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梢越淅砬宓模咳绻抵行∑笠抵魍馓又辽僖鹗б话肷砑业幕啊K钦庑┕淹纷时炯胰绻挥凶愎欢嗟氖奔浠撼寰筒只食鎏拥幕啊V慌铝种坏募也即怀鋈ァS肫渖砑野苈浠贡成弦桓雠压淖锩共蝗缟崦憔痈懦缛侍旎识囊欢模晒α瞬坏岢晌毡镜墓Τ迹仆乓惨欢ɑ峄竦梅岷竦幕乇ā�

    崇仁也确实没打算让他们白白付出。他的思想虽然有些偏左。但也深知以日本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和市场的先天不足。想要像苏联那样在西方列强长期的封锁下搞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他自然不会愚蠢地来个“杀富济贫”,即使他心底里再怎么厌恶这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却还是不得不依靠他们来进行经济建设。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崇仁还是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他将派出代表与会的一共10家财团和超级企业划进了一份特殊的名单,以后这10家不但可以优先得到政府的订单,而且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政府也会直接伸出援手,这等于是说这10家财团和超级企业以后永远都不会垮台,这即便在自古以来阶级固化就十分严重的日本,也绝对是一份厚礼。虽说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之一,但对于销售商品的资本家自身而言,能够没有竞争自然是更好

    但是崇仁自然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今后这10家财团和企业集团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与政府步调一致,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第二个条件却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崇仁要求他们从此以后“全身心地为了日本的工业化而努力。”,必要时甚至必须牺牲眼前的利润(不过如果企业难以承受,政府会伸出援手。),因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很多时候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一致。而且这并非仅仅是对于企业界的要求,崇仁还在日本的高校当中挑选了一些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比如东京帝国大学进行重点扶持,而政府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牵线搭桥,使“产学研”这三个环节紧紧相扣,以尽可能地加速日本的科技进步。此后,“所有有利于工业化的,都将得到扶持,一切阻碍工业化的,都将被我们铲除!”,历史上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产经联”由此提前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其实崇仁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初在抗大学习时读了胡卫东一篇有关工业化的文章,而胡卫东那篇文章里提到的“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是得自历史上日本产经联的jīngyàn教训。如果崇仁得知自己搞的这一套其实本来就是历史上后来的日本人发明的,不知道心底里会作何感想

    但不管如何,产经联成立后对日本的工业化与科技进步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致于日本虽然在与中国停战后流失了不少人才,但科技发展的速度却反而比历史同期更快,这其中固然有美援的帮助,但光靠外援是完成不了工业化的,产经联对于大方向的把握和对国家有限资源的高效调配才是最大的功臣。

    不过呢,产经联在短期来看并不是赚钱的,反而是个恐怖的吸金黑洞,而日本现在最大的困难却是缺钱,因此产经联的出现不但无助于现在日本的摆脱困境,反而可能令其变得更加严重。为此崇仁几乎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以尽可能多地搞到外汇,即使因此会令日本的长远利益也在所不惜,因为他当初在抗大的时候读过太祖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欧战爆发的必然性(太祖历史上接受斯诺采访时就预见了欧战的爆发,不过这个问题上很多历史名人都早有预见,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对崇仁启发很大,他现在也是将日本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欧战上面了,但对于日本到时候该何去何从,现在的他却还没有拿定主意,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日本的实力越强,欧战爆发后可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不管日本最终选择站在哪一边都是如此。(未完待续……)

    PS:晚上还有一更,求推荐票^_^


第四百八十七章 崇仁改制(下)



    日本政府之所以现在会严重缺乏硬通货,除了之前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个年代的日本出口创汇能力很差,本来还有生丝这个拳头产品,如今也因为尼龙的发明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日清株式会社的方便食品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在日本政府身背巨债的眼下,仅靠这一类商品带来的外汇收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果是其他国家,这时往往会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对于大部分资源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的日本来说,这一招因为同时增大了进口的成本,其实并不是太好用,加之崇仁刚刚挪用了央行发行日元的准备金,这时就更不敢让日元大幅贬值,所以他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开发新的出口商品上  。

