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卧虎藏龙三国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贾诩在盘算什么。 
  贾诩告诉张绣,此时此刻,该投靠的人,只有一个,就是曹操。 
  张绣不敢置信。且不说曹操势单力薄,不能和袁绍相比,单凭两人结下的血海深仇,怎么可能归附曹操?贾诩分析说:“正因为如此,更应归附曹操。理由有三: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这是第一个理由。袁绍强大,我们人马不多,必定不受重视;反观曹操势单力孤,得到我们一定特别高兴,这是第二个理由。曹操怀抱霸志,必然会抛弃私怨,向世人展现他的胸襟,这是第三个理由。” 
  贾诩这着棋十分冒险,算计错误,必然断丧主子张绣的老命。但事实证明,贾诩的选择又对了。曹操得知张绣率众来降,握着他的手,设宴款待,结为亲家。后来张绣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而贾诩也成为曹操左右手,参谋决议,贡献良多。 
  贾诩跟了好几任老板,换了好几份工作,终于不必再觅觅寻寻,也不可能再转换任何职场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他该如何面对上司?他明白自己从董卓阵营辗转投靠曹操麾下,又富韬略,日久难保不被人猜忌,所以行事低调,谦恭隐晦,儿女婚事也不攀附门第。他深谙空降部队该有的潜沉哲学,得以终老,享年七十七。            
从授权管理看孔明的过劳死(1)     
  只管牛喘,不管人死 
  先看一则丙吉的例子:汉宣帝时,丙吉担任宰相,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民众群殴,死伤多人,他视而不见,过而不问。没多久,遇到有人赶牛,牛只吐舌急喘。丙吉见到,停下来,问赶牛的人,这头牛到底走了几里路?随行官员认为出了人命不管,却关心起一头牛来,该问的不问,却问不该问的,不太应该。丙吉解释道:“人民械斗,是长安令、京兆尹的责任。而今刚过初春,天气还不很热,牛只才走几步路竟然气喘不停,可能是气节失调的征兆。三公的职责是调和阴阳,我因职权所在,引以为忧,所以要问清楚。” 
  总经理只需管好经理人 
  再看看陈平。有一回,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天下一年有多少诉讼案件?”周勃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周勃:“天下一年收支多少?”周勃还是答不出来,连续一问二不知,周勃吓得冷汗直流。汉文帝回过头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说:“每件事都有主管官员。如果问司法案件,找廷尉;问钱粮,找治粟内史。”文帝不怎么高兴,质问陈平:“如果各有官员负责,那么你这丞相要管什么呢?”陈平回答:“管大臣啊!” 
  陈平答得爽快,身为宰相,不该样样琐事都管,宰相的责任是辅佐皇帝,协调管理各部会首长,使他们发挥所长,尽其本分。文帝很满意陈平的说辞,而周勃相形见绌,自知不如,不久便退职,陈平成为惟一的丞相。 
  食少事烦,孔明归天 
  以上两则史例,博学多闻的诸葛亮不会不知道,所以当杨颙拿丙吉、陈平的事例来劝告诸葛亮,不要事必躬亲,诸葛亮必然感同身受,必然了然于胸。杨颙当时担任丞相主簿,跟在诸葛亮身边,看到诸葛亮日理万机,大热天还要亲自校阅公文,汗流浃背,不得休息,很担心诸葛亮累坏身子。他提出建言,说:“治国和治家一样,有一定的体制,一定的分工。以治家为例,奴仆耕种,婢女下厨,鸡管鸣晓,犬管防盗,牛只负载,马匹跑路,各司其事,条理分明,主人高枕,安心吃住。如果事事亲自掌理,不再分派,只会弄得筋疲力尽,终无一成。” 
  杨颙接着说:“难道主人的才智不如奴婢鸡犬?不,而是他失去做主人的章法。” 
  杨颙随后举出前述丙吉、陈平的例子,证明分层负责的重要。诸葛亮谢谢杨颙的意见。杨颙死后,诸葛亮想起这事,还感伤落泪。            
从授权管理看孔明的过劳死(2)     
  感动归感动,感伤归感伤,诸葛亮仍然不能放心授权,大小事情仍然亲自处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当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和魏国大将司马懿相持,司马懿不出战就是不出战,却借诸葛亮派人下战书时,和来者闲话家常,看似聊天,实则探听情报,探听的不是军队调动或军力等军情,而是诸葛亮这名主帅的作息。使者照实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打二十板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裁定,做得多,吃得少。”使者走后,司马懿便对部将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恐怕撑不了多久。” 
