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玉和她的公公蒋斯千都信佛,也都迷信相面算命之说。瑞元出世后,公媳
俩都认为是应了相面先生“必出贵子”之言,所以对蒋瑞元格外疼爱,把蒋氏一门
“光宗耀祖”的殷殷之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身上。
然而,命运多蹇的王采玉还没有摆脱噩运的纠缠。再嫁蒋家之后,刚刚过了几
年舒心的日子,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袭来。1894年,公公蒋斯千(玉表)撒手西归,
享年80岁。第二年夏天,溪口一带发生时疫之灾,蒋肇聪(肃庵)又身染时疫而殁。
公公的坟草未发,丈夫又抛下家产店务和妻子儿女一命归天,采玉孤儿寡母,又一
次坠入命运的低谷。蒋介石成年后,曾于1918年撰文追忆其父蒋肇聪临终前的情景:
“吾父之殁也,吾母王太君在侧,吾父顾吾及幼妹,指谓吾兄(指蒋介石同父异母
的哥哥蒋父卿)日:‘尔弟妹幼,吾死后,尔母必哀痛不自胜,尔年长,其能尽孝
致友以慰吾心耶!’吾兄承涕自任,乃瞑。呜呼,痛哉!”
蒋介石描述他的哥哥“承涕自任”,实际是在扇蒋介卿的耳光,因为蒋介石的
这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并未遵照乃父的遗嘱对后母王采玉“尽孝”,而是以蒋门长房
长子之尊,与后母王氏常有争执,不甚尊重,以致母子失和。这件事,使蒋介石一
直耿耿于怀。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原有两个儿子,一名肇海,一名肇聪。长子肇海早夭,无
后,蒋家的产业由蒋肇聪承管。为使长门有后,蒋斯千生前曾决定将长孙蒋介卿过
继在长子肇海名下,以继香火。蒋介卿为人心地偏狭、性情暴躁,且又重财轻义。
父亲蒋肇聪过世后,他常为店务或家事与后母王采玉争执不休,态度极不尊重。蒋
介卿不信佛,且又嗜赌。一次,蒋介卿在外面打麻将输了钱,悻悻回家,一进家门,
恰逢奉化岳林寺和尚来化缘,蒋介卿一看到和尚,即认为自己输钱的原因就是家里
来了和尚(空门子弟)的缘故,于是大发雷霆,将那和尚斥责了一顿。王采玉是信
佛至诚的,自己又曾在“空门”中当过弟子,因此每有佛门弟子来化缘,她必恭敬
待之,大度施舍。现在,介卿当着自己的面大声训斥前来化缘的和尚,使王采玉感
到有失自己的面子,于是当场与蒋介卿爆发了一场争执,从此,这母子俩的感情出
现隙嫌,再也未能和睦。
1898年,蒋介卿提出分家另居。从道理上讲,祖父蒋斯千已将介卿过继给长子
蒋肇海名下,那么蒋家的产业确也应有长门的一份;就算没有过继的事,介卿若提
出与弟弟介石及瑞青分家,也不违家规事理。因此,王采玉不愿与前子争执产业,
当即答允。析产后,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全部资产、房屋和蒋肇海名下的田产;而
王采玉及其子女只分到所居祖室、二十几亩薄田和一片竹山。王采玉靠这份产业抚
孤度日,生命愈发艰难。关于析产分家的这段事,蒋介石在其自撰的文章中说“先
父遗产数,尤母平析与吾兄弟三人,无稍畸倚。兄为前母生,尤用厚私。”王采玉
逝世后,蒋介石在《哭母文》中曾有“内在之祸”之语,就是指的兄弟析产分家、
后母与前子失和这个事。
这次分家,对王采玉而言实是又一次不幸。因为当时她的亲生儿子尚未立事,
析产后,王采玉所得只是些房屋、田园、竹山等不动产,日子颇为拈据。王采玉之
所以慨然答应前子介卿的要求,分家析产,而且绝不争多论少,实因为她始终坚信
当年相面先生的话,对蒋介石充满了信心。
王采玉的命运实在是不幸之至,自从丈夫亡故,前子析产另居之后,在短短几
年时间内,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又相继夭折。一次接着一次的沉重打击狂风骤
雨般落在王采玉的身上,这种不幸的际遇,实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在王
采玉迭遭打击,最为哀痛无助、孤寂落寞的日子里,王母姚氏经常来溪口陪伴女儿,
“同休戚,朝夕保育而慰藉之”。
在送遭不幸之后,王采玉将全部心血用来培育孤儿蒋介石,希望他能成大器,
就伟业,光耀门庭。所幸的是,王采玉晚年时,蒋介石发迹之相已露,蒋母也算过
了一段扬眉吐气的好日子。可惜,蒋母因为一生操劳过甚、所经变故太多,以致将
届晚年就已体弱多病。蒋介石之所以梦到“雪满山原,一白无际”就立即想到这可
能是母亲的凶兆,也是因为蒋母当时正在病中,而且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令蒋介
石不能不往那方面想。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王因患心脏病,卒于故居内寝,享年57岁。
蒋介石的梦境竟然应验了!他因为一个梦而离职回家省亲,诚然对不起孙中山,
对不起当时的国民革命事业,但他可以无愧的是:他总算赶在母亲去世之前回到了
母亲身边,得以朝夕陪伴。亲会汤药,总算尽到了人子之孝。蒋母弥留之际,曾再
三叮嘱蒋介石:
一、要为她择地另葬,不与其父同穴;
二、要办一所学校,培育乡里子弟;
三、要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
这三件事,蒋介石—一答应,并在发迹之后逐一付诸实现。后人说他“一人得
道,鸡犬升天”,施恩泽惠于亲戚朋友,原来这也是蒋介石“尽孝”的内容之一呢!
