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卧虎藏龙三国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一点大概会引起争议。这样会不会唐突古人?明明是视死如归的烈士,谁还考虑投降的方式?然而,看尽当代人物虚矫的表演和差劲的演技,我们不得不以今论古,留点想象的空间。            
一幅画逼死大将军     
  海明威的名言:“人为胜利而生。”在军人身上尤其适用。士可杀,不可辱;只能战胜,不许兵败。一旦兵败,没有投降,只有殉难。战争的残酷,不仅在战场你死我活的拚斗,也在于兵败之后面对军法处置的无情。 
  投降的将军更不用说了,受到重用也就罢了,怕的是苟活于世,却遭人鄙弃,情何以堪?曹操阵营的大将于禁就是一例。 
  兵败不死,境遇堪凉 
  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屡建大功,勇猛不阿,颇受曹操赏识。他最大的缺点在于个性耿介,执法严格而不近人情,和部属的关系并不融洽。 
  这样的性格,很难想象会成为投降的将军。然而当关羽进军曹仁苦守的樊城,于禁和庞德奉命支持。不料洪水暴涨,于禁大军惨遭淹没,于禁退无死守,竟然投降,庞德则不屈而死。 
  曹操闻讯,感叹良久,无法相信认识了于禁三十年,一直欣赏他的忠贞义胆,临危处难竟变节投降,反而不如庞德。 
  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 
  孙权后来杀了关羽,并俘掳了关羽阵营的官兵。降关羽的于禁,也被送到吴国。有一天,孙权带着于禁骑马同行,吴国有个脾气很冲,名叫虞翻的人,便呵责于禁说:“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配跟我主公齐马并行呢?” 
  说完就想用马鞭鞭打于禁,幸亏孙权喝阻。后来,孙权大宴宾客,于禁听到音乐,有感而发,泪流满面。虞翻很不高兴,骂说:“你想故作伤悲,来获得释放吗?”总之,在吴国,于禁说有多瘪气就有多瘪气。 
  更瘪气的还在后头。当曹丕称帝,孙权称臣示好,遣送于禁回魏国。于禁须发尽白,形容憔悴,向曹丕磕头请罪。曹丕故示大方,不念旧恶,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并且用春秋时代荀林父和孟明视的故事劝勉他。 
  荀林父和孟明视是秦、晋两国的大将,虽曾兵败,但未受处罚,后来将功折罪,立下大功。曹丕举荀林父、孟明视的事迹,想必令于禁感激涕零。尤其孟明视一例,必然更让于禁窝心。遥想当年,秦穆公不听劝告,执意攻打郑国,反遭晋国截击,孟明视等将领被俘掳,后来获释,回到秦国,秦穆公并未怪罪他们,反而自我检讨,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都是我的错,他们有什么罪?”) 
  虽然曹丕不像秦穆公下诏罪己,也和于禁兵败投降扯不上关系,但如此宽容,好一位气度恢宏的君王,是吗?且慢,后来曹丕派于禁出使吴国,先命他北上拜谒曹操的陵寝,却事先派人在陵寝的堂屋上画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图像。于禁一看,羞愧万分,不久便发病而死。 
  投降一时,羞惭一世,这是降将于禁的悲哀,也可见曹丕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的高明谋略。 
  败军之将,或正气凛然,从容就义,或带枪投靠,跳槽倒戈,或摇尾乞怜,投降苟活,全看个人的价值观。但若到头来饱受羞辱,不免一死,不如当初就死,还保全个好名声。要杀要剐,啰嗦那么多做什么?于禁一定悔不效法严颜。严颜就算被张飞杀了,也能引刀成一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不必像于禁一样拖泥带水,抑郁带辱以终。于禁是三国降将最潦倒、最悲凉的一位。            
小心刺客就在你身边     
  汉末,董卓控制朝政,当起地下皇帝来,各路豪杰纷纷召集军队,起兵讨伐。董卓外患不少,内忧也多,因为他脾气暴躁,动辄杀人,常有部将说错话被当场处死。 
  董卓自知待人苛刻无礼,担心遭人暗算,于是找来武艺高强的吕布当保镖,随侍在侧。 
  此外,董卓上朝时怕被行刺,怕遭谋叛,从军营到宫廷,沿路布满警卫,步兵在左,骑兵在右,警戒圈如天罗地网。论排场,跟春秋时代吴王僚的阵势可比。 
  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 
  遥想当年,吴王僚在位时,堂兄弟公子光觊觎王位已久,亟思政变。有一次,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吴王僚早有戒备,衣服塞着三层皮甲,从宫殿到宴客地点,沿途重兵守卫。吴王僚坐定后,武士环绕,厨师上菜还得搜身、换装,并由两旁卫士挟持,趋前奉上佳肴后迅即退下,毫无行刺机会。 
  层层防护,看似万全,不料公子光请来的刺客专诸,学得一流的烹鱼手艺,以厨师身份端鱼上桌。虽然通过安全检测,实际上他把匕首藏在鱼肚,用手一掰,刺死吴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吴王僚可能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明白。吴王僚的安全维护做得够严密,左右亲信的安全考核也没问题,并无内神通外鬼。但百密尚且有一疏,若是亲信造反,预谋行刺,那就更难防备了。 
  董卓就是这样死的。他宠信吕布,自称和吕布情同父子,但他大老粗的习性不改,傲慢无礼的态度不变,曾因细故而拔出手戟掷向吕布,若非吕布身手矫捷,早已丧命。恰好吕布又私通董卓的侍女,怕私情败露,于是被王允说动,决定刺杀董卓。(正史所载乏味至极,不像《三国演义》描绘的,吕布为了美女貂蝉而义无反顾,既浪漫又传奇。) 
  董卓想必死得不甘,没想到警戒网天衣无缝,缺口却在身边。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最可靠的人最可疑,一点都不能疏忽。对亲信左右,都不能以礼以诚相待,动口辱骂,动手伤害,又怎能要求他们忠心耿耿,死心跟随? 
