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末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明末之旅-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孙厚林也呆住了,直到脸色火辣辣的疼才反应过来,一股耻辱感从心底升起,浑身颤抖。

高殿柱咳嗽一声,王朝勇才重重的松开孙厚林,但眼神还是盯在孙厚林的身上。

孙厚林马上就哭诉道:“高大人,您可要为小的做主啊,他们……”

高殿柱厉声的道:“给我闭嘴!”高殿柱的眼神仿佛在说,等一下看我怎么收拾你。

狠狠的瞪了孙厚林一眼之后,高殿柱马上换上一副笑脸,“张老板,你没事吧。”

张丰道:“高大人来得算是及时,再来晚一点,我就有事了。”

高殿柱道:“张老板,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去府衙,咱们坐下下来一边喝茶,一边聊。”

高殿柱知道东方纺织厂,以前还没怎么重视,但今天的事情让高殿柱从心里彻底重视起来,也不敢再因为张丰是一个商贾而轻视。

张丰哈哈大笑……

仰天大笑出门去!

………

府衙,后堂。

张丰、高殿柱两人在一起喝茶聊天,通过聊天,张丰发现,高殿柱应该算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官员,其实,高殿柱也认为张丰不错,年纪轻轻的张丰,做出来的一件一件事情让高殿柱都佩服。

高殿柱道:“张老板,看到了你,我才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张丰谦虚的道:“高大人,过奖了,以后很多事情可能还需要你多多关照。”

高殿柱道:“张老板,以后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直接来找我。”

高殿柱并没有瞧不起商贾的意思,尤其是刚才听了张丰的描述,东方纺织厂将达到三、四千人的规模,年产三十余万匹布,每年上交的赋税将达到上万两银子。

规模工业,高殿柱是第一次接触,从张丰的描述之中,高殿柱显然看到美好的前景,三、四千人有工作,有饭吃,将带动数千个家庭,上万人受益,这是多么巨大的政绩。

不想当知府的同知不是好同知,高殿柱清楚得很,只要扶持东方纺织厂发展得好,自己的政绩就有了,升任知府也指日可待。

因为清楚这些,高殿柱才答应得非常爽快,承诺张丰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自己。

张丰给高殿柱的惊喜远不止这些,这不,张丰就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让高殿柱莫名的惊喜起来。

张丰道:“高大人,我们松江府棉花种植面积很大吧,眼看又到了棉花种植的时节,我有一个大计划想和高大人聊一聊。”

松江府流行种植棉花,每年的种植面积都在数十万亩之巨,算得上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高殿柱感兴趣的道:“张老板,说来听一听。”

张丰早就有这个计划,东方纺织厂建成之后,达到三、四千人的规模,上千张织机,年产棉布三十万匹,这需要大量的棉花。

张丰准备推广公司+农户模式,这样的模式,在后世非常常见,但在数百年之前的大明朝,这可不得了。

听张丰讲完,高殿柱一怔一怔的,震惊了良久之后,高殿柱莫名的激动起来,甚至连连看了张丰几眼,高殿柱心中佩服的道,同样是一颗脑袋,我怎么就想不到这么巧妙的点子呢。

所谓公司+农户模式,就是由东方纺织厂和种植棉花的农户签订合同,甚至在前期可以提供部分资金,棉花种植出来之后,由东方纺织厂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购。

这是双赢的事情,东方纺织厂受益,不再用为棉花来源担心,农户的话就可以放心种植,不再用销路发愁。

高殿柱道:“张老板,这可是一件造福桑梓的事情,我一定支持,百分之二百的支持。”

这不但将造福桑梓,而且,官府也大大的收益,种植这么多棉花,这赋税不少啊!

明白这些,高殿柱甚至感慨,这么一个东方纺织厂,起到的带动效果居然这么巨大。

张丰和高殿柱非常的投机,两人在府衙后堂起码谈了一个多时辰,最后,高殿柱亲自送张丰出了府衙,这样府衙之中的不少人大跌眼镜,一个商人而已,居然有这么高的待遇。

………

东方纺织厂。

经过了上次的事情之后,东方纺织厂终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第二批招收的一千人纷纷上岗,上次受伤的保安队员也全部恢复,开始了每天的正常训练。

杨升海也恢复了健康,看到纺织厂终于像模像样,每天大量的棉布被生产出来,然后被各布商运走,杨升海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从新招收的一千余名工人之中,王朝勇选了一百多人,和以前的保安队员一起,组成了两百人的保安队。

