,秦少游问道:“那是什么?”

陈杰摇摇头道:“这就不知了,都是那杨务廉弄出来的小玩意,小人也是不懂,他总是弄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花费不菲。”

陈杰故意把花费不菲四个字咬得很重,显然作为长史,陈杰觉得这杨务廉的花销实在太大,看不下去了,偏生秦少游又让杨务廉总揽土木之事,他插不上手,现在见正主儿回来,便不由的想要打些小报告。

秦少游皱眉,他细细去看支架上的东西,觉得颇有些像是滑轮的结构,滑轮这东西,古已有之,从汉朝开始就已出现了,只是并没有大规模的流行。秦少游唯一觉得稀罕的就是,这家伙还鼓捣出了什么,秦少游本是打算去见阿尼玛,现在却是不急了,道:“去请杨先生来。”

陈杰只道是秦少游要教训那杨务廉一顿,忙是兴冲冲地去了。

过不多时,杨务廉便来了,这厮全然没有初见时的形象,整个人的皮肤黝黑了许多,或许是认为大袖不方便,所以穿着短装的打扮,脚下的靴子满是泥垢,忙是过来给秦少游行礼,道:“秦上尉,下官有礼。”

他的声音有些嘶哑,秦少游看了他一眼,下了马来,却是背着手,看着那巨大的支架,良久,秦少游道:“杨先生,那是什么?”

杨务廉道:“上尉,这是手脚架子。”

“听说花费很不菲?”秦少游不知在想什么,让杨务廉很是看不透。

杨务廉挠挠头,道:“秦上尉,花费确实是多了一些,单单一个这样的,花费百贯不止。”

百贯,这可是寻常人家几年的开销,这绝对是个大数目,虽然对秦少游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寻常人,也算是一笔巨大的数目,可是杨务廉居然说得很是冷静,仿佛并没有当一回事。

陈杰在旁气得想要吐血,正待要说什么,秦少游的声音却是响起,道:“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