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迅速望了眼燕王,燕王也心有灵犀地回眸楚王,两人用眼神商定,支持赵国提出的计策。韩国给三国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给韩国一个虚名,让韩国疲于奔命,损耗国力,是求之不得的!
趁着韩王没有反驳,楚王迅速说道:“寡人以为,赵王之见甚是有理!韩王乃仁义之君,韩国为仁义之邦,想要令天下各国心悦诚服接受弭兵,诸国宵小不敢妄动刀兵,也只有韩国可以做到!”
燕王亦是出言道:“寡人附议,愿意尊韩王为盟长,辅佐韩国以令天下弭兵!”
秦、齐两国何尝不知道赵国的心思,这是把韩国架得高高的,高到韩国不好意思再起征伐之念,保全自己!有盟约为证,韩国若是妄动刀兵,就会失去人心,各国当可结盟自保。
“寡人附议!”秦王一脸恭敬地望向韩王。
“寡人附议!”齐王也是有模有样地起身向韩王略微施礼。
周国君臣以为,这未尝不是拍韩国马屁的好机会!天下盟主啊,如果周国有这个实力,更希望自己做!如今只能一脸羡慕地望向韩王,恭维韩国!
越国不知晓其中的厉害,只是觉得如此一来,楚国若是敢欺负自己,那自己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找韩国来帮自己。甚至,因为韩国是盟主,越国可以欺负楚国,只要不给楚国留下什么把柄,韩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楚国有理也没地方说去!因此也是附议!
韩王不由苦笑一声,自己的反应只不过慢上一拍,结果就成了秦、赵、燕、齐、楚、越、周七国尊自己为盟主,做监督天下弭兵这种看似风光其实没多大好处的事情!如今自己可谓骑虎难下,拒绝的话显然说明自己别有用心,不拒绝的话,又殊非本意。
赵王以晋楚弭兵之事做比,殊不知,弭兵不过是一种妥协。晋楚先后两次弭兵,皆是由夹在两国之间的宋国一力促成。第一次弭兵之后不过四年,晋、楚便爆发了鄢陵之战,撕开了虚伪的面皮。第二次弭兵参加的国家众多,规定除秦、齐两国,会盟的各国都需要向晋、楚两国朝贡。如果不是因为晋国出现卿大夫专权,楚国忙于和吴国争霸,会盟的国家绝对不可能出现十多年没有爆发战事的奇迹,晋、楚两个大国四十多年没有爆发一场战事更是难以想象!
韩王不确定,如果自己不动刀兵,这弭兵可以维持多久!如果是三年之内,这个亏自己吃。如果是五年以上,则需要权衡。
望着各国君王殷切的眼神,韩王忽然意识到,这未尝不是自己的一个机会!如今时间站在韩国这一边,韩国并不着急,休养生息十年甚至二十年,韩国都等得起,自己也等得起!其他国家却是坐不住!因为时间越久,他们和韩国的国力差距就越大!何况,自己如果可以制造其他国家的嫌隙,假借盟主之权,扶植弱者,打压强者,倒也不失为妙计!
想通了这一点,韩王也就没有推诿,而是谦虚了一下,就接受了七国国君的请求,正式成为弭兵之盟的盟长。
第七章犒赏功臣(上)
人性本是自私的,秦国强大的时候,山东各国合纵抗秦,所图的不过是一个“利”字。于韩赵魏而言,乃是为了收复失地。于齐、燕而言,图的不过是弱秦,秦弱则无法威胁到自己,自己可以安心发展。
论实力,以各国之力,联合起来远胜秦国!但各国每一次合纵攻打秦国,都是无功而返,原因就在于各国都存了心思,希望他国出力,自己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丑恶之处,也是真实之处。
就像这一次弭兵,原因就在于弱国想要自保,强国想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谁都清楚,弭兵这不过是一个幌子,只要有人愿意,这个脆弱不堪的盟约经不起轻轻地一击。但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
韩国是强大不假,但其他国家也不是待宰的羔羊。等韩国强大到各国请服,韩王但有所命,诸侯无有不从的时候,那才是韩国真正强大的时候!现在的韩国,距离做到这一步还差的很远。
和平终究不是谈出来的,统一也不是!韩王愈加清楚,想要避免今天这种妥协的情况,唯有将自身的实力再次提高,提高到各国生出无法匹敌念头的时候,那才到了结束这个乱世,实现真正和平的时候!
当然,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公心,为了不让这次弭兵之盟成为完全华而不实的东西,韩王在后续的几天,还是和秦、齐、楚、赵、燕、周、越七国达成了非常详实的盟约。
其一、盟约的时限为三年,三年内,各国必须遵循盟约,三年后。各国再召开会盟,对盟约加以完善或者彻底作废,后者意味着各国撕破脸皮,天下再次进入合纵连横的阶段!