在距离东方纺织厂不远,一块巨大的空地上,两百名保安队员正在训练,完全按照张丰编制的训练方法,进行队列训练,立正、稍息,向右转,齐步走等等。

每天清晨还有五公里越野晨练,锻炼大家的体能,大家在王朝勇的带领之下,一边跑,一边喊着“一、二、三、四”,声音整齐嘹亮,算得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张丰感觉道自己的实力太过弱小,非常希望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支保安队,被张丰当做了未来的种子,非常重视。

甚至,张丰正在运做,准备弄一个团练总兵的头衔,为以后的发展做铺垫。

总兵,是明朝设立的镇守边关的统兵官,明朝后期边境不宁,渐渐成为常设官职,成为镇守一地的最高军事统帅,如李成梁、吴三桂等都是辽东总兵。

总兵加上团练就没这么风光了,团练是什么,就是地方上自发组织的民兵,所以团练总兵也就是民兵头子,往往是地方上自发的民兵组织。

团练总兵,虽然是官方承认的准军事组织,但其权利几乎没有,只能管着自己手下那些民兵,只不过批了件光纤的外衣罢了。

在一般人看来,团练总兵确实不怎么样,但张丰却非常看好,有了这个头衔,自己就可以公开招兵,训练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因为只是一个团练总兵,张丰还是有几分把握的,找了高殿柱的帮忙,高殿柱一口就答应,显然,在高殿柱看来应该也不是一件大事情。

………。

东方纺织厂,张丰的办公室。

听说张丰叫自己过来,赵左林马上就放下自己手里的活计,马上就过来了,敲门进入张丰的大办公室,赵左林道:“老板,您找我。”

张丰点一点头,示意赵左林坐下,然后拿出一张设计图纸道:“老赵,你看一看这份图纸,能不能将这东西打造出来。”

和张丰相处这么久,赵左林已经完全能看懂设计图,也能熟练使用阿拉伯数字,这不,接过设计图纸一看,赵左林马上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老板,这是一支火枪?”

明朝早就有火枪,不过,因为质量较差,经常炸膛,且又不是燧发枪,采用原始的火绳,效率低,射程近,准头还差,很多人认为火枪就是鸡肋,还不如大刀长矛好使,火枪一直不受重视。

张丰亲自设计的这支火枪,不是火绳枪,而是燧发枪,当然,考虑到现在的技术水平,只能是结构和工艺相对比较简单的前装枪,不可能是后装枪。

在后世,张丰是技术牛人,在闲暇之余,张丰对热兵器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在网站上看了不少古老枪支的设计,其中就包括前装燧发火枪。

………

第二十六章两条腿走路,两不误!

张丰亲自设计的这支前装燧发火枪口径15毫米,枪全长1米35(不含刺刀),能装刺刀,当然,枪管是滑膛的,也就是说没有膛线。

张丰当然知道线膛枪比滑膛枪更好,但工艺难度也更大,依照目前的水平,要在枪管之中加工出膛线,基本不可能,所以,张丰退而求其次,先设计制造滑膛枪。

赵左林还是非常有眼光的,拿着设计图纸看了一番之后,脸上微微震惊,因为赵左林知道,自己老板设计的这支火枪比自己以前见过的火绳枪先进太多。

妙!

设计得太巧妙了!

即使和张丰相处了这么久,知道张丰能想出一些非常巧妙的东西,如此前的飞梭,珍妮纺纱机,游标卡尺,毫米制,阿拉伯数字等等,但赵左林在惊讶之余,对张丰的佩服还是不可抑制。

“老板,咱们这只火枪比火绳枪先进多了。”

张丰点一点头道:“这是前装燧发火枪,不用火折子点火,直接扣动扳机击发,基本不受天气的影响……”

简单的介绍了一翻这支火枪之后,张丰问道:“老赵,你们有把握将这支火枪制造出来吗?”

赵左林又拿着设计图纸看了一遍,想了想道:“老板,应该没有大问题,这些零件全部都有图纸,有尺寸,我按照图纸打造就行,不过,这其中打造难度最大的应该属于枪管。”

明朝早就有各式火绳枪,火绳枪的枪管打造工艺已经成熟,这支燧发火枪火枪的枪管打造可以按照目前现有火绳枪的打造方法和工艺。

张丰知道,最好的枪管加工工艺自然是钻孔,用一根实心的枪管毛坯,用合金钻头钻进去,最后加工成枪管。

问题是,现在一没有合金钻头,二没有钻床,无法采用这样的加工工艺。

按照目前的工艺水平来说,采用火绳枪的枪管打造工艺,无疑是最适合的,待以后工艺和技术水平提高,倒是可以采用更好的打造工艺,如上述的钻孔。

沉吟一下之后,张丰道:“老赵,火枪的设计图纸你先拿去,先按照图纸打造出一支样枪,样枪的枪管采用目前现有的打造工艺,但一定要注意质量,不要开几枪就炸膛。”

