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卧虎藏龙三国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卧虎藏龙三国智 作者:罗吉甫     
自序     
  自序:人才荟萃的大时代这本书起初源自《远流博识网·三国大本营》的网站专栏,以“草堂新语”为名。既然曰“新”,便不好写得太陈旧,但又不能标新立异,为翻案而翻案,扯些什么关羽是刘备设计害死的,什么诸葛亮靠人事斗争掌控大权,什么刘备除了哭一无是处等等在网络上流传却不堪检验的论点。我企图借用某些观点来重新看待三国人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希望得到更宽的视野,以收更多的阅读或写作的兴味。 
  本书和多年前出版的《谋略三国》迥然不同。“谋略”这两个字,不足以概括三国之间决策、攻心、兵法、布局、游说等智力和战力的竞逐,更无法呈现处事应对的智慧,以及生涯规划的眼界。同时,一般读者大都聚焦于三国豪杰呼风唤雨、纵橫沙场的表现,我对他们的职场养成教育和自我训练过程更感兴趣。本书便以诸葛孔明为例,说明他如何借阅读培养能力,如何建立人脉,如何挑选主子等逐步崛起的过程。这类题材尚待开发,在此小试牛刀,留待更多的可能,但愿未来有机会系列探讨。 
  书名虽然强调“智”,但最后一章“反智”,和前面主题相反,写的是负面教材。根据经验,读者不太爱看负面教材,因此大部分的书都教我们如何成功,告诉大家成功的原因、成功的方法和成功的项目,遗憾的是从古到今仍有无数人重蹈覆辙,做出蠢事。一般人避讳失败,其实更应该多参考负面个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部分可以检讨的空间还很大,也盼望下一本书能有专门的讨论。 
  以“卧虎藏龙”形容三国人才之丰,再适切不过了。清人毛宗岗说:“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诚然。            
名人推荐,卧龙飞天     
  名人推荐,卧龙飞天 
  ——诸葛亮的求职术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前,诸葛亮在做什么?想做什么? 
  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对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人命如蝼蚁,谁不是苟活避难?至于“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这两个字也对,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是说说而已。然而“闻达于诸侯”,却是不得不的选择,不用避讳的向往,尤其对诸葛亮这么有抱负,这么自负的人才而言。 
  千里马如何被伯乐发掘 
  诸葛亮发迹之前,常以管仲、乐毅自比,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太“膨风”。一个种田隐居的读书人,为什么自比管、乐?遥想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何其贤能!乐毅率燕军伐齐,复国雪耻,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何其威风!在诸葛亮心目中,多渴望效法管仲、乐毅那样的名将贤相,中兴汉室,成就功业。 
  因此,诸葛亮有一次和要好的同学石韬、徐庶、孟建聊天时,说:“你们三个人未来当官,可以当到刺史、郡守。”三位同学反问诸葛亮:“你自己呢?”诸葛亮笑而不答。 
  诸葛亮笑得多暧昧,又不答得多含蓄。他志在管、乐,刺史、郡守哪放在眼里?但又不好明说,一来怕伤同学自尊,二来怕给人浮夸的观感。在这之前,诸葛亮虽然富才学,有大志,但行政经验近乎于零,政治经历一片空白,雄心大志只是口里说、心里想,缺乏检验。 
  问题来了。诸葛亮应该如何取得工作权?如何找到表演的机会?千里马应该如何被伯乐发掘?诸葛亮不求闻达,不太可能毛遂自荐,乱世中更不可能循考试途径求取功名。那么,诸葛亮应该怎么做? 