  敌人远在天边,刺客近在眼前 
  张飞是更明显的例子。张飞和关羽作风相反,关羽关心士兵,对士大夫却很傲慢,而张飞对知识分子彬彬有礼,对官兵弟兄则不假辞色。张飞常鞭打部下,左右部将也难逃惩戒。不晓得是对自己的领导魅力过于自信,或是无动于他人的感受,将士受罚后,张飞仍将他们留在左右。刘备常劝戒张飞,刑戮过重,又让被鞭笞的将士留在身边,会招致杀身之祸。张飞不以为意,果然出事,就在刘备伐吴、为关羽报仇前,张飞被帐下部将张达、范强杀了。 
  遇刺多少和当事人大意疏失有关。蜀汉大臣费祎生性浪漫,广结善缘,即使投降的人,也经常被奉为上宾,不加防备。有一天,酒酣耳热,果然被魏国降将郭修亲手杀害。 
  先前说的吕布也好不到哪儿去,当他遭曹操围困于下邳城,日暮途穷之际,理应鼓舞士气,重赏杀敌,但他并未这么做。当部将侯成的爱马失而复得,乐得摆酒席宴客,违反吕布的禁酒令。吕布怒气冲冲,痛责侯成。侯成怕被清算,索性叛变,和曹操里应外合。一代枭雄吕布被缚、被杀。 
  攘外必先安内。将领的职责不只是骑马打仗,决战沙场,他同时也是军队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内部管理不好,领导统御不善,遭致窝里反,再大的丰功伟业都会毁于一旦。敌人远在天边,刺客近在眼前,呜呼哀哉!            
文化人玩不起的政治(1)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摆错位置。明明是开疆拓土、执干戈的勇将,却端坐办公桌、执笔管,批公文;明明是流着浪漫血液的文人,偏偏涉足厚黑的政治事业。所谓“龙困浅滩”,就是摆错位置的写照。——水中蛟龙本领再强,摆上了岸也没辙。 
  曹植(曹子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就是摆错位置的悲剧角色。 
  悲剧源于王位接班人之争。 
  浪漫浪荡一线间 
  曹丕是嫡长子,接班之路却极为坎坷。曹操四十九岁受封为魏公之后,曹丕的危机感尤其深刻。 
  依照汉朝制度,只有和皇族同姓的刘家子弟才可以封王封公。曹操权高势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帝不敢得罪他,便打破惯例,封他为公。此时,依理曹操该宣布谁是继承人了吧?然而,曹操居然还不表态。显然,曹操还在为人选而挣扎。看在被视为当然人选的曹丕眼里,说有多着急,就有多着急。 
  一度,曹操属意曹植为继承人。 
  曹操固然是一世枭雄,但别忘了,他也是位文学家,文笔好得不得了,对才华洋溢、腹有诗书的曹植,自然格外器重,格外珍惜。尤其铜雀台会,更让曹操生起传位给曹植的念头。 
  历代帝王喜欢建造高台,一以登高望远,一以此展示天子威权。曹操虽未篡位,但野心昭昭,他也费了两年的工夫,建造富丽堂皇的高楼,也就是铜雀台。 
  铜雀台落成后某日,曹操召集所有儿子登台共游,兴致一来,命大小儿子各写一篇《登台赋》助兴。 
  二子曹彰不好读书,率先弃笔投降;曹丕虽然文章也不错,论才情却差曹植一筹,写得平顺有余,精彩不足。反观曹植,文采粲然,挥洒自若,曹操大声朗诵:“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文采好不说,还大大地捧了曹操一番,曹操乐不可支。 
  此后曹操时常考问曹植政治问题,曹植应答如流,大有接班之势。如果,曹植能以王位为念,自我检束,时时留意行为举止,像曹丕一样忍着点,恐怕他已成为魏公的继承者。 
  可惜啊可惜,浪漫本是文人雅事,身为政治人物,浪漫却是浪荡的同义词。风流倜傥的曹植,终于犯了大忌,坏了大事。            
文化人玩不起的政治(2)     
  纵酒放情失江山 
  就在曹操封魏公次年,曹操亲率大军攻打东吴,曹丕、曹叡诸子跟随,只留曹植留守大本营邺城。第二年春天,孙权请降,曹操大喜,退军北归。可是一回邺城,便听到一则令人吐血的消息,——曹植大胆妄为,竟然擅开司马门,且奔驰于驰道。 
  司马门跟驰道是什么东西?驰道是皇上专用的车道,宽五十步,路旁植满松树,雄伟壮观。曹操虽非皇帝,但比皇帝还大牌,也建造驰道。司马门是魏宫正门,只有曹操本人的车驾可以出入。 