赵左林保证道:“老板,您放心,枪管由我亲自打造,一定保证质量。”

对赵左林的手艺,张丰还是非常放心的,交代一番之后,赵左林拿着设计图纸出了张丰的办公室,高高兴兴的走了。

第一支样枪,当然只是试验品,打造出来之后需要进行射击试验,如果有需要改善和完善的地方还必须进行改善和完善。

目送赵左林出了自己的办公室之后,张丰起身,背着手,在办公室之中走来走去,想着未来的计划。

明朝末年,这是典型的乱世,目前对张丰还算有利的是这里偏安江南,远离战乱,未来几年基本算是平静的,张丰可以有几年的发展时间,但明朝灭亡之后呢。

说实话,既然来到了这个乱世,张丰就不想浪费这个机会,要大干一番事业,说张丰有野心也罢,反正张丰已经决定了,抓住机会,抓紧时间,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以前,张丰的打算是先发展经济,让自己手上有足够的银两,然后再发展军事,但青龙帮的事情对张丰触动很大。

没有强大的实力,再有钱也是别人眼中的软柿子,别人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现在张丰想清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但强大的军事实力绝不可少。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即使现在条件不成熟,张丰也准备生产制造遂发火枪。

发展经济,发展军事力量,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两不误!

至于青龙帮,如果官府不铲除,张丰就准备自己动手,使用雷霆手段,一举铲除这颗毒瘤。

………

作为东方纺织厂的管事,杨升海心情非常好,像一个账房先生一样,正在噼里啪啦的拨弄着算盘算账。

杨升海算账本来就是一把好手,没用多久,杨升海就算完了,看着自己算出来的数字,杨升海有一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万三千六百多两!

这仅仅只是一个月的成绩,而这个月,还经历的两次招聘,新员工的培训与磨合等等,即使是这样的一个月,东方纺织厂的销售额达到了两万三千多两。

那下一个月呢,是不是能到三万多两,想道每月三万多两银子,杨升海心中一阵激动。

销售额两万三千多两,除去工资,原材料,以及一些其他开支,足足赚了八千多两,纯利达到30%以上。

“不行,我要去告诉老板。”

心中这么想着,杨升海就拿着账本急冲冲的往张丰的办公室冲,一进门就毫无形象的大喊道:“老板,我们赚大钱了,赚大发了。”

张丰一笑,猜到这个月的账目应该已经算出来了,高兴的道:“老杨,我们这个月卖棉布卖了多少钱。”

“老板,两万三千六百多两啊!我简直不敢相信,害怕自己算错了,足足算了三遍!”

张丰高兴的一笑,有钱好啊,自己正需要钱,张丰问道:“销售额两万三千六百多两,那纯利有多少?”

杨升海高兴的道:“老板,纯利到了八千多两。“

八千多两,30%以上的利润,张丰高兴的想道,自己有飞梭,有珍妮纺纱机,技术垄断还是好,如果在后世,30%以上的利润则属于暴利,尤其是在纺织业。

………

刘记饭馆。

饭馆之中一片热闹,生意好得不得了,几乎坐满了食客,但这些顾客之中,起码有七、八成都穿着蓝色工作服,显然这都是东方纺织厂的人。

蓝色工作服,这是松江府的一道亮丽风景,东方纺织厂的工人们也以能穿上这样的工作服自豪。

饭馆的刘老板看着这么好的生意心里乐开了花,但也有一点微微的奇怪,东方纺织厂的人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多人来这里吃饭。

心中疑惑,刘老板就竖起耳朵,听了半天,隐隐听明白了一些,抓住机会,拉住一人问了起来。

“这位兄弟,你们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多人人来吃饭?”

穿着蓝色工作服中年人自豪的道:“你不知道吧,今天我们发薪了,大家手里有钱,相约来吃一点好的,犒劳犒劳自己。”

发薪?

见刘老板比较疑惑,这中年人道:“就是发工钱,我们发了一个月的工钱。”

“你们就发工钱了?”

在刘老板的印象之中,一般老板发工钱都是年底的时候,也就是说辛苦干一年要到年底快过年的时候才发工钱。

中年人高兴的道:“我们是按月发工钱,每月初发放,每人有一两多银子呢。”

每月发放一次,每次一两多银子!

刘老板惊讶的看了看这中年人,心中想道,东方纺织厂的工钱居然这么高,自己饭馆的活计干一个月才几钱银子,干上一年到年底也就几两银子。

这…。这,太难以置信了!

今天,东方纺织厂发薪,拿到薪水,大部分人不是去吃一顿好的,就是买一点东西,或是扯上几尺布,给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