其二、约束韩、周两国的关系。因为周国只余下一城之地,韩国完全包围了周国,周国是完全无法威胁天下任何一国的。因此盟约主要规定了对韩国的要求。韩国允诺,绝不攻打周国,若有违背,天下各国可联合起来讨伐韩国。
其三、约束韩、秦、赵三国的关系。三国彼此接壤,又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因此盟约规定的很详细。首先,三国搁置争议,以目前的疆界作为分界线。赵若伐秦,韩则攻赵;秦若犯赵。韩则伐秦;秦、赵伐韩,则燕、齐、楚、越援韩;韩若伐赵或是秦,则燕、齐、楚、越援之。
其四、保证齐国的安全。燕、赵伐齐,则韩国救之。韩若取齐,天下共击韩。
其五、保证越国的安全。楚若伐越,韩则攻楚。韩若伐越,天下共击韩!
这里面,明确规定了韩国的盟主地位。无论是哪个国家遇到攻击,韩国都有义务出兵襄助被攻击的一方。韩国若是监守自盗。则天下共同讨伐韩国。这其中,着重强调了保护秦、齐、越、周四个弱小国家的安全。其中,周国是陪衬,因为实在太弱小,韩国爱惜自己的声誉,绝不会找周国的麻烦。其他国家想要找周国的麻烦更是鞭长莫及。
真正的核心在于秦、齐、越三国。这三国作为弱小的一方,都需要严防其他国家的吞并。其中,赵国有能力吞并秦国,燕、赵不用联合,也有能力吞并齐国。楚国有能力吞并越国,这三个国家的安危也决定了这次弭兵之盟可以维系多久!也是韩国的重中之重!
当然,为了防止各国联合起来讨伐韩国,韩王制定出了最后一条盟约,那就是如果有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背盟攻打韩国,则其他国家要襄助韩国,韩国将作为主力攻打背盟的国家,灭绝对方的社稷,与襄助自己的国家共分其地!
这样一条,直接保证了天下各国不可能齐心协力对付韩国。想想看,各国表面联合起来讨伐韩国,结果有几个国家被韩国收买,临时倒戈,率先提出背盟的国家会是什么下场,显而易见。
明白了韩国打算的各国彻底收起了小心思,转而仔细完善这个盟约,力求在不侵犯他国利益的前提下保证自己的利益。
十二日后,即七月二十八日,天下各国于卢县,宰三牲盟誓,就此弭兵。自此,长达数百年的天下混战宣告告一段落。没有人知道,和平会持续多久,天下万民只知道,终于不用过刀口舔血的日子了!
因为转道颍川郡,视察了汉邑和颍川学院的建设,又和当地的学子、百姓攀谈了新法的利弊,韩王一行返回洛阳的时候已经是九月。
在韩王离开的这一段时间,丞相张平将国事打理的井井有序。随着韩王的返回,一件大事也迫在眉睫,那就是封赏有功之臣!
在这一次四国伐韩的大战中,李信、蒙骜、韩腾、乐乘、朱亥、卫云、李冰等人皆立有大功,按照韩国的新法,都该获得晋升提拔,像这样的大功,往往是都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由韩王亲自予以加官进爵。
之前是出于稳定时局的需要,韩王不得不委任这些有功的臣子在边境稳定时局,防止宵小作乱。如今随着弭兵之盟达成了最终协议,天下已经就此止兵罢战,韩国在新占据的土地也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无论是出于激励军心士气,还是总结这次战事中的得失,是时候召集功臣返回洛阳了!
而且,鉴于这次韩国虽然失去了河东,但得到了七个郡大小的富庶土地,许多官员需要委派!另外三年一考五年一核的官员提拔制度也到了落实的时候,韩王决定趁着这个机会,将各个郡县表现优异长官也系数召入洛阳,作为有功之臣来提拔重用!
韩王想用这次前所未有的授勋仪式告诉韩国的百姓、臣民,只要效忠自己,效忠韩国,无论是上战场厮杀也好,谨守本分(于官在乎治民,于民在乎耕种)也好,自己是绝对不会亏待他们的!!
