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因为这种突击步枪是世界突击步枪发展史上的一个异类,它的单发射击精度竟然超过了素以精度极高著称的56式半自动步枪(按照一般规律,在设计制造水准相当的前提下,拉栓式步枪的射击精度高于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又高于自动步枪。),这种独特的设计思路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太穷,不可能像美苏那样浪费子弹,但却反而更契合抗战时期中国国弱民贫的现状,大部分时间段以单发射击为主,只在冲锋和反冲锋时使用连发功能,战斗效能不会下降多少,子弹却能大大节约。
注1:该枪型是由前苏联毫米机枪仿制,性能与成本都优于后来大量装备国内部队的67-2型重机枪,但是由于装备继承性等其他原因而竞争失败,却成为了我军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也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了。其最大的优点是重量极轻,全枪重量不到9公斤,甚至比捷克式这种轻机枪都轻,特别适合抗战期间普遍都得靠脚走路的中**队。。。。。。
第一百三十六章 军工新进展(下)
至于81式班用轻机枪的选用,则主要是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它与81式突击步枪的主要零部件与弹药都可以通用,维修与后勤补给都十分方便,而且虽然历史上81式班用轻机枪的性能在世界上不算特别突出,但却绝对超过了任何一种二战轻机枪。而且八一枪族对于材料与加工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差不多是目前苏区可以批量生产的极限了,更后面的那些小口径枪械,胡卫东再有本事也是绝对搞不出来的。。。。。。
考虑到81枪族在这个年代已经足够先进,而且必然会装备中**队很久,胡卫东还对其还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进,比如给其安上战术导轨(不过受制于苏区的工业基础,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设计却导致81枪族的批量生产推迟了足足半年。)等等,后来还交给刘鼎、毛毅可等枪械专家和如今已经是“士别三日”的吴运铎进行反复改进,使其比历史上的原型更加符合抗战的需求(比如81式步枪的枪托用的是81式原型枪所用的木托,而不是其改进型81-1型所用的折叠式枪托,这一是因为抗战中肉搏战要比后世频繁得多,二是因为现在木材便宜易得而钢铁昂贵又缺乏,复合材料就更不要想,因此用木托反而更加经济实惠。),但也因此直到37年8月才最终定型,38年初才开始装备部队。。。。。。
红十五军挺进华北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那几百门各式火炮,但是牵引式火炮对于全军的机动性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其中那6门无法整体拖曳,即使用上专门的牵引车也必须拆成两部才能拉得动的240mm重榴弹炮,就更是成了鸡肋,毕竟抗战全面爆发后鬼子的飞机将远比华北作战时猖獗得多。这种重炮炮击前却还得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实在是太危险了。。。。。。
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想到了自行火炮,但是眼下却没有合适的底盘,鬼子的坦克装甲车普遍太小太轻不说,总共也就这么一些铁家伙的红三方面军也不舍得将其改装成自行火炮来用,所以胡卫东想来想去,最后的决定是搞车载火炮,这样只要有路的地方就能高速机动。而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华北和中原地区只要行军距离不太远,越野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中国连汽车都不能自主生产(装配过少量汽车,只是零部件全靠进口。),想要搞出车载火炮来自然很不容易。不过在胡卫东眼中,车载火炮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牵引车既然拉得动大炮,就一定也载得动,只要做个足够坚固稳定的拖曳式底盘就行了。这个工作对于目前连大型轧钢机都没有的巩县兵工厂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好在需要的数量不多,实在没法用机器生产的部分硬是被一些熟练工人、甚至是民间的铁匠依靠过人的技艺用手工弥补了。。。。。。
虽然费尽气力制造出了足以加载重炮的底盘,可是却又出现了两个无法回避的新难题,一是重心偏高。车载的大炮若是横过来炮击的话很容易导致车身倾覆,纵向的话倒还可以。可是如果炮管不能自由转向,得靠车身转弯进行调节的话。灵活性就未免太差了;第二就是稳定性差,这进一步削弱了车载火炮本就不能尽如人意的速度与越野能力,胡卫东仔细观察过后,认为样车之所以稳定性差,一方面是因为重心偏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轮胎达不到要求。。。。。。
“难道就连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们也没法全靠自己的力量造出来吗?”,心情不快的胡卫东泄愤似的踢了样车的轮胎两脚,突然心中一动,“对了,我记得可以给轮胎充水(氯化钙溶液)代替充气(其实军用轮胎大多采用实心的,但二战时期的日本并无生产实心轮胎的技术,只能用普通的充气轮胎,因此行军中很容易出现意外。),可以明显增加配重,而且使车身的重心降低,这就增加了车载火炮的稳定性和行驰的平稳性。。。。。。”
