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经-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谋反;卢绾势力最弱小也最后谋反。长沙王拥有两万几千户的封赏,功劳最少却最能保全自己,势力最弱却最忠诚。这不是各人的性情不同,是形势使然。假设让樊哙、郦生、周勃、灌婴各拥有几十个城池称王,现在国家残破灭亡,也是可以让人相信的事;让韩信、彭越之辈,位居最高的候位,即使是现在,他们的势力还会存在。既然这样,那么治理天下的大计,就可以知晓了。要想让诸候都忠诚顺服,就不如分封象长沙王那样的诸湖国;想要让臣下免受殂醢的下场,就不如让他象樊哙、郦食其那样被杀;要想让天下长治久安,就不如多分封诸昏,削弱他们的势力。”从这里可以看出,让统治一地的地方长官,统治疆域扩大到上千里,拥有了很多百姓,这就不仅仅是“都城过百里”的谋反之资了。他们居官任用贤才,培植亲信,就不仅仅是不亲和夷狄那样的孤立状态了。吴国占据长江、鄱阳湖,蜀国依靠天然的险阻,这不仅仅是依靠山河为凭借;横跨州郡,进行治理,不仅仅是城池象国都一样大所带来的害处。
  假如国家遇到颠覆的变故,有吴楚七国之乱那样的祸患,这话就不好说了,当权的人是不可不明察的。'魏明帝问黄权说:“现在三国鼎立,哪一方是正统?”回答说:“应当用天象勘验,从前荧惑星罩守心星,而文帝驾崩。吴、蜀二国主都平安元事,因此说,魏国是正统。”' 
惧戒二十
  君王尊显,人人羡慕,但作君王却也有作君王的难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则致王图霸业自毁,国政家政俱亡。国人叹“殷鉴不远”,唐人称”以古为镜”。凡想成就大业的人,都不能不慎寨既往,以戒今失。
  【经文】
  《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尸子》曰:“昔周公反政,孔子非之曰:‘周公其不圣乎!
  以天下让,不为兆人也。’”'议曰:昔尧称“吾以天下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吾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遂禅于舜”。今周公不以天下为务,而自取让名,非为圣达节者也,故孔子非之。'董子曰:“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古语曰:“穷鼠啮狸,匹夫奔万乘。”故黄石公曰:“君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孙卿曰:“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则为贼。”'孙卿子曰:“昔者天子初即位。上卿进曰:‘能除患则为福,不能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因,因则祸不御。’授天子二策。下卿进曰:‘庆者在堂,吊者在闾,祸与福邻,莫助其门。豫哉!豫哉!’授天子三策。此诫之至也。”'
  何以明之?昔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商王罪杀不辜,汝尚助余忧人,今我何如?”太公曰:“王其修身、下贤,惠人,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以先唱;人道无灾,不可以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与民同利,同利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无甲兵而胜,无衡机而攻,无渠堑而守。利人者天下启之,害人者天下闭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若逐野兽,得之而天下皆有分肉。若同舟而济,皆同其利;舟败,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者矣。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议曰:沛公之起也,虎啸丰谷,饮马秦川,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收,降城则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而已。无私焉,所私者私于天下也。故老子日: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是助无取人,是乃大取也。'取民者民利之,取国者国利之,取天下者天下利之。
  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身翕翼;猛兽将搏,俛身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惟文惟德,谁为之式?弗观弗视,安知其极?今彼殷商,众口相惑。吾观其野,茅草胜谷;吾观其群,众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利而上不觉,此亡国之则也。”文王曰:“善。”
