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006年第06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月 2006年第06期-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蠓缍ス鄄煺尽!�
  大风顶的观察,印证了胡锦矗的推断,凉山的熊猫既不像邛莱山的熊猫那样故土难离,也不像岷山的熊猫那样两点一线。这里的雨水格外充沛,竹子特别丰富。从山脚到山顶,至少有六种竹子供它们选择。四月它们从低山一路吃着春笋往上走。八月,它们来到中山,中山的方竹正好是秋天发笋。九月,它们又从中山一路吃着秋笋往下走。十一月,它们来到河谷避寒时,那里又准备了又绿又大营养丰富的筇竹叶,供它们过冬。 
  只是凉山的山特别陡,它们的跋涉十分艰苦。可是只要丰衣足食,艰苦怕什么?还锻炼身体呢!所以,凉山的熊猫尽管生活在南方,却比北方的熊猫个头要大四分之一。它们的生活也比其他地方的熊猫幸福快乐! 
  1994年,65岁的胡锦矗又和助手魏辅文一起,来到熊猫分布最稀少的相岭。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第四个观察站。这里的观察又一次给胡锦矗带来了收获,可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忧虑。 
  保护区位于冕宁彝族自治县冶勒乡。这里聚集了1000多个彝胞,耕作区一直升到海拔2800米的山地。所以,这里的熊猫终年生活在海拔3100米以上的山地,可供选食的也只有峨热竹一种。冬季来临,它们不像其他地方的熊猫,可以走到低山河谷避寒取食。它们只能坚守在高高的山岭上,食用竹茎以及那些没有冻枯的竹叶。 
  此外,保护区内还有很多争食竹子的动物,黑熊和马熊吃笋,晚上睡觉还要用竹叶铺床。野猪成群结队,横冲直撞,对秋冬季的竹子破坏很大。竹鼠既吃竹子又吃竹鞭,造成竹子成片死亡。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冶勒乡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放牧和挖中草药。牛、马、羊、猪7000多头。猪是放牧的,要吃竹笋。其他牲畜也要吃竹叶。到了冬季,彝胞还要为牲畜砍回许多竹子,连吃带铺。 
  艰难困苦的生境,使这里的熊猫家族成为熊猫世界的高山族和少数民族。整个保护区,仅有八只熊猫。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八只熊猫又被公路和高山隔离,和其他家族老死不相往来。长此以往,近亲繁殖将会使它们走向灭绝。 
  “不过目前,我们已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研究小相岭上,被分割开的四个家族。它们距离有多远?如何才能恢复这一带的森林?如何增加四个家族的杂合率和遗传多样性,使小相岭的熊猫振兴起来。”说到这里,70高龄的老教授又充满了信心。 
  在胡先生的讲述中,我忽然注意到,不仅在四大山系熊猫生活习性各有不同,人类在四个地方建立观察站的方式也不同。 
  邛崃山的五一棚,是国际合作项目,兴师动众,修建帐篷,如入无人之境。 
  岷山的白熊坪,是借用伐木场的一间弃屋,没有搭建新的建筑物,也就少了许多动静。 
  凉山的大风顶,则是用粗铁丝、牛毛毡和绿色的竹竿,构建成的卡通小屋,融在林海之中,和大自然浑然天成。 
  相岭的观察站,干脆就设在了海拔3100米的森林里。这里是熊猫活动的下限,要见到熊猫的痕迹,研究者要走很远的路程。但是,他们对熊猫的影响也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 
  一步步地收敛自己的活动,一步步地退出熊猫的核域,一步步地减少干扰,一步步地融入自然。这也是科学家们一步步从茫然走向自觉的过程。 
  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44岁,胡先生已经成为鸟类学和鱼类学的专家,却为了大熊猫的研究改了行。 
  55岁,胡先生发明了“胡氏方法”,成为大熊猫研究的权威专家,却百尺竿头,还要把各个山系的大熊猫进行比较研究,一直就到了65岁。 
  如今,老先生已经70高龄,是不是已经“随心所欲不逾矩”了呢?在西华师范大学胡锦矗的办公室里,在一群年轻的研究生的簇拥之中,我对老先生提出了最后两个问题: 
  1.您这一生最遗憾的是什么? 
  2.您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没想到,老先生却长长地叹了口气说: 
  “我最遗憾的是我培养的接班人都走了,我这个博士点没有了接班人。我应该60岁退休,已经延长了十几年。我今年带了十三个研究生,我的任务太重了。招研究生要有课题,有经费,我挣不来那么多钱啊!” 
