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今所见诸多版本皆自民间传抄诵录,抄录者文字掌握水平高低不等,理论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加上手写文字易污损,简牍易脱乱,以及古文言文字假借错讹频繁,还有这样那样的避讳情形,甚或再抄录者个人订正更改……种种原因累积,以至于原作风貌变迁不一,订正工作不可或缺。
因此,不可唯某本而是。包括楚简,帛书甚或韩非子所见,都无从肯定为准确的原文字句。因而当代订正《道德经》要重视通行本,强调古本,旁参诸处散说,辅以其它各传世本;而根本的依据在于符合道学义理,确保全书无抵触之处,且文辞使用畅通,并尽量符合成书的时代背景。
所以,本文侧重点在于纠正因字句讹谬,断句错误,篇章错简而造成的含义扭曲或文辞不畅。此本不在于务求准确恢复原作字句,而务求在订正字句的基础上恢复原作义理。
因此,尚有诸多通行本与简帛本字句不一致但含义无差别之处,如“恒/常”“弗/不”“邦/国”等避讳字已经长期为大众熟悉,兹仍沿用通行本。故而特此说明。
2。 首创四处讹谬字订正: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天下)之先。
民之生,生而动,动皆(晋)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唯啬,是以早服(复)。早服(复)是谓重积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伤)之也。
以上四处讹谬,均非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而得(详情见各章正解页面)。
3。关于全书章节次序。
全书从“道可道”开篇即出理论核心,层层递进,叙述“天道”如何宰治万物一切,极其因循师法,最后“……侯王若能守……天下将自正”做概括结束;还引出并衔接下面《德经》,即论述“如何具体‘守’道”,也就是“德”的范畴。
“上德不德”章不但应对“道可道”意旨,而且承接上篇“失道而后德”,继而各章以“大道”为依据而逐一剖析,且照应《道经》,层层递进,完整而系统的论述了人类社会如何能切合大道而顺治,最终到达“‘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一治理顶点,照应《道经》结束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天下将自正”。
最后,“信言不美……为而不争”一章则概括了《道经》《德经》两部分内容,是全书的总结篇。
全书《道经》部分置前,《德经》部分置后,是正确的次序。
至于出土的楚简本和帛书本都把《德经》放在《道经》上面,可能以此象征“德”要以“道”为基础,也可能因袭前人错误;再如,韩非子解老先解《德经》。传世本都一概相反:先《道经》而后《德经》。(其他参考说法:1。出于墓葬礼俗讲究;2。原文可能被铸在大钟或大鼎外周,因而造成抄录者颠倒了次序3。二者成书时间或对外流传时间,本就先《德经》后《道经》,后来才整理合一)
4。关于全书的理论叙述的逻辑主干:
《道经》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德经》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
“'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结束〉
“'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对《道德经》的考订方法'
我对《道德经》的考订方法,与一般文字角度的考订稍微不同!
第一环节,根本依据:用全书哲理逻辑来顺字句。这样的要求对多数人来说难度很大。因为大家都可以解释老子,怕能够与其哲学思维看齐还要看准,没有几个。我也属勉强而为。
第二环节,主要证据:从《道德经》本书中找证据,确保处处不抵触。这也非常难,需要校订者熟通所有字句(幸好不多,5000余字),及其关联含义。
第三环节,熟通书法与文字。这个也很不好办到。考订古文书写讹谬,必须有相当的书法功力,兼之古文字字体以及演变知识,以此从文字书写入手,剖析各书写讹谬的细节溯源。
第四环节,断句与训诂。
第五,历史文化知识。老子成书的文化背景,各本抄录时期的避讳情形,可能的义理篡改情形等。
第六,最后环节,以通行本为参照,以古简帛本为强调,佐证诸子古籍的引述(如,韩非子),旁参各存世版本。
所以,我重视以逻辑考订为本,以文字考订为辅助。然而即使因字句不够通顺而校订,也必须有足够可能的文字考订证据!!!
如我对“帝/天下”“晋/皆”“服/复”“易/伤”四字的订正。
我不求每一字都恢复原貌,如“恒/常”“弗/不”“邦/国”等避讳字已然为人们习惯,我就没有采用古本。
还有大量无关紧要的虚词,本身难说是不是后人诵读抄录而添加上的,我也没有依据古本。
然而,多数讹谬字句都对原文含义有微妙差异影响,对此我是认真的。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得出《道德经》海若本。
当然,不能就此肯定该本已经是完美无暇,今后或许还时有新证据来更正个别考订成果。
楚简与帛书本,韩非子文等,都有很多脱失或讹谬,以及通假借用。抄录者的文化水平可见一斑,更毋庸提其逻辑思辩能力了!
手机txt小说…阿巴达 提供下载
小说排行榜:/top。html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zt/daodejingzhush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