  不忮不求,不主动,不应征,惟一的办法便是化主动为被动。诸葛亮采用“名人推荐法”。 
  名人推荐法是营销术的一种。可以用来为某项活动代言,如濮存昕之于AIDS预防,周杰伦之于动感地带;可以用在商品,如田亮为光明牛奶拍广告,李玟为雪碧造势促销。消费者相信这个人,喜欢这个人,他所推荐的东西便很容易因“爱屋及乌”而受到青睐。 
  卧龙、凤雏,两大俊杰 
  诸葛亮虽然并未请什么中介推荐,但他在荆州知识分子圈内已略有名气,一些具有知人之明的贤能之士,慧眼识英才,对他印象极好。诸葛亮的社交工作做得不错,口碑很好,他心里明白,不用急,雄略领袖礼贤下士,请他出仕的一天早晚到来。 
  果然,司马徽、徐庶都在刘备面前,对诸葛亮赞誉有加,刘备这时候才听说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当时寄人篱下,托身于荆州的刘表,很想有一番作为,希望得到天下英才。他求教于襄阳隐士司马徽。 
  司马徽(司马德操)有个封号“水镜先生”,意思是很会鉴识人才,如水似镜,明亮照人。司马徽谦虚表示:“我不过是个儒生俗士,哪懂什么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里的俊杰有卧龙、凤雏两人。”刘备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答说:“卧龙是诸葛孔明,凤雏是庞士元(庞统)。” 
  根据《三国志·庞统传》裴注引《襄阳耆旧记》的说法,最早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是司马徽。然而根据《三国志》的说法,介绍诸葛亮给刘备的,却是刘备所器重的谋士徐庶。 
  徐庶推崇诸葛亮是条卧龙。刘备请徐庶把诸葛亮带来,徐庶回说:“这个人不可以叫来,应该由您屈驾拜访。” 
  不管谁先谁后,刘备得到司马徽、徐庶的推荐,认定诸葛亮是他不可放过的人才,于是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便这样展开政治生涯,诸葛亮和徐庶也因此成为同事。《三国演义》写徐庶因为生母被曹操所擒,方寸大乱,不得不离开刘备,临行前推荐诸葛亮,等于说徐庶并未和诸葛亮共事,这和史实不合。            
诸葛亮找马     
  诸葛亮找马 
  ——骑师孔明骑上刘备马 
  问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不如先问诸葛亮为什么不选刘表? 
  姑且引用美国知名的营销策略专家赖兹和屈特(AlRies&JackTrout)的说法。赖兹和屈特写过《营销战争》、《定位》,在《“马”上成功》这本书中,他们指出找马的重要。 
  我们传统认定,千里马要有伯乐,好货要卖给识货的,否则就叫“怀才不遇”。 
  赖兹和屈特可不吃这一套。当什么千里马?要当就当骑师,当一名优秀有眼光的骑师,寻寻觅觅,寻找一匹适合自己、会成就自己的马,利用自己精湛的骑术,驰骋千里,跑出最远大的前程。 
  一二三,木头刘表 
  刘表是不是这种好马呢?显然不是。 
  《后汉书》说刘表“其犹木偶之人也”。刘表被视为一二三木头人,那么麻木无知,《三国志》说他“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这段话可为木头人(木偶之人)作脚注。 
  像刘表这样政治嗅觉奇差的老板,谁敢跟从?跟着刘表,没有挥洒的空间,即使有了舞台,表演不了多久,刘表便会垮台。聪明如诸葛亮者,当然懂这个道理,尽管他没接触过赖兹和屈特的理论——“不论你多么有才能,如果把命运抛给一个失败者,很不值得。”赖兹和屈特并且以“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为例,在失败者“泰坦尼克号”船上服务,最好的船员和最差的船员命运都一样,都落在救生艇上,生死未卜。 
  诸葛亮不仅无意向刘表毛遂自荐(刘表好像也没有用诸葛亮的意思),甚至从襄阳搬到隆中,躬耕隐居,“苟全性命于乱世”。这是对刘表的不信任投票。 
  荆州这块好地方,留给刘表太糟蹋,不如从他手中夺取,作为霸业的第一个据点。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给刘备的建议。 
  及早卡位,善莫大焉 
  刘备三顾茅庐,孔明隆中对策,这段故事脍炙人口,吾人的印象来自《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但正史三言两语交代不详,我们宁可相信演义所叙是可靠的,合理的。剧情这样安排,意义在哪里呢? 
