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宏曰:「有人说:「宫廷供应部长(少府)杨阜,岂不是真正忠臣?看到君王做错事,立刻就作强烈的批评。跟别人谈话时,也毫不隐瞒他所作的批评。」
可是我却认为:「有仁心的人爱人,爱的人如果是君王,就叫做忠,爱的人如果是父母,就叫做孝。而今,当人的臣属,看到领袖有过失,就全力批评他的过失,而且传播他的过失。这种人,可以说是「直臣」,却不能说是「忠臣」。已亡故的最高监察长(司空)陈群却不如此,从早谈论到晚,没有一句话谈到领袖的错误,规劝的建议提出数十次,而外面的人却不知道,正人君子们一致肯定:陈群才是长者。」」
袁宏的着作有后汉记、三国名臣颂,是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看了他对杨阜和陈群的评价,那种凝望大家伙颜色的马屁精嘴脸,从纸上跳跃欲出。以杨阜的贡献,他用血肉和眼泪,光复国家的失土(参考二一三年八月),而竟然被指控不是忠臣,只因为他向别人透露他曾经指摘过领袖的过失。摇尾系统的「忠」,在传统文化中,遂另有特别定义,那就是:一个部属必须包庇领袖的错误,只因领袖神圣得像他娘的屁股,绝不可摸;即令摸了,也绝不可说。忠是一种高尚道德,但在中国,却必须如此这般用藏污纳垢的手段维护,必须以有实权的领袖的面子作为标准,这种高尚的道德,便完全变了质和走了样,堕落成官场的升官术、固官术,或明哲保身哲学。袁宏之对杨阜贬斥,对陈群尊崇,根据的就是这项官场运转法则。
梁启超先生说过:「自己被奴性所束缚,而又打算煽动后人的奴性。」袁宏就是活生生的这种动物。
曹叡猴急
曹魏帝国主管单位奏报:尊称曹操祭庙为太祖,曹丕(一任文帝)祭庙为高祖,现任帝(二任)曹叡祭庙为烈祖。这三位称「祖」的祭庙,万年万世,都不拆毁。曹叡批准。
儒家学派在封建政治中一项最煞有介事的文字游戏,就是「諡法」。大家伙──不论他是帝王、贵族、大臣,逝世之后,依据他生前的功业事蹟,给他一个恰当的绰号,用以表示不同凡品,小民没有资格享受諡法的荣誉,有些知识份子实在忍耐不住时,偶尔也给他所尊敬的人一个绰号,但只能称为「私諡」。
绰号不见得全是美称,也有些是恶称。希望当权派畏惧身死之后的恶称,而不敢有恶行。不过,结果却大出意外,死者即令坏蛋加三级,儿子登极后,谁敢提出恶称?刘彻便是一个例证,夏侯胜只作温和的反对,便被逮捕下狱(参考前七二年五月)。所以,只有名不副实的美諡,而没有名实相副的恶諡──当然也有,那些亡国之君,只好由战胜者和革命成功的人摆布。
曹叡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不仅畏惧恶諡,还畏惧他的祭庙因为「亲尽」之故,而被后世拆除,于是索性在生前安排妥当,亲自拟定妙不可言的绰号,并确定万世不迁,可谓创举,使諡法原始意义,更彻底丧失,成了纯粹无聊的自娱,猴急之情,掩饰不住。孙盛责备说:「主管官员在这件事上失去正常!」这岂跟主管官员有关?如果不是曹叡亲自下手,主管官员便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提出。
曹叡杀妻
曹魏帝曹叡,宠爱西平郡(青海省西宁市)人郭夫人,对皇后毛女士的爱情,逐渐消失。曹叡游逛后花园,听曲唱歌,尽兴狂欢,郭夫人要求邀请毛皇后参与;曹叡拒绝,并下令左右,不准让毛皇后知道;但仍有小报告悄悄传到毛皇后耳朵。第二天,毛皇后看到曹叡,说:「昨天北园(宫廷后花园在洛阳城北)的宴会,快乐不快乐?」曹叡反应激烈,认为左右竟敢不遵守他的禁令,逮捕十余人,全部斩首,而且忽然间火上加油,怒不可遏。下令毛皇后自杀。
毛皇后是一位工人的女儿,老爹毛嘉,既不识字,又没有背景,不知道由于一个什么机缘,女儿被选进当时还是平原王的曹叡的王府当婢女。她的美丽和聪明,使她击败出身高贵的王妃虞女士,身登皇后宝座(参考二二七年十二月)。
曹叡爱她爱得入迷,这由他对待她家属的态度,可以看出。老爹毛嘉从一个伐木工人,平地一声雷,晋封博平乡侯,担任特级国务官(光大夫);老弟毛曾也当御马总监(驸马都尉)。大家当然瞧不起这位暴贵的岳父,夏侯玄甚至拒绝跟毛嘉同坐,于是曹叡特别下令文武百官,都到毛家拜会欢宴,更擢升毛嘉为「特进」(朝会时位置仅在三公之下);并追封毛皇后的亡母夏女士当野王君(男性封侯,女性封君)。