  '贾子曰:“殷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天下之所同闻也。为人臣而放其君,为人下而杀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长有天下者,以其为天下开利除害,以义继之也。故声名称于天下而传于后世也。”太公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利,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者,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也。”
  【译文】
  《周易》里说:“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既顺合天意又适应人们的要求。”
  《书经》中说:“抚慰我的,我就把他当作君王,残害我的,我就把他看作仇敌。”《尸子》说:“从前周公归还统治权给周成王,孔子责备他说:“周公他还没有达到圣贤的标准呀!把统治天下的权利让给成王,不为民众着想。”
  我认为,从前尧说:“我如果把天下交给舜,那么天下人就会得利益,可是对我的儿子丹朱却有害;如果把天下交付给丹朱,那么天下人就会受害,可是丹朱却得到他所要的利益。我到底没有损害天下人的利益而让丹朱一个人得到私利。”于是禅位给舜。现在周公不把致力于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自己却获取让位的名声,没有象圣人那样做到通达事理,不拘常格而自然合节。所以孔子责备他。董仲舒说:“即使有继位遵守成法的君主,也不妨碍圣人接受使命。”古语说:“逼急了的老鼠会咬狸猫,平常人走投无路时就会奋起反抗。所以黄石公说:“君主不可以没有道德品行,没有品行的君主,臣子就会背叛他。”
  '荀子说:从前,天子刚刚即位,上卿进言说:“能免除祸患的就是有福,不能免除就会受到伤害。”迸献给天子一个计谋。中卿进言:“在事情发生前就考虑到事情的发展过程,这叫做超前,超前那么事情就会圆满完成;在祸患到来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就叫做预见,能预见那么灾祸就不会发生;事情已经发生才考虑,叫做滞后,滞后那么事情就不会成功;灾难已经来临才考虑,叫做因循,因循那么灾祸来临时就不能抵挡。”进献天子第二个计谋。下卿进言:“庆祝的人还在厅堂,吊丧的人已经走进了大门,祸星和福星相挨着,变幻不定,没有人知道通向它们的门径。要警惕啊!”进献天子第三个计谋。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啊!'
  怎么可以证明呢?从前周文王在丰(在今陕西零县东)时,召见姜太公,说:“商纣王末代国捏造罪名杀害无辜的人,你还得帮助我为百姓操心,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姜大公说:大王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有礼貌地对待有德行的贤人,施加恩惠给百姓,同时观察上天的运行规律。上天的运行规律没有灾难,就不能先发动;人道没有灾难,也不可以图谋,必须等到看见天灾,又看到人祸,才可以谋动。大王应该和百姓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互相救助,有共同的情感就可以互相成全,有共同憎恨的对象就可能互相协助,有共同的喜好就可能互相迎合。这样的活没有强劲的军队也能胜利,没有好时机也能攻占,没有壕沟也可以防守。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人,天下人打开门来欢迎他;给百姓带来祸害的人,天下人都关紧门拒绝他。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争夺天下好像追赶野兽,一旦得到,那么天下人都可以分到肉。又好像同坐一条船,如果大家同心协力,那么成功后,大家就可以一齐享有利益;如果不同心协力,失败后,大家都会受到损害。如果这样,到处都有打开大门的人,而没有关闭大门的人了。不从百姓那里获取财富的,就可以取得民心,不人国家获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国家政权,成为诸侯;不从天下获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成为天子。
  '我以为,汉高祖刘邦在丰谷起兵,占据了秦川一带,财物重宝没有拿,也没有搜罗妇女,攻下城池都拿来封赐给他手下的将领,得到财物也都分给他的士兵们。沛公没据为已有,他的私心就是把天下据为已有。所以老子说:
  “只有没有私心,才能完成他的私心。”由此可知不拿别人拿东西,这才是真正地拿。'取信百姓的人,白姓使他得利;取信国家的,国家使他得利;取信天下的天下使他得利。所以,规律是见不到的,事情的变化是听不到的,胜败的苗头是无法感受到的。玄妙啊!玄妙啊!凶猛的老鹰要反击时,会伏低身子收缩翅膀;猛兽要搏击时,也会先低下身子;圣人将要有所动作时,必定先韬光养晦。说到美德,谁可以作为榜样呢?不仔细观察,怎么能知道它的穷尽呢?现在殷朝,谣言四起,人人疑惑。我观察它的田地,茅草长得比谷物还茂盛;我观察它的群臣,大多都是曲意逢迎纣王奸佞,压过了正直的人;我观察它的官吏,凶恶残酷,不仁不义,败坏法纪,收取暴利,可是皇上没有察觉,这是国家灭亡的规律啊。”周文王说:“好。”
  '贾谊说:“商汤赶走了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
