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不敢欺君,王上和丞相所虑者,乃担心韩、赵、魏也。陶郡紧临魏国,与赵国也不过相隔一个卫国,不如遣使游说魏王、赵王,赵取濮阳灭卫国,我大齐与魏国瓜分陶郡如何?”貂勃提出了一个主意,语惊四座。
(网络问题上传的晚了,抱歉啊!感谢百灵鸟的清明、菲耐克斯、1有戏人生、海乘风的打赏,马上强推就结束了,求推荐。明曰继续两更!)
第七十五章卫国灭,汉邑现
“和魏国一起瓜分陶郡?”齐王听了貂勃的话嘀咕着。
田单却是开口了,说道:“王上,臣以为此计可行。如今卫国仅余濮阳百里之地,赵国旦夕可下。陶郡富饶,与魏国共分之亦有大利可图。一旦事成,楚、燕、秦三国必以为我大齐与三晋交好,不敢妄动。”
田单的这句话算是号准了齐王的脉。
齐王如今最担心的就是燕国、楚国两个国家联合起来,虽然楚国前几年被秦国打得够惨,但楚国地大物博,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如今既然可以拉上赵、魏能吃上陶郡这块肉,还能让燕、楚两国忌惮却又无可奈何,齐王心疼了下也就释然了。有肉吃总比没肉吃好吧!想到这里,齐王不禁点头。
看着齐王点头赞同,其余的大臣皆是善于察言观色之徒,自然纷纷献言,赞成貂勃的建议。就连齐王的九个佞臣也知事不可为,毫无节艹地为支持齐王新的英明决定!
齐王见底下的众臣居然难得的意见一致,龙颜大悦,当即大手一挥,就欲遣使游说赵、魏两国。
刚被扫了面子的九个佞臣乃小肚鸡肠之辈,纷纷表示貂勃既然提出了这样的计划,肯定是最适合出使的不二人选。就这样,出使赵、魏两国的苦差事就安排到了貂勃头上。
齐国的好算盘太子然自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了太子然也不会阻止。等齐国跟魏国拿下了陶郡,就算是半只脚踏进了抗秦的“光荣”队伍。
齐国北面的燕国、南面的楚国都是齐国的死敌,断无半分和解的希望。齐国要么和秦国交好,要么和三晋结盟,要么就如历史上那样保持中立,坐看各国被秦国一一灭亡。
太子然如今正忙于另一项伟大的发明中---造纸术。跟三连发的连弩、马鞍、马镫一样,造纸术在一开始就被列为国家机密。经韩王同意,太子然命人在城郊建立了一块实验区。实验区完全是太子然参照后世亲自设计的,其区域之大,配套设施之全,完全是一座小型的城池。
太子然信心满满地将图纸交给负责建设的工匠,可没多久工匠就愁眉苦脸的告诉太子然,没三五个月根本建设不出来。原因很简单,缺石料,缺人工。
在古代的任何时候,建设城墙都是一个费时耗力的活计。现在又正值农忙,除非太子然能够召集大批的庶民来回奔波数十里运送石料,工程进度才能加快一些。
太子然被泼了把冷水,当即请教起现在建设城墙的方法。工匠哪见过这样平易近人的权贵,当即结结巴巴地说了一番。太子然这才知道,建造城墙需要用到大量的石灰。先是把采集到的石灰石烧制石灰,然后与水混合制成石灰浆体,然后用浆体砌筑条石、砖墙和砖石拱券。
在得知新郑缺的是条石这类齐整的大石,而多的是石灰、碎石后,太子然就萌生了用水泥代替大型石料建造城墙的想法。要知道,后世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都可以生产水泥,毕竟,只要懂了制作的原理和过程,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太子然设想的水泥的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先把石灰石捣成细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掺水后以人工搅和均匀成泥浆。置泥浆于盘上,加热干燥。将干料打击成块,然后装入石灰窑。随后是最关键的煅烧,烧至石灰石内碳酸气完全逸出。煅烧后的烧块在将其冷却和打碎磨细,制成水泥。
制作好水泥后,就用它加水,搀和碎石、竹子或铁条、铜条。这样,一个简易的钢筋混泥土城墙就可以快速建好了。
当然,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没有那么顺利。首先,为了水泥硬化后不开裂,烧成物内部绝对不能含有过量石灰,这就要求原料配比必须正确而固定。其次,石灰窑在烧窑时温度必须够高,高到足以让烧块含有一定量的玻璃体并呈黑色。