蒋母为什么违背浙东乡间风俗,遗嘱蒋介石不准将自己与丈夫合墓并葬呢?这
一点,蒋介石在其亲撰的《慈母记》解释说:“他是谨遵慈母的遗嘱“不必因俗而
柑,以余家之工事,重惊尔父之灵”。这种话,蒋母生前曾经多次提起,每每殷殷
嘱附,不惮其烦,甚至还“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坚决”。
其实,蒋母王氏之所以坚持不与蒋父同穴合葬,主要原因倒不是怕惊动了蒋父
的亡灵,而是因为蒋父肇聪已经与前妻徐氏、续弦孙氏合葬,王采玉不愿屈居下位,
更不愿自己的儿子日后被人议论为第二填房所生,惟恐对蒋介石的前途产生不利的
影响。爱子之心,由此可见一斑,而蒋介石也深诸母亲的用意,所以,对于慈母的
仙逝,他悲痛异于常人。在停灵期间,蒋介石每天都要抚尸大哭多次。蒋介石对慈
母行如此大哀之礼,在同事朋友中博得了一个“事母至孝”的美名。
居哀期间,蒋介石不忘母亲遗命,请了奉化有名的风水先生四处勘察坟地。因
为蒋母生前曾表示“要葬在佛的怀抱里”,因此,最后选中了溪口北约1.5公里的
白岩山中段北面的一小块平地,据说这是“弥勒佛的肚脐眼儿”,是一块上好的风
水宝地。
坟穴选定之后,蒋介石每天必到白岩山监工兴建母亲坟莹。11月23日,正式出
殡下葬。蒋介石亲抚母亲灵枢安葬。因为这时的蒋介石已身任广东军界要职,是孙
中山手下的重臣,母以子贵,所以安葬仪式极为隆重,为溪口乡历史上所仅见。
接到蒋母去世的讣告后,孙中山麾下的党政军大员齐致唁电,闽、粤、鄂、湘、
沪各地吊客纷至沓来,出殡下葬时,孙中山又特派陈果夫代表祭奠,戴季陶、居正
等要员均亲临葬礼。孙中山亲撰祭文,并为蒋母题写了墓碑:“蒋母之墓”,张静
江手书蒋介石所撰的挽联,胡汉民做墓志,汪精卫做铭,由浙江书法家沈尹默手书。
为表达对母亲的孝敬,蒋介石从此发誓:不论新旧历史,凡到母亲祭日,一律
不茹荤、不动气、不近色,以示对母亲的纪念,以寄哀思。
1923年,为纪念蒋母60冥寿,蒋介石特在离母亲墓址约300米远的地方建筑三间
新式洋房,称为慈庵。慈庵落成后,奉曾祖祈增公,曾祖批毛太夫人,张太夫人;
祖玉表公、祖批徐太夫人;考肃庵公、批徐太夫人、孙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
青。冥配弟妇王氏、五代神主升龛,祭飨如仪。
这次建庵供神,蒋介石十分重视。特请谭延阎书题了慈庵门额,中堂悬挂着孙
中山亲书的“为国助劳”、慈云普照”二匾。蒋介石亲撰了《慈庵记》,说:“标
额日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竟之志,而又配祖先考肃庵公,权合古人院之义也。”
亦即,建筑这个慈庵,一是因为蒋父与蒋母没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
起,以表示双亲合拢;一是可以作为蒋介石回乡时居住之所,以示不忘母亲,谨守
墓园之意。
1930年,蒋介石已掌握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为了光耀门庭,将慈
庵旧宅拆除,另在离墓稍远的平地上筑造了规模较大的坟庄,名为“墓庐”。
穿过墓庐大门,便可看到新修建的慈庵,室内挂有蒋母遗像,下有汪清卫题字:
“蒋老伯母遗像,世愚侄汪兆铭”。正中立一石碑,正反两面均有碑文。正面为谭
延用所书《孙大总统祭蒋大夫人文》;后面是“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哭母文》
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此外还有胡汉民题字墓
诗、谭延阅所题的“蒋太夫人像赞”、林森作的挽辞等。当初治丧时,张静江、许
崇智等国民党要员的唁电、挽联、悼诗等,也都一一保存在“慈庵”中。这些文词
墨迹,将介石极为看重,曾委托叶楚他搜集,编为《哀思录》刊行于世。《哀思录》
卷前有蒋介石亲撰的《刊哀思录所感》文,说“《哀思录》是中正生平所最哀痛而
不能忘者之一种纪念”。
蒋介石对于部下晋谒其母墓很重视。据一位原国民党将领回忆,蒋介石平时对
部下非常严肃,惟有部下谒墓下来时,他才笑容可掬,连说“谢谢”。
总之,蒋介石事母至孝,无论是“发乎亲情”还是“系于国事”——为了统治
的需要,在外界一向是有口碑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第三章 走出溪口