  司马懿猜对了。诸葛亮不久便积劳成疾,病逝了。 
  聪明的诸葛亮,怎么可能不知道授权的道理?说不定正因为他太聪明,不满意他人的行政绩效,宁可大小业务一手揽下。不论如何,诸葛亮身子忙坏了是事实,因此被后人批评也是事实。 
  充分授权,分层负责,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不能放心就不能放手,不能放手只好事事插手。杨颙只举丙吉、陈平为例,若依《韩非子》的说法,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作法,是万万不应该的。 
  听音辨证破命案 
  《韩非子》说,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子产某日外出,听到妇人哭,便停车细听,不一会儿,派人把她捉来审问,她果然招供,谋害亲夫。 
  子产太厉害了吧?听声音就破获一件杀人案,怎么办到的?车夫好奇地问,子产答说:“因为她的哭声带有恐惧。如果亲爱的人生病了,我们会很忧虑;将死的时候,会很恐惧;死去了,会很哀痛。可是我听这妇人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哭声并不悲哀,却含有恐惧,所以这里面一定有奸情。” 
  子产明察秋毫,应该赞扬,可是在韩非眼里,子产的作法是不对的。 
  韩非认为,犯罪事件一定要亲自听、亲自看,才能察觉,那么能够举发的违法事情就会少之又少。韩非质疑说:“不任用司法官,不实施各种考察的方法,不发挥法令的功能,只想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判断,竭尽所能,去伺察罪恶,不是太不懂管理之道吗?” 
  韩非提醒说,世间万物这么繁多,人类智慧这么有限,有限的怎么去管理无限的?在下层的民众多,在上层的管理者少,少的怎么去管理多的?因此,任凭三头六臂,也不能大事小事一把抓,一定要分层负责,各司所职,最高领导人只要掌握重要干部就可以了。 
  韩非又引用一句谚语说:“眼前每一只雀鸟,后羿都能射中,这个说法太夸张;只要布下天罗地网,所有的雀鸟插翅也难飞。” 
  后羿是古代神射手,再精准再灵巧的射技,也不可能射遍群鸟;但只要四处布网,就能捕获鸟群。推演到经营管理,也是一样。诸葛亮的苦衷虽可理解,却不值得鼓励。            
从授权管理看关羽失荆州     
  三国历史有个疑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关羽出兵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擒于禁,斩庞德,吓得魏主曹操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其锋。无奈功败垂成,以兵败作收,关羽被杀,荆州失陷,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布局破局。 
  有些反关派的三国迷指责关羽冒进刚愎,有些则帮关羽缓颊,认为刘备(甚至诸葛亮)应该为派关羽守荆州这项人事安排负责。以上说法,都忽略了授权管理的要领:“授权前要确定授权工作的范围、权限和责任”。 
  以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以荆州防务之吃紧,不问可知,关羽必然拥有相当的权限。关羽镇守荆州一方,权高势重,获得刘备全面信赖,得到充分的授权,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刘备或诸葛亮在授权前该做什么事?有没有什么游戏规则是授权时所要遵守的? 
  授权管理的吃水线 
  传统的阶级文化,员工听命行事,接受监督,不必主动,不用鸡婆,不须扛太重的责任。而授权文化,员工勇于冒险,在错误中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授权不是最高领导人拱手让权,撒手不顾;授权不是员工为所欲为,滥用自由。授权时,最高领导人必须明确传达组织的远景,包括目标、任务、价值观和形象。在授权文化中,必须设定范围,在界定的责任中创造行动的自由,在限定的疆域里认清行动的方向。这和阶级制度中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是不同的。 
  这就是授权管理的“吃水线”中心价值观。吃水线以上的破洞,没有立即而危险的威胁,吃水线以下的破洞缺口,却会导致船只沉没。因此,只要在吃水线之上,获得授权的干部或员工,可以尽情挥洒,可以径行决断,造成破洞也不妨。吃水线之下的决策失误,则可能危害组织的发展。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立场,刘备支持、同意,始终和孙权政权保持良好的竞争关系。然而这种方针大略,这项基本国策,是否明确传递给在荆州的关大将军知道?是否明订关羽在荆州的权力运作范围?是否让关羽警觉到,和孙权撕破脸,独自伐魏,这种吃水线之下的决策失误,将危害组织发展? 