  或许是对所要效力的主子的一种考验吧。那是未来生涯全部托给一个人的赌注。诸葛亮性格谨慎,不敢不小心,他宁愿刘备多跑几趟,甚至因为扑空而打消念头,也要确定刘备的诚意和耐性。 
  因为受雇者最重要的是找到主子,跟对主子。诸葛亮眼中,刘备是值得跟随的老板。他是枭雄,却不像曹操形象那么坏。更重要的是,刘备身边不乏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却缺少运筹帷幄的企划人才。刘备得到诸葛亮,一如刘备自己讲的“如鱼得水”。在人才空缺的时候进入刘备阵营,正可卡位。 
  “当你阅读许多公司最高主管的传记时,你会很惊讶的发现,很多是在公司生命循环的早期阶段就加入了公司,有些甚至直接参与公司的创办,有些则属于公司第一批雇用的员工。”赖兹和屈特如是说。 
  早点卡位,是生涯规划的成功之道。诸葛亮看准了这一点。他才不会去曹操阵营和郭嘉、荀彧等智囊抢位子呢,就算曹操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且三顾茅庐也一样。 
  至于孙权呢,史书刚好有这么一段。《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一书说,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到东吴求助于孙权,孙权的谋士张昭劝诸葛亮留在东吴,为孙权效力。诸葛亮回绝了,理由不是孙权无能,相反的,孙权是个优秀的人主,但从他的气度看来,对诸葛亮,顶多礼遇再三,却不能让他放手一搏,也说是说,在东吴,诸葛亮能发挥的有限。(“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裴松之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不离刘备,是个义字,一如关羽不投效曹操。其实更深一层的意思,裴先生没能看出来,东吴人才济济,谋士不少,名额已满。后到者相当吃亏。 
  诸葛亮在刘备阵营步步为营,步步高升,最后官拜丞相,尽情挥洒,创造历史不朽的传奇,他骑对马了。 
  赖兹和屈特以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奎尔为例。奎尔的祖母曾告诉他,“只要竭尽努力,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不然,赖兹和屈特驳斥说,“奎尔并没有使奎尔在四十一岁时出任美国副总统,使奎尔变成美国副总统的是布什总统(GeorgeBush)”。 
  “没有人能够使自己成功,只有别人才能使你成功。”赖兹和屈特这句话耐人寻味。            
跳槽高手贾诩(1)     
  老板求才,要眼光也要运气。人才求主,也是一样。运气好的,千里马遇上伯乐,大展才华;没这运气的,碰上扶不起的主子,只好跳槽。跳槽要眼光也要运气,要慎选跳槽的对象、跳槽的时机和跳槽的方法,否则从前途茫茫跳成人心惶惶,还是惨。 
  曹操、曹丕时期的智囊贾诩,便是跳槽高手。 
  馊主意毁掉一座城 
  贾诩和董卓同样出身凉州(都是甘肃人),他最早投靠大军阀董卓,无疑是自然不过的事。董卓入京,胡作妄为,贾诩不吭气,在董卓政府担任官职,协助董卓的女婿牛辅,抵抗反董卓的关东军。董卓被吕布杀掉后,牛辅死于乱军,其他部将李傕、郭汜、张济六神无主,又听说掌权的王允(就是《三国演义》里策动貂蝉勾引吕布谋害董卓的那位)要杀尽凉州人泄恨,吓得就要作鸟兽散,各自回乡过活。贾诩劝阻说:“各位一旦解散,各走各的,小小的亭长也能捕捉你们,不如集结兵力,杀向长安(董卓执政后从洛阳迁都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成功,可以拥戴朝廷号令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还来得及。” 
  李傕、郭汜等人同意,于是率领几千人马,指向长安,沿途招兵买马,到长安时已十余万之众。十日之后,攻入长安,抢劫掳掠,杀害官民万余人,尸骸遍城,惨不忍睹。王允也被杀。 
  接下来的发展更恐怖。李傕、郭汜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长安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死的死逃的逃,跑不掉的找不到东西吃,人吃人,长安从数十万人沦为空城。 
  这也是贾诩最被后人诟病的地方,当初他若不怂恿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李、郭流窜,不成气候,后来的乱局也不会发生。尽管屠杀不是他的意思,也可能非他所料,但追究起来,他脱不了干系。 
  贾诩出点子只是为了自保,并无意于自己的功名,因此,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后想封他为侯,任他为官,他却推辞说:“我提出的只是救命之策,哪有什么功劳?”最后只当个掌管选举事务的尚书。 
  也许贾诩后悔了,也许想将功折罪,贾诩利用他的威望,多次充当李、郭的和事佬,也尽力保护皇帝和大臣。后来,时机成熟,投靠段煨。 
  兵家的谋略,道家的智慧            
跳槽高手贾诩(2)     
  这是贾诩职场生涯首度跳槽。段煨上下下下都很仰慕贾诩,贾诩和他家人备受礼遇。但他不想长久待下去,他又想跳槽,暗自和张绣联系,有意投靠过去。 
  张绣是张济族侄,张济死后,部众由张绣接收。有人不解,为什么段煨相待如此优厚还要离开,贾诩家人的安全怎么办?贾诩回答说:“段煨性情多疑,有嫉妒我的意思,虽然对我礼遇,但不能长久倚赖,日久会被他算计。我离去,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为他争取外援,必然善待我的妻小。而张绣身边没有谋士,很希望我去。这样,我和家眷可以两全。” 
  贾诩猜得不错。张绣善待贾诩,而段煨也厚待贾诩家属。张绣后来和曹操几度冲突,有一次杀死曹操长子和曹操爱将典韦,也伤了曹操和曹操侄子,两人结下深深的梁子。 
  然而,袁绍在决战曹操之前,派人向贾诩传达讯息,有意结盟。当时袁绍兵力数倍于曹操,张绣正准备答应,不料贾诩当着袁绍使者的面,把袁绍数落一番,明着阻断两人合作之路,张绣惊得瞠目结舌,不知贾诩在盘算什么。 
  贾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