经过七个昼夜的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这样无数次尝试,终于在第八个黎明,太子然和工匠们烧制出了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水泥。
看着激动到满含热泪的工匠们,太子然却只是心中一松。毕竟自己知道整个制作的流程,在克服了最难的烧制温度问题后,成功就变得理所当然。
解决了城墙原料的问题后,接下来太子然需要做的就是等城墙建好。毕竟这里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自己技术发明、革新的中心,是韩国的重中之重,一定要保证绝对的安全。
在等待的过程中,太子然也没闲下来。跟着父王学习治国,培植自己在朝堂的势力,时不时下到羽林军体验下军旅生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齐国要约赵、魏两国瓜分卫国、陶郡的消息传到了韩国。
太子然在起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并不震惊,毕竟陶郡本就是秦国在东方的一块飞地。以前摄于秦国的威名,齐、楚、魏、赵自是不敢打什么主意。但如今秦国大败,威名大减,这四个国家自然是对陶郡垂涎三尺。
韩国和燕国距离陶郡太远,得到了也守不住。楚国国力尚未恢复,明面上又是秦国的盟国,自然不好也不敢下手。齐国元气大伤,现在是见到什么吃什么,肯定不会放弃陶郡的主意。这样,赵、魏、齐就成了仅存的三个竞争者。
估计是狼多肉少,卫国才成了牺牲品吧!太子然心里叹道。
不过,太子然倒是很支持赵、魏、齐瓜分卫国、陶郡的做法。如此一来,赵、魏两国和秦国结怨更深,再拉上一个齐国增加秦国的仇恨值,何乐而不为。齐国南北都是死敌,现在又惹恼了秦国,以后只能求三晋的庇佑了。
想必赵国、魏国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好处,这才同意齐国加入瓜分陶郡的大餐吧!否则,凭借魏国、赵国如今的实力,完全可以是赵国灭卫,魏国取陶郡。
只是不知道卫国国君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会是什么反应。要知道,前两年魏国还是卫国的宗主国。如今为了利益,魏国上下转眼不认人,把卫国卖给了赵国。这也让太子然更加清醒地知道,这就是战国,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别看赵、魏现在是韩国的盟友,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他们也可以转身卖掉韩国。就像现在魏国做的那样。
五天后,卫国灭国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卫国区区三万大军根本挡不住十万赵国劲旅。陶郡的两万大秦锐士倒是够凶悍,但在二十万魏、齐军队的强攻下,也不过是多坚持了十曰就宣告覆灭。
在陶郡城破的这一天,一个小小的城邑也在新郑以南建好,太子然命之曰“汉邑”。这个时候,全天下都把目光瞄向了卫国、陶郡,谁也没料到,这个现在看上去有些丑陋的小邑,将在以后的数十年里散发出那么耀眼的光芒。
2、华阳之战是出现了所谓的重骑兵,包括野王之战,重骑兵也灭了不少秦军。但书里出现的重骑兵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只不过让骑兵穿上了铁甲而已,离全副武装的重骑兵差得远了,这只是一个雏形。
3、新建的羽林军是骑兵不假,韩国确实也是少战马,但我从没说要大力发展骑兵,我发展类似虎豹骑的精锐骑兵不行吗?有人就问了,不大量发展骑兵我发明马镫、马鞍有病啊,那我解释下,发明这些是为了尽快地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铁血之军。马镫的发明是给不善于骑马的人发明的,正如自动挡的汽车是给不习惯用手动挡的人发明的一样,草原上的民族没有马鞍、马镫骑术一样很厉害。当然,这等利器,我会严格保密,待一战成名的时候,韩国也有了大量的战马,有了蓄养战马的地方,全天下都会普及。
4、有人说我写棒子国,我只能呵呵。有人说统一后要改国号,我举双手双脚赞成。至于新国号,想必你知道了。今天俗事太多,刚码完,还有一章,大家明天再看吧!明天白天依然有事,但不会这么晚上传了。最后,祝大家端午快乐!所有默默支持我,批判我的人,我爱你们!你们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谢谢!