    可是,以日本在列强中倒数的工业化水平,“日本制造”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又谈何容易?除了完成美国人提供的那些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订单,日本的工业品除非将价格定到比造价还低(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同样的商品【注1】在日本生产的成本比在西方更高,即便日本的人工便宜很多。),否则在国际上根本就没人要,也正因为这样,为了获得珍贵的外汇,日本政府毅然出台政策对出口企业给予高额的补贴,这样就算它们将产品卖得比造价还便宜,也不至于亏本。这个方法自然增大了日本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花的是日元,换回来的却是外汇,对于目前的日本来说还是划算的,尽管这必须以降低国民生活水平为代价。虽然日本这种破坏公平竞争的办法后来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垄断调查,但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日本多赚了不少外汇,从而有更多的财力引进日本急需的各种资源和先进技术设备。

    低价促销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因为二战之前各国的贸易保护还很普遍,加之“日本制造”几乎就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因此日本出口商品当中的大头还是各种原材料。比如生丝的市场地位虽然受到尼龙的猛烈冲击,但依然是日本最为重要的几种出口商品之一,而崇仁和他的大臣们还想方设法发掘出了一些新的资源性产品

    世人皆知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但那是指整体而言。但日本毕竟是人口超过7000万的大国、土地再怎么狭小在列强之中也仅次于美苏法德四国(不算殖民地)。特产嘛总是有一点的。在中国明清时期日本更是世界闻名的“黄金之国”和“白银之国”,虽然因为开发较早的缘故,如今日本境内已经基本没有较大的金银矿了。但那些古代废弃了的金山银山如果应用现代冶炼工艺,多少还是可以榨出一点金银来的,虽然那样做经济上并不划算,但在极为渴求硬通货的崇仁和日本政府看来,能够用日元换来金银,那就是大大的划算。

    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在短短两三年间从这些老矿山中榨出了几十吨黄金和更多的白银,但同时也对矿山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汞污染更是成为后来长期困扰当地政府的一个严重问题。类似的政策还有日本政府对于砍伐山林的鼓励,要知道二战之前虽然环境保护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但日本自古以来就一个多山而又多雨的国家,因此对于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所以虽然日本境内森林密布,但日本政府从未想过大量出口木材,而崇仁现在却下了这样的决心,“两年、最多三年之后,世界大战就将爆发,为了那时能够获得的丰厚利益,在此之前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而且只是两三年的过度开发,日本应该还不至于承受不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日本政府对于本来一直十分珍惜的国内煤矿也进行了过度开发,以省下珍贵的外汇用于进口更有价值的战略资源,毕竟日本煤矿储量虽然不多,但若是不惜涸泽而渔,维持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消耗却还是足够了(历史上战后初期一段时间日本的煤甚至还有出口,不过当时煤矿工人的血泪也成为了后来日本文学重要的题材。),而渔业的情况也差不多。

    日本政府这些明显不合常理的做法很快就引起了美国大使的注意,但罗斯福虽然堪称是一代伟人,性格却一向优柔寡断,并没能马上作出决定,加之当时日本政府在外交上“软弱”的表现也成功地迷惑了他,结果等到美国停止援日的时候,日本已经tongguo大力引进美国的技术和设备而大幅度提升了工业化与科技水平,虽然与美英德三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已经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连一向被认为“粗制滥造”的老毛子都明显不如(不考虑海军的前提下),尤其是军工方面更是脱胎换骨,尽管由于苏联人整合技术的能力极强,往往能用相对较低的技术设计出综合性能相当优越的武器,与之相比日本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未必就有多大优势,但总比历史同期的日本强多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还与德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从而能够以日元买到德国的商品,虽然德国令人垂涎的工业设备由于中国方面巨大的需求而几乎不可能有多余的卖给日本,但至少日本还是廉价引进了不少技术

    注1:甚至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是如此,因为此时世界上主要工业国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距远比后世全球化时代大得多,而西方的人工价格也没有高到后世的程度,加上远比后世更加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日本想走后世“中国制造”崛起的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未完待续……)