试验之后效果十分明显,这个原本令大家束手无策的难题就这么轻易地解决了,此事令胡卫东在技术队伍里的威望进一步提高,而大家也都深受教育,明白了“哪怕是很简单的知识,只要运用得当,一样可以解决很多看似棘手的难题”的道理。。。。。。
此外,胡卫东还挑选出一些技艺出色、头脑灵活的中青年技工从零部件开始,尝试仿制缴获的鬼子发动机(每种型号的拆下1到2台,包括飞机与坦克上的,为此胡卫东被空军和装甲旅的指战员埋怨了很久,汽车因为数量较多,所以司机们还容易接受一点。),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虽然性能与原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有不少地方都是依靠手工技艺来完成,生产效率因此大为降低,但若不是有了这一基础,后来对于引进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起来也不可能那么快。
胡卫东现在的名声远比当初挺进华北时更响,因此冒险来到苏区采访他的记者也日益增多,其中还有一些是外国人,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胡卫东继当初见到斯诺之后,又见到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国际友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虽然历史名人总会让穿越者特别注意,但胡卫东从不迷信历史名人,当初即使是对他原本就很有好感的斯诺,胡卫东也先试了试才终于对他推心置腹。而史沫特莱历史上虽然对赤色党帮助很大,但她自以为是的性格与偏激急躁的脾气也令她不止一次地好心办了坏事,撇开众所周知的毛贺分手一事不谈,她在“西安事变”后未经允许就擅自公开老蒋的承诺,结果被老蒋认为是赤色党不守信用,两党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因此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再次出现了深深的裂痕,而当时的赤色党领袖们虽然因此十分不满,却因为“国际友人”就那么几个,必须好好珍惜,再说史沫特莱也并非出于什么恶意,最后他们只得自己将这枚苦果硬着头皮吞了下去。。。。。。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华侨领袖
而在初步接触之后,胡卫东又发现史沫特莱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好动的个性和似乎永不枯竭的精力,三者组合起来,令她如同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一样,放到哪里都可能会引起无法预料的事端。因此纵然胡卫东对其革命热情颇为敬佩,却也不想让她如历史上那样跑到延安闹出天大的风波,同样也不想她留在自己这边造成不必要的干扰,便利用接受采访的机会,将农药滴滴涕此时还未被人发现的危害讲解给史沫特莱听,以让她有事情做而不再烦人。
正义感过剩的史沫特莱在得知滴滴涕虽然毒性不大,但却极难降解,而且会通过食物链迅速富集起来达到很高的浓度,从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后,立即就返回美国查证去了。在某个实验室确认胡卫东所言确凿无误后,史沫特莱马上就到处呼吁各国政府立即禁用滴滴涕,却因为触犯了在美国势力很大的农场主们的利益而被人揪住过去的一些小辫子(以她的性格,想找罪名太容易了。)再次关进了监狱,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滴滴涕的危害已经是世人皆知,美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终于宣布彻底禁用滴滴涕后,史沫特莱才总算结束了她一生中第二段牢狱岁月。
出狱后不久她就再次来到了中国,但由于当时的赤色党领袖们已经见过了太多的外国人,史沫特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因此远不能与历史上相比,历史上的那次风波及其引起的悲剧也由此得以避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世界上第一个呼吁各国政府注意农药残留问题,这位历史上的争议人物在这个时空名声要相对正面得多,这倒是令原本因为害她坐牢而有点内疚的胡卫东安心了。。。。。。
史沫特莱这个记者的来访是胡卫东预料之中的事,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真正成为世人公认的南洋华侨领袖是在抗战爆发之后。但现在他在南洋华侨当中也已经相当德高望重了。)、实业家、教育家陈嘉庚先生的到来就令他十分意外了。虽然他很清楚,以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热忱,在听说了红十五军挺进华北后的战绩后一定会深受鼓舞,可是1936年正是陈嘉庚的企业濒临绝境而苦苦挣扎的时候,他又哪儿有余暇来苏区访问呢?殊不知正是是因为红十五军在华北的连番胜利激发了陈嘉庚的爱国热情,才不顾自己的企业摇摇欲坠,花大气力在南洋华人华侨当中广泛募捐,并带着不下一百万法币的捐款送到洛阳慰劳有功的将士。