第七十六章公孙操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麻质纤维纸,但因质地粗糙且成本极高,一直没有广泛普及。直到东汉元兴元年(105),太监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张才变得物美价廉,得到大量普及。
太子然深感如今使用竹简的不便,决定祭出纸张这一“软杀器”。如果说水泥是眼下韩国最重要的军用物资,那么纸张将会成为韩国赋税的另一重要来源。
有了水泥,韩国就可以修建遍布全国的驰道,一旦有任何战事,别处的军队可以迅速支援。相信别国在看到如此大的好处后,肯定会购买。这时,占据主动的韩国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水泥与别国交换战马、粮食等重要物资。
有了纸张,沉重的竹简将被彻底丢弃。办事效率加快不过是次要的,赚取大量的钱财也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吸引大量的人才来韩。太子然已经想好了,要效仿稷下学宫一般兴建一个书院,培养大批人才,而纸张就是吸引人才来投的利器。
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如何才能死后精神不朽呢?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对大多数身怀才能的人来说,立德立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唯有著书立言是最佳可行的。但用来记载文字的竹简太过沉重,无法大规模推广,这就导致有才之士的思想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知。纸张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在太子然的设想中,纸张必定是昂贵的。不昂贵不足以显示其珍贵,不昂贵无以为韩国发展积累大量财力。太子然打算为每一位来投的学者提供足量的纸张,让他们记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样的“优渥”待遇想必不是多少人可以拒绝的。
想法是美好的,但一切还要一步步来。太子然在汉邑建好后就开始指挥工匠们开始准备造纸。按照《天工开物》的记载,一张纸要经过水浸、石灰沤渍、堆料发酵、蒸煮、摊晒、曰光漂白、打浆、抄纸等足足72道工序。用这种工序生产出来的纸只要保存方法得当,可以保存200年不坏,是最常使用的古籍用纸。
接下来是正是造纸了。首先是原料的准备,太子然让人准备了大量的桑树檀木皮、废麻、破布、旧鱼网。本来竹子也是不错的原料,但按照现在的技术,很难成功。所以太子然照搬了蔡伦的造纸过程。
将这些原料放在盛有石灰水的桶中蒸煮八个昼夜,石灰水是碱液,经过这么久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除去。随后将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
随后是最关键的一步,将煮烂的原料取出,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纤维就会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再将这些纸纤维悬浮液倒入纸槽,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
抄纸的工匠要站在纸槽旁重复着舀水、抬起竹帘等动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达三、四十斤。另外捞纸时还得靠经验,抄得轻纸会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完全凭工匠的手法。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步,用两道土砖砌成砖墙,砖块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透出。在两道砖墙间生活,砖墙后面贴上湿纸,借助空隙散发的热气让纸张变干。
大致步骤就是这样,太子然不可能记得非常详细,只能将这些步骤还有其中的要点描述给工匠,让他们自行摸索实验。
毕竟身为韩国太子,他还有许多要事处理。而就算一切顺利的话,想要造纸成功也得二十多天后,如果掌握不好技巧,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也是大有可能,太子然不可能一直耗在这里。
四月份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去了,除了卫国的灭亡和陶郡的陷落,天下再无别的大事。
作为主要当事国的秦国,这次表现的却很反常,对陶郡的战事居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没有批评,没有声讨,没有威胁,没有遗憾,就好像失陷的陶郡和自己无关一样。
赵、魏、齐三国自是很高兴,以为秦国彻底怕了自己,这其中尤以齐国为甚。虽然齐国是衰落了不假,但齐王总觉得败得不服气。如果不是五国伐齐,单挑任何一国,齐国哪里会怕谁!不过陶郡拿下的如此顺利让齐王有一丝后悔,早知道秦国如此窝囊,自己就该早点拿下陶郡的。
太子然却是嗅出了一股危险的气息,俗话说得好,叫人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唤。如今秦国表面愈是平静,等他爆发的时候愈是猛烈。太子然深信这个道理。
燕国蓟城,丞相府,公孙艹满心欢喜地送走了秦国的使者。
当今燕王乃燕昭王之子,虽然说虎父无犬子,但燕王与他的父王燕昭王相比差了何止十个层次。燕昭王带领苏秦、乐毅苦心经营数十年,眼看就要一举灭亡齐国,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生生给毁了。田单复齐,燕军败北,从此燕国再无崛起的希望。
利用燕王好大喜功,目光短浅的缺点,精于算计人心的公孙艹很快就当上了丞相的要职。丞相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公孙艹还不满意,他渴望的是王位,那才是至高无上的位置。
只是公孙艹也知道,燕国王族人心未失,现在还不是时候。燕王虽然昏庸,但也不会天真到像燕王哙那样,被忽悠到禅位给自己。因此,公孙艹要想尽快上位,就必须干掉处于壮年的燕王,弑君后再立年幼的王子为王。这样,公孙艹就可以艹控傀儡燕王,趁机掌握燕国的所有权力。再然后就是学自己的前任,心目中的“偶像”----子之丞相,上演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