    PS:今天第二更,继续求推荐票^_^


第四百八十八章 海军的觉悟



    PS:感谢书友“夏凡3333”、“培斌”和“河蟹社稷”投出的月票,晚上还有一更,继续求推荐票。

    此外,崇仁还受中原解放区的启发,从德国大量进口钾肥,然后在日本推广种植营养远不如大米和面粉但产量奇高的甘薯和马铃薯,由于钾肥对这些根茎类作物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使其亩产很容易达到1吨以上,高产田可以超过2吨甚至3吨,同时以日本多山的地形和大多贫瘠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的耕地面积也要比水稻田大得多,因此以此代替营养价值较高但产量却相对低得多的稻米作为日本国民的主食之后,日本不但令人惊讶地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粮可供出口(保留了部分高产田种植优质水稻专供出口),从而大大缓解了日本的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  。但这些年中正处于发育期的日本青少年却普遍因此影响了身体发育,而变得比本就很矮的其他日本人更矮,男子成年后平均身高仅有1米5出头,后世称之为“矮小的一代”

    在拼命的开源节流之下,日本政府手头渐渐宽松了起来,再加上从旧陆军中高级军官身上搜出的价值数亿美元的赃款赃物和厚着脸皮又向美国人讨来的2亿美元贷款(注1),日本政府不但依约向中国交清了首付赔款,手里还有了不少的盈余,可以说崇仁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崇仁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还要几乎所有的国民跟他一起吃苦,只怕还没取得什么成效,自己就要被赶下台了,可是日本目前正面临着明治维新以来最大的困境,一度甚至到了亡国的边缘,在这种逆境之下,单一民族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却反而因此显现了出来,加之崇仁身为天皇却带头节衣缩食,日本上下都深受感动。大家以即使明治维新时期都无法比拟的热情投入到艰苦的工作、学习和训练之中。为着日本的复兴而拼命努力,就像历史上战败后的那批日本人一样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军的变化,日本海军师承英国,不光是编制和战术向英国皇家海军学习。就连日不落帝国的奢侈也全都照搬了过来。当初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财政一度十分紧张。连明治天皇都为了提倡节约而每天少吃一顿饭,但日本海军的士兵依然每天都能吃到鱼和肉,而军官更是每天都供应全套西餐。花费之大可想而知,更令人惊讶的是,海军上下普遍对此感到心安理得,似乎是认为海军本来就该是这样子的。

    在抗大学习过之后,崇仁回到国内再看到海军这副贵族做派,心中是一肚子的不满,但即使在他成为了天皇之后,也依然不敢对海军的传统公开指责,因为日本没有陆军只是不能对外扩张,但如果没有了海军,那就只能等着亡国了。

    因此当新任海相山本五十六觐见崇仁天皇时提出海军此后要降低伙食等基本待遇,与全国上下共渡难关之后,崇仁心中不禁万分惊讶,一问之后才知道这固然是因为自己带头节衣缩食的做法感动了海军上下,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之前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南中国海对那两艘中国重巡的围剿

    由于雷达的帮助和航速的优势,两艘中国重巡总能避开围剿舰队的主力,而当日军将舰队分散开来进行拉网式搜捕后,特遣编队则利用己方单舰性能的优势果敢出击,先后击沉日舰多艘,令日本联合舰队上下大为光火,但这个时候特遣编队却令人意外地与英国远东舰队打了起来

    虽然在战果上占了便宜,但实力单薄的中国海军特遣舰艇编队还是被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逼得不断向南退却以躲避其强大的主力舰,结果不知不觉间就靠近了战略意义重大的马六甲海峡。眼见战火就要烧到自己的地盘上,英国的马来亚总督珊顿爵士登时急了,连忙要求驻扎在新加坡的英国远东舰队出马将中日两国的军舰驱离马六甲周边海域。

    虽然说中国舰队是被日本舰队赶到马六甲来的,只要日本舰队撤走,中国舰队自然不会赖在这一带不走,奈何英国远东舰队实力有限,根本不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对手,因此果断地选择了“柿子拣软的捏”,逼迫中国舰队远离马六甲以解决中日交战对海峡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