  做臣子的放逐他的君主,做人臣的杀了他的国君,这是天下最大的罪逆,可是商和周之所以能够长期享有天下,是因为他们能为天下人开发利益,除去祸害,用仁义接续它,所以他们的名声被天下人称赞,并且流传后世。”姜太公说:“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利天下人共同享用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自享用天下的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天有天时,地有地利,能够和人共有的,就是仁爱。有仁爱之心的人,天下人归顺他。免除别人的死罪,解除别人的困难,拯救别人的灾难,帮助别人摆脱急难。这就是有德行的人,天下人都归附他。和别人共同忧愁,共同欢乐,共同喜好,共同憎恶,这是正义。有正义的人,天下人归附他。人人都憎恨死亡,愿意活着;喜欢恩德,归附利益。能产生利益的就是道,拥有道义的人,天下人归附他。”'
  【经文】
  楚共王薨,子灵王即位。群公子因群丧职之族,杀灵王,而立子干。立未定,弟弃家又杀子干而自立。'弃疾,平王也。五人皆共王子也。
  初,子干之入也,韩宣子问于叔向曰:“子干其济乎?”对曰:“难。”
  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
  取国有五难:有宠而无人,一也;'宠须贤人而固也。'有人而无主,二也;'虽有贤人,当须内主为应也。'有主而无谋,三也;'谋,策谋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民,众也。'有民而无德,五也。'四者既备,当以德成也。'子干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达者,可谓无人;族尽亲叛,可谓无主;'无亲族在楚。'无虑而动,可谓无谋;'召子干时,楚未有大虑也。'为羁终世,可谓无人;'终身羁客在晋,是谓无民。'亡无爱征,可谓无德。'楚人无爱念之者。'王虐而不忌,'灵王暴虐,无所畏忌,将自亡也。'楚君子干,涉五难以杀旧君,谁能济之?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城,方城也。时穿封戍既死,弃疾并领陈事也。'苛匿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国人信之。芊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获神,一也;'当璧拜也。'有民,二也;'人信之也。'命德,三也;'无苛匿也。'
  宠贵,四也。'贵妃子也。'居常,五也。'弃疾,季也。'有五利以去五难,谁能害之?子干之官,则右尹也;数其贵宠,则庶子也;以神所命,则又远之。其贵亡矣,其宠弃矣。'父既殁矣。'民无怀焉,'非令德也。'国无与焉,'无内主也。'将何以立?”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皆庶贱也。'
  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齐桓奔莒:卫有舅氏之助。'有国、高以为内主;'国氏、高氏,齐上卿也。'从善如流,下善齐肃;'齐严、肃敬'不藏赂,'清也。'
  不纵欲,'俭也。'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以是有国,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五士从出者也。'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为腹心,'子余,赵衰。子犯,狐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齐妻以女,宋赠以马,楚王飨之,秦伯纳之。'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谓栾枝、郤■、狐突、先轸也。'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从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献公之子九人,惟文公在。'天方相晋,将何以代之。此二君者,异于子干。共有宠子,国有奥主;'谓弃疾也'。子干无施于民,无援于外;去晋晋不送,归楚楚不迎,何以冀国?”子干果不终卒。立弃疾,如叔向言。
  '初,楚共王无冢嫡。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
  “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壁而拜者,神所立也。”乃密埋璧于太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幼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晰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压纽。平王即弃疾也。'
  【译文】
  楚共王去世,次子灵王继位,共王其他的儿子凭借着那些丧失职位的人的亲族杀害了灵王,又立共王三子子干为国君。子干当王没多久,子干的弟弟弃疾又杀了子干并且自立为国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