然而,「色衰爱弛」,靠貌美如花吃饭的女人,最后结局,必然如此。当然也另有一种可能,美女容貌如旧,而男人开始厌倦。不管是什么情况,当毛皇后自以为天下已定之时,劲敌郭夫人却在枕畔崛起,郭夫人比她更年轻、更貌美,而且更新鲜。
但是,曹叡之突然兴起杀机,仍令人吃惊。如果追责「泄密」,毛皇后本人并没有泄密;如果指控施行巫蛊,毛皇后也没有受到这方面的指控;为什么会如此无情屠杀?回忆起来,曹叡不忍射死小鹿,是何等的仁慈(参考二二六年正月),为什么今天却露出狰狞面目?人性变数太大,权势和金钱使这个变数更成为几何级数扩张,可悲。
曹叡挥霍无度
曹叡把原来设置在长安(陕西省西安市)的巨钟和悬钟巨架、铜骆驼、铜人、
承露盘(西汉王朝七任帝刘彻,在建昌宫用铜铸「承露盘」,高二十丈,大十围,上铸神仙手掌。法术师说,用神仙手掌上的露水,搅拌美玉粉末,喝下去可以不死),全都运到洛阳。承露盘拦腰折断,响声传到几十华里之外(势将造成伤亡)。
而铜人太重,勉强运到霸城(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无法再运,只好留在那里。
曹叡下令搜括天下铜器铜矿,另行熔铸两个铜人,命名「翁仲」,分别安置在首都洛阳皇宫司马门外。又熔铸黄龙一条,凤凰一只,放在皇宫内殿之前。又在景阳山芳林园西北角,堆积土山,下令全体高级官员,都去搬运泥土,并在上面种植松树、竹子、杂木,跟美丽的花草;捕捉山中飞禽和奇异野兽,送到丛林豢养。
宫廷禁卫官司令(光勳)高堂隆一再上书劝阻。曹叡对总立法长(中书监)说:「看到高堂隆的奏章,使我恐惧!」
高堂隆一再沉痛呼吁,唯一的效果是曹叡一拍大腿,然而这已经足够显示领袖人物纳谏的风范。
不过,高堂隆担心的,减少或废除官员的薪俸,会断绝他们的生路。关于此点,尽可大大放心,官员们的生路不但不会断绝,反而会越过越好。中国历史上,只有饿死的民,没有饿死的官。因为既不能取自政府,一定取自小民。低薪俸政策必然产生贪污──这是铁律,而贪污就是挖掘政府国家命根的怪手。
司马光反法治
曹魏帝曹叡,对浮华不实的知识份子,深恶痛绝,下诏给政务署文官司司长(吏部尚书)卢毓,说:「遴选人才,不可以根据他的知名度,「名」这个东西,好像画在地上的煎饼,中看不中吃。」卢毓回答说:「根据知名度选拔,固然不一定能够得到奇异人才,但可以得到正常人才。正常人才接受教化,羡慕善行,然后才会受到称赞。对这种人,不应该讨厌。我愚昧的既没有能力发掘奇异人才,而我的责任又是依照正常程序,任命官职;唯一的办法是,在任职后考察他的行为,是否名实相符?古代,部属们提出建议后,君王就分派他工作,考验他的能力。可是,现在考绩制度废除,官员的任命或罢黜,完全根据舆论对他的论断,有美誉的进,有恶声的退。所以,真的假的混杂在一起,虚的实的更难分辨。」
曹叡采纳卢毓建议,命散骑侍从官(散骑常侍)刘卲,制订公务人员考绩条例(考课法)。刘卲遂制订七十二条(都官考课法);又厘订公务人员考绩条例施行细则(说略)一篇。曹叡交付文武百官研究讨论。
司马光曰:「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是:任用人才。至于谁是人才?怎么发现人才?连圣贤都感到困难。于是,只好用听到的「毁谤」和「赞誉」,作为标准。
喜爱和憎恶遂主宰这项判断,善良和邪恶就混杂在一起。用考绩条例检查他行政效果,一定巧诈横生,真假不明。其实,重要的是:只要大公无私,明察秋毫就够了。在上位的人至公至明,则部属有没有能力,就很清楚的摆在眼前,根本无所遁形。假如不公不明,再好的考绩办法,恰恰被利用作成全私欲、打击异己的工具。为什么如此?因为大公无私,明察秋毫,出自内心;而考绩成效,根据的是外在行为。自己内心都不能正直,而竟去考核别人的行为,岂不太难!在上位的人,只要坚持不因为亲疏贵贱而改变心意,不因为喜怒好恶而改变立场,就很容易发现人才,并任用人才。想知道谁是饱学之士,只要他记忆的和阅读的十分渊博,谈论经典时十分精通,他就是饱学之士。想知道谁是公正法官,只要他有能力分辨真实、虚伪,使人不受冤枉,他就是公正法官。想知道谁是理财专家,只要他能使仓库充实,人民富足,他就是理财专家。想知道谁是优秀将领,只要他战必胜,攻必取,敌人害怕屈服,他就是优秀将领。至于其他文武百官,也都用这种方法考察。表面上看起来,是询问征求别人的意见,但事实上却由自己作主决定;虽然也是根据他们的外在行为,但事实上却由自己内心观察。探讨实情,斟酌形势,是一种最精密的心智活动,不可以言传,也不可以记载,怎么能够预先制定法律,而交给主管单位去办理?」