  谈到一生的艰难和坎坷,老先生总是笑声朗朗,现在,却皱起了眉头。是啊,且不说本科生,胡先生教过的有学位的研究生就有50多个,还有80多个动物研究生班的学员。但是,他们要么就回到保护区,要么就去了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高校或中央机关,只剩下70高龄的老先生苦苦地支撑着这一块领地。 
  “至于我最想做的,是脑子里的矿藏没有时间整理出来。现在有好多人跟我约稿,我没有时间写。” 
  胡先生的脑子里还有什么矿藏呢?是对30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对不同专家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判别?是对人工繁育、野外放归、人工克隆的建议和担忧?还是对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考和感悟? 
  在暮色笼罩的街道上,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我和胡先生告别。望着他渐去渐远的背影,沉稳迟缓的脚步,我忽然觉得,他就是熊猫家族的成员。 
  他是邛崃山的熊猫。一辈子守着四川,故土难离。有人说凭胡先生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成果、贡献和地位,要是在北京,一定成为院士。但是,如果在北京,他会这样方便地走遍四川的四大山系?他会以本乡本土的感情去获得本乡本土的灵气? 
  他是岷山的熊猫。享受着冬宫和夏宫两个家的乐趣。在野外的家他跋山涉水,从熊猫的世界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惊喜。在学校的家,他又潜心教学,传授知识,把芬芳的桃李送往全国各地。 
  他是凉山的熊猫。一辈子都在陡峭的科学山峰上下求索,又一辈子收获着劳动的幸福和快乐。 
  他还是相岭的熊猫。他苦心创立的博士点,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他期盼着,也等待着,一位有抱负有能力的接班人,毕竟他已有70岁的高龄。 
   
  重返卧龙 
   
  就在胡锦矗带着自己的助手,在各大山系进行艰苦卓绝的考察时,因为珍珍疑案而出国的张和民回来了,带着爱荷华大学的硕士学位,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美国绿卡,也婉辞了美国导师的一再挽留。 
  1989年,学成回国的张和民哪儿都不去,又回到了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研究是他心中的痛,也是他不肯放弃的理想。但是,这一年,也正是卧龙保护大熊猫中心面临危机的一年。 
  距离当年的五一棚国际合作,时光流逝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合作成就了以胡锦矗、夏勒为首的科学家撰写的第一本有关野外大熊猫生态考察的科学专著《卧龙的大熊猫》。在这十年当中,中国政府和WWF的几百万美金投资,成就了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的房屋、道路、桥梁、电站、设备和人员配置。但是,却没有成活一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幼仔。 
  卧龙中心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卧龙中心还有必要存在吗?国际舆论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卧龙人的日子一年比一年难过。难道关于大熊猫的第一次国际合作就这样夭折? 
  卧龙人不甘心,中国政府不甘心,WWF也不甘心。于是,就有了中国政府和WWF的第二次合作。这就是1990年出台的《中国关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简称熊猫工程。而激活卧龙,也就成了熊猫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激活卧龙?谈何容易!卧龙人向熊猫工程办的领导提出了三大难题: 
  1.第一次合作时的熊猫老的老,死的死,再难交配生育。 
  2.当年给的钱都变成了基础建设,所剩无几。 
  3.最重要的是,卧龙没有有经验的专家来从事繁育。 
  熊猫工程办也很痛快,立刻答应说,交配的熊猫可以从全国调,繁育的钱可以每年拨,至于有经验的专家嘛,也可以从全国找。但是,三年为限,不成功,就撤掉卧龙! 
  三年为限,背水一战。卧龙人下了决心,熊猫工程办也实现了承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北京动物园请来了专家刘维新。 
  刘维新何许人也?1962年,世界上第一只在人工圈养中诞生的大熊猫幼仔,出生在北京动物园,那时候,刘维新是刚刚分配到北京动物园的大学生。1978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的大熊猫幼仔成活,亲自操作的就是刘维新。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 
  这一年是1990年,张和民出任卧龙中心主任助理,全力以赴配合刘维新。张贵权当了刘维新的助手,不辞辛苦,虚心学习。十年磨砺,当年不知天高地厚却又敢想敢干的大学生已经成熟。卧龙成立了科研组,从上到下,所有的人,都卧薪尝胆,要为卧龙中心打个翻身仗。 
  1991年9月7日,是卧龙中心永远难忘的吉日。第一只大熊猫幼仔白云诞生,也给卧龙保护大熊猫中心带来了新生。紧接着,第二只小幼仔绿地也出生了。但是,母亲冬冬却置之不理,任其在地上爬啊叫啊。 
  专家说,这就是大熊猫母亲的“弃子”行为。因为代代以竹子为生,身体机能下降;因为妊娠生育,消耗大量体能。所以,无论是野外还是圈养,它们大多只能哺育一个幼仔,如果两个都要,就可能两个都活不成。 
  但是,绿地不肯放弃!羊水还没干,还在冒着热气;身体还发软,显得娇嫩透明。四肢却已经艰难地撑起身体,前腿爬,后腿蹬,一分钟就爬出去两米。昂起的头颅,尖细的叫声,一刻也不停地发出求生的呼唤。 
  卧龙科研组的人们心酸心痛了,面对着如此可爱可怜的小生命,谁能够见死不救?但是,熊猫的幼仔不是人类的婴儿,不是想救就能救得了的。科学家们曾有过无数次尝试,得到的都是失败。 
  1978年,北京动物园,人工哺育的开元,活了两天。 
  1982年,马德里动物园,人工哺育的幼仔,活了3天。 
  1985年,墨西哥动物园,人工哺育的“弃子”,活了两天。 
  1987年以后,昆明动物园和成都动物园,人工哺育了数只幼仔,最多的活了25天。 
  自1980年起,北京动物园就立了专项研究课题,解决大熊猫幼仔的人工哺育。但是,直到1990年,绿地出生之时,人工哺育的大熊猫幼仔,最长的寿命只有75天! 
