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看,人之所以有跟动物对照的癖好,无非是人也是动物的一种,
想从中为人的行为寻出点儿因果关系来。
可有的动物学专家说了,动物做事只问结果,没有因为。法国人雅克… 特雷
莫兰在他的《动物趣闻》中说:“当你在谈论动物的习性时,请避免使用‘因为
’这个极其有害的字眼。”他说,“狗吃东西是因为他饿了”,这句话就很愚蠢,
因为狗饿也可以不吃东西,可如果有另一条狗守在食物旁边,狗就不管饿不饿都
吃。特雷莫兰的意思是,观察动物如何生存,这最有意思。
我虽然一时戒除不了“对照癖”,但更愿意接受特雷莫兰的观点,如果我要
对生命本质重新审视,我宁愿先审视一下鸡狗猴猪什么的,而不是通过它们审视
我。德国人维托斯… 德吕舍尔有本书叫《动物谚语辨》,他说,鸽子象征和平,
其实鸽子之间也有好勇斗狠的事,只不过它们太弱小,侵害不了别人,驴不蠢,
鳃鲁眼泪怎么了?鳄鱼也有似水柔情。德吕舍尔讲的这些故事,我爱看。
看书札记:《上半截和下半截》
2000/04/26
几个星期前,在济南文化批发市场见到这本书。《三联生活周刊》的“生活
圆桌”文章以前看过些,大都是些小年轻的写的千把字文章,感觉还有那么点趣。
买书的时候还有个也算不上好笑的笑话:开书店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还有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在帮工。我刚从书架上取下《疯癫与文明》与《上半截和
下半截》,那位男人便发话了:“不行!不行!你不能光买上册!”姑娘笑着说
:“爸爸,你弄错了,那书就一册。”那位男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上半截与下半截”是个挺容易让人联想和误会的书名,取自那篇讲本质和
修养的《男人分两截》。书的前言里说本书“比市面大多数随笔集之类东西好看、
言之有物”,倒不也假。年轻人写的随笔,没掂着摆架子拉理儿教育谁,挺尊重
读者的。像《文学青年》、《邻居女孩》、《最好东西》、《花卷与蒜苗》、《
愈无聊愈有趣》、《注定要输也得赌》等等,看起来不累,挺舒服的,时不时让
你扑哧笑上一声。
看了《魔症》、《接下茬儿》,想起大学时候的事来。一位男生,早晨一见
到对面宿舍外文系的漂亮女生,就犯了魔症似的喊:“Are you ready ?”,不
是白眼就是没反应,这位男生兴致勃勃地接自己的下茬儿:“Yes ,I are。”一
想这两句话来,就有点犯魔。比不了人家杨令公年过七旬威风不减,行为总得跟
年龄相称一点,所以我也只能默念几遍“Are you ready ? Yes I are。 ”。这
几天办公室里人老在问:“你在偷着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