胡三省曰:「司马光的评论,非常恰当。可是,必须英明的君王,才能实行。
自西汉王朝以下,能够根据方案,追究实施成效的,没有一个君王比得上刘病已(西汉王朝十任帝宣帝)。刘病已能够做得那么好,并不是由于师傅传授,或高级辅佐大臣开导。司马光所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记载!」真是万世名言。」
法治人治之争,在中国历史上至少纠缠两千年之久,到了二十世纪之后,法治胜于人治,才成定局。司马光为人治所提出的辩护,徒供后人凭吊,已没有再批判的价值,我们自不浪费笔墨。不过,有一点却十分奇怪,这么一篇严重不合逻辑,矛盾百出的议论,和对政治肤浅的认识,何以被人治派奉为经典?这是不是可藉以说明儒家知识份子缺乏推理能力?假如不可以这么说的话,至少可以说,儒家知识份子缺乏逻辑训练。
最可惊的是司马光认为对国家公务人员的擢升或免职,是一种最精密的心智活动,不可言传,也不可记载──不可制定条文法律。这就跟京戏上「审头刺汤」
的汤勤先生一样:「我说人头是真,它就是真;我说人头是假,它就是假。」为暴君和贪官污吏,提出施暴的理论根据。而胡三省却认为它竟是万世名言,似乎又显示了一种现象:儒家知识份子,永远以当权者自居,所以只要对当权派有利的建议,就如醉如痴的赞成,永远没有想到自己是个被统治的小民,应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和人格尊严。
──当然有很多对君王严厉指责的奏章,也有很多为小民呼吁的奏章,但他们的目的仍是保护君王的利益,警告他如果再继续暴虐,可能丧失政权,而不是警告他不得侵犯人民的利益。
吕壹事件
东吴帝(一任大帝)孙权,任命立法官(中书郎)吕壹当总特务官,负责保卫国家及调查全国官员的忠贞;一开始时,吕壹还十分谨慎小心;久而久之,就作威作福,一点细微的小事,都会用法律条文,把人套牢,构成罪状;于是,排除及陷害善良无罪的人,诋毁政府重要官员,连鸡毛蒜皮的小动作,都报告孙权。
皇太子孙登屡次向老爹直言规劝,孙权都不接受,文武百官对吕壹深怀恐惧,没有人敢再表示意见。
左将军朱据的部属,应领取三万串钱,工匠王遂施展手段,把三万串钱冒领。
吕壹疑心钱到朱据之手,逮捕主管官员,逼取口供,主管官员遂死在乱棍之下。
朱据哀怜该官员无辜冤死,买一个木板较厚的棺材把他埋葬。吕壹认为这就是朱据贪污的证据──该官员为朱据隐瞒,朱据用厚葬他作为回报。孙权几次质问朱据,朱据无法使孙权相信自己的清白,只好搬出家门,睡在草堆上(囚犯待遇),等候定罪。几天之后,中央禁军助理官(典军吏)刘助,发掘出真相,向孙权报告王遂的罪行。孙权突然惊醒,说:「连朱据都受到陷害,何况其他官民?」
(朱据娶孙权的最宠爱的女儿孙小虎。)遂逮捕吕壹,严厉追究罪行,赏赐刘助钱一百万。
吕壹处死之后,孙权派立法官(中书郎)袁礼,向各高级将领道歉,并征求对当时局势应兴应革的意见。袁礼回来后,孙权下诏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说:「袁礼返京(首都建业),告诉我跟子瑜(诸葛瑾别名)、子山(步骘别名)、义封(朱然别名)、定公(吕岱别名)见面,并请教对时局的和对政治的意见,你们都说只知道军旅,不知道政治,不肯提出建议,全都推到伯言(陆逊别名)、承明(潘别名)身上。可是,伯言(陆逊)、承明(潘)
看到袁礼,泣涕不止,声泪俱下,十分悲苦,甚至充满恐惧,有一种不安全的神情。听到之后,内心怅惘,深感困惑。为什么?天下只有圣人,才能不犯错误;只有聪明绝顶的人,才能看清自己。普通人一举一动,怎么能都正确?我曾经伤害过各位,拒绝过各位的好意,不过一时疏忽,自己当时却不知道,所以使各位避嫌畏难,不敢开口!不然的话,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跟各位共事,从小时候直到现在,头发已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