  如果关羽清楚联合孙权的重要,如果刘备明白告知和东吴和好的意义,关羽便不会和东吴守军时有摩擦。《三国志》写道:“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这表示,鲁肃明了两国不可为荆州这敏感问题而摩擦,所以虽然他们的辖境相接,两方多次生隙,鲁肃总扮演润滑剂,安抚易怒的关羽。 
  关羽演出个人秀 
  鲁肃死后,态势巨变。两国为了荆州,颇有芥蒂,大战一触即发。不料,关羽激怒孙权不算,还擅自出兵伐魏。 
  说擅自出兵,是因为关羽伐曹,并不是刘备下的命令,更不会是诸葛亮的主意。 
  查看《三国志》,在关羽、刘备的传记里,举凡刘备命令关羽的军事行动,都用“遣”、“别遣”、“令”、“留”、“使”等字眼,惟独水淹七军一事,没有任何役使动词。只简单说:“是岁,(关)羽率众攻曹公于樊。”(《关羽传》)、“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先主传》)。更玄的是,不论刘备或诸葛亮,不曾出兵呼应,不曾派兵救援,仿佛关羽表演单口相声,一人在撑场面。这不是很奇怪吗?出身于蜀国的陈寿似乎隐讳什么。 
  若不是关羽不明白联吴的基本方针,冲动致败,就是关羽明知故犯,逞一时之快。若为前者,则领导者未能识得授权要领;若为后者,把荆州交给关羽,则属用人不当。无论何者,身为一国之君,刘备难辞其咎。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把关羽攻打魏国这件事,归于诸葛亮的主意,目的是先发制人,瓦解魏、吴联盟成形。且不说不合史实,还把原本极力神化的诸葛孔明给写笨了。            
从授权管理看司马懿用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授权”一词出现于企业管理界时,只是个时髦的术语,很少有人知道如何运用。如今进入讲求速度的数字时代,授权式管理所拥有的速度优势,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利器。 
  读过兵法的人都知道“兵之情,主速”,也知道“兵贵神速”,但如何快速,却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得了。战场瞬息万变,商机稍纵即逝,如果第一线人员不能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做出第一反应,还要事事报告、层层请示,便会失去先机,铸下败因。 
  兵贵神速,司马懿破孟达 
  这个道理,司马懿懂,所以当他听说孟达谋叛,即先斩后奏,发兵征讨,孟达措手不及。这个道理,诸葛亮懂,所以当司马懿和他对峙百余日,不敢交手,为安定军心,派人请示朝廷,诸葛亮一眼看穿司马懿作表面功夫的伎俩。 
  司马懿懂,诸葛亮懂,独独孟达不懂。不懂的孟达果然成为输家。原本诸葛亮已经策反了魏国的新城郡太守孟达,不料风声走漏,魏国大将司马懿得知后,一方面假装按兵不动,写信安抚孟达,让孟达犹豫不决,一方面秘密行军,准备讨伐孟达。 
  可是孟达毫无危机意识。他的计算公式是,司马懿驻守的宛城离魏都洛阳八百里,到新城郡治上庸又有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必定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这样两千里路,一来一往,至少耗掉一个月的时间。到那时候,已经做好防御工事,不怕魏军来犯,而且,依据推测,新城地形险要,司马懿应该不会亲自带兵征战。 
  孟达忽略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也忘了身处司马懿的辖区之内,司马懿哪可能依照行政程序慢慢来,又怎么可能玩忽职守,只派偏将出兵?果然,司马懿急速行军,仅仅八天,就兵临城下。 
  孟达吓了一大跳,派人送信给诸葛亮,问说:“我起兵才八天,司马懿就攻来,怎么这么神速?” 
  这时,吴、蜀派去的援军被司马懿派兵拦阻。孟达孤立无援,仓促应战,利用上庸城三面阻水的地理特性,在城外筑木栅防守。司马懿率军渡水破栅,十六天后,攻破上庸,斩杀孟达。 
  孟达举事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还没展开北伐。《三国演义》把它安排在诸葛亮首次北伐夺取三郡之后,时序错乱了。 
  司马懿的表面功夫 
  闪电战术有三S:Surprise奇袭、Speed迅速、Superiority优势。这三项要件,都必须建立在充分授权之上。这是司马懿击垮孟达的主要原因。 
  可是诸葛亮北伐,碰上司马懿时,司马懿的表现就不是这样了。两军相持一百多天,任凭诸葛亮再三叫阵,任凭诸葛亮用激将法,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去羞辱,司马懿不出兵就不出兵。后来司马懿上奏请求出战,但诸葛亮认定司马懿只是在做个样子,因为:“司马懿本就无心出战,所以上表请战,无非是向部众表态,表示敢于动武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的能制胜,还要远隔千里请示作战吗?” 
  这段插曲,不但再次印证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了解,旗鼓相当,也说明了授权在军事作战所扮演的角色。            
吴中对:鲁肃的策略规划(1)     
  吴中对:鲁肃的策略规划 
  说到三国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