1.顽梗童年
蒋介石幼年时期顽劣异常,他自己对此也从来不予讳言。在蒋介石自撰的《先
王太夫人事略》中,他自己承认:“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笃,及愈则又放搏跳跃,
凡水火刀格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而先训
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姑息”。
蒋介石自称幼年“顽劣”、“顽梗”、“放搏跳跃”等,确实是当时的真实情
况。
蒋介石幼年时的好斗爱动,在家乡溪口街上是出了名的。他常常因此闯祸闹事,
“倍增慈母之劳。”
蒋介石4岁的那年除夕,全家人正准备吃年夜饭,蒋介石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
一个人爬上了饭桌。他看着桌子上整齐码放的筷子,忽发奇想,竟拿起一支筷子插
入喉管,想试探自己的喉管究竟有多深。他没有想到,筷子一下子插进去太深,拔
也拔不出来,喊又喊不出声,以至仰靠在椅子上,大张着嘴不省人事了。家人发现
后,立即慌作一团,直到请了看病先生来,取出筷子,蒋介石才渐渐苏醒,但仍是
口不能言,双目呆滞。全家人吓得彻夜未眠,围护在床头,蒋介石的祖父更是惶急
无措,隔一会儿便隔窗询问一下情况。直到第二天,天色放亮时,祖父蒋斯千又一
次隔窗询问蒋母:“孙子恐已哑乎?”老先生深恐这个宝贝孙儿由此变成个哑巴。
这一次,话音刚落,蒋介石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朗声答道:“我能说话,没有哑!”
一家人闻听之后,转忧为喜,方始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蒋介石5岁那年的冬天,一日在院内檐下玩耍,忽然发现水缸里的水冻了一层薄
冰,圆明如镜。他看得兴起,攀到缸沿,扑身去捞取冰水中的影子,因用力过猛,
一下子倒栽在水缸里,怎么挣扎也出不来了。等到被家人发现救出时,小小的蒋介
石早已被冻得半死,家人护理了大半日才回暖过来。同是这一时期,蒋介石经常独
自溜到门前的清溪中去游泳。溪水清浅,嬉戏尚可,但几次遇上山洪暴发,几乎遭
致灭顶之灾。也算蒋介石命不该绝,每每能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蒋介石7岁时,又迷上了舞枪弄棒,经常跑到街上,召来邻舍的孩子们,仿效戏
台上的两军对阵,大打出手。每逢这种时候,蒋介石总是自封为“大将”,指挥打
斗,伤及别的孩童。蒋介石在外常常闯祸,把邻家孩子打得鼻青脸肿。有一次,他
因为闯了祸,被母亲关在房里痛打,蒋介石躲元可躲,情急中钻进床下不肯出来。
正巧这时有邻居来找蒋母,蒋介石乘母亲开门之机,从床下爬出,疾奔到街上。蒋
母追不上这个“劣子”,一时气得嚎陶大哭。蒋介石虽然顽劣成习,但从小就最怕
母亲掉眼泪。见母亲放声嚎陶,吓得他立刻垂首返回,自承有错,劝母亲不要再哭
了。直到成人之后,蒋介石仍无法摆脱这个自幼养成的“性格误区”母亲掉泪,
是他平生所最“怕”的一件事。
还有一年,适逢正月初一,蒋姓族人都按习俗到祠堂去拜祖先,拜谒之后,每
人可领几个芝麻糖饼,蒋介石当然也去领了。可是,大家都是排着队按次序取领糖
饼,蒋介石却偏偏要抢先。族中有人出来拦阻喝斥,他不但不听,反而就地躺倒,
满地打滚,直滚得泥一身水一身,然后爬起来就往人堆里乱挤乱插。乡人习俗,
“新年穿新衣”,别人一身新衣裤,都怕被满身泥污的蒋介石弄脏了,因此间避犹
恐不及,也就再没人阻拦他抢先领糖饼了。因为他每逢不遂心愿的时候就以各种耍
赖撒泼的办法迫人就范,所以乡人们都称他为“瑞元无赖”。
不过,蒋介石好勇斗狠、事事占先的性格倒也并非都用在了撒野耍赖的顽劣行
径上,有时也能做点好事。他8岁时,已人家塾学习,有一次,一个素来蛮横的同学
无故欺辱一位小同学,蒋看到后,为正义感所驱使,出手打抱不平,将那欺负人的
同学打倒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老师闻知后,将他狠狠训斥了一顿,而蒋介石并不申
辩,默默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