  父王不在,一去数月,曹植当家,好不自在,或许得意忘形了,竟然由司马门出入,驶入驰道。 
  “我还没死,就想取而代之吗?”曹操凯旋而归,听说曹植如此荒诞,简直气炸了,一怒斩了司马门的守门官。 
  曹植哪有这么复杂的心思?一片浪漫,用俗话来说,就是小孩子爱玩,不管后果。但在生性多疑的曹操看来,却不单纯。 
  曹植嗜酒纵欲,曹操对他失望透顶,后来传位给曹丕。而曹植不但无法败部复活,反而老毛病不改,关羽围攻曹仁时,曹植奉命援救,没想到他老兄竟然喝得醉醺醺,误了军情。曹操又怒又伤心,曹丕的位子至此才算坐定。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进而篡汉。曹植抑郁难展,还差点被曹丕所害,幸好“七步成诗”,逃过一劫。 
  曹丕死后,曹叡即位,曹植的好日子仍未来到。据《魏略》一书记载,诸葛亮出兵伐魏,曹叡御驾亲征,不知谁造谣说曹叡死了,群臣商议,请曹植继位。曹叡没死,大摇大摆回宫,太皇太后说要追查造谣者,曹叡虽然潇洒,不予追究,但对曹植更加防备。 
  曹植十一年间三度迁徙封地,更不堪的是,封建王侯本来就有名无权,所统领的尽是老弱残兵,不到两百名,僚属庸庸碌碌,摆不上台面。而曹植的待遇又再减半,连进京朝见都不获允许,比软禁好不到哪去,终于抑郁寡欢,四十一岁,英年早逝。 
  文人涉足政坛,大半没好下场,即使如李白般风光一时,也因浪漫个性得罪他人;李后主写得一手好词,政治成绩及领导EQ却不及格。政治这玩意讲权谋,而权谋这个东西,不是单纯文化人玩得起的。            
孔明借东风的表演设计(1)     
  赤壁之战若非东南风配合,火攻无从施展,三分天下的态势便不可能出现。依照《三国演义》的描绘,东南风是诸葛孔明借来的。诸葛亮自称“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诸葛亮要周瑜在南屏山建造一座七星坛,他要登台祭风。果然,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西北风改吹东南风,吓得周瑜大叹诸葛亮“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非要害死他不可。 
  呼风唤雨的妖仙形象 
  孔明借东风的情节太生动,偏偏正史里没这回事,孔明不曾借东风,连“煽风点火”都沾不上边。火,是黄盖向周瑜献计火攻;风呢,是天公作美,大自然刮起的东南风。 
  这样的真相太让三国迷扫兴,而《演义》里孔明能呼风唤雨,若妖若仙,反而有损他的智囊形象。于是后人想尽办法,为孔明借东风的神话解套。 
  有一说是孔明不曾也不会借东风,而是借由丰富的气象知识和信息搜集,知道什么时候会改吹东南风。他故弄玄虚,装神弄鬼,除了唬弄周瑜,另有一说指出,他是以待在南屏山借风为掩护,和赵子龙相约,渡船脱离东吴,避开周瑜的忌害。 
  诸葛亮为什么知道气候的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孔明高卧隆中,生活在长江、汉水之间,了解气候特性是兵战胜负的关键,也知道江汉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特别留意。 
  如此一来,孔明也算是未卜先知,只不过是用知识换来的先知,并非天生神通。曹操见不及此,以为终日吹西北风,没料得风向改变,利于火攻。 
  透过这样的想象和解释,淡化了《三国演义》里的怪力乱神,反而更能凸显孔明的智多星形象。孔明善用天时,并利用天象知识,设计演出,达到心理作战的成效,和此异曲同工的,历史上还有一例,主角是郑成功。 
  郑成功的祈祷秀 
  郑成功原本以金门、厦门为反清复明根据地,但区区两个小岛,不足以抵挡清军,当郑成功遭到一次重挫之后,决定另外建立一座基地——台湾。            
孔明借东风的表演设计(2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