陈嘉庚原以为苏区很穷。在途经河南东部民生凋敝的国统区后就愈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结果来到苏区后顿时被吓了一跳,虽然区区一年不到的时间不足以让豫西的农民富裕起来,但田地普遍种上了粮食等各种庄稼并迎来了丰收。较之国统区到处抛荒的现状,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即使是一些红军新占的县分,第一次被组织了起来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的农民也足以令陈嘉庚眼前一亮,而热火朝天建设中的无数农田水利设施与公路桥梁。陈嘉庚更是从未在国内见到过。
而与农村相比,洛阳及其周边各县工矿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令陈嘉庚意想不到,虽然最重要的军工以及一些其他的战略部门都隐藏在地下或者山中,但即便是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已经足以令陈嘉庚动容,而且令他惊讶的是。那些工厂之中居然有一些是私人的产业,这令原本虽然因为抗战的功绩对红军大为改观。却依然认为赤色党以消灭富人为宗旨的陈嘉庚十分意外。
虽然为了避免路上的麻烦,陈嘉庚等人化装成了寻常的商贩,但当年就一直对其深深敬仰的胡卫东刚好来到接待处视察工作,结果一眼就认出了这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当即拱手道,“想不到陈先生您大驾光临,这真是我们苏区的荣幸。”
陈嘉庚顿时一脸惊讶,心想眼前这个年轻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身份,而见到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向胡卫东立正行礼后,他终于明白眼前这个年纪还没自己几个儿子大的小伙子竟然就是那位在华北消灭了鬼子几万人马的英雄,不禁半是感叹半是疑惑地说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只是将军竟能认出老朽?”
“对我们海外华人来说,您的大名又有几个不知道的?”,胡卫东现在发现自己当初捏造出的假身份还是挺有用的。
“将军您是海外归国的?不知侨乡何处?”,陈嘉庚有些不信道,胡卫东的做派是比较洋气,可是他听不出任何方言口音的国语也未免太好了?
“算是四海为家,几年前才刚刚回国。”,胡卫东答道,见陈嘉庚不信,不禁有些头痛,他编造出的身份虽然是可以说得通的,但也确实离奇了些,如果陈嘉庚追问下去,难免不会露出马脚。正在胡卫东犯愁的时候,他突然心中一动,随口唱起了后世张明敏的成名歌曲《我的中国心》,“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这首歌道出了我们海外华侨的心声啊!”,陈嘉庚虽是涵养过人,这时也忍不住老泪纵横,终于再也不怀疑胡卫东的出身了,并深深地为海外华人之中出了胡卫东这样的少年英雄而感到自豪。
“一时有感而发,让陈老先生您见笑了。”,胡卫东慨叹道,心中却是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一关是过去了。只要陈嘉庚心中先入为主地认为他确实是海外归国的华人,那么即使稍微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他也会不自觉地忽略。其实胡卫东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当初编造的假出身日后会招致麻烦,可是除非他说出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否则再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 国人当自强
可是人一老就话多,即使是陈嘉庚也不例外,加上胡卫东一方面自己就很尊敬陈嘉庚,一方面也想通过陈嘉庚获得海外华人这一奥援,因此只要不是涉及机密的问题,他都尽量回答,好在因为他的假出身虽然乍看之下有些匪夷所思,却也是他深思熟虑构想出来的,故而并没有出现什么不能解释的破绽。
“从我的祖父开始,我们胡家就一直进行武器、尤其是火炮的研究,因为那时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备受欺凌,是因为武器不如洋人的缘故,可是人在国外,研究出了成果也不敢生产出来,因为一旦公开肯定会被洋人得到,以列强远超中国的工业基础,产量必然十倍百倍于中国,反倒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差距,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我们打不过外国人是因为武器不如人,可是即便中国有了新式武器,与列强的差距却反而更大。。。。。。”,胡卫东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那都是真人真事,“后来一次大爆炸中我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只有我自己因为正在日本留学而幸免于难。。。。。。”
“由此我在悲痛之余,也终于意识到光靠发展军工救不了中国,于是我决定回国寻找答案,结果却无意中看到了我们主席的一篇著作,从中领悟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而是人。’的道理。。。。。。”。胡卫东说完轻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