  两个难题,同时摆在领衔科研组的刘维新面前。一个是冬冬能否养活白云?这一点,刘维新心里有数。只要精心呵护,就不会有问题。另一个是绿地能活多久?尽管有经验,也有准备,他心里还是没有底。 
  没有底就去找底。人工哺育和亲母哺育,最大的区别在奶水,一个是牛奶,一个是熊猫奶。牛奶的成分好分析,熊猫奶呢?育幼的母亲最凶猛,没法靠近,也没法取奶,除非麻醉。可那样又会伤及母亲和另一只幼仔,断然不行。 
  十年来,多少科学家在伤脑筋,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一次次地失败,又一次次地努力。终于有一天,开窍了:会不会是初乳里的秘密? 
  但是,还是取不到熊猫的初乳,那就取牛的羊的马的猴的……终于分析出来了,初乳和常乳的区别,不仅是浓度和营养的高低,最致命也最救命的是:初乳中有免疫物质,常乳中没有,奶粉中也没有! 
  找到问题就有办法。没有初乳,就自己配制。不用奶粉,用鲜奶,外加磨碎的蟹黄,还有维生素、钙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免疫球蛋白。于是,第一天到第三天的初乳,第四天到第三十天的过渡期乳,第三十一天到第一百八十天的常规乳,全都有了配方。 
  但是,比例是否恰当?配方是否完备?需要什么环境?喂奶如何操作?一系列的问题,仍然等待经验,等待研究。 
  但是,绿地不能等了。白云出生就吃上了母奶,绿地却拖着脐带,在地上爬行,寻觅哺育。白云待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爱。绿地却尖叫着,生命不止,求救不已。 
  科研组用长竿和网兜取出了绿地,救猫一命。一切按既定方案进行。终于,可怜而又倔强的绿地活下来了。 
  我在《大熊猫人工育幼》一书中,查到了绿地出生后的日记,完全是一曲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歌: 
  9月7日,出生3个多小时才吃上奶,4小时后排便,体能良好,体重137克。平安是福1 
  9月8日,长出稀疏的白色胎毛,由于喂奶操作不当,引起呛奶,体重下降到129克。情况不妙! 
  9月9日,脐带干缩脱落,体毛长长,活动叫声均有些虚弱。体重骤降到106克。生命垂危! 
  9月10日,活动叫声更加虚弱,精神委靡,有衰竭现象。采取措施! 
  9月11日,状态有所恢复,吃奶量增加,体重97.5克。救回来啦! 
  9月12日,进一步恢复,体重增加到103克,胎毛脱落。谢天谢地! 
  9月13日,体况稳定,耳、眼、四肢及肩带呈浅灰色,体重105克。发育良好! 
  9月14日,进食量大增,体表黑区颜色变深,体重115.5克。欢欣鼓舞! 
  9月15日,上午8点,喂奶操作不当,误吸入气管,6小时后,情况急转直下,长达10个小时,吃不进奶,叫不出声,还有抽搐,奄奄一息。赶紧输氧! 
  9月16日,零点30分,终于叫出声来,开始吃奶,转机出现。好样的绿地! 
  9月17日,食欲恢复,排便正常,体重上升,111.5克。大难不死! 
  9月18日,耳缘、眼睑出现黑色,体重123.5克。多可爱! 
  9月19日,所有的体毛黑区,均为黑色,爪子生长迅速,体重132.8克。多漂亮! 
  9月20日,肺部发现杂音,食欲稍减,体重上升,135克。赶快供氧! 
  9月21日,肺部仍有杂音,体重下降,126克。挺住啊绿地! 
  9月22日,间歇供氧,食欲有所恢复,体重回升,132.5克。又成功啦! 
  9月23日,食欲正常,供氧继续,体重153 
克,首次超过初生体重。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