第八章犒赏功臣(下)
九月既望,韩王朝见赶赴洛阳的郡县官员,于昭仁殿内犒赏有功之臣。
丞相张平,统领百官,有辅佐之功,仍为长信侯,增加颍川食邑一千户,合计三千户。
御史大夫范睢,献策制齐平秦,仍为文兴侯,增加南阳食邑一千户,共计三千五百户。
卫尉李牧,败楚军于颍水,却齐军于陶郡,有大破齐、赵联军之功,晋为忠毅侯,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户,合计四千户。
郎中令蒙骜,却赵军于河内,败齐军于平阳,晋为威远侯,增加食邑一千两百户,合计三千八百户。
执金吾卫云,取潼关,晋为一等子爵,号勋,以为殊荣,增加食邑六百户,合计一千五百户。
偏将军韩腾,破峣关,下咸阳,破秦之功属第一,封为镇远伯,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户,合计两千户。
偏将军乐乘,取秦之陇西,开疆六百里,晋为一等子爵,号信,以为殊荣,增加食邑八百户,合计一千两百户。
校尉朱亥,破齐军于平阳,斩首逾千,俘虏齐军校尉以上三人,晋为二等子爵,增加食邑五百户,合计一千户。
因为此次弭兵之盟,韩国已然成为天下秩序的维持者,为了以武力促和平,协调用兵之事,韩王下令,置四将军,分为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征南将军,四将军平时不掌兵权,战时凭借虎符领兵出征。
以李牧为征北将军,负责燕、赵两国事宜;以蒙骜为征西将军,负责秦国事宜;以韩腾为征东将军,负责齐国事宜;以乐乘为征南将军。负责楚、越两国事宜。
另,韩国重新划分了新占领的土地,置郡县。具体来说,原属秦国的土地分为三郡,陇西、北地、天水。北地郡为义渠故地,天水则是咸阳以西的半个内史郡。原属齐国的土地分为三郡。泰山、琅琊、城阳。淮泗之地则置东海、下邳、广陵三郡。
如此,韩国在拥有颍川、三川、上党、南阳、汉中、巴、蜀、汝南、东郡、砀郡、河内的基础上,平添了九个郡,全国共计二十个郡,有民一百三十万户,但因为连绵的战事,可以凑出的大军反而只有九十多万。
按照韩国目前的官员体系,一县之令治民有方,积功可升迁到郡。一郡之长有功,若要升迁的话,只能是到中央,而中央却没有那么多职位。毕竟,郡守秩比两千石,比之九卿只是略低,如何安排倒是成了一个问题。
有感于此,韩王特地在郡的上一级置州。一州长官为刺史,下辖三五郡。作为郡守升迁到中央的一个跨度,同时,重新规定了各级官员的俸禄。以三公为例,丞相秩三千石,御史大夫、太尉秩比三千石。九卿待遇略有差异,秩两千六百石到两千四百石之间。刺史秩两千石。郡守秩比两千石,但实际上可能只有一千八百石。
青州,下辖泰山、琅琊、城阳三郡。徐州,下辖东海、下邳、广陵三郡。凉州,下辖陇西、北地、天水三郡。益州。下辖汉中、巴、蜀三郡。并州,下辖河内、上党两郡。豫州,下辖东郡、砀郡两郡。司隶州,下辖颍川、三川、南阳、汝南四郡。
韩王任命靳黈为青州刺史,冯亭为徐州刺史,韩英为司隶刺史,严奎为益州刺史,荀况为豫州刺史,魏辙为凉州刺史,司马德为并州刺史。
在这项任命中,除了魏辙,其他六人都是切切实实治民有功,经验也称得上丰富。即使经验最少的司马德也曾为洛阳令,任职的并州也不过下辖两郡,众人并无异议。但对魏辙的提拔使用上,有些人就颇有微词了。
这是因为魏辙的身份有些尴尬。在此之前,他是河东郡守,而这一次大战,韩国为数不多的失败就是发生在河东。如今,整个河东已经成为秦国的领土。虽然河东战败的主要责任在于暴鸢的指挥不当,暴鸢也受到了减少五百食邑的惩处,但在许多人看来,魏辙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韩王在对魏辙的处置上,罕见的没有表态。
这次韩王并无和群臣商量,就直接将全国二十个郡划分成七个州,而且直接拔高了三公九卿的俸禄。谁都知道,如果说之前每个郡守都有希望晋升为九卿。那么现在,刺史将成为郡守升到三公九卿的一道不可绕过的坎。只有在刺史的位置上立下一定的功劳,才会成为三公九卿的存在。但凡有上进心的郡守都眼巴巴地盯着这个位置。
魏辙可好,身为河东郡守丢掉了河东,不但无过,反而升迁为并州刺史,执掌三个大郡。如果韩王不给出一个说法,不少人怕是会心生不满。直接非议声望如日中天的韩王是不敢的,但腹诽韩王识人不明却是有可能。
韩王也适时地站了出来,解释了为何提拔魏辙。首先,魏辙在担任郡守的一年里,境内无一起百姓滋事,秦军不敢渡河北上,赵军不敢南下犯境,治民可谓有方。其次,秦军攻入河东的责任是不能归咎于魏辙,因为暴鸢抵达河东后,河东的兵马系数归暴鸢调派。
至于退守安邑,消极防御,韩王坦言魏辙是接受了自己的命令。韩国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打算引诱秦国大军攻打安邑,以攻城战消耗秦军的有生力量。后来匈奴大军入侵秦国,自己下令将河东的精锐全部调集回来,用于攻打秦国。河东剩下的都是老弱残兵,丢失安邑以东的大片土地也就不足为奇了。魏辙甚至在暴鸢离开河东后,成功伏击了冒进的秦军几次,歼灭超过五千秦军,也算得上有功!
得知其中的缘由,群臣不由长吁了口气,如果当